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 格式:pptx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7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胃肠道疾病的关系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儿童胃肠道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因素,在儿童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病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生活在人类胃黏膜中的革兰氏阴性菌。
该菌的感染主要通过口腔-口腹道传播途径进行,其中儿童和成人之间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食物与水源传播以及人际接触传播等。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病、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通过其可运动性的鞭毛积极化附着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表面,并释放出多种毒力因子,如细菌毒素、酶和炎性因子等,导致慢性胃炎和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 1. 慢性胃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常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研究显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普遍较高,而感染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
在幼儿群体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尤为突出。
慢性胃炎表现为胃痛、腹泻、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溃疡形成,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2. 其他胃肠道疾病除了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其他儿童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腹痛等。
反流性食管炎表现为胃酸回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其发病因素之一。
功能性腹痛则是指排除其他明确原因后依然存在的腹痛,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胃肠道微生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胃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加,进而导致儿童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这为深入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胃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早期发现和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关重要。
孩子要不要检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大部分的胃病及消化道肿瘤,都与它脱不了干系。
所以这个“网红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意味着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被感染。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引起胃肠道相关性疾病,比如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胃溃疡和消化性溃疡等。
幽门螺杆菌是第一类致癌因子,感染者中大约有1%的人最终会演变成胃癌,我国有7亿人感染,如果不加以控制,将有700万人罹患胃癌,这个数字是非常令人恐怖的。
于是很多家长开始担心,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孩子检查幽门螺旋杆菌01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是:不需要对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常规检测。
因为用药之前需要权衡利弊,最后研究发现对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进行根除治疗,弊大于利:1、部分儿童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不治而愈;2、儿童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会造成溃疡及肠化的局面,影响不大;3、检测出感染,可选择的治疗药物种类比较少;4、就算治疗、根除细菌了,后期再被感染的可能性也很大,相当于让孩子白受罪。
这两类孩子需要检查幽门螺旋杆菌02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必检查幽门螺杆菌呢?也不是,以下两类儿童仍然需要注意。
1、儿童家族直系亲属父母等是胃肠肿瘤的,需要查幽门螺旋杆菌;2、反复难治性缺铁性贫血的儿童,确实找不到其他原因,需要查幽门螺旋杆菌。
这些情况下,让孩子去做检查,不是单纯为了检测孩子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而是为了寻找孩子患病的潜在病因。
而且常规的筛查,也能为家庭内注意卫生防范及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提出警示。
什么方式最适合孩子检查?03市面上有许多检查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比如胃镜、碳13、碳14尿素呼气试验、抗体测定法、抗原测定法……到底哪一种适合孩子呢?幽门螺旋杆菌粪便抗原检测,是一种非侵入式检测,适合所有年龄段人群检测。
优点:无创无痛、准确性高、价格低、无放射性、操作便捷、适合所有人群。
小孩有幽门螺杆菌怎么治疗方法小孩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耐药性强的细菌,因此治疗方案应该考虑药物选择和疗程,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1. 药物治疗:(1)贡螺菌根除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目标。
根除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种或三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 PPI:质子泵抑制剂能够减少胃酸分泌,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在小孩治疗中常使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 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其中,克拉霉素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首选药物,但由于耐药性问题,使用时需要根据当地耐药情况选择。
如果耐药率较高,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
(2)其他治疗药物:除了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有时还需要使用其他药物来缓解相关症状和促进胃黏膜修复。
- 胃粘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胃复安等,能够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胃黏膜的损伤。
- 消化酶剂和胃肠动力药:对于伴有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消化酶剂和胃肠动力药,以促进消化和胃肠道蠕动。
2. 饮食调理:(1)少食多餐:小孩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每次进食量适量,可以减少对胃的负担,帮助消化。
(2)禁食刺激性食物: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品、酸性食物、咖啡、可乐等,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症状,应尽量避免。
(3)适量饮水:饮水可稀释胃酸,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有助于保护胃黏膜。
