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 格式:pdf
- 大小:142.13 KB
- 文档页数:5
鳞状细胞癌名词解释
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它起源于皮肤的鳞状上皮细胞。
这种癌症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
鳞状细胞癌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下、免疫系统抑制、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出现红肿、硬结、溃疡、鳞屑等症状,常常伴有疼痛和瘙痒感。
病情严重时,癌细胞可向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威胁患者生命。
治疗鳞状细胞癌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等。
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可以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组织,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放疗和化疗等方法则可以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鳞状细胞癌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癌,但它并不可怕,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鳞状细胞癌
涎腺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或称表皮样癌(epid ermoid carcinoma)是一种少见的涎腺癌,约占涎腺肿瘤的5%。
涎腺的鳞状细胞癌组织来源尚不清楚,多数认为发生于涎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化生。
有人用化学致癌物质DMBA使大鼠颌下腺先出现鳞状化生,随之则发生鳞状细胞癌。
慢性涎腺炎的病例,尤其在有结石的情况下常发生涎腺导管的鳞状化生。
【治疗措施】
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联合根治性切除,并应做选择性全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
【病理改变】
涎腺的鳞状上皮癌在镜下与口腔粘膜发生鳞状细胞癌类似,癌细胞呈团块或条索状排列,称为癌巢。
癌巢的细胞可与复层鳞状上皮的任何一层或全层相似,癌巢的外周部分的细胞相当于复层鳞状上皮的基低细胞,癌巢中心部分常出现层状的角化物质,称癌珠或角化珠,并可见细胞间桥和角蛋白的产生,不存在粘液分泌。
【临床表现】
涎腺的鳞状细胞癌主要发生在腮腺及颌下腺,其他小涎腺比较少见。
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较女性明显多见。
肿瘤生长迅速,浸润性较强,因此很早期就较固定。
晚期表面皮肤可发生破溃,继发感染者可出现疼痛。
常累及面神经发生面瘫,并较早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 prickle cell carcinoma;SCC;squamous cancer;squamous carcinoma;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描述鳞状细胞癌镜下特点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和头颈部癌症。
它起源于表皮的鳞状上皮细胞,通常呈现为具有不同程度角化的侵袭性肿瘤。
下面将详细描述鳞状细胞癌在镜下的特点。
1.组织学特征: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组织学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角化。
角化程度从轻到重,包括角质样变、角化性癌等不同类型。
角化表现为细胞浆内具有角质颗粒的聚集,形成角质桥。
角化越重,角质桥越多。
病变细胞也可形成有轴心和细胞骨架的角质囊和折叠。
这些角化结构在镜下呈现出鳞状上皮的典型特征。
2.细胞形态学特征:鳞状细胞癌细胞形态多样,可出现以浸润为主的小细胞型、以角化为主的细胞型和具有肉芽组织反应的大细胞型等不同亚型。
小细胞型由于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核形态发生改变,呈现晚期肿瘤特征。
角化细胞型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核浆比例小,核偏大,核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角化。
大细胞型瘤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细胞核多形性明显,可见大核、多核和巨核等不同形态。
3.细胞核特点:鳞状细胞癌细胞核的特点是核多形性明显。
核大小、形态、染色质分布和核仁的形态和大小都不一致。
细胞核可呈现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等。
核内可能存在核突和核溶解,核质比例可能增高。
核内常可见核仁,且核仁大小、形态和染色质有多样性。
有时在核内还可以观察到嗜酸性细胞核内包涵物。
4.组织侵袭:鳞状细胞癌通常具有较强的浸润和侵袭性。
肿瘤细胞可浸润进入皮肤真皮层,甚至穿透至皮下脂肪组织,形成脂肪性间隙。
同时,鳞状细胞癌也可通过淋巴和血管的途径转移至淋巴结、骨骼、肺部等其他组织器官。
5.大环境改变:鳞状细胞癌生长过程中,其大环境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肿瘤细胞分泌各种生长因子、蛋白酶和酒精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可破坏结缔组织,导致肿瘤周围发生纤维化、坏死组织、出血和炎症反应等,形成肉芽组织或圆柱上皮增生。
总之,鳞状细胞癌在镜下的特点主要是组织学上不同程度的角化和角质化,细胞形态多样,核多形性明显,浸润和侵袭性强,以及引起大环境改变等特征。
鳞状细胞癌病理学诊断标准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它来源于表皮层的鳞状细胞,通常出现在日光暴露部位。
