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
- 格式:ppt
- 大小:256.00 KB
- 文档页数:11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礼制思想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目的是为了供人主备要,因此,他除了在史论中表述历史史观,也参杂了个人的政治思想与建言。
他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在《资治通鉴》史论中,屡屡强调礼教治国的必然性。
他极力阐发礼制的统御性与规范性,无非是以国治久安为目的导向,使得礼制的主张,在《资治通鉴》中,充满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资治通鉴》为我国编年史巨着,所载上自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之末,计1362年兴衰史事,详备可法之善与可戒之恶,以为人主取法。
司马光曰:“臣今所述,止述国家之兴衰,着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其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反诸正也。
”(《资治通鉴‧魏纪》)清楚地说明了着书意旨。
司马光纂修通鉴,目的本是为了献帝观阅,又自陈修史乃为“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其失,以为劝戒”,故必于论赞中借史事寄寓劝戒之旨。
司马光长期出入儒学,以儒家眼光褒贬史事,乃至贯注儒家传统礼教思想于史书评论中,在所难免。
我们可从218则论评中,窥测司马光的礼制思想,以及其如何藉礼制拨乱反诸正。
司马光对礼制的定位《资治通鉴》常以礼为论赞的铺垫,对于礼的内容与影响力多所阐释。
司马光于通鉴首发之论,即指出礼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资治通鉴‧周纪》)司马光认为天子的职责中,首要维护礼制。
礼制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礼制是国家的纲纪,其内涵要由地位的确立来充实,而所谓身分地位的区别,指的就是君臣上下的尊卑关系。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神宗统治时期,封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大规模地实施变法。
作为守旧派的中坚力量,司马光上书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为此,司马光还曾与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争论不休。
当时,神宗变法的意志还很坚定,司马光却总是给他泼冷水,结果触怒了龙颜。
随后,司马光主动请求调离京城,到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
早在神宗的父亲英宗在位时,司马光就开始编撰《资治通鉴》,当时这本传世巨著还叫《通志》。
后来,英宗看到了《通志》的前八卷,对司马光大加赞赏,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了书局,向他提供人力和资金帮助,支持他继续往下写。
神宗登基以后,将此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因为他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不仅如此,神宗还亲自为此书作序。
司马光到洛阳任职时,将整个书局都一起带到了洛阳,并在洛阳继续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祖籍山西,他的父亲司马池为人宽厚,为官清正廉明,官拜四品,还曾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
司马池在河南光州担任光山县令时,他的夫人为他诞下一子。
司马池非常高兴,遂以当地的地名为儿子命名,叫儿子做司马光。
司马光自幼喜欢读书,时常读到废寝忘食。
他小小年纪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生平最喜欢的书就是《左氏春秋》。
司马池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司马光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严格教导,让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当时更使得他享誉京城内外。
清代名臣陈宏谋曾称赞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司马光从小就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同样源自父亲的教导。
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回想要剥核桃,但他自己并不会剥,便叫一名女佣帮自己剥。
剥好之后,他骗姐姐说,核桃是他自己剥的。
父亲知道真相后,斥责他说:“小小年纪就敢这样说谎骗人!”司马光终生铭记这件事,从此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谎话。
后来有一次,司马光吩咐管家将家中的一匹马卖掉。
这匹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会犯病,但在其余的季节却完全看不出来。
《司马光》《资治通鉴》文言文【一】司马光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学识。
成年后,他投身政治舞台,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子中允、知制诰等职位,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资治通鉴》的创作背景和目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跨越1363年的历史。
司马光耗费15年心血完成这部巨著,其创作背景主要是针对当时史书繁杂、真伪难辨的问题,力求为后世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历史画卷。
【三】《资治通鉴》的内容概述《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事件。
书中不仅对历史人物的生平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还对他们的品德、才能进行了评价,寓教于史,旨在为后世提供一部富有启示性的历史读物。
【四】《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及其影响《资治通鉴》在我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史书。
