作者简介:苏轼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
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那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
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书李端叔诗后》)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
后人读苏轼的诗词文无数,其中体现的豪情震慑了多少人的心魂!文字明朗,文风清新,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伟大的一代宗师。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的诗句:“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褒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因此他的诗句总能体现他的本性,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似乎能碰到他的心。
说苏东坡乐观、豁达,是因为他在历尽仕途坎坷之后还是那么天趣洋溢,超然无累,在苦难中他张显出生命的活力。
因此他受到所有后人的爱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怎么能不受人尊敬?苏轼生平作诗几百首。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多么平静的心情,潇洒的人生态度,豁达的人生观念所有的过去都已经成为历史,雨也罢晴也罢,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过路过,幸福悲伤,都是人生的意义;“会识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石上有几个人有这种豪情,这种想象!“西北望,射天狼”堪称一绝;“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
”似乎看到苏轼早已看透红尘,心间一片澄澈,悠然看世间生老死别;“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橙黄桔绿”四个字轻易地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不同凡俗。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此句携海上风涛之气而来,何其雄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所以人不可好高慕远,否则只会留下遗憾;“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毅力成就古之成大事者,否则即使有超世之才也将一事无成;“天外黑风吹海立”一个“立”字胜过千言万语,诗境不言而喻……超脱的语句是一个超脱的心灵释然的真心流露。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辛弃疾、孟浩然、苏轼作者简介【词人简介】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人简介】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
《书戴嵩画牛》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书戴嵩画牛》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戴嵩画牛》原文:苏轼〔宋代〕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书戴嵩画牛》赏析: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
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
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
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翻译原文: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宋 ] 苏轼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康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
晓开帘,欲平檐。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
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翻译:昨日黄昏时,天上飘洒的还是纤纤细雨,次日清晨醒来打开窗帘,却发现大雪差不多快要和屋檐齐平了。
江阔天低,漫漫白雪把江边酒馆的酒旗都盖住了,寒冷中独自坐着吟咏诗词,有谁陪伴?擦擦昏花的眼睛,捋捋衰老的胡子。
你可能正盛筵宴客,这如水晶盐般透明的雪,是为谁献上的美味?我手中拿着梅花,向东望去,想起陶潜。
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却又怕“有人嫌”。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春ch ūn 宵xi āo【宋s òn ɡ】苏s ū轼sh ì春ch ūn 宵xi āo 一y í刻k è值zh í千qi ān 金j īn ,花hu ā有y ǒu 清q īn ɡ香xi ān ɡ月yu è有y ǒu 阴y īn 。
歌ɡē管ɡu ǎn 楼l óu 台t ái 声sh ēn ɡ细x ì细x ì,秋qi ū千qi ān 院yu àn 落lu ò夜y è沉ch én 沉ch én。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 释】春宵:春夜。
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
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
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白话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
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远处高楼上,官宦贵族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歌舞管乐,架设著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
【诗意】苏东坡的诗词,以风格豪放、气势雄浑、激情奔放、想象丰富、意境清新而著称于宋代诗坛。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
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123、《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文章的节奏,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怀。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习方法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培养学生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语言,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完成字词句的翻译2、背诵课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有位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想知道他是谁吗?下面根据提示猜人物: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赏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人有悲欢离合的翻译。
解答:意思是指人的一生总是有开心的时候,也要悲伤的时候,有相聚的时候,也有分开的时候,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词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资料拓展: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海棠》、《清平乐·秋词》等。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为“苏辛”。
2、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把人世间
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词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人生推荐苏东坡行人逆旅答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意思就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个行人。
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公元1091年,老友钱穆父亲经过杭州,要去瀛洲赴任,这是他又一次被贬外调,苏轼想到自己两起两落的经历,不免感伤,写下了这首《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赏析:这首诗从意境上来讲,很清丽淡雅,全篇无一个愁字,却写尽离别与不舍之情。
特别是最后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为点睛之笔。
这是一首赠别词,却不同于一般送别诗词的缠绵伤感、哀怨悲凉的风格,写的豪放又有情韵,洒脱又富有哲理,很有苏轼诗词的风格。
词的上片写和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两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然而自从上一次在京城别后,到此次再次相见已经是时隔三年了,各自的于人世间奔走漂泊,俩人始终都没有安定下来。
然而分别虽久,各自也有自己人生不同的艰难困苦,但再见面依然是欢乐开怀,彼此心意相通,互相一笑就犹如沐浴着春天般的暖阳。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这句则是赞扬友人的品格高尚,犹如秋天的竹子一般始终高风亮节。
词的下片则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你马上又要连夜登船出发了,伴着这淡月和微云一起为你送行。
但是不要因为别离而举杯愁眉不展,因为聚散离合乃是人间常事。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苏轼传文言文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苏轼人生如梦的下一句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一尊还酹江月。
原句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意思是: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词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苏轼词作鉴赏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臸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臵。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臸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舎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