病理学诊断标准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表现,在确定外科治疗方式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鳞状细胞癌的形态学特征主要是由基底细胞层向上分化成多层角化鳞状细胞,形成类似鳞片的结构,其中可见到较大的多角形细胞,核染色质深染,核仁明显,胞质丰富。
病变组织呈现不规则的壳牌状或湖泊状。
同时,肿瘤周围可以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慢性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角化的异常加速和紊乱。
深部浸润和间质破坏是判断肿瘤侵袭性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此外,鳞状细胞癌的表现还与其分型有关。
常见的分型包括角化型、非角化型和变异型。
角化型病变组织强烈的角化过程导致细胞局限在过度角化的组织中。
非角化型则没有强烈的角化过程,肿瘤表面较平滑,少有角化珠形成。
在变异型中,肿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并具有强烈的核及胞质异型性表现。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鳞状细胞癌与一些基因突变相关。
失活型p53基因突变和皮肤癌基因(HRAS和KRAS)的活化突变被认为是鳞状细胞癌的常见诱发因素。
此外,炎性细胞因子和过度的日光照射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可以影响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性等方面的生物学行为。
总之,通过鳞状细胞癌病理学的诊断标准,可以对该种皮肤癌进行分型、侵袭性评估和预后判断。
在临床中应合理运用病理学诊断手段,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降低疾病的致死率和癌症患者的痛苦程度。
描述鳞状细胞癌镜下特点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主要发生于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鳞状上皮组织。
在镜下观察中,鳞状细胞癌具有以下特点:1.细胞形态变化: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形态在不同病例中有所差异,但一般表现为较大的多边形或梭形细胞。
这些细胞的核位于细胞的基部并且呈现异型性,即核与胞浆的比例异常,核内的染色质增多且排列紊乱。
2.细胞分化程度: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可以从低度分化到高度分化。
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核染色质呈不均匀沉着,核仁明显。
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细胞形态较规则,核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
3.角化珠和角化桥:鳞状细胞癌往往形成角化珠和角化桥结构,这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角化珠是由过度角化的上皮细胞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周围由单层细胞包绕,中央所含的细胞内角质物质逐渐增多。
角化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化珠之间的细胞层内细胞突起,呈桥状连接。
4.细胞核异型性:鳞状细胞癌细胞核的异型性是其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核与胞浆的比例异常,核内的染色质排列紊乱。
此外,细胞核还可能出现核分裂和核嵴的现象。
5.浸润性生长:鳞状细胞癌在组织中常表现出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肿瘤细胞通过破坏周围组织间隙,逐渐侵入正常组织,形成癌巢,破坏和曲张正常的组织结构。
同时,肿瘤细胞还可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通过血液和淋巴途径转移至其他部位。
6.炎性反应:由于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性,周围组织往往会出现炎性反应。
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有关,炎性细胞主要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鳞状细胞癌的镜下特点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细胞核的形态和分化程度、角化珠和角化桥的形成、浸润性生长以及炎性反应的程度,可以辅助医生进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大气道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气道原发肿瘤的70%~80%,绝大多数见于吸烟的中老年男性(50岁~70岁),肿瘤起源于气管与支气管黏膜层,以气管下1/3段多见,常有邻近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提示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患者临床症状多为刺激性咳嗽、咯血及声音嘶哑等,有时可表现为吞咽困难、体重减轻,肿瘤较小者可无症状。
实验室检查(1)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Ag)对气道鳞癌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可达10×109/L,红细胞沉降率可以轻度增快。
(2)纤维支气管镜下表现为腔内突起的结节或肿块,可伴有浅糜烂或小龛影,也可浸润气管壁使其增厚。
组织学上表现为肿瘤细胞分层排列,如同复层鳞状上皮一样,胞质丰富,可有间桥形成,癌巢中央可见角化珠,可有异型核分裂,核深染。