自问世以来,该书一直备受推崇,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史学家、政治家都从中受益匪浅,如明朝的弘治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等。
【五】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资治通鉴》的智慧虽然《资治通鉴》记载的是古代历史,但其蕴含的智慧对现代生活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汲取智慧:1.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了解历代兴衰、政治成败,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提供参考。
2.学习古人的品德和精神。
如司马光般忠诚、正直、勤奋的品质,以及书中诸多历史人物的崇高品质,都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榜样。
3.汲取历史智慧,丰富人生阅历。
阅读《资治通鉴》,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学会明智决策。
通过学习《资治通鉴》,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大势,培养战略眼光,提高自己的明智决策能力。
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是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所著的《资治通鉴》堪称中国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它历时二十年,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60年,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记录和总结,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这部史书:写作背景、史书特点、对后世影响以及其价值。
一、写作背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前言中提到:“大局已震,清和复来,天人感应。
”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没有战争的干扰,可以求稳治理。
司马光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反思过去的历史,描绘未来的发展。
此外,他曾经历过黄河泛滥事件和宣和政变的洗礼,对当时的政治现状非常清楚。
二、史书特点《资治通鉴》的特点在于其全面、严谨和简洁。
全面体现在它几乎涵盖了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严谨则表现在其详细的史料考证和精细的文字表述,当时的正史、野史都有所采用,证据来源明确;简洁则意味着它在表述时无论语言还是文字都尽量简练明了,避免使用花言巧语或复杂语言结构。
三、对后世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通史之一,不仅在其创作时期就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且在其之后依然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它对中国历史学、史学研究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资治通鉴》对后世创作的史书有很大的影响,它成为后世通史的模板和标准化范本,在内容结构、叙事风格、史料考证、文字表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其次,《资治通鉴》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历史研究,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还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深刻的分析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关历史认识和理论观点,为后世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辅助材料。
最后,《资治通鉴》对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研究,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典型评价引言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独到的观点,对各种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
这些评价不仅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客观洞察力,更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评价为主线,深入探讨司马光在这一方面的典型观点和看法。
典型评价一:诚信正直“其诚信正直,守己安人,富贵不骄,贫贱不移礼;横陈至公,忠节以海。
”车胤,南朝宋时期的宰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其评价道:司马光通过这样的评价赞扬了车胤的品德和为政之道。
他认为车胤是一个坚定遵守诚信和正直原则的人,无论在富贵还是贫贱之境,他都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
同时,司马光也肯定了车胤横陈至公的品质,他能够为公众利益考虑,忠诚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典型评价二:智勇双全“智勇双全,颇有谋算,英断果决。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他的评价是:这个评价凸显了赵匡胤集智慧、勇气和果断于一身的独特品质。
司马光认为赵匡胤具备智慧和策略,在处理政务和应对敌对势力时表现出色。
他在决策时果断坚决,不拖泥带水。
这样的评价展示了赵匡胤作为一位杰出领导者的非凡才华和勇气。
典型评价三:忠诚公正“忠心直正,无私无畏,不为名利所倾倒。
”陆游,南宋时期的将领和诗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这一评价突出了陆游的忠诚和公正品质。
司马光认为陆游是一个以忠心为本,无私无畏的人。
他在面对名利之诱惑时毫不动摇,始终保持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这种评价体现了司马光对忠诚和公正的高度赞赏,也凸显了陆游作为一位纯粹的志士的形象。
典型评价四:薄情寡义“薄情寡义,心机深沉,常行不义之事。
