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测罗经差
- 格式:doc
- 大小:95.24 KB
- 文档页数:9
天测罗经差的简易计算程式
天测罗经是一种古老的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测量距离、方向和其他地理空间量度。
从古代就已应用到现在,其精确度一直很高,但是计算过程相当复杂,普通人很难准确地计算出来。
在这里,我们分享一款简易的天测罗经差计算程式,帮助普通人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一、准备材料
* 用于测量的天测罗经仪器:确保每次用的仪器足够精确,以便计算结果准确;
* 取样:取样应该覆盖足够的地理空间,最好是可以覆盖整体空间,以便计算
精确度;
* 公差表:公差表是一种标准表,可以根据取样得出的角度和距离来查询对应
的公差值;
* 计算器:准备一款精确的计算器,用来计算取样得出的角度和距离,求出差值。
二、测量过程
1. 使用天测罗经仪器测量出取样的角度和距离;
2. 根据取样的角度和距离,到公差表中查询出相应的公差值;
3. 使用计算器计算出每组取样的差值;
4. 经过多次取样反复计算,最后可以得出最终的天测罗经差。
三、结果说明
通过上述步骤,您就可以得出天测罗经差的最终结果。
如果结果较小,则表明测量结果较准确;
反之,若结果较大,则表明测量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可能需要重新测量。
综上,天测罗经差是一种测量精度的标准,一般较小的差值表示测量精度较高,反之较大的差值表示测量精度较低。
我们提供的简易计算程式,可以帮助用户更准确地进行测量,提升使用效率。
《测罗经差》(评估)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测罗经差/Compass Syuchronization实验总学时数:20学时(其中讲课8学时、实验12学时)适用专业:航海技术承担实验室:航海及雷达模拟器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测罗经差是航海学课程中的一个部份,航海学是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所必修的专业课,也是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所要求必考的课程,测罗经差是适任证书考试中的一个评估项目。
对于一个海洋船舶驾驶人员,测罗经差的方法是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它包括低高度太阳方位求罗经差、太阳真出没方位求罗经差、北极星方位求罗经差和观测叠标方位求罗经差,教学应满足远洋、近洋、沿海三类各级《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的要求。
通过实验:1、掌握电罗经、磁罗经观测天体和叠标罗方位的要领、注意事项。
2、掌握各种表册求计算方位的方法。
3、利用海图求取磁罗经差及量取叠标真方位。
二、实验项目设置三、单项实验内容与要求1.电罗经、磁罗经观测天体和叠标罗方位的要领实验内容:罗经方位圈的调整;罗盆的水平;观测的要领及读数的读取。
实验要求:掌握罗盆的水平、读数的读取方位精确到0.5度、时间精确到1分钟。
2.海图上求取磁罗经差及量取叠标真方位。
实验内容:海图的识读、磁差的读取、年差的修正、方位的量取。
实验要求:计算正确、熟练使用平行尺。
方位度量误差小于0.5度.3. 各种表册求计算方位的方法实验内容:《航海天文历》及附表、《B105表》、《太阳方位表》的使用实验要求:掌握各种表册的内容、结构。
查表熟练、迅速、准确度高。
所需设备:电罗经、磁罗经、海图、平行尺、《航海天文历》及附表、《B105表》、《太阳方位表》及模拟太阳。
四、课程改革特色本内容专业性很强,涉及内容广博,基本概念较多。
考试按海事局要求进行。
五、教材及实验指导书郭禹主编:《航海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执笔:张品生审阅:牟军敏日期:2005年6月8日审定:杨帆日期:2005年6月8日。
利用公式计算太阳低高度方位求取罗经差公式:
其中:AC 为计算方位
dec 为太阳赤纬,与测者纬度同名取正,异名取负,航海天文历查取整小时赤纬
Ψ为测者纬度,不论南北,一律取正
LHA 为天体半圆地方时角,不论东西,一律取正,由航海天文历查取整小时格林时角,加上分秒修正,根据测者经度东加西 得出圆周地方时角,0°到180°为西,180°到360°为东,(即上午观测为东,下午观测为西)再换算成半圆地方时角。
若当tgAC 为负时,AC 为大于90°的角度,所以当用反正切求取方位角度时,显示的度数要加上180°才是所求的方位角 由于此时所求的方位角为半圆读数,需要转化为圆周方位,第一名称与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与半圆地方时角同名。
黄色为可编辑区域圆周方位AC :106.8°
观测罗经方位:100.0°
罗经差△C
6.8°观测太阳低高度方位求罗经差
tgA C =sin(LHA)
tg(dec)*COSΨ-sinΨ*cos(LHA)
分秒修正,根据测者经度东加西减,)再换算成半圆地方时角。
加上180°才是所求的方位角
称与半圆地方时角同名。
