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上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神宗统治时期,封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大规模地实施变法。
作为守旧派的中坚力量,司马光上书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为此,司马光还曾与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争论不休。
当时,神宗变法的意志还很坚定,司马光却总是给他泼冷水,结果触怒了龙颜。
随后,司马光主动请求调离京城,到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
早在神宗的父亲英宗在位时,司马光就开始编撰《资治通鉴》,当时这本传世巨著还叫《通志》。
后来,英宗看到了《通志》的前八卷,对司马光大加赞赏,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了书局,向他提供人力和资金帮助,支持他继续往下写。
神宗登基以后,将此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因为他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不仅如此,神宗还亲自为此书作序。
司马光到洛阳任职时,将整个书局都一起带到了洛阳,并在洛阳继续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祖籍山西,他的父亲司马池为人宽厚,为官清正廉明,官拜四品,还曾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
司马池在河南光州担任光山县令时,他的夫人为他诞下一子。
司马池非常高兴,遂以当地的地名为儿子命名,叫儿子做司马光。
司马光自幼喜欢读书,时常读到废寝忘食。
他小小年纪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生平最喜欢的书就是《左氏春秋》。
司马池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司马光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严格教导,让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当时更使得他享誉京城内外。
清代名臣陈宏谋曾称赞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司马光从小就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同样源自父亲的教导。
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回想要剥核桃,但他自己并不会剥,便叫一名女佣帮自己剥。
剥好之后,他骗姐姐说,核桃是他自己剥的。
父亲知道真相后,斥责他说:“小小年纪就敢这样说谎骗人!”司马光终生铭记这件事,从此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谎话。
后来有一次,司马光吩咐管家将家中的一匹马卖掉。
这匹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会犯病,但在其余的季节却完全看不出来。
第八单元单元分析第八单元核心考点清单24司马光一、读准字音皆(jiē)跌(diē)庭(tíng)二、写对字形(写一写,并组词)提示:“庭”中的“廷”不要写成“延”。
“登”中“”的两撇短而平行。
三、注释戏:玩耍。
于:在。
庭:庭院。
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没:淹没,沉下去。
皆:全,都。
弃:放弃,抛弃。
持:拿。
击:打,敲打。
光:指司马光。
迸:涌出。
四、朗读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五、文意一天,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瓮上,失足落入瓮中没入水里。
其他的小孩都扔下他离开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瓮,水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因此得救了。
六、感知课文《司马光》这篇课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瓮救落入瓮中的孩子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并告诉我们遇事不宜慌张,只有保持头脑冷静,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七、文本解读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用文言(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的文章。
2.课文中提到的“群儿”“一儿”“儿”分别是指谁?“众”又是指谁?群儿:一群孩子。
一儿:一个孩子。
儿:落水的小孩。
众:除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3.一儿跌没水中后,其他孩子和司马光的表现。
其他孩子:众皆弃去。
司马光:持石击瓮破之。
八、课外拓展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司马,复姓。
常见的复姓有欧阳、慕容、上官。
3.体现古代儿童聪明的小故事有《曹冲称象》《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
25灰雀一、读准字音仰望(yǎng)诚实(chéng) 列宁(níng)二、写对字形(写一写,并组词)提示:“养”中的三个横画长短要有变化,间距要均匀。
三、形近字四、词语积累1.含有“言”“语”的词语: 自言自语 甜言蜜语 花言巧语2.表示“看”的词语: 向上看:仰望 向下看:俯视 集中地看:注视 向四周看:环视 粗略地看:浏览 生气地看:怒视 五、重点句段1.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
7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胆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所不通,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着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马光通过编纂史着,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
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排列丛目;然后,编写长编;最后,删改定稿。
一、二两步,在主编司马光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
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的选材。
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
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
长编长达6500多卷,3000多万字。
第二,精心的考异。
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
任何史家着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着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
部编版三上《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光的生平和贡献,认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掌握司马光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资治通鉴》的内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司马光的生平和贡献;2.《资治通鉴》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1.《资治通鉴》的内容和历史价值;2.司马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司马光的画像,并引导学生观察司马光的形象特点。
2.引发学生的思考,发问:你们了解司马光吗?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3.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解释司马光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35分钟)1.学习司马光的生平和贡献。
a.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关于司马光生平的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简要介绍。
b.引导学生讨论司马光的贡献和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学习《资治通鉴》的内容和影响。
a.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治通鉴》的封面和内容概要。
引导学生了解这部著作的基本情况。
b.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历史事件,结合对《资治通鉴》的了解,分析司马光对这个事件的解读和评价。
c.学生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司马光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
三、巩固(20分钟)1.开展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司马光的思想和他的历史地位》。