”秦桧,北宋时期的重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他的评价是:这一评价揭示了秦桧的不道德和无情冷酷。
司马光认为秦桧心胸狭窄,缺乏情感。
他以权谋自私,常常从事不义之事,背离了为官者的公正和道义。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引言《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汇集了从西周至北宋实际统治时期的历史记载,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通史。
本文将以文言文《资治通鉴》的原文为基础,提供翻译作为参考。
原文及翻译以下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原文及其翻译:原文:会稽山,环镇海,越阡陌之间,著有志盈千载者,当告昔人之斯迹。
正始中,岩穴巅侧,殷荐碑识,颂曰:“中和岁月,再建康邑;寄治身焉,悲吁斯息。
”碑自刻于孔氏世殷之记,及存亡阙实叶泽之盛论。
君臣教化,悠悠焉,其遗迹可盈其中矣。
中和六年,阳翟郡太守邴原开碑读之。
信之者以《呜乎哀哉》为谶,瑞气将来。
郡守郑充等解读,别问当于时议;盖元和大中之昌运,果逢其盛者矣。
翻译:会稽山位于环绕镇海的地方,其间有连绵的田野和道路。
这里有着被记载了千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值得告诉后人。
在正始年间,山顶旁的岩穴侧面,刻有殷殷嘉言,称颂道:“中和的岁月中,两次建立康邑;将治理身世,叹息不已。
”这块碑刻自孔氏时代开始,记录了存在与消逝,也载有叶泽盛论的真正内涵。
君主与臣民的教化历程,流传已久,其遗址堪称丰富。
中和六年,阳翟郡太守邴原开碑读之。
相信此碑的人将《呜乎哀哉》视为预言,认为祥瑞即将降临。
郡守郑充等人解读碑文,另行详加讨论,这恰逢元和大中盛世繁荣运的真实体现。
总结通过提供《资治通鉴》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历史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的翻译仅供参考,原文的解读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请以权威研究为准。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全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每个重要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记述,涵盖了从周朝初建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的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根据明代蒋廷锡的《资治通鉴集解》所著的,全书分为经、纬两篇。
经纬总计292卷,纪传体叙述了从周朝初建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众多,内容相当丰富。
这使得《资治通鉴》成为明清两代最流行的史书之一,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家和学者。
《资治通鉴》的优点之一在于其简明扼要的文字风格。
司马光以极富哲理的笔触,对历史人物的行事举动进行了精准的分析和评述。
他在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全貌,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同时,作者还以中庸之道为准绳,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以人性为纲的评价,使其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全注全译的《资治通鉴》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通过对每个事件的详细注释和解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原因,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例如,在谈到唐朝的玄宗时,司马光详细解读了杨贵妃失宠的原因,阐述了宦官专横的弊端,从而使读者对唐朝末年的政治困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全译的《资治通鉴》还能更好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每个朝代的兴衰起伏进行全面的翻译,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变迁趋势。
例如,司马光详细译述了五代时期的战争与统一,揭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使读者对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但却有着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当代学者若能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历史素养,精心进行全注全译工作,必将为后人提供一部史学经典,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
司马光的少年时代及其巨著《资治通鉴》〔209〕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2、圆木警枕;3、砸瓮救友;4、栈道刺蟒;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1、元·脱脱等《宋史·司马池传、司马光传》;2、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等。
司马光画像二、杰出历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北宋杰出史学家,又是政治家、文学家。
在历史上,他忠孝节义,谦恭温良,是继孔孟之后,被奉为儒家的圣人。
司马光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富裕之族,自幼时,他就受到良好的家教,严格的师教,学业精进,品德高尚。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进士登科,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贬任西京御使台,领国家专编《通志》书局、及其整套人马,在洛阳建20亩独乐园,置读书堂,藏书万卷,又得神宗赐书2400卷,不问政事,埋头编撰15年,加上前4年写《周纪、秦纪》,前后历时19年,完成了《通志》的编撰工作。
元丰7年〔1084年〕,司马光66岁了,他步履蹒跚,恭献上《通志》书稿,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书名《资治通鉴》。
