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育种基地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育种基地是指为了培育优良品种而建立的种植基地,是农业科研和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育种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育种基地项目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
1.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作物育种体系,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
2. 建设现代化的育种基地,提供良种资源和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项目内容。
1. 选址规划,选择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选址规划,确保育种基地的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2.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温室大棚、实验室、科研办公楼、生产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育种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 科研团队建设,组建一支专业的育种科研团队,包括育种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确保育种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4. 良种资源引进,引进国内外优良的良种资源,丰富育种基地的遗传资源库,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背景。
5. 育种技术研发,开展作物育种技术的研发工作,包括杂交育种、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确定项目计划,制定育种基地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的时间节点、任务分工和目标要求。
2. 土地准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选址规划,进行土地准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确保育种基地的顺利建设。
3. 科研团队建设,组建育种科研团队,招聘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建立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
4. 良种资源引进,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引进优良的良种资源,建立遗传资源库。
5. 育种技术研发,开展育种技术研发工作,推动育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五、项目保障措施。
1. 资金保障,确保项目资金的充足和合理使用,保障育种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
2. 政策支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政策倾斜,为育种基地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实施方案品种区域试验是指通过统一规范的要求进行试验,对新育成的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进行全面的鉴定,根据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表现,结合抗逆性鉴定和品质结果,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是评价品种的科学依据,也是品种审定推广品种科学布局的重要依据。
托普云农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简称区域试验、区试、审定试验。
品种区域试验是品种审定的基础。
一、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遵循规则区试田间管理遵循治虫不治病的原则,要求不能拌种、不能喷生产调节剂。
田间管理一般要求高于大田,那是指施肥,但实际上由于有治虫不治病、不允许拌种等限制,而且实际操作上施肥、浇水跟大田管理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整体管理水平不会高于大田,但基本能发挥出品种的产量水平。
区域试验从原理上说是唯一性试验,就是只有品种不同,其他管理条件都要相同。
但由于田间管理操作难免都能做到完全一致,比如地力本身可能就存在差异,浇水、施肥、甚至播种顺序、品种间互相影响等都可能影响品种的表现。
所以为了减小这些因素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的方式安排布置试验。
区试按照作物生态区划分组,比如当前国家小麦试验分长江上游冬麦组、长江中下游冬麦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春水组、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北部冬麦区旱地组等9组。
河北省冬小麦试验分冀中南水地组、冀中南水地优质组、黑龙港流域节水组、冀中北水地组、冀中北旱地组。
国家玉米试验分京津唐早熟玉米组、东北早熟春玉米组、东华北春玉米组、黄淮海夏玉米组、西南春玉米组、西北春玉米组、东南玉米组、极早熟玉米组。
所以国家审定品种并不是在全国各地都适合种植,查看品种的审定公告,最后都有适宜推广区域。
区试评价(统计分析)一般采用比对照品种的方式,近几年也采用比同组全部参数品种平均值的方式辅助评价。
品种比较评价项目除了区试记载的各种表现如产量、株高、抗病、抗倒、抗寒、抗旱,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容重等等信息,还要有多种专业鉴定或分析:抗旱、抗寒、抗病、品质、特征特性描述等等。
现代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4)1.1 项目名称 (4)1.2 项目建设地点 (4)1.3 建设内容及规模 (4)1.4 项目总投资 (5)1.5 资金筹措 (6)1.6 资金使用计划 (6)1.7 建设期限 (7)1.8 项目意义 (7)1.9项目提出的指导原则 (7)1.10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8)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0)2.1 项目背景 (10)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第三章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 (22)3.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22)第四章市场分析 (23)4.1 玉米市场供求现状及前景预测 (24)4.2 玉米种子市场形势分析 (25)第五章建设规模与运营方案 (31)5.1 建设内容与规模 (28)5.2 产品及运营方案 (31)第六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31)6.1 项目布局 (31)6.2 项目选址 (32)6.3 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33)第七章项目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35)7.1 主要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35)7.2 主要设备选型 (40)第八章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43)8.