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定位能力
- 格式:pdf
- 大小:5.47 MB
- 文档页数:37
工业园各功能区域的定位和功能描述分析开放性原则是指在工业园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坚持开放合作、多元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
开放性原则体现了工业园不断发展的需求,通过与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代化的工业园区通常会更加注重环保建设,通过采用新型的环保技术和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园区的建设还可以逐步促进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环境的美化,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工业园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竞相打造的经济增长极。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借助工业园的优势,推进区域产业升级、扶持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质量水平等。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工业园定义工业园是指为满足工业产业的需求,规划建设并集中安置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和相关设施的区域。
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
工业园的建设和运营需要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政策、投资资金、企业布局和科技配套等。
(一)定义要素1、区域限制工业园必须具备一定的区域限制,其边界应当明确划定,并且应当符合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区域限制可以是地理位置的限制,也可以是政策和法律的限制。
2、企业数量工业园内应当集中安置一定数量的企业。
这些企业可能属于同一行业或者不同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具备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3、设施配套工业园应当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物流和生活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当满足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和员工的生活需求。
4、政府支持工业园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
能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土地政策、人才引进等各种方面的支持,以促进工业园的发展和壮大。
(二)类型划分1、按照所有权分类根据所有权可以将工业园划分为政府型、企业型和混合型。
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地理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核心能力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价值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分析了这些核心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
本文还探讨了在评价和评估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
本文提出了中学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地理核心竞争力概述地理空间的概念是指个人对地理现象、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知。
它是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
具体而言,它包括:空间定位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和表达地理位置,理解经纬度、地图投影、比例尺等基本地图语言,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查询和分析空间数据。
空间格局认知:能够分析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格局和成因,了解区域分化、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规律。
空间联系和过程分析:能够洞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如扩散、迁移、叠加,以及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强调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上对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文化现象、发展条件和挑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主要包括:区域特征识别:识别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类地理特征(人口、经济、文化、城市、交通等)及其内在联系。
区域异同比较:比较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了解区域分化规律、区域类型分类及其在全球、国家、地方等多个尺度上的表现。
区域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区域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挑战,评估区域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探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地理实用性是指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测、调查、实验、模拟和规划等各种实践活动。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关键词】区域定位能力;心理地图;空间思维【中图分类号】g630中考中地理属于开卷考查,很多学生对于初中地理涉及的很多基础性知识掌握偏差,尤其是基本的读图定位能力。
另一方面,从近年来的高考趋势可以看出,地理学科对于读图能力越来越重视了。
在高考的地理考题中,带有图示的题目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总结说地理是”无图不题”,并且一些题目对于读图能力的要求也是相当地高,如果学生的读图能力存在欠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
实际上如果能联系地图,把重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建立心理地图,那么区域定位便不再困难,位置判断准确了,那么联系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基本自然条件,各种图表也就可以读懂了。
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世界地图的教学为例重点谈一谈地理读图中的区域定位。
一、从经纬网入手,让学生能在区域地图上确定经纬度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读图定位能力,首先就要从认识常见的经纬网图开始教起。
高中地理中涉及经纬网的地图类型主要有地形图、政区图、景观图等,在这些众多的地图中,每一个地图都有自己的种类以及用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这些有经纬线的图上进行经纬度的准确判读,能熟练确定图上某点的经度、纬度,包括东经西经的区别,南北纬的判定,半球的确定等。
二、以几条重要经纬线为基准,教学生画世界轮廓图有老师强调记图,这是没有问题的,要让学生记图,所谓记图就是对图示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进行记忆,记图可以说是我们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倘若学生的脑海里没有留下任何图形资料,这样在读图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调出来用。