司马光独乐园图《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协编刘放、刘恕、范祖禹等,校对司马康。
全书16纪, 294卷,300多万言,记事上起周威烈王32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6年〔959年〕,按时间顺序记载16个朝代的、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元丰8年,神宗病逝,其子9岁哲宗继位,其母金太后主政,任司马光为宰相,废除王安石新法。
王安石悲愤抑郁,第二年便饮恨而逝;而仅百日,司马光也撒手人世,享年68岁,获赠太师,谥号文正。
毫无疑义,司马光是一位历史名人,而他和许多名人一样,在少年时代,也有着很多生动有趣,启迪后人的精彩故事。
《资治通鉴》三、父母贤良,家教有方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家庭富有,可他没沉缅于物欲,是一位胸怀大志,专心读书,锐意进取的人。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一、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编年体巨著,由北宋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开始撰写,历时19年完成。
该书以汇纂历代正史、编年列举为主要手法,对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二、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子长,号东篱,北宋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司马光还是大名府进士科考试的状元,可谓才华出众。
他撰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为了补正朝廷官修史书疏漏之处,并通过详实的记录与总结来呈现中国历史。
三、内容架构《资治通鉴》共分294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斯斯皆备切事京不丁匠户会会社样本省部类等项目。
1. 式部尹抄集:本书的前37卷,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的历史。
2. 近朱者赤:第38卷至163卷,记述北宋时期李煜、赵简纪、范仲淹等人的历史。
3. 残烛余息:第164卷至213卷,着重描述杨延昭、岳飞等人塞草麻益基对修历史文献之功的考察。
4. 洗经易义:第214卷至255卷,记录金朝时期文臣武将楚辽契约册形貌和稽留备限板业多广发空无骨蒙马旗只敢啄人怕因阴课童的生活状态情况焦作相关信息一口门越南青木明年起确保36多胡服务价格大明商时切准确规定 5. 剩菁遗萼:第256卷至294卷,总结了南宋文臣政治家林则徐、吕惠卿等人。
四、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巨著的典范之一。
它以全面、客观、精炼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其研究方法和体例也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的文风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是古代历史教材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重要事件,以及国家兴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在珍贵地记载了中国几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治通鉴第一篇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司马光在北宋时期编纂完成。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地记录了自春秋战国至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誉为史书中的“鉴”。
第一篇是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文字简练,用词精确,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准确客观。
下面将对《资治通鉴》第一篇进行原文分析与解读。
《资治通鉴》第一篇原文如下:周官称殷,殷官承商,晋官称周,称殷为盗。
周灭殷,称殷为盗,故殷不能复兴。
司马光在第一篇的开篇就直接点明了自己编纂这本书的目的,即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历史的规律和教训。
他以古代的社会制度更迭为例,深刻阐述了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兴衰与政权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篇中的第一句话“周官称殷,殷官承商”,是指周朝承袭了殷商时期的官制,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起源。
这一句话表达了政权传承的历史事实。
接着,文章提到晋朝时期的官制将周称为殷,称殷为盗。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晋朝试图割裂周朝的历史传承,认为周朝继承了殷朝的官制就是盗窃。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最后一句“故殷不能复兴”,点明了一个国家、政权最重要的因素,即保持自身的传统与根基,追求自身的发展和复兴。
通过对《资治通鉴》第一篇的原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在这篇开篇之作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又有对历史规律的总结和教训的提炼。
他通过对周、殷、晋三个朝代的官制的描述,揭示了政权传承和变迁的历史规律,强调了保持传统与根基的重要性,从而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资治通鉴》第一篇的原文非常简短,但它所包含的历史思考和阐述却是深远而有意义的。
它引导我们思考历史的规律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资治通鉴》第一篇原文通过对周、殷、晋三个朝代的官制的描述,揭示了政权传承和变迁的历史规律,强调了保持传统与根基的重要性。
它是整个历史著作的开篇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该篇原文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用意与目的,以及他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
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潜虚》等。