影像学表现1. X线表现由于气管与主支气管的前后有纵隔软组织及骨骼影相重叠, 故大气道鳞状细胞癌的常规正侧位胸片多为阴性, 或仅能显示气道阻塞的间接征象, 如阻塞性肺不张或肺气肿。
2. CT表现气道鳞状细胞癌在CT上表现为气道腔内分叶状或息肉状肿瘤,气道壁偏心性不规则增厚,致管腔狭窄如新月状(图1);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可有强化;肿瘤常侵犯邻近纵隔或气管隆嵴下间隙,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图1 气管鳞状细胞癌男性,55岁,CT肺窗(A)示气管下段近分叉处左前壁肿块影,宽基底与前壁相连并突向管腔内,气管腔变窄呈新月形,增强扫描(B)呈轻度强化3. MRI表现 MRI矢状位与冠状位扫描可以直接显示肿瘤的范围,肿块或增厚的管壁在T1WI上多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4. PET表现 PET上肿瘤对FDG摄取增高,有研究表明,鳞癌FDG摄取值SUVmax多大于6.0(图2)。
图2 支气管鳞状细胞癌男性,67岁,CT冠状位重建(A)显示右肺中间段支气管内结节影,PET冠状位(B)及PET与CT融合图(C)显示病灶区放射性核素分布异常浓聚,SUVmax=6.0~6.5诊断依据患者发病年龄偏大(50岁~70岁),多为男性,且与吸烟密切相关,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大气道腔内分叶状或息肉状肿瘤,宽基底,可突破气道壁浸润生长。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又称棘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上皮细胞的肿瘤。
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
常常发生于某些癌前疾病的基础上。
也可以为原发性。
紫外线照射、放射线或热辐射损伤
化学致癌物
病毒感染
某些慢性皮肤病
遗传因素
免疫抑制
好发人群:老年人
好发部位:曝光部位
典型表现
Company
性疾病LOGO
组织病理
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瘤细胞团由不同比例的非典型鳞状细胞和正常鳞状细胞构成。
非典型鳞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大小和形状不一,核深染,
出现核分裂,细胞间桥消失,个别细胞出现角化不良和角珠。
分为4级: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不分化
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诊断
免疫过氧化酶染色
电镜下观察到张力细丝
需要和角化棘皮瘤等进行鉴别 鉴别依据主要是组织病理学特征
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
光动力疗法、维A酸、干扰素、电烧灼等
化疗。
鳞状细胞癌文章目录*一、鳞状细胞癌的概述*二、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三、鳞状细胞癌的病因病机*四、鳞状细胞癌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鳞状细胞癌的并发症*六、鳞状细胞癌的防治方案鳞状细胞癌的概述1、定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又名表皮癌,是发生于表皮或附属器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角化。
多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管、子宫颈、阴道等处。
此外,有些部位如支气管、膀胱、肾盂等处虽无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形成鳞状细胞癌。
2、别称表皮癌、鳞癌3、发病部位皮肤、口腔、唇、食管、子宫颈、阴道等4、传染性无传染性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6、科室皮肤科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1、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鳞癌在外观上常呈菜花状,有时癌组织发生坏死而脱落形成溃疡,产生恶性臭味,若癌细胞向深层发展则形成侵袭性生长。
癌细胞也可向远处转移,形成继发肿瘤。
皮肤鳞状细胞癌早期是红色硬结,以后发展成疣状损害、浸润,常有溃疡、脓性分泌物、臭味,见于颞、前额及下口唇。
2、鳞状细胞癌的分类根据临床形态,通常有两型:菜花样(乳头状)型:初起为浸润性小斑块、小结节或溃疡,继而隆起成乳头状以至菜花样,淡红至暗红色,底宽,质硬,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附以鳞屑和结痂,顶部中心区常有钉刺样角质,若将其强行剥离,底部容易出血。
此型多见于面部和四肢。
深在型:初起为淡红色坚硬小结节,表面光滑,有光泽,渐增大,中央呈脐形凹陷,周围有新发结节。
结节破溃后,形成火山口样溃疡。
边缘坚硬、高起并外翻,溃疡底面高低不平,有污垢坏死组织和恶臭、脓样分泌物,发展较快,向深处浸润,可达肌肉和骨骼。
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很高,很早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但很少血源转移。
预后较差。
鳞状细胞癌的病因病机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的刺激有明显关系,长期日光晒曝和慢性刺激是主要发病潜因,外伤、放射线照射、焦油类衍生物亦可诱发本病,盘状红斑狼疮、慢性溃疡、粘膜白斑、烧伤瘀痕及长期不愈的肉肿均可诱发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转移规律的研究进展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
它能够发生在各种部位,包括头部、颈部、手臂等处,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对于这种癌症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接下来,我会从发生、转移的规律、和预防方面来介绍这种癌症。