(4)注意饮食卫生:儿童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与水、食物感染相关,因此要确保食物和饮水的卫生安全。
3. 生活调理:(1)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维护胃肠功能的平衡。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胃肠道产生负面影响。
4. 预防与复发:(1)家庭成员的检查和治疗:如果家庭有成员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特别是与患儿有密切接触的家人,应及时接受检查和治疗,以避免交叉感染和复发。
文章编号:1007-4287(2019)07-1157-03学龄期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儿营养状况的影响刘金辉,张 涛,殷汇溪,谢健生,王 丽(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900)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儿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的学龄期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设为HP感染组,同期随机入组100例健康体检的学龄期儿童作为对照组,设为HP未感染组,所有入组儿童均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了解儿童个人资料、卫生生活习惯、家族疾病史及家庭情况等,分析学龄期儿童Hp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儿童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铁蛋白、血清锌、血清铁)差异。
结果 HP感染组和HP未感染组血红蛋白[(96.47±6.78)g/L和(116.37±8.85)g/L]、白蛋白[(35.38±3.47)g/L和(38.36±3.32)g/L]、血清铁蛋白[(14.17±0.57)μg/L和(16.22±0.66)μg/L]、血清锌[(52.25±7.45)mmol/L和(60.36±8.12)mmol/L]、血清铁[(7.79±3.02)mmol/L和(10.02±4.3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HP感染组和HP未感染组的经常洗手、专用餐具、啃玩具或手指、监护人学历、口嚼食物喂养、家庭经济状况、家族直系亲属胃肠道疾病史情况存在差异,P<0.05。
经过多因素Logist回归分析显示无专用餐具(OR=0.545,CI95%=0.336-0.898)、未经常洗手(OR=0.635,CI95%=0.357-1.086)、啃玩具或手指(OR=2.734,CI95%=1.478-4.781)、监护人学历低(OR=0.579,CI95%=0.524-0.832)、口嚼食物喂养(OR=0.282,CI95%=0.088-0.542)、家庭经济状况差(OR=0.624,CI95%=0.502-0.931)、家族直系亲属胃肠道疾病史(OR=1.616,CI95%=1.042-2.884)是引起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欧美指南解读ESPGHAN/NASPGHAN,2017年2017年6月,欧洲及北美儿童胃肠肝病与营养学会联合颁布了关于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指南,这项指南针对的是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
本文就该共识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及解读。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在儿童期获得,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病因,但与成人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者很少会发生这些严重的并发症。
此外,在儿童期感染幽门螺杆菌,还有可能有利于感染者生命后期免疫系统的发育。
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常引起胃黏膜炎性反应,但绝大多数儿童感染者没有症状。
目前没有研究证据支持一些儿童的功能性疾病(如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因此,在决定对儿童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和治疗之前,应明确该决定是否对儿童具有明确的获益。
由于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风险-获益比具有年龄相关性,且一些抗生素不宜或禁用与儿童、青少年,因此,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征应当比成人严格。
1对于胃肠道症状临床调查的首要目标是明确症状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仅限于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溃疡病患儿的消化道症状,但对于非溃疡性胃肠道症状,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病因,如针对这些症状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能并不能改善患儿的消化道症状。
对于怀疑器质性疾病导致腹痛的患儿,建议进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而不是进行无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
2a在内镜检查时,建议仅在确定患儿需要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时,可以进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细菌培养检测。
2b如果只是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决定是否进行根除治疗之前,应当与家长/患儿充分沟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及获益情况。
2c不建议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策略用于儿童。
由于目前证据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仅对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具有缓解作用,除非临床怀疑或内镜确诊消化性溃疡,否则不建议采用有创性的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儿童幽门螺杆菌四种毒力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儿童常见的胃部感染。
这种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炎症,增加胃溃疡和胃癌等胃疾病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毒力因子是决定感染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四种重要毒力因子的表达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四种重要的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分别为:1. 细菌表面粘附因子Cag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是幽门螺杆菌中最具毒力的因子之一。
它通过与胃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结合,干扰细胞信号传导并导致细胞损伤。
2. 细胞外蛋白UreA(Urease A):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能够将胃内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增加胃内pH值,从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细菌产生的CagA型IgA抗体:CagA型IgA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它能与CagA结合并增强其毒力作用。
4. 其他细菌分泌的毒素(如VacA):VacA是一种细菌分泌的外毒素,可以导致细胞膜脂质的破坏和膜通透性的改变。
为了研究这四种毒力因子的表达和相关性,我们可以采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组织样本,并使用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测定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