因此,为了让学生记住地图,做到”心中有世界”,建立心理地图我认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根据世界地图和学生一起观察世界地图的图形的轮廓、形状,进行抽象和简化,然后手把手教学生画世界简图,步骤如下:⑴画一条直线:注意位置;⑵确定一个点:北回归线和90°e的交点,也是恒河入海口附近;⑶画一个三角形:从⑵点开始,向东画一个三角形(中南半岛)并和第一条直线右端相连;⑷画一个三角形:从⑵点开始,向西画一个三角形(印度半岛),并画出波斯湾;⑸确定一个点:(0,0)⑹注意欧洲和非洲西部:从第一条直线左端开始过了北回归线开始往东折回,一定要避开(0,0)点,保证这个点在海洋上;⑺非洲东部向北直接连接波斯湾;⑻画一条直线;⑼确定一个点:西经90°和北纬30°的交点,也是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附近;⑽经过(30°n,90°w)画一个半圆;⑾半圆东端和⑻线东端相连;⑿半圆西端和⑻线西端相连;⒀南美洲东侧最东约35°e;⒁南美洲西侧全部位于90°w以东;⒂确定一个点:南回归线上90°e和180°的中间那个点;⒃以⒂点为中心画一个椭圆;⒄画出南极洲。
“三招”提高地理区域定位能力摘要:区域空间定位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是跨越高考的第一道门槛。
掌握区域定位的方法和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正确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通过传授学生三招技巧,以帮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
关键词:区域定位;熟能生巧;心中有图;实战演练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36-01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摸清了学科特点及高考出题规律,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学科突出的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和联系性,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地理部分的研究分析,发现高考试题往往都是从地理区域入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区域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问题。
如果区域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此,可以说,区域空间定位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是跨越高考的第一道门槛。
掌握区域定位的方法和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正确性,提高学习效率。
高考地理试题多数题目都有图,这是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根据地图提供的地理事物提取相关信息去解决地理问题。
所有的地理事物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上来表述,因而较强的区域定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快捷有效地提取信息,从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区域定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地理成绩的高低,这一能力的要求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
通过高三地理教学多年的摸索,笔者积累总结了一些办法,为中学地理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参考。
在进行区域定位时,通常都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地理坐标定位法,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面积、轮廓、形状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等等。
这些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只有熟练掌握方能运用自如,而且往往还要多种方法同时使用才能正确解题。
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作者:黄榕贤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7期摘要:区域图的判读和解析是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一,是高考的重难点,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定位区域图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关键词:区域图;高中;地理;定位地图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有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而且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平面化,是最简单的表述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方式,因此学生需要借助地图来学习地理。
基于此,识图能力成为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考试也将识图作为重点考查内容。
在高考中经常见到的地图以区域图呈现,主要类型有: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统计图、剖面图等。
文综地理大题部分经常以区域图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掌握。
鉴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图并掌握区域图的分析方法。
一、如何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定位高考试题中的区域图,一般不会是学生平时见到大图,而是从大图中截取出来的小图或者变式图,这样,学生的读图难度增大了,不容易空间定位。
具体来说,进行空间定位,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经纬定位学生可以观察区域图上的经纬度,利用经纬度来判断区域图的空间位置。
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经纬线及其对应的地理事物。
有的教师概括出了经纬交叉的47个点,学生可以对照地图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并重点记忆。
2. 根据相对关系定位有些区域地图根据经纬度不能清楚辨识出来,这时可以根据事物的相对关系进行定位,通过与明显的事物比较在方向、距离上的关系,确定该事物。
例如,东边是东北平原,西边是内蒙古高原,那么中间的山脉应为大兴安岭。
3. 建立经纬网记忆坐标系建立经纬网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坐标系。
一个好的坐标系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还可以大幅度缩短经纬网完成的时间。
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选取北纬30度和东经120度作为坐标系的坐标轴,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解:东经120度大概穿过我国首都,向南看,可以看到长江入海口;向北看,可以观察到东北平原和内蒙古平原。
区域图的定位与判读区域图是某个特定区域内多种地理要素的载体,也是地理试题的重要信息载体,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高考常将区域图与文字材料或表格相结合,以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为主旨,以“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为思维主线,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地图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对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与区际联系等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等。