利用天体测罗经差一、观测天体求罗经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1.原理计算公式:∆C=A C-CBCB是天体的罗方位,TB是天体的真方位2.注意事项为求得较准确的罗经差∆C,应尽量减小A C和CB的误差。
(1)应观测低高度天体的罗方位,减小方位误差①方位误差:用天体计算方代替天体真方位产生的误差,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天体高度。
②实际观测中要尽量选择低高度的天体,其高度应低于30︒,最好低于15︒。
③方位误差还与被测天体的方位和赤纬有关,被测天体的方位趋近0︒,赤纬趋近90︒时,引起的方位误差趋近零。
(2)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罗经面的水平,减小倾斜误差①倾斜误差:由于罗经面的倾斜而引起观测天体罗方位的误差,与被测天体的高度和倾斜角有关系。
②为减小倾斜误差,应观测低高度天体的罗方位来测定罗经差,并且在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罗经面的水平。
(3)为避免粗差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一般应连续观测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对应于平均时间的罗方位。
罗经读数读至0︒.5,观测时间准确到1m。
二、观测太阳低高度方位求罗经差1.步骤1)观测太阳低高度方位CB,同时记下观测时间。
2)求观测时刻太阳的计算方位A C,近似作为太阳真方位。
3)求罗经差∆C=A C—CB2.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1)结构《太阳方位表》共分两册,第一册适用纬度为0︒~30︒(英版称Davis´s tables, 戴氏表)。
第二册适用纬度为30︒~64︒(英版称Burdwood´s tables,柏氏表)。
查表引数:纬度ϕ、赤纬δ和视时T 。
当查表引数纬度、视时、太阳赤纬与表列数据不同时应进行内插,以求得较精确的太阳方位。
半圆方位命名:第一名称与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上午观测时为“东(E)”,下午观测时为“西(W)”,可以换算为圆周方位。
3353362)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的方法(1)观测太阳罗方位CB ,并记下时间(ZT )。
(2)根据观测时的年、月、日查“太阳赤纬表”和“时差表”,得到观测时的太阳赤纬(δ)和时差(η)。
天测罗经差一、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地高度(h<15°)天体的罗方位,而且当天体介于出没与东西圈之间时观测较为有利。
2.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罗经面水平。
3.为避免粗差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应连续观测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对应于平均时间的罗方位。
罗方位读数准确至0。
2度,观测时间取至0。
1分钟以内。
(这是理论上,实际中罗方位准确至0。
5度,观测时间取至1分钟。
)4.观测时应对准天体中心。
二、天测罗经差的方法1.观测低高度太阳方位求罗经差。
(时间方位法。
)2.观测太阳真出没方位求罗经差。
(真出没方位法。
)3.观测北极星方位求罗经差。
(北极星方位法。
)一、观测低高度太阳方位求罗经差计算程序1.观测低高度太阳罗方位CB,同时记下观测时间。
2.求观测时太阳的计算方位Ac,常用方法:《太阳方位表》法;《B105表》或《NP401表》法;计算器法。
3.求罗经差ΔC= Ac – CB.(一)、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1.主表前半册是赤纬与纬度同名,后半册是赤纬与纬度异名。
查表引数为:纬度;赤纬;视时。
2.表中查得方位:第一名称与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上午为E, 下午为W.3.附表可查得太阳赤纬和时差。
附表一般不必进行内差。
4.程序:(1)。
根据观测日期查得太阳赤纬和时差。
(2)。
求观测视时T= T’(地方平时)+ 时差= ZT(区时)+/- 经差λ(E/W)+时差(ZT=GMT+区号)。
视时T要换算成上午或下午。
(3)。
计算方位Ac=表列方位+内差(纬度;赤纬;视时)(二)、利用《B105表》求罗经差该法不但适用观测低高度太阳方位求罗经差,而且还适用于观测低高度行星方位、恒星方位和月亮方位求罗经差。
由于《B105》中没有列出高度低于5度的天体的方位角,所以在观测低高度天体方位求罗经差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利用《B105》求计算方位Ac的步骤与利用推算船位求船位线的计算方位大致相同,方位要进行三项内差,即赤纬、时角、纬度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