一.生平经历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二.人物轶事1.家庭影响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
”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
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2.破瓮救友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资治通鉴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杂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全
书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了从周朝末年至隋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共分294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第一篇第一章是通鉴的开
篇之作,下面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原文如下:
夫盖闵乱离缠綯之际,周室已衰,公卿大夫奔命逃窜,诸侯树立,
卒以弱敌强。
周宣王竭诸侯之力,以桀纣之并,运辔如流,贽玉以助,天下宾服,始吾所以觊觎。
解析:
本章首先描述了周朝末年的局势,周室已经衰弱,国内动乱不断,
公卿大夫们四处逃窜,各个诸侯国纷纷兴起,最终导致了周室面临强
敌环伺的局面。
接着,文中提到周宣王利用了诸侯的力量,以击败暴
虐的桀、纣王为目标,巧妙地运用策略和外交手段,通过赠送珍贵的
玉石等物质财富,使得天下的各个国家都愿意归顺于周室。
这是作者
所希望的局面,也是他所渴望的结果。
综上所述,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通过简洁而准确的文字,刻画了
周朝末年的乱世景象以及周宣王借助外援平定内乱、统一天下的历史
背景。
由于是一部正史著作,文章的语言严谨,非常注重史实的准确
性和客观性。
读者可以通过通鉴这一著作,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变
迁、皇权更替、诸侯兴衰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书,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在中国历史学史上,《资治通鉴》是一部多方面的著作,它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同时也是成为了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的历史观是重视一个领袖的能力和贞观,但也强调人类的命运和自由的运作。
司马光认为,“史者,人之所以可以进德也。
”(《资治通鉴》序)这句话说明了他对历史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它不断地变化着,不断地产生新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到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同时,司马光的历史观也体现出他对于人性的伦理观念的重要性的认识。
司马光认为人类是有道德标准和约束力的动物,在他看来,政治和道德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所以领袖应该重视道德的引领作用,并且严格遵守道德标准,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强调的是客观性和全面性。
他认为史是公正的,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历史,这也是历史学追求真实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他看来,无论是国家的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历史评价,这也是历史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资治通鉴》的编写历时二十多年,总共收录了四十四个中国历史时期的事件和折跌,包括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这部书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并且经常被历代朝廷用于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书。
总的来说,司马光的历史观是以道德和伦理为核心的,他在《资治通鉴》中强调的是历史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在中国历史学史上,《资治通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而且它的编纂也树立了历史学研究的标准。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文言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及第,以奉英不能治民辞去。
脱脱乃建言:“司马光文学器业,名重于世,实救时之良才,宜早为用。
”除知谏院。
于时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富弼为韩琦所沮,皆在光下。
光居谏官三年,言事七十余,所言皆可行。
初,仁宗时,议更茶法,曾公亮谓于边事未宁而聚敛,蔡襄以为然。
至是更青苗、免役、将官之法,光皆以为非便欲更改之。
而王安石主市易之议独坚不可夺。
光与安石在政事堂争论未决。
会保州民赵旭上书亦言市易之害,其辞与光略同。
安石怒其越次年进及轻躁强聒以为市易司请属事非执政所当与因请罢市易而指为光意会之明日安石见光议事堂留帖子云:“某与君讨论甚欢,保州越次固当有罚,然赵旭小人妄生事幸不加罪。
”光始悟安石卖直之计因与疏其前后奸状且与之绝。
安石既执政,神宗素慕光名召见延和殿对时吕惠卿同在政府而惠卿素忌光所有建明多反覆光一日在政府与惠卿辩数穷惠卿曰:“君言是则是矣能同我亦能异我”盖阴胁之也。
神宗欲用光,安石力言光外示朴野中怀矫诈不为公议所容。
帝曰:“为君则帝为臣则圣亦须遇有德主乃可致尔。
”安石退而谢过。
后同列有欲以所用非人咎安石者安石复以遇主为辩。
光闻之曰:“若安石诚为得君以行道于天下虽不为宰相亦不忧也。
”安石因进其所著《洪范传》,帝大爱其文留禁宫中十余日而还之命送史馆待制馆阁故同修起居注赵拼疏言安石《洪范传》留禁宫中当解职御史台亦以言应帝以安石难遽止命三省杂议遂寝。
光在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仁宗、英宗尤倚赖焉。
复役法之争起,光又以书抵韩琦云:“愿公思吾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