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太阳东升西落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2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对应规律每天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我们称之为日出。
而当太阳再次沉入地平线下方时,我们称之为日落。
这两个时间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和结束,也代表了昼夜的周期。
让我们从东方开始,探讨日出日落方位。
当我们面朝东方,眺望远方的地平线,我们会看到太阳缓缓升起,从地平线上方升起。
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使得太阳的光线从东方照射过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的日出方位是东方。
接着,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观察日落的方位。
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它的光线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下方。
这意味着太阳的日落方位是西方。
同样地,这也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结果。
我们来探讨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的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而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太阳的光线只能照射到一半的地球表面,这就是白天。
而当地球自转到了夜晚时,太阳的光线无法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这就是黑夜。
因此,昼夜的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然而,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这就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昼夜的时间相对较长;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昼夜的时间相对较短。
这就是为什么夏季的白天较长,而冬季的夜晚较长的原因。
总结起来,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代表了一天的开始和结束。
而昼夜的长短则取决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以及地球自转的速度。
这种规律的存在让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昼夜的交替,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的流逝。
看到太阳西升东落的条件
时间必须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既然是太阳从西边升起,说明太阳原来是在西边的,所以时间应该是在傍晚;太阳从东边升起,到西边落下,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的。
如果飞机由西向东飞行,这只会加快太阳东升西落的速度,所以要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飞机必须由东向西飞行。
如果飞机的速度要很小才能看到,那我们坐车也应该能看到,但是坐车看不到,原因就是坐车速度太小,所以飞机速度必须要大才行地球自西向东转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就相当于赶上地球自转的速度了(因为纬度高),傍晚的太阳在西边,你向西飞,太阳就相对于你是向后的了,再由于你面对西面,也就是从西方升起了。
太阳的东升西落,实际上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随之运动,如果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太阳就会悬在空中不动。
如果飞机以更大的速度向西运动,太阳就会西升东落,为了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时间必须是傍晚,而且飞机的速度要足够快。
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知识一、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角是我们观察太阳时的仰角,也就是太阳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如图1所示)。
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太阳东升西落,太阳高度角在一日内不断发生变化(如图2所示);正午(地方时为12时)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太阳的高度角达到最大值H,我们将此时的太阳高度角称为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1、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1)某时刻的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此时刻太阳直射点A的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四周,随着球面的弯曲,太阳高度角递减,呈同心圆状分布,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
(2)日变化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直射点沿纬线移动,球面上各点的太阳高度角均不断发生变化,其大小取决于该点到直射点的球面距离。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1)某日的空间分布在上图中,A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此时的太阳高度角即为该纬线上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同一纬线上各地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A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从A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随着球面的弯曲,正午太阳高度角递减,且与A点之纬度比较,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角也相差多少。
比较某日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须比较两点中哪点离太阳直射纬线近,近者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2)年变化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某地到太阳直射纬度的距离发生变化,其正午太阳高度角随之变化。
在太阳直射点移近该地所在纬线的时段,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递增;反之,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递减。