一、区域空间定位(一)根据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1.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赤道把非洲分为南北两半,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20°E把非洲分为东西两半,注意0°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纬度是(30°E,30°N)。
(见图a)2.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0°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E经过乌拉尔山脉,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0°经线、10°E和20°E,40°N经过地中海,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见图b)3.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经线记住7—8—9,即70°E、80°E、90°E,纬线记住1—2—3,即10°N、20°N、30°N。
(见图c)4.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经度范围:60°W~120°W,纬线:30°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50°N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见图d)5.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经度范围:40°W~80°W,纬线: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见图e)6.6.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经度范围:120°E~150°E,纬线:23°26′S经过澳大利亚中部。
(见图f)7.中国的控制性经纬线我国位于73°E~135°E之间;100°E(经过青海湖、横断山区)、110°E(经过包头、巫山、海口)、30°N(经过拉萨、成都、重庆、武汉、杭州等城市附近)、40°N(经过北京)。
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空间定位的培养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工具,学好地图知识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认知地图、解读地图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这样学生就欠缺了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
如何提高学生认知地图、解读地图的能力,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结构的认知能力和定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空间定位区域性地图中图分类号:g623.4现在高考考试试题要求的地理能力中,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思路,以区域地图、等值线图、晨昏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不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为入手点,来考察这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如果学生定位错误,就有可能导致全题皆输,现今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一眼定位置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不是靠一时能提高的,需要长时间的认知地图、练习、积累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中就应该给学生灌输一些认知地图、解读地图的方法,而且要花很多时间来练习空间定位。
下面谈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一、通过模型演示、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课件)、学生参与、野外观察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结构。
例如在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讲授中,本章前3节主要讲授的是宇宙、太阳系、地球等天体和天体系统最基础的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等)演示宇宙的产生过程、各种天体的形态,太阳系的形态、组成和运动,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世界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感,而且体现了政治的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小故事讲述神五、神六载人飞船研发、发射过程中的感人事迹,来引导出中国人实现飞天梦的艰苦历程,实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好各种地图,尤其是每个同学手中的地图册。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浙江五校联考)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处全年昼夜变化幅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2.下列关于三处海域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有暖流B.②处有寒暖流交汇C.③处海域的洋流属于寒流D.③处海域的洋流夏季呈逆时针方向、冬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解析:1.C 2.B第1题,从图中三地的纬度位置可知从高到低依次为②①③,根据纬度越高全年昼夜变化幅度越大可知C正确。
第2题,①处为本格拉寒流,②处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③处海域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013·高考命题专家原创)读我国某河流域略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河是()A.汉江B.闽江C.汾河D.渭河4.比较甲河的南、北支流可知,南岸支流()A.流程长,较稀疏B.流经地区地面坡度较大C.河水清澈,无结冰期D.流经地区的土壤类型为红壤5.图中虚线不可能是()A.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B.一月均温0 ℃等温线C.我国河流结冰期的分界线D.山脉的山脊线解析:3.D 4.B 5.A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根据经纬网、河流轮廓和相对位置定位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甲河为渭河,从河流两侧支流长度上可知南岸地面坡度大。
虚线位于支流源头处,为山脊,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也是一月均温0 ℃等温线穿过的地区,还是我国河流有无冰期的分界线,为秦岭。
(2013·高考命题专家原创)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地形、气候复杂多样。
读下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条河流夏季的防洪任务最重B.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图示海域有寒流经过D.常年受西风影响7.若乙河的月平均径流量明显大于甲、丙两河,则最可能的原因是乙河()A.流域植被覆盖好B.流域面积较大C.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D.上游修建了水库解析:6.C7.B第6题,从图中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甲、乙、丙三河主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防洪任务重,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受西风影响,图示海域有秘鲁寒流经过。