发生规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鳞状细胞癌是如何产生的。
通常情况下,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分化而来的,而鳞状细胞癌则是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导致DNA突变而引起的。
这样的突变可能会使得细胞无法正常控制生长,进而形成癌细胞。
除了紫外线,还有其他的因素也可能会促进鳞状细胞癌的发展。
例如,疣、过度皮肤干燥和痤疮等皮肤条件,过多接触镉、大量吸烟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使细胞产生变异,引发癌症。
转移规律鳞状细胞癌的转移过程中,通常会影响到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
一旦癌细胞扩散到淋巴节点,那么它们就有可能通过 lymph 格网络进入到身体其他区域。
事实上,淋巴结是一个特别喜欢吸取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的地方。
另一方面,它们也有可能通过血液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并在那里生长并引发微转移。
当微转移累积到一定规模时,它们就会开始惊恐地生长,形成肿瘤。
当肿瘤进一步增长并开始压迫周围组织时,便会出现鳞状细胞癌的症状了。
预防方案对于鳞状细胞癌,最好的防范办法就是奉行防晒措施。
这包括涂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或者是尽量避免在太阳过于毒辣的时候外出。
对于那些在户外工作的人,最好是在处于阴凉的地方或者使用带有抗紫外线的衣服和配件。
此外,定期皮肤检查是检测这种癌症的好方式。
这样,在癌症症状还没有出现之前,医生就能及早探测到变化,并给与医疗上的帮助和建议。
总结鳞状细胞癌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但它是可以被预防和治疗的。
要避免癌症对你的身体造成持久的伤害,防晒措施和定期体检都是必要的。
如果你怀疑自己长了类似肿瘤的东西,那么请务必尽早就医,以保证身体健康。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方法前言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一种源于表皮鳞状细胞的恶性肿瘤。
它是最常见的皮肤癌之一,通常起源于日光暴露部位的皮肤,如面部、手臂、头皮等。
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正确的临床诊断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方法,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警惕。
1. 临床症状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症状可以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 - 出现在日光暴露部位的不易愈合的溃疡或溃疡性肿块; - 表面覆盖鳞状或角化物; - 可能伴有疼痛、瘙痒、出血等不适感觉; - 在病变周围常有皮肤色素改变,如红斑、脱色、增厚等。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常见的体格检查方法: ### 2.1. 视觉检查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整个身体的皮肤情况,寻找可疑的肿块、溃疡或其他异常病变。
对于有疑似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肿瘤,医生需要注意以下特征: - 表面呈鳞状或角化物;- 边缘不规则、不整齐; - 颜色不均,可能为红色、褐色、黑色等;- 如有破溃,可触及坚硬的基底。
2.2. 皮肤镜检查皮肤镜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显微镜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观察和分析病变区域的细微结构和颜色变化。
它对于早期诊断和鳞状细胞癌与其他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2.3. 活检当存在可疑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变时,医生通常会选择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常见活检方法包括: - 切除活检:通过手术切除一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 针刺活检:使用细针刺穿皮肤病变,抽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 冰冻切片检查:在手术过程中迅速切取组织,进行快速冰冻后显微镜下观察。
3. 辅助检查为了全面评估和诊断皮肤鳞状细胞癌,辅助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以下是常见的辅助检查方法: ### 3.1. 细胞学检查对于表浅的病变,医生可采用细胞学检查,即通过刮取病变部位的细胞进行检查。
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是什么期的癌严重吗,治疗方法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鳞状细胞癌中分化程度较高的一种。
它属于鳞状上皮癌症的一种,由于其发生率逐年上升,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和其他鳞状上皮癌症大同小异,但是治疗前的风险评估和高度警觉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是什么期的癌?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是恶性程度比较高的鳞状细胞癌之一。
它的恶性程度相对于鳞状细胞癌而言更高,因为其细胞分化程度较高,故细胞中包含的异型细胞数量也就更多。
异型细胞就是与正常细胞形态、结构相差很大的细胞。
在细胞学外观上,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呈现出不规则、多形和深染的细胞核,细胞间大多散布着粉色基质。