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3)8.2 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 (44)8.3 项目建设方案 (45)第九章环境保护 (47)9.1 编制依据 (47)9.2 环境影响分析 (48)9.3安全防护 (49)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0)10.1编制依据 (50)10.2安全卫生措施方案 (51)10.3 消防设施 (52)第十一章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54)11.1 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54)11.2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56)11.3项目实施进度 (57)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59)12.1 投资估算 (59)12.2 资金来源及筹措 (59)12.3 资金使用和管理 (59)第十三章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62)13.1 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62)13.2 社会效益 (65)第十四章结论 (66)第一章总论1.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现代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1.2 项目建设地点1.2.1公司本部建设地点:xx省xx土家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区)。
智慧农业智能化种植种植基地建设方案第1章项目概述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目标 (4)1.3 项目意义 (5)第2章建设区域概况 (5)2.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5)2.2 土壤条件 (5)2.3 农业资源现状 (6)第3章智能化种植技术 (6)3.1 育种技术 (6)3.1.1 基因组选择技术 (6)3.1.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6)3.1.3 组织培养技术 (6)3.2 播种技术 (6)3.2.1 精准播种技术 (6)3.2.2 智能播种设备 (6)3.2.3 种子处理技术 (6)3.3 施肥技术 (6)3.3.1 土壤养分检测技术 (7)3.3.2 精准施肥技术 (7)3.3.3 智能施肥设备 (7)3.4 灌溉技术 (7)3.4.1 智能灌溉技术 (7)3.4.2 微灌技术 (7)3.4.3 水肥一体化技术 (7)第4章信息化管理系统 (7)4.1 数据采集与处理 (7)4.1.1 数据采集 (7)4.1.2 数据处理 (7)4.2 农业物联网技术 (8)4.2.1 设备联网 (8)4.2.2 网络架构 (8)4.2.3 数据传输与控制 (8)4.3 农业大数据分析 (8)4.3.1 数据挖掘 (8)4.3.2 人工智能算法 (8)4.3.3 农业应用场景 (8)第5章智能装备与应用 (9)5.1 智能农机具 (9)5.1.1 智能拖拉机 (9)5.1.2 智能植保机械 (9)5.2 自动化控制系统 (9)5.2.1 水肥一体化系统 (9)5.2.2 环境监控系统 (9)5.2.3 仓储管理系统 (9)5.3 无人机应用 (10)5.3.1 农田监测 (10)5.3.2 精准施肥 (10)5.3.3 灾害应急 (10)5.3.4 农田保护 (10)第6章环境监测与调控 (10)6.1 空气质量监测 (10)6.1.1 监测内容 (10)6.1.2 监测设备 (10)6.1.3 监测频率 (10)6.2 土壤质量监测 (10)6.2.1 监测内容 (10)6.2.2 监测设备 (11)6.2.3 监测频率 (11)6.3 水质监测 (11)6.3.1 监测内容 (11)6.3.2 监测设备 (11)6.3.3 监测频率 (11)6.4 环境调控技术 (11)6.4.1 气候调控 (11)6.4.2 土壤调控 (11)6.4.3 水质调控 (11)6.4.4 灌溉调控 (11)6.4.5 肥料调控 (11)第7章智能化种植基地规划与设计 (11)7.1 总体规划 (12)7.1.1 基地选址 (12)7.1.2 基地规模 (12)7.1.3 种植结构 (12)7.1.4 环境保护 (12)7.2 种植区规划 (12)7.2.1 种植区划分 (12)7.2.2 种植模式 (12)7.2.3 土壤改良 (12)7.2.4 灌溉排水系统 (12)7.3 辅助设施规划 (12)7.3.1 生产设施 (12)7.3.2 加工设施 (13)7.3.3 仓储设施 (13)7.4 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 (13)7.4.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3)7.4.2 自动控制系统 (13)7.4.3 信息化管理平台 (13)7.4.4 智能决策支持 (13)第8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8.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8.1.1 合理规划基地布局,保证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13)8.1.2 优化灌溉系统,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8.1.3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13)8.1.4 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13)8.1.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制种基地是确保良种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的战略资源。
为加强种子基地建设,提高供种保障能力。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先后认定一批国家杂交水稻、玉米制种大县(市)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制种大县奖励、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制种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和项目,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改善提升基地条件和生产能力。