【专题一】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邵振兴选编【考情分析】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指根据提供的条件,确定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特征;我们关注空间定位能力不仅仅是因为高考考,更重要的是它是地理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一项基本素养,也是进行地理空间联系、地理空间想象的基础。
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发现,这项能力的要求有减弱的趋向,但更注重考查空间信息的提取和空间思维的质量。
分析高考试题发现:空间定位仅仅是解题的一个突破口,建立在空间定位基础上的综合考查则是区域考查的主要方式。
领会空间定位试题的命题趋向:(1)在地理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区域识图、地理要素的认定;(2)以经纬网为背景,通过提供关键性点、线和面的信息,综合各要素进行定位;(3)以某一地理要素为中心话题,采取辐射式问题探究;(4)从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出发,构建要素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知识交汇】地理空间地位是进行地理分析、地理探究的前提,学好地理的关键是会定位,它是入图解题的关键。
与其说空间定位是高考考查的一项能力,不如说它是一种学科思想,这种理念应该贯穿地理学习的始终,而且越早越好。
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有利于加强地理复习的针对性,增强地理学习的时效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下图A、B分别表示不同的城市,说出北半球夏季时两城市的气候特征。
如果不能定位出这两个城市是哪,就不能回答与它有关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因此空间定位是高考地理的瓶颈。
对于区域地理题目绝大多数要考查空间定位。
一般先根据位置特征联想自然地理特征,再由自然地理特征联想人文地理特征。
如下图:例题:下图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
5、两国的临海分别是()A红海、亚丁湾 B安达曼海、泰国湾C 地中海、波斯湾D 阿拉泊海、孟加拉湾解析:本题要将海陆分布和经纬网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分析定位。
第一步,判断东西经、南北纬。
亚洲 是东侧的白令海峡经度接近180°,最西侧的土耳其海峡接近30°E ,所以图中的经度数都为东经;亚洲只有东南部分地区位于南半球,所以图中的纬度数都为北纬。
“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地理能力区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域地理学”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决定了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具有新的特定作用,文章探讨了“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原则。
新区域地理学能力实现原则一、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差异规律的科学,它以区域研究为基础,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西方区域地理脱离了以描述为主的治学方式而转变为对特定地点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空间性质的剖析了。
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思潮,即新区域地理学,其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和“体系”。
“新区域地理学”是相对于传统区域地理学而言的。
传统区域地理学主要以静态的描述或以记流水账的方式为主来记录一个地区的景物,倾向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哲学;新区域地理学虽然也把“区域”研究放在第一位,但它的“区域”理念是社会的、结构的、惟一的和具体的,侧重于人在区域性质的产生、延续与演变时所起的作用,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新的变化实现学生能力培养途径与方式的转变。
二、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地理空间觉察能力、区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和区域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成为能力目标培养的核心。
1.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区域地理架构下能够科学审视地理事件以及理解空间相互关系,学生应该能够达到如下基本目标:第一,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类型的观察与描述方法。
第二,能运用区域地图来反映区域地理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第三,能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略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第四,能运用地图分析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和原因。
分析区域特征增强区域认知摘要:区域性是普通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教师帮助学生透过大量的、具体的地理现象认识其地理本质,通过分析、审视一定区域的地理特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关键词:分析;区域特征;增强;区域认知普通高中地理学科立德树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思维、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区域认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从空间到区域的认识地理环境的学习方法、地理思维方式,有助于增强高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一、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区域特征的重要性。
区域特征是指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主要是指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及地下储藏自然资源等特点;也包括区域内人口、工业、农业、聚落、交通运输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把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认知能力来源于对该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具体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是区域要素综合分析基础上的系统了解,学生只有通过对区域特征的把握才能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区范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由于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和功能相对比较一致,同时这些特定的性质和功能又区别于外部其他毗邻地区。
虽然学生在以往的地理学习中曾接触过众多各具特色的区域,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方法将区域认知能力迁移到学习中来,加之区域的概念和特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区域特征进行比较、用整体分析法掌握区域地理特征,从而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引导学生掌握区域特征比较分析的方法。
运用综合性思维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
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