根据TNM分期标准,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分期确定。
分期主要依据病灶的大小、深度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0期(原位癌)、I 期、II期、III期和IV期。
0期和I期患者预后通常较好,II期患者的预后则取决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III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预后也相应变差,而IV期则意味着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远处器官,预后更加不良。
二、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法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
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家族史和心理状态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方法,并在其它治疗方案之前使用。
根据病变部位和侵犯程度的不同,手术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局部病变可以采用切除术、瘤周切除术或Mohs微创手术等,而进展性疾病可以采取放射治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2.化疗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化疗方案往往包括多个治疗周期,每个治疗周期之间会休息一段时间。
具体方案会根据化疗剂量、化疗次数、化疗时间、化疗方案和患者身体情况而定。
化疗的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予。
主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脱发、免疫降低等,特别要注意血象和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鳞状细胞癌需做好镜检和鉴别检查
一、概述
鳞癌是侵袭性癌,可见癌组织向下生长,突破基底膜带并侵入真皮。
通常采用未分化癌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将鳞癌分为ⅳ级,但须结合癌细胞的非典型程度与损害的侵袭程度进行分级。
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因此,很多患者在得到确诊后都十分沮丧,甚至会放弃治疗,那么,鳞状细胞癌都分为哪几级呢?我们的专家接着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
二、步骤/方法:
1、
鳞状细胞癌的检查,首先就是用肉眼观察,发生了此病以后,肉眼看上去,可以发现形态多不规则,质地较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界限;剖面实质性,呈灰白色,中心常有坏死区。
2、
然后就是要做镜检,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形态及结构,与其他地位的鳞状细胞癌相同。
中、高分化者可见细胞间桥还有角化珠;低分化角化不明显,无粘液细胞,亦无腺管样结构。
3、
最后就是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由不规则表皮细胞团块构成,向真皮增生。
瘤团由不同比例的正常鳞状细胞和非典型(间变)鳞状细胞构成。
非典型鳞状细胞大小和形状不一,核增生,染色深,出现非典型性核丝分裂,细胞间桥消失,出现个别细胞角化不良和角珠形成(瘤细胞作同心圆排列,自周围逐渐向中心处不完全或完全角化)。
三、注意事项:
得鳞状细胞癌可以活多见,这个很不好说,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心态都不一样,如果是心态比较好,比较客观的话一般来说对一些疾病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鳞状细胞癌是什么?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
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
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
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
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
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
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
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
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
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
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
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
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
鳞状细胞癌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
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结节,质地硬,表面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
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皮损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暗灰色瘢,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如指戒或铜钱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凹凸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
