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59
(一)主位与述位:主位结构指的是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的结合体。
最早提出主位和述位概念的是布拉格学派的马泰休斯。
早在语篇语言学形成之前,马泰休斯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功能角度研究信息在句子中的分布,用信息论的观点,修改了“主语”和“谓语”的提法,提出“主位”和“述位”。
“主位”指的是已知事实或公认的事实,意为已知信息。
句子的其余部分是“述位”,它包含了要传达给听话人的全部信息,意为新信息。
主位的形式包括概念主位,语篇主位和交际主位。
(二)主位推进模式:捷克学者丹内什发展了布拉格学派的理论,从语篇的视角,研究连贯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其主位与述位的衔接、照应、过渡以及逻辑连贯的规律,提出了主位推进的概念。
丹内什把对句子结构进行描写的方法用于语篇分析,并断定:主位因其较低的现象价值而成为语篇重要的构建手段,对于标示语篇的统一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位在一个语篇内的顺序绝不是任意的,下文中出现的主位总是与上文中具有主位——述位结构的语言单位相关,因而表明,听者对语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个篇章真的正主位结构是指主位的衔接和连接,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跟段落、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
1韩礼德提出,主位是“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message”(Halliday, 2000: 38),即信息的起始点;功能语法学者Thompson(2000 :119)也作出明确的定义,认为小句的第一个语法成分是主位(Theme),其余是述位(Rheme)。
我们用符号表示则是T表示主位,R表示述位,T1, R1分别表示第一句的主位和述位。
为了更好的了解主位与述位,以及主位推进模式在文章中的作用,我们来看接下来的这个例子。
He asked for music. He dictated his will. He wrote a long letter in Latin. He bade goodbye to his brother.”很明显,主位都是“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