若某地在北回归线以北(或南回归线以南),则其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别在夏冬至日达最大、最小值。
若某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则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达90°;在冬夏至日达到两次极小值。
3、特殊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1)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所示,出现极昼的北极点,一日内太阳高度不变,(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地理纬度a。
地球自转的证据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夜空的繁星也是东升西落。
在地球上看来,这些天体似乎都在自东向西运行,不断地绕着地球移动。
实际上,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天体自东向西移动,正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映。
天体好像每日绕地球一周,则表明地球每日绕地轴自转了一周。
宇宙间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一切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但是,远离地球的天体,尤其是非常遥远的恒星,短时期内它们在天球上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不变。
因此,可以把这些恒星看成是镶嵌在天球的一定位置上的。
地球位于天球的球心。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生活在这个自转运动系统内的人,觉察不出地球的转动,却感觉到整个天球在自东向西旋转。
固定在天球上的各个恒星,也就好像在东升西落。
地球自转以通过南、北极点的直线为轴线,所以,天球的旋转也就以地轴的延长线天轴为轴线。
这样,我们看到只有位于天轴和天球交点(天极)的恒星位置固定不变,而天球上的其它天体好像都在以天北极和天南极为圆心,进行着视周日运动,其运动轨迹叫做周日圈。
周日视运动着的所有天体,都有一定的周日圈。
天球上距天极越近的天体,其周日圈就越小。
到了天极,周日圈缩小为固定不变的点。
故只有位于天极的天体才没有周日运动现象。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证明地球在自转;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是自东向西,证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南、北天极不作周日运动,位置固定不变,证明通过天北极天南极的直线是地球自转所围绕的轴线;在一个恒星日内,恒星的视角距发生360°变化,即完成了一周的视运动,证明恒星日就是地球自转一周(360°)的运动周期。
太阳和月球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日视运动,因而也是地球自转的证据。
不过,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比遥远恒星与地球的距离小得多。
在天球上,太阳、月球同其它天体的相对位置移动是比较明显的。
随着天球作周日视运动的同时,它们还在天球上不断地自西向东移动。
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的东移,表现为它们自西向东在恒星之间的穿行。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地球自转的存在,并观察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这种运动导致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实验将通过模拟和观测来验证这些现象。
三、实验材料1. 脸盆(装满水)2. 木质细牙签(一端做记号)3. 射击用的炮弹(或子弹)4. 深井(或高楼)5. 水平放置的地面6. 秒表7. 地图四、实验步骤实验一:牙签法1. 将脸盆放置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
2. 记录牙签的初始位置。
3. 过几个小时后(最好在10个小时以上),再次观察牙签的位置。
4. 观察牙签是否发生旋转,记录旋转角度。
5. 分析旋转角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
实验二:炮弹法1. 在开阔的空地上,进行射击实验。
2. 射击时,观察炮弹的运动轨迹。
3. 分析炮弹运动轨迹的偏转方向,判断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实验三:重力加速度法1. 在深井中(或高楼顶),进行物体下落实验。
2. 将物体从高处释放,记录下落时间。
3. 分析下落时间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
实验四:深井测量法1. 在深井中进行实验,将物体从不同高度释放。
2. 观察物体落地点的变化,记录数据。
3. 分析落地点的变化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牙签法通过观察牙签的旋转角度,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牙签的旋转角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验证了地球自转的存在。
实验二:炮弹法通过观察炮弹的运动轨迹,可以判断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炮弹在北半球的运动轨迹呈顺时针方向,而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验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实验三:重力加速度法通过测量物体下落时间,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下落时间与地球自转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验证了地球自转的存在。
实验四:深井测量法通过观察物体落地点的变化,可以分析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太阳东升西落的哲学原理
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从东方升起,然后在天空中逐渐移动,最后在西方落下。
这个现象在哲学上可以引申为一种变化的观念。
从哲学角度来看,太阳东升西落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无常和变化的象征。
它提醒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一切都有起伏和流动性。
这个观点在许多哲学体系中都有体现,例如佛教的“无常”概念和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流动”观念。
太阳东升西落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平衡和循环的象征。
每天都有日出和日落,这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循环模式。
这可以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寻求平衡,接受变化,并意识到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
