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 前言 绪论共34页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34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物体的全部生命过程,既存在它内部生命活动的矛盾,又存在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就是这些矛盾作用下的结果。
生物有机体发展的内因充满着各种矛盾,同化和异化则是基本矛盾,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
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外因也是一个复杂的外部矛盾的总体,既有不同的外界自然因子如土壤、气候、地形地势等与生物有机体的矛盾,又有外界人为因素如农业措施,社会经济条件条件等与其生育的矛盾,外部矛盾是生物体发展的条件,它和内部矛盾一起,影响生物体发展的进程,参与决定生物体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
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地域性和季节性都很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所谓时,实际是指气象条件,说明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推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显著特点。
3、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六)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就其最主要的作用而言是产生光合效应、热效应和光的形态效应。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学概念农业气象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详细阐述(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不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作物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 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的作用机制。
(2)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等土壤环境的影响。
- 探讨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3)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 研究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
- 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如光、热、水等。
- 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
(5)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 研究和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技术。
- 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农业气象模式发展举例1. 经典农业气象模式(1)瓦德-皮尔逊模型- 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主要参数。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2)蒙德-弗洛斯特模型- 阐述模型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
- 讨论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气象模式(1)作物生长模型- 介绍CERES、APSIM等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 介绍干旱、洪涝等灾害评估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讨论模型在灾害预警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描述田间试验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农业⽓象学课程讲稿第⼀章绪论§1.1⽓象学⽓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象学,⽓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我们知道,由于地球引⼒的作⽤,地球周围聚集着⼀个⽓体圈层——⼤⽓圈。
什么是⼤⽓?包围地球的空⽓称为⼤⽓。
在地表,⼤⽓分布⼴⽽厚。
我们⼈类⽣活在地球⼤⽓的底部,并且⼀刻也离不开⼤⽓。
就象鱼离不开⽔,⽠离不开秧⼀样。
表太阳⼤⽓圈地球上最⾼峰(珠峰)8848m,8.848/1200=7.5‰地球最低洼地(死海沿岸)-392m,⼤⽓最厚处1200km+392m=?⼤⽓组成:⽔,N2,O2,Ar, CO2 ,H2 ,O3 …..,太阳辐射是地球⼤⽓运动的驱动⼒,太阳辐射通过⼤⽓到达地⾯。
辐射⼤⽓地⾯1. 在地球⼤⽓中,不断地发⽣着各种各样的物理过程(辐射、冷却、蒸发、凝结)和物理现象(风、⾬、雪、电、雾、露、霜、雹)——⽓象。
⽓象学:研究⼤⽓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指导⽣产实践的科学。
⼤⽓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可以⽤⼀些物理量来表⽰。
(1)⽤温度表⽰⼤⽓冷暖程度。
热量、积温。
候均温稳定通过10℃、22℃的时间划分春夏秋冬四季。
⽓候带划分指标:最热⽉⽓温=10℃为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最冷⽉⽓温=18℃为热带和温带分界线。
(2)空⽓湿度表⽰⼤⽓⼲湿程度,⼈体最适的是50~70%,范围0~100%。
(3)降⽔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的液态或固态⽔,包括⾬、雪、冰雹等(mm)。
降⽔量表⽰降⾬/雪的多少。
年降⽔量400mm、800mm为⼲旱半⼲旱、湿润半湿润分界。
年降⽔量>400mm可植乔⽊;300~400mm耐⽤旱乔⽊,适于灌⽊;200~300mm灌⽊下限;<200mm植树难以成活。
西北⼲旱区年降⽔量<200mm,⽆灌溉便⽆农业,是天然的放牧畜牧业的集中分布区。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mm(多⾬年900mm)年等⾬量线⼤致经过秦岭、伏⽜⼭、淮河⼀带,将东部分为半湿润的北⽅和湿润的南⽅(旱作不需灌溉),长江中下游以南年降⽔量1000mm以上。
农业⽓象学绪论绪论第⼀章⼀、名词解释:1、农业⽓象学农业⽓象学是研究农业⽣产与环境⽓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的科学,是⼤⽓科学与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象要素表明⼤⽓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温度、湿度、⼤⽓经理静⼒稳定度3、温室效应指⼤⽓吸收地⾯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发射辐射,对地⾯起保暖增温作⽤。
4、温度直减率:对流层中⽓温的垂直变化⽤⽓温垂直梯度表⽰,简称⽓温直减率。
⼆1、天⽓和⽓候的区别?天⽓:某⼀地区短时间内的⼤⽓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候:某地或某地区的多年平均天⽓状况、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区别:天⽓是⼀地短时间内的⼤⽓状况极其变化的总称。
⽓候是长时间内⽓象要素和天⽓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天⽓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候则是指⼀般情况下具有的天⽓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状况2、⼤⽓的组成现代⼤⽓是由⼀些永久⽓体、⽔汽、雾滴、冰晶、尘埃等物质混合组成。
⼀般分为三类:⼲洁⼤⽓、⽔汽、⽓溶胶粒⼦。
3、⼤⽓在垂直⽅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分层:(由下⾄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对流层特征:P14第⼆章⼀、名词解释:1、辐射通量密度:指⾃然界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
2、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3、太阳常数:当⽇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上界,垂直于光线,每秒每平⽅⽶的⾯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4、太阳⾼度⾓:太阳平⾏光线与⽔平⾯之间的夹⾓叫做太阳⾼度⾓。
5、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有效的光谱成分叫光合有效辐射。
6、短⽇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于某⼀时数才能开花,⽽延长光照时间就不开花结实的⼀类植物。
7、长⽇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于某⼀时数才能开花,⽽缩短光照时间就不开花结实的⼀类植物。
8、光能利⽤率:把单位⾯积上作物收获物中包含的能量与投射到该单位⾯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叫光能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