为进一步抓好相关政策和项目落实落地,有效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推进国家种子基地建设,现有关于制种基地建设方案的详细介绍如下:制种基地建设内容1、制种基地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依托托普制种物联网基地种子信息化监管平台,使用大数据系统帮助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智慧管理种质资源,利用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定期采集更新检测区种质资源信息等数据,推动大数据生物育种应用,建设省级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服务、农作物种子管理平台,为农民提供选种、育种、够种质量追溯全程信息服务,为政府单位提供数字化监管服务。
另一方面,助力企业健全田间各项基础设施,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制种信息化、过程自动化、结果智能化,通过运用各项先进技术,对田间病虫害、水肥管理、数字化种植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营。
同时配合公共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农机可视化操作,以信息技术赋予农作物种子专有二维码,达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最终整体实现对种植户的种、管、收、储、加、销等全过程提供一体化服务,全面提升种业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
另外,建设地方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苗圃等,通过信息化育种,实现地区种业繁荣。
邛崃是成都市高端种业发展区,近年来立足本土优势,着力打造中国西南“种业硅谷”。
针对邛崃种业发展需求,我们为邛崃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构建“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制种综合数据中心、综合展示系统、应用管理系统、远程指挥调度系统,全面打通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交换壁垒,实现信息的全程感知和溯源服务。
关于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有很多的知识,本文重点整理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以及项目解决方案(托普云农),建设内容主要是围绕农作物种业类进行整理的,详细内容具体如下: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提升项目(一)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项目建设内容:新建、改扩建种质资源库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根据扩增保存种质资源的数量等实际需求,补充建设田间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和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
(二)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圃项目建设内容:新建种质资源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保存、隔离、鉴定评价等圃地建设,购置资源鉴定及田间测定、监控、相适宜的农机具和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设施设备。
改扩建种质资源圃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根据扩增保存种质资源的数量等实际需求,补充建设田间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和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
(三)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应根据实际需求,重点建设隔离设施、警示设施、看护设施、防火排灌设施、温室、网室及必要的供电供水设施等,购置数据采集分析设备、通讯巡逻设备、环境监测设备、标本陈列设备、资源监测与管护监控设备等。
(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隔离基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检验检疫实验室、隔离检疫种植养殖区、隔离温室(包括必要的负压温室)、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土建工程,以及相关仪器设备购置。
二、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提升(一)农作物育种创新项目.建设内容:根据育种科研方向和科研技术路线及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要求,着力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兼顾种子生产加工等条件。
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库房(含低温种子库)、检验室、农机具库等土建工程,温室、大棚、晒场、试验地田间工程,以及实验分析设备、农机具、仪器设备购置等。
(二)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内容:致力于打造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行业关键共性平台,主要包括高通量的基因分型平台、高效率的遗传转化体系、高性能的大数据分析中心、专业化分子检验检测中心、规模化性状测试网络等,并配套相应仪器设备。
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实施总体方案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
为加快农作物新品种引育、展示、示范推广力度,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切实保障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加快推进我市种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支持南繁育种基地建设,促进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试验、展示示范及推广,强化种子质量监管,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宁夏现代种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一)农作物种子市域试验项目。
开展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市域试验33组202点次、生产试验13组92点次,进行转基因、品质、DNA检测,建设试验监控平台;审定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10-20个。
(二)南繁科研育种新基地建设。
落实海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规划,在海南省南繁核心市流转科研用地220亩,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700平方米,项目资金补助250万元。
(三)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园市建设项目。
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园。