总的来说,太阳东升西落的哲学原理可以被视为一种变化、无常和循环的象征,提醒我们接受变化、寻求平衡,并意识到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动,是地球的自转。
而人是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这种运转,觉得是太阳等天体自东向西绕地球转,才让我们觉得太阳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所以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为什么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呢?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
地球自转-周,天上的星星仿佛都反方向绕地球转一周,太阳也不例外。
因此太阳东升西落现象又叫做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但是,如果我们对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更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春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冬季,太阳又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它的公转轨道面之间有66度34分的夹角,从而使地球“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这样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每天都有微小的变化。
月亮与其他星辰也是东升西落其实,并不只是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其他星辰也是东升西落。
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我国古人就注意到"天左旅,地右动”,就是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映。
既然地球在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与地球一起在旋转,犹如人在舟中坐,舟行而人不动。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人们看来就是感到天体在东升西落。
太阳介绍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其它元素占2%。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
太阳的影响对于人类来说,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
地球自转的结果。
准确地讲,在北半球夏季,全球各地(除赤道和极点外)太阳都是东北升起,西北方向落下,在北半球冬季(除赤道和极点外)太阳是东南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只有在春分日秋分两日,全球各地太阳都是东升西落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天球上的太阳不断相对于天赤道作回归运动,其真接结果是造成太阳赤纬(即δ)的周年变化(表现在地面上便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进而导致太阳周日圈反复地北进南退,伴随这种北进南退,地面观察者眼中太阳的升落方位亦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太阳升落方位的变化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1.随纬度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太阳赤纬不为零时,纬度越高(不管南北纬),太阳升落的方位角(以东点、西点为起点,在地平圈上度量,偏北为正,偏南为负,用符号A表示)越大,而且太阳赤纬为正(负)即太阳直射在北(南)半球时,方位角为正(负),亦即太阳升落方位偏北(南)。
根据纬度的差异又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1)在赤道上看:由于太阳周日圈与地平圈直交,故一年四季太阳都是垂直地升起而又垂直地落下,且太阳赤纬是多少度,太阳升落方位便是多少度,即δ=A。
例如:每年11月7日,太阳赤纬约为-16°19′即太阳直射南纬16°19′,此日的太阳升落方位亦为-16°19′,即在赤道上看11月7日这天太阳是从正东偏南16°19′处升起,在正西偏南16°19′处下落。
(2)在开始出现极昼的纬度上看:由于太阳周日圈最低点与地平圈相切,故太阳升落方位最大为90°即与北点或南点重合。
例如:6月22日北极圈上开始出现极昼,太阳周日圈全部在地平圈以上,其最低点恰与北点相切,故这天在北极圈上看太阳,是从正东偏北90°即正北方位开始升起,而在正西偏北90°即正北方位下落到最低点,换句话说就是6月22日在北极圈上看太阳升落方位为+90°。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太阳东升西落方位谈作者:王自力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2期太阳东升西落的视运动现象曾为地心说的有力证据,但此现象实质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才有了地球上四面八方的概念。
一般认为:早晨起来面对太阳,前边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边是南。
这样划分的方位只是一种粗略的印象,准确点说只有在二分日的时候才适合,其它时候太阳升起的方位并非当地地平面的正东方向。
在二分日的其他时候,太阳视运动升落的方位怎样呢?我们有如下的结论: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各地都是太阳在当地地平面东北方位升起,西北方位落山(出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即北半球冬半年时,全球各地都是太阳在当地地平面东南方位升起,西南方位落下(极昼极夜区域除外)。
关于这个结论可以太阳光照图予以说明。
我们先看图一(二分日的光照图),此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太阳光线与纬线平行,垂直于各经线,处于晨线上的各点看到的太阳升起方位都是当地的正东方(比如图中的Q点),处于昏线上的各点看到太阳落下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当地正西方。
图二,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以夏至为例),太阳光线与晨线垂直,太阳光线与纬线斜交,处于晨线AB上的各点看到太阳升起的方位都是当地地平面的东北方位(比如图中的M 点),当然昏线上各点看到的太阳落下方位也就是当地地平面的西北方。
图三,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以冬至为例),太阳光线与晨线垂直,太阳光线与纬线斜交,处于晨线 AB上的各点看到太阳升起的方位都是当地地平面的东南方位(比如图中P点的情况),当然昏线上各点看到的太阳落山方位也就是当地地平面的西南方位。
以上规律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一册(人教社2001年3月第一版)P12的图1.19上也有反映。
图四为北纬四十度地平面太阳在二分二至时的太阳视升落运动轨迹,看得出太阳升落的方位是与以上规律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