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故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
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
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
2、色素型:结节较平而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
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有点状或网状暗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位亦可见有色素沉着,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暗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
本型最后可纤维化。
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也无远处转移。
皮肤癌不同症状的表可以区分三种皮肤癌的类型。
其中以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其次是鳞状细胞癌,最后才是恶性黑色素瘤。
而80%的皮肤癌致死病例都是恶性黑色素瘤造成的。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能够被治愈的。
早期诊断是皮肤癌治疗成功的关键。
一、病因自从1775年Percival pott首次报道扫烟囱工人因接触煤烟发生阴囊鳞癌以来,鳞癌的发病机制为人们所注意,许多致病因子均可诱发鳞状细胞癌,主要为紫外线长期照射,其次为放射线损伤、热损伤、致癌化学物质,如砷、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煤焦油、木馏油、石蜡、蒽、烟草焦油、铬酸盐等与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日光长期暴晒1948年Blum证明致癌射线是太阳光谱中波长为290~320mm 的部分。
日光中的紫外线侵害人体,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和其修复能力的破坏而致皮肤癌。
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这就是白色人种易受紫外线损伤而好发皮肤癌的原因,而他们喜欢日光浴的习惯,也是造成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地球上空臭氧层变薄,形成臭氧洞,导致过多紫外线照射,可造成皮肤癌患者的增加。
2.放射线过量照射在慢性皮炎的基础上,如受到过量的放射线照射,亦可使皮肤发生癌变。
长期与放射线接触的工作人员,如缺乏保护措施,亦可以诱发皮肤癌症。
3.化学物质刺激某些化学物质如砷、沥青等可致皮肤鳞癌。
与沥青接触的工人皮肤鳞癌的发病数比一般工人高出12倍左右如沥青、煤焦油、石蜡、含有砷剂的化合物等均有致癌性,特别是导致鳞癌。
4.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某些慢性皮肤病,如寻常狼疮、红斑狼疮、黏膜白斑、慢性溃疡或窦道、烧伤瘢痕、射线皮炎、慢性肉芽肿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慢性骨髓炎、萎缩硬化性苔藓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癌。
5.人类乳头瘤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特别是16,18,30和33型;免疫抑制、器官移植亦为诱发的重要因素。
6.遗传因素遗传亦为重要的发病因素,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色素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有色人种鳞癌的发病数比白种人发病率高。
国内孙绍谦等1956年报道191例皮肤癌,其中,鳞癌占78.5%,而德国Bosenberg 1953年报道133例皮肤癌中鳞癌仅占15%。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导致青壮年时期即发生皮肤癌。
7.癌前期皮肤病某些癌前期皮肤病如日光角化病、黏膜白斑、砷角化病、X线和镭射线性皮炎等均易致鳞癌。
以及其他慢性皮肤病,如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慢性溃疡、慢性窦道、慢性骨髓炎、慢性红斑狼疮、寻常狼疮、萎缩硬化性苔藓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癌。
8.瘢痕各种创伤性瘢痕,尤其烧伤性瘢痕更易发生鳞癌。
二、发病机制1.组织病理所见癌细胞大致有以下三种:(1)已分化的棘细胞:与正常棘细胞不同,瘤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有细胞间桥,伊红染色,不均匀。
若内含糖原,细胞透明呈空泡状;胞核大小及染色深浅不一,有多核、巨核和较多核分裂象。
(2)角化细胞:单个或簇集成团,癌细胞团块的中央出现角化珠,由同心层状排列(如洋葱状)的角化物质构成。
胞核较大、深染,胞浆深红,示嗜酸性,完全或不完全角化。
此为鳞状细胞癌的特征性的结构。
(3)未分化或低分化梭形细胞: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少;胞核深染,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上述几种癌细胞常相互混杂,排列成乳头状、巢状、条带状或假腺样结构。
2.鳞癌一般分化较好,高分化的鳞癌约占75%,癌细胞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或腺样结构,可浸润至真皮层或皮下组织,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4级:(1)Ⅰ级:分化成熟的鳞癌,具有细胞间桥和癌珠。
癌