2.学生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今天的影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他的贡献。
四、拓展(15分钟)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其他与司马光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提供相关书目和资源,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司马光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并表扬优秀回答。
24 司马光(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戏于、登、没、众、弃、持”等词语造句。
- 学生能够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中“登、没、弃、持”等字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司马光聪明、遇事冷静、爱动脑筋的好品质。
教学内容- 课题:24 司马光-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用“戏于、登、没、众、弃、持”等词语造句。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中“登、没、弃、持”等字词的意思。
2.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图片、视频等。
-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4. 教师讲解:- 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5. 课堂练习:- 学生用“戏于、登、没、众、弃、持”等词语造句。
6.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课题:24 司马光- 重点字词:戏于、登、没、众、弃、持- 课文内容概括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用“戏于、登、没、众、弃、持”等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课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司马光勇敢、智慧的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2. 生字词: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3. 课文背景:介绍司马光的历史背景及《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勇敢、智慧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资治通鉴》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通过PPT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精讲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司马光》2.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3. 生字词: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写5遍。
2. 用“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编写一段话。
3. 摘抄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你的理解。
司马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光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2.学习《资治通鉴》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本中的词语、句子和文章意思。
4.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的生平和主要贡献以及《资治通鉴》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A. 导入(时间:5分钟)1.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司马光。
2.老师介绍司马光是谁,为什么他很重要。
B. 学习《司马光》课文(时间:30分钟)1.学习课文并听老师讲解生字词语。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明代杨慎《世说新语注疏》卷六有一则《学政第》:“庾公当国,悉心治理,而学政之事常以委华盖,庾公闻之大怒,问华盖何如,华盖曰:‘臣虽不解学政,此事实由司马光一手调度。
’庾公闻言喜而止。
”庾宾之是全国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他当政期间,以大力整顿社会秩序、加强政治制度改革闻名于当代,而他的一些政治手段在当时也颇引诽谤,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能够听从自己的委托人(或者说上司)华盖之话,忍受他旁观的。
当华盖告诉他“由司马光一手调度”时,他是否同时体会到自己在传承与整合士人规范道德观的合理性方面还有很多课要补吗?C. 学习司马光的生平和贡献(时间:20分钟)1.老师让学生通过课本或其他参考资料认识司马光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司马光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D. 学习《资治通鉴》的意义和历史地位(时间:20分钟)1.老师讲解《资治通鉴》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2.让学生了解《资治通鉴》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课本或其他参考资料了解《资治通鉴》的基本知识。
E. 练习(时间:15分钟)1.老师出一些关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章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的理解。
司马光(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背景介绍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曾担任官员和提举著作郎。
他撰写了《资治通鉴》,这是一部汇编了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百科全书,至今仍为历史学者所广泛引用和研究。
而在课程教学中,也将司马光的故事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了解司马光的生平事迹•理解司马光“立身以正”、“修身以安人”的思想•通过阅读《司马光》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中学习汉字、理解词语的用法•培养孩子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三、教学准备•《司马光》读本和图片•关于司马光的绘本、历史故事和视频资源•涂色手工资料(例如:司马光的画像、书法作品等)四、教学步骤1. 学习资料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司马光的生平事迹,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绘本。
教师可以也可以呈现履历、手写书信、遗书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更多与司马光有关的资料,例如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或手机检索相关网站。
2. 阅读《司马光》教师为学生朗读《司马光》的故事,并强调故事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涵。
适当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3. 拓展词汇教师让学生理解故事中出现的生字、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例如:•翻遍:仔细搜索,忙碌•兴隆:兴旺发达•独立:不依靠别人,自己做主4. 艺术活动在课堂中为学生分发司马光的绘本,并提供涂色手工资料。
学生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对司马光等相关内容进行美术创作。
5. 回顾与总结教师让学生回顾这次的课程内容,通过讨论和互动回顾教学的全过程,简单总结出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加以回答•引导学生一起完成某些任务,如制定提问计划、撰写读后感等•向学生讲解相关背景知识或历史文化,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六、教学效果评估在课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电子调查:使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等平台,让家长和学生进行评价。
《司马光》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以下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开头提到,司马光小时候生活在花园里,他和一群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耍。
有一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爬上了大水缸,结果失足掉进了装满水的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都吓得跑掉了。
司马光却非常镇定,他没有慌张地去找大人求救,而是找来一块石头,用力砸破了水缸。
