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格式:docx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汇总4.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2.卖油翁【北宋·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文课下注释4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3【卿(qīng)】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候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9【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语气词,同“耶”。
11【但】只,只是。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4【及】到,等到。
15【过】经过。
16【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7【今者】如今,现在。
18【才略】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吴下】泛指吴地。
21【阿蒙】吕蒙的小名。
22【更】另,另外。
23【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刮,擦拭。
24【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25【见事】知晓事情。
8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2.《说和做》作者臧克家,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作者热情歌颂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3.《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迺莹,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课文主要写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去怀念他所做的那些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事情。
作者笔下的鲁迅:坦率、敏捷、和善、幽默、爽朗、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伟大而平凡。
4.《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5、《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人。
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7、《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等。
8.《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赞美了本兰的勇敢、谨慎、机敏。
9.《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第四课、《孙权劝学》课下注释(部编版七年级下)1、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3、【卿(qing)】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候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9、【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11、【但】只,只是。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4、【及】到,等到。
15、【过】经过。
16、【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7、【今者】如今,现在。
18、【才略】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21、【阿蒙】吕蒙的小名。
阿,名词词头。
22、【更】重新。
23【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24、【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5【见事】知晓事情。
《木兰诗》课下注释(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八课)1、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唧唧】叹息声。
3、【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4、【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5、【唯】只。
6、【何所思】想什么。
7、【忆】思念。
8、【军帖】军中的文告。
9【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10、【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目录1.《孙权劝学》原文及译文2.《孙权劝学》注释3.《木兰诗》原文4.《木兰诗》译文5.《木兰诗》注释6.《卖油翁》原文及译文7.《卖油翁》注释8.课外古诗词诵读(一)9.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原文10.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11.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注释12.古代诗歌五首13.《河中石兽》原文14.《河中石兽》译文15.《河中石兽》注释16.课外古诗词诵读(二)17.外国诗二首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事情,(鲁肃)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孙权劝学》注释①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邓稼先》1.文学常识《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
北宋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七岁时就能阅读《左氏春秋》,并能理解其大意,从此以后手不释卷,到了不知饥渴寒苦的程度。
但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较差,别人读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差一些的,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司马光非二十、三十遍不可。
别人背熟后,休息或出外玩耍去了,可他还得留下继续朗诵,直到背熟为止。
时间久了,他便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比别人多读几遍,背得比别人熟一点,读时比别人多思考一些。
所以即使读到半夜,他还是手不释卷。
十多岁的孩子,到晚上容易犯困,司马光也不例外,有时白天读书太疲倦了,一到晚上,眼睛睁不开,昏昏糊糊往床上一倒,便呼呼大睡,直到天亮才醒。
这样几天下来,他感到晚上时间全用来睡觉了,非常可惜。
于是便想出一个妙法,即把平时睡的枕头搁在一边,用一段圆木代替枕头。
他想只要睡到半夜,一个翻身,枕头滚走,头部跌落下来就能惊醒,这样又可以继续读书了。
想出方法后他当晚就立即行动了,这一办法果然有效,再也没有出现睡过头的事了。
时间长了,他和圆木枕头有了感情,亲切地把这种枕头叫“警枕”。
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仁宗嘉祐年间司马光在朝中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看到满满一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也是看不完的。
于是他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这本通史让人读起来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
想法一经确定,他便开始《资治通鉴》的编写。
这期间,司马光呕心沥血,在洛阳的十五年,他几乎耗尽了全部心血。
在完书后他曾上表皇上说:“臣现在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齿也没几颗了,而且神经衰弱,刚刚做过的事情,转过身就忘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练习——文学文化常识解析版1.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集《生死场》《牛车上》。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C.鲁迅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D.萧红与鲁迅先生是师生关系,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便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的。
【答案】A【解析】A.《生死场》《牛车上》为小说。
故选A。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2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烙印》《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闻一多因目睹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出自《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答案】.B【解析】B.《烙印》是臧克家的诗集。
故选B。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代表作品有《稽古录》《谏水记闻》等。
B.由司马光主持編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断代体史书,记载了16朝1362年的历史。
C.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建安十三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D.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答案】B【解析】B.“断代体”错误,《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选B。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梳理全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文学常识】作者杨振宁。
邓稼先,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主旨】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 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写法】⑴结构独特,角度新颖(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⑵选材精确,突出主题。
⑶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2. 说和做【文学常识】作者臧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主旨】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学常识】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
萧红,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主旨】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展现出鲁迅的个性和气质。
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写法】 1. 语言朴实凝练 2. 传神的细节描写。
4.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节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旨】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告诉人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和古诗词《世说新语》两则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诫子书三国·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狼清·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专题09 七(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孙权劝学》(一)文学常识1.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编年体通史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3.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二)通假字1.“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可译为“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涂”通“途”,道。
(卿今当涂掌事)(三)古今异义1.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孤单,孤苦。
2.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古义:副词,只。
(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词。
4.往事古义:历史。
(见往事..耳)今义:过去的事情。
5.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6.过古义:到。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四)一词多义1.当动词,掌管。
(当.涂掌事)副词,应当。
(但当.涉猎)2.就从事。
(蒙乃始就.学)完成。
(指物作诗立就.)3.见了解。
(见.往事耳)认清,识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 以介词,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与“为”连用,“认为”。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汇总一、课内古诗文1.《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中国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3.《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三苏,欧阳曾巩带一王)。
4.《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说,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通书》等。
5.《登幽州台歌》选自《陈子昂集》《望岳》选自《杜诗详注》,五言古诗。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七言律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家、文学家。
6.《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笔记体小说。
纪(jǐ)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二、附录古诗及名著阅读1.《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绝句。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诗画家。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潜虚》等。
一.生平经历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二.人物轶事1.家庭影响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
”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
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2.破瓮救友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问答题: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3、句子品味:(1)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指出“学”的必要性;(2)卿言多务,孰若孤:指出“学”的可能性;(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情不自禁的赞叹,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短;刮目,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增长之快之大。
解释下列成语(1)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或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
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
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人名)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2《木兰诗》中概括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木兰诗》描写军中苦寒生活的,此句又写出了边塞夜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战场矫雄姿和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进<资治通鉴>表》
臣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上起战国,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
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
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
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
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
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
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今元祐本已不可见。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
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