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念奴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讲】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4.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2、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内容】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开北宋豪放词风。
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东坡肉)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常识,成为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目标:1、领会宋词的艺术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3、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词八首》中的一首词。
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名家名篇,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词八首》中又特意选了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相对照的词篇,我选择这首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一个比较性的体会,因此本节课在单元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平行班与美术班的学生,其语文基础较差。
经过上一首词《雨霖铃》的学习,他们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主要针对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式教学法(主要针对教学难点)、多媒体演示法(主要用于诵读部分)。
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鉴赏: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
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
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
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
“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
“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
5 苏轼词两首(课时1)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开________一派,为______________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
传世书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文体知识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3.创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4.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故垒()酹()狼狈()何妨()吟啸()樯橹()萧瑟()一蓑烟雨()5.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2)羽扇①纶巾②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灰①飞烟②灭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4)同行皆狼狈()______________(5)竹杖①芒鞋轻胜马②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1.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豪放唐宋八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4.lěi lèi bèi fang yín qiáng/lǔ sè suō5.(1)名词作状语,向东。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指导思想能鉴赏诗歌是一件非常高雅而美好的事情,能朗诵诗歌更是一件融诗歌与人生为一体的难得的事情。
总希望通过诗词的教学能让学生对诗歌阅读和诗歌鉴赏更感兴趣,更希望他们拥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总希望通过教学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诗人,更希望他们能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总希望能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课堂去影响学生,更希望他们拥有诗一样的人生。
课堂的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解读文本,更在于合作、探究;情感的熏陶不仅在表达真情,更在于品味人生。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中“穿”“卷”“灰”“烟”等词语的含义。
2.鉴赏并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有感情朗读并成诵。
3.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词作的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学案》2.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件3.学生查阅苏轼有关资料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关资料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长江波涛汹涌、奔流向前的画面,背景音乐《三国演义》插曲,铃声响起,音乐停,上课。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刚才在想什么?生A:想孔子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B:想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C:想三国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生D:想苏轼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蓑烟雨任平生”师:大家都思绪万千啊,有所想即有所悟。
老师也在想,在想我们必修一的课文《赤壁赋》(课件播放《赤壁赋》第3、4段的配乐朗读,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背诵起来)师:同学们,刚才背诵的语段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很是失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课前三分钟
堪伯仲间。
的
了历史的推进。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
们的眼前。
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
、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
问题来了,
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
际
,并娶了江东美女小。
《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念奴娇》)
【导学目标】
1.领略苏轼词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了解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及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瑾.()纶.()巾强虏.()华发
..()酹.()2.成语速记:和苏轼有关的成语
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
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
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
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
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
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
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
“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
通盘的成熟考
虑。
坚忍不拔——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坚
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3.文学常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就是写的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名垂青史。
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他是北宋时代最大的一家。
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他首开一派豪放词风,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游黄州的赤鼻矶,写下了包括本文在内的流传千古的作品。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
双调,一百字。
《赤壁怀古》,“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
“怀古”元丰五年,作者已47岁,自觉年事已高,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
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合作探究】
①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②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③全词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
水。
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这种豪放派词的特点体现在本词中哪些方面?豪放词还有哪些特点?
⑤本词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妲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释】宋神宗熙宁七年四月,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为赈济灾民而居润州,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1、词的上片所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本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