水从缸里涌出来,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以获救。
课文中还描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的外貌特征,如他的皮肤白皙,眼睛明亮,眉毛浓密,给人一种聪明机智的印象。
这个故事表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他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个故事也给人们带来启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保持冷静,镇定自若,同时要学习司马光那种勇于救人的精神。
课文的结尾部分,提到了司马光长大后的事迹,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编撰了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资治通鉴》。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冷静、智慧等,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司马光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的重要贡献。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
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
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
(光持石击瓮破之)(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内容为《司马光》一文。
该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主要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体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培养勇敢面对困难、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勇敢面对困难、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勇敢面对困难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勇敢、机智品质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解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用词语造句。
六、板书设计1. 司马光机智勇敢2. 重点词语:砸缸救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复述课文《司马光》。
请用下列词语造句:机智、勇敢。
2. 答案:复述课文:《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造句:在危险面前,司马光展现出了超人的机智和勇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司马光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勇敢面对困难、乐于助人的品质。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可布置拓展延伸作业,让学生了解其他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
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一、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二、司马光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共1362年。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四、《司马光砸缸》儿童歌曲。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以北京音协报送的一首少儿歌曲《司马光砸缸》入选声乐作品大奖。
这是近年来我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一首好歌,颇受广大少年儿童的青睐。
在此之前,此歌已荣获“2006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提名奖,2007年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链接资料】曹冲称象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宋代《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质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对《资治通鉴》称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
7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胆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所不通,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马光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
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排列丛
目;然后,编写长编;最后,删改定稿。
一、二两步,在主编司马光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
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的选材。
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
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
长编长达6500多卷,3000多万字。
第二,精心的考异。
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
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
由于考异中“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通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用。
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
第三,编制目录。
《资治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是一部总计294卷的长篇巨著,为翻检方便,于修史同时编写《通鉴目录》30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
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
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通鉴”体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第四,完善史体。
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
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代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
这一改造,使古老的编年体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世仿作接踵而起,形成了一个从古至今的编年史书系统。
这一系统中,《通鉴》以通史成书,便于“探明变化之由,寻求演变之迹”,与唐宋以来社会上“主通明变”的思潮相吻合,也与“资治通鉴”的目的相一致。
第五,加工贯通。
集体写书,由于手笔不同,风格各异,容易产生割裂驳杂的现象,但《资治通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
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款款写来,原委了然,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洁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
有许多场
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战争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散文的上乘。
第六,撰写附论。
我国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诫之意,已成传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
全书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
所论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
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更具匠心的是,这么多的附论,与《资治通鉴》的内容取舍编排,竟是这样的浑然一体,成为贯彻“资治”这一著史目的的点睛之笔。
翔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
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
实际上,《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
近千年的历史证明:《资治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