还可以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这些毒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可能显示,这四种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CagA的表达水平较高的细菌可能也会产生更多的UreA和VacA,并引起更强的免疫反应,导致更严重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CagA型IgA抗体的产生也可能与CagA的表达有关,两者可能会相互增强对胃组织的损伤作用。
这项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解,以及预防和治疗相关胃疾病的方法。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这些毒力因子与感染程度、炎症严重程度以及疾病发展等方面的关联,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诊治现状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幽门杆菌治疗方法,了解诊治现状。
方法:查阅与儿童幽门杆菌相关文献及资料,研究总结各种疗效,找出发病原因。
结果: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与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有关,而且可能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如生长迟缓,营养不良,营养缺乏及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关键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诊治现状1资料与方法1.1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感染状况目前问题严重,感染者受居住地,年龄,种族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近年来,外国儿童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感染率仍高于发达国家:南美洲感染率达48%〜78%,亚洲感染率达37.5%至66.0%,南部非洲感染率87%,欧洲感染率为7%〜33%[1]。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也将增加发达国家的感染率。
近十年来,尽管感染率普遍下降,但中国儿童快速增长,早期感染率高,20岁以上感染率已高达50%以上。
据推测,成人感染通常在儿童期开始,并继续受到感染。
国内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5年至2016年间,平均感染率达40%(25%〜59%),年均增长0.5%至1.0%,区域差异显着。
沿海发达地区在内陆地区以下)。
2007年至2009年北京胃肠不适感染13795例平均感染率为20.34%(13.40%〜35.48%)。
[2]2016年烟台麻平区延平地区1036名儿童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7.69%和25.58%。
2015年至2016年,武汉市3368名儿童平均感染率为29.2%。
呼和浩特市2016年至2017年学龄儿童平均感染率为31.16%。
2015年至2016年,南京10126名儿童平均感染率为49.48%。
2017年沉阳1150名学龄儿童平均感染率为13.13%,随着年龄增长。
结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高于发达国家。
1.2感染地区分布在全球人口中,一半以上的人口受到感染,西方感染率为25%〜50%,发展中国家为90%,大多数成年感染是在童年时期获得的。
幽门螺旋杆菌儿童感染率超60%,你家小孩中招吗?案例:两岁女童半夜吐血,居然得了胃溃疡两岁的琴琴,平时是由奶奶带着的,等周末爸妈休息时才被接回自己家。
奶奶平时对孩子呵护备至,可最近一个月,琴琴不仅吃不下东西,人也瘦了好多。
一天夜里琴琴刚喝完奶,没过一会就吐了,吐出来的不是食物,而是咖啡色的液体,就像是牛奶混着血一样!琴琴的爸妈吓坏了,深夜赶紧将孩子送进了医院。
急诊医生简单了解情况后,建议给孩子做胃镜。
经过胃镜的显示,多多是得了胃溃疡。
医院每年都能接诊20来个胃出血的孩子,一般是5-14岁的为主,像多多这么小的,还真是少见。
真相大白,罪魁祸首居然是奶奶!为了确诊琴琴的发病原因,医生建议全家人去做14C呼气测试。
结果,奶奶的HP(幽门螺旋杆菌)数值高达561,而医生在得知平时奶奶经常嚼饭喂孩子后,真相大白!奶奶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她再嚼着喂琴琴,琴琴年纪小,抵抗力弱,胃部粘膜也比较脆弱,就被感染了。
时间一长,便形成了胃部溃疡。
孩子前段时间不好好吃饭,可能就是胃不舒服引起的。
久而久之,就引发了胃出血。
据调查,儿童胃病常见的五大原因之首就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HP)。
而成人的HP感染者,超过半数都是在儿童时期感染的。
在一个家庭内,如果父母或者老人,有人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要比其他家庭高得多!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何方神圣?幽门螺旋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这种细菌可以长期生活在病人的胃液中,逐渐侵蚀胃粘膜。
感染者会出现泛酸、嗳气、腹痛等症状,严重的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溃疡、胃穿孔甚至癌变。
幽门螺旋杆菌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公众卫生健康的大问题。
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为95%-10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检出率为85%-95%;胃溃疡患者中检出率为70%-80%;胃癌患者中检出率约为80%。
而儿童胃病研究方面已经证实,引起小儿胃炎、胃溃疡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
小儿胃溃疡,其中约有1/4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
老人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咋办
作者:王磊曾帆
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7期
由于沒有实行分餐,也没有使用公筷,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很高。
湖南省肿瘤医院消化、泌尿内科主任殷先利教授说,成人抵抗力好,大多可以和幽门螺旋杆菌和平共处。
而对于抵抗力弱的孩子和老人,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致病可能性更高。
那么,老人和孩子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应该怎么办?下面是殷先利主任就此问题的解答。
老年人(年龄>70岁)对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药物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降低,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国际上缺乏老年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因此,对老年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进行获益与风险综合评估和个体化处理。
孩子如果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欠佳,从而生长发育落后,甚至患有胃部慢性疾病。
与成人相比,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发生严重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的风险低,但根除治疗不利因素较多,包括抗生素选择余地小、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低。
此外,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
因此,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行常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确定有消化性溃疡的儿童,推荐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和治疗。
平时生活中,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餐的时候使用公筷,家里的餐具要定期消毒。
高温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用沸水煮沸10到15分钟即可。
个人生活用品分开使用,不要共用牙刷,碗筷,茶杯等。
此外,要少去不卫生的地方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