- 1 -(四)育种创新项目。
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对2018年完成试验程序,本市自育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单位(个人)进行补助,以加速我市新品种培育。
(五)蔬菜种子产业园项目。
建设蔬菜种子产业园,开展市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示范及2019年种业博览会。
(六)农作物质量监管。
开展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玉米种子转基因成分检测、制种基地检查、实地核查生产经营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条件、宣传贯彻相关法规、规章及种子业务和检验检测技术的培训,处理种子质量纠纷。
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种子工作站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确定项目任务,资金计划安排、项目验收等工作;各实施单位所属农牧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细化项目实施方案,抓好项目任务的落实,并报自治市种子工作站备案。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作物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品种的丰富度和种质的优良性逐渐下降,这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因此,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二、目标与意义2.1 目标本方案旨在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引进和优化农作物、畜禽等农产品的种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意义-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增效。
- 培育优良品种,推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 保护和传承农业遗传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 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和科学研究的平台。
三、建设内容及步骤3.1 建设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地选址:选择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具备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源条件。
2)设施建设:包括温室大棚、养殖场、实验室、仓库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3)引进种质资源:通过国内外合作、自主研发等途径,引进具有独特品质和耐逆性的种质资源。
4)繁育实践:建立农作物遗传育种、畜禽繁殖等示范基地,进行繁殖实验和示范推广。
5)培训与交流:组织农民培训班、科研交流会等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3.2 建设步骤1)项目立项和规划:确定基地的规模、用地要求、发展目标等,并编制建设方案。
2)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规划,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设施达到良种繁育的要求。
3)引进种质资源:与相关研究机构或企业合作,获取高品质的种质资源。
4)繁育实践:按照计划进行农作物和畜禽的繁殖实验和示范推广,并进行产出效益的评估。
5)培训与交流:组织农民培训班、科研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和科学认知。
四、可行性分析4.1 市场需求农业良种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附件4
山西金鼎生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研究课题报告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西甜瓜育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山西金鼎生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协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研究课题:西甜瓜育种新材料的创新和利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转基因抗病毒西甜瓜育种材料的创新和利用
1.1 收集整理国内外西甜瓜优良种质资源。
1.2 分离克隆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外壳蛋白基因、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YMV)复制酶基因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复制酶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完成序列分析和基因改造。
1.3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三种基因的三价植物表达载体,不同外源基因可在独立表达单元控制下分别表达。
1.4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建立西甜瓜高效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解决转化子不易生根问题,满足大规模西瓜遗传转化及品种选育的需要。
1.5 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多代自交,逐代进行检测,以获得遗传稳定、抗性较好的转基因株系。
1.6对遗传稳定、抗性较好的转基因株系进行中试工作或环境释放及食品安全检测。
1.7 运用血清学(ELISA)、RT-PCR、SOUTHERN-BLOT等检测技术,建立田间与温室、自然感染与人工接种、多种病毒混合侵染与单一种类病毒侵染等不同条件下,转基因西甜瓜品系抗病性表现的检测和鉴定体系。
1.8 对一些表现较好的转基因株系进行测交和组合选配工作,获得抗性和农艺性状较好的杂交组合。
1.9 基础栽培技术探索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2 、野生西甜瓜种质资源收集转育和应用
2.1 国内外野生西甜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
2.2 利用优良品系与野生西甜瓜种质资源杂交,经多代回交分离纯化,获得抗逆性强、配合力好、商品性佳、遗传性稳定的西瓜种质新材料。
2.3 建立西瓜三种主要病害(病毒病、枯萎病、炭疽病)的接种方法和田间抗性评价标准。
2.4 研究探索西瓜在干旱、寒冻、盐碱等极端条件下的评价体系。
2.5 利用稳定的种质材料与优良自交系进行广泛测配和
筛选,选育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优良杂交组合。
2.6 新组合在不同生态区品比试验工作,进一步研究探讨新组合的适应性和农艺性及适宜的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