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反义核酸对食管鳞癌细胞系
- 格式:pdf
- 大小:221.53 KB
- 文档页数:5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tDNA甲基化标记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tDNA甲基化标记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研究引言: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亚洲地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前列。
目前,早期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遗传学的快速发展,无创性检测技术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而环绕DNA的多种化学修饰改变,如甲基化,是基因组稳定性和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筛选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tDNA的甲基化标记物,并评估其在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从已确诊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收集100例血浆样本和100例癌组织样本,同时收集100例健康人的血浆样本作为对照组。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候选标记物进行筛选。
通过体外模型对筛选出的标记物进行功能验证,包括增殖、迁移性和侵袭性实验。
此外,还对临床样本中的ctDNA进行检测,并与组织样本的PCR结果进行比对,评估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中的准确性。
结果:经过初步筛选,我们发现某些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明显增加。
经过功能验证,这些标记物与肿瘤的增殖、迁移性和侵袭性相关。
此外,通过对血浆中的ctDNA进行检测,我们观察到这些标记物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频率明显升高,与组织样本的PCR结果一致,并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讨论:本研究表明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特定的甲基化标记物在血浆ctDNA中明显升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与传统的组织样本检测相比,血浆ctDNA检测无创,并能提供即时的结果,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潜在方法。
此外,这些标记物的功能验证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提供了支持。
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tDNA的甲基化标记物,证明其在诊断中的价值,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尽管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验证和临床应用探索,但血浆ctDNA作为无创性检测方法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FBXO32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张明慧;郭炜;董稚明;郭艳丽;韩立杰;崔蕾【摘要】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FBXO32基因的表达,探讨该基因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RT-PCR及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法检测食管癌细胞和ESCC组织中FBXO32 mRNA及蛋白表达,观察DNA去甲基化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5-aza-dC)对食管癌细胞系(TE1、TE13、T.TN、Yes-2)FBXO3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TE13、T.TN、Yes-2细胞株中均未检测到FBXO32 mRNA及蛋白表达,在去甲基化剂作用后,4株食管癌细胞株中FBXO32基因表达均上调.FBXO32 mRNA在ESCC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4±0.15和0.49±0.21,ESCC组织中FBXO3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且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51例ESCC 组织中,12例FBXO3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3.5%,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70.5%,P<0.01),且FBXO32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FBXO32基因在ESCC中的异常低表达与E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甲基化可能是其表达沉默的机制之一.【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6【总页数】5页(P632-636)【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状细胞癌;FBXO32【作者】张明慧;郭炜;董稚明;郭艳丽;韩立杰;崔蕾【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石家庄,05001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沧州,06100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1肌肉萎缩相关基因1(FBXO32又名atrogin-1、MAFbx)属于F-box蛋白家族,构成泛素蛋白连接酶复合体 4个亚单位的其中一员[1,2]。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
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皮肤、口腔、食道、肺部等部位。
为
了更深入地了解鳞癌的病理特征,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以期能够为鳞癌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在实验中,我们收集了一批患有鳞癌的组织样本,并进行了病理学分析。
首先,我们对组织样本进行了常规的组织学染色,观察到了典型的鳞癌组织结构。
细
胞核增大、异型性增加、角化现象减少等特征都在染色图像中清晰可见。
接着,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组织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显示,鳞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呈现出强烈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这与鳞癌的组织学
特征相吻合。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肿瘤相关标志物的异常表达,如p53、Ki-67等,这些结果也为鳞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鳞癌组织样本进行了基因检测和蛋白质组学分析。
通过比
较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组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与鳞癌
发生发展相关的潜在标志物,这为鳞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
线索。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对鳞癌的病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提
高鳞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能
够更好地理解鳞癌的发病机制,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I7中山大学肿瘤学硕士复试试题一. 名词解释1.直接致癌物: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后能与体内细胞互相作用,不需要经过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2.间接致癌物: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需要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变成化学性质活泼的形式方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3.转移(metastasis):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沿淋巴管,血管,体腔到达与原发瘤不相连的部位,并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
4.信号传导(singal transduction):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所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的转录表达开始的过程。
5.动脉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经导管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通过肿瘤供血动脉注入肿瘤组织中,化疗药物可以以较长时间较高浓度停留于肿瘤组织中,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栓塞肿瘤血管可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并且可降低体循环的药物浓度,减轻全身化疗毒性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6.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synthetic therapy):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肿瘤的具体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势,结合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以最适当的经济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7.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recessive oncogene, antioncogene, tumorsusceptibility gene):通过纯和缺失或失活而引起恶性转化的基因。
8.反义核酸技术:一种能够有效调节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手段,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核酸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设计出能与靶基因特定区域结合的DNA或RNA,从而影响靶基因的表达,抑制其功能。
Hereditas (Beijing) 2020年3月, 42(3): 287―295 收稿日期: 2019-12-31; 修回日期: 2020-0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520108023),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编号:2019-I2M-1-003,2016-I2M-3-007),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编号:Z171100001117017)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520108023), CAMS Innovation Fund for Medical Sciences (Nos. 2019-I2M-1-003, 2016-I2M-3-007), Beijing Nova Program (No.Z171100001117017)]作者简介: 王迪,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肿瘤遗传学。
E-mail: 156********@ 通讯作者:郝佳洁,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肿瘤遗传学。
E-mail: hjj8173@王明荣,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肿瘤遗传学。
E-mail: wangmr2015@DOI: 10.16288/j.yczz.19-334网络出版时间: 2020/2/28 11:15:42URI: /kcms/detail/11.1913.r.20200227.0958.002.html研究报告PAI-1过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王迪,杨荔艳,刘奏,余竟,张敏杰,张钰,蔡岩,徐昕,郝佳洁, 王明荣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心,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1摘要: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由SERPINE1基因编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1 (plasminogen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已被报道在多种类型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并参与癌症进展。
一、实验背景食道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为了深入探讨食道鳞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技术,对食道鳞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特性进行系统研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人食道鳞癌细胞系(HNE1)、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GES-1)、DMEM 培养基、胎牛血清、PI染液、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Matrigel侵袭基质等。
2. 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将HNE1和GES-1细胞分别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2)细胞增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3)细胞凋亡实验: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4)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5)细胞侵袭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6)免疫组化:采用SP法检测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等蛋白的表达。
三、实验结果1. 细胞增殖:与GES-1细胞相比,HNE1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呈剂量依赖性。
2. 细胞凋亡: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HNE1细胞凋亡率低于GES-1细胞。
3. 细胞迁移: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显示,HNE1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GES-1细胞。
4. 细胞侵袭: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显示,HNE1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高于GES-1细胞。
5.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NE1细胞中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升高。
四、讨论与分析本研究通过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技术,对食道鳞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相比,食道鳞癌细胞具有以下特点:1. 细胞增殖能力增强:食道鳞癌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增殖速度明显加快,呈剂量依赖性。
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作者:朱小娟高社干王立东时振国朱珊珊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第一。
早期诊断是提高食管癌疗效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采用内镜、X线钡餐造影、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与分子生物学肿瘤标志物相结合,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充分依据。
【关键词】食管肿瘤;早期诊断;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9-01近年来,食管癌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究其原因,主要是临床发现的食管癌患者多为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低于10%,而早期食管癌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高达90%~100%。
因此,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现对食管癌近年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内镜检查目前,内镜检查已逐步成为食管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各种新内镜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
1.1 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CHE)色素内镜指在常规内镜的基础上喷洒色素溶液于食管黏膜上,病变组织与色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而易于观察,可发现大量的癌前病变及微小癌、原位癌,其方法快速、损伤小、简单易行。
虽然色素内镜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但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色素注入方式会影响染色的效果;对染色图像的辨认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Connor等[1]认为,应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操作规程及统一诊断标准。
当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最佳方法为在染色内镜基础上行针对性组织病理学活检。
1.2 超声内镜(EUS)超声内镜是将内镜与超声完美结合的新技术。
它可判断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有无周围脏器侵犯及相关淋巴结情况,能够鉴别食管良恶性病变、判断其浸润程度。
EUS已成为早期食管癌治疗前的必选检查方法,帮助准确评估病变的部位,选择治疗方法[2]。
食管鳞癌中mTOR/p70S6K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阻断策略侯桂琴【摘要】: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mTOR是一种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关激酶(PIKK)家族。
在哺乳动物中,mTOR下游有两个主要的靶分子,一个是核糖体S6激酶(S6K),另一个是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E)结合蛋白1(4E-BP1)。
mTOR的激活导致了S6K和4E-BP1的磷酸化,磷酸化的4E-BP1可以从帽-依赖性翻译起始因子 eIF4E上释放出来,最终增强了与细胞生长有关的基因的翻译。
这两个过程也可能与其他的mTOR靶点一起增强了核糖体的生物合成及一些特殊mRNA的选择性翻译。
许多研究证明,mTOR被认为是肿瘤治疗中重要且有前景的治疗靶点,其抑制剂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及临床前研究,试用于多种癌症如肾细胞癌、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小细胞肺癌等。
食管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河南省林州市(林县),食管鳞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但是,mTOR及其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在食管鳞癌中尚未见报道,这促使我们研究mTOR/p70S6K信号通路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治疗食管鳞癌寻找新的靶点。
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食管鳞癌细胞系EC9706和Eca109中mTOR及其主要下游因子的激活状态,并检测了雷帕霉素和抗mTOR的小干扰RNA(siRNA agains t mTOR,以下简称mTOR-siRNA)对通路中各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而且,还观察了雷帕霉素和mTOR-siRNA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显示,mTOR/p70S6K信号通路在食管鳞癌中是异常激活的,并且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激活状态越高;另外,还证实雷帕霉素能特异性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并诱导细胞凋亡,而mTO R-siRNA不仅能抑制信号通路,还能提高细胞对雷帕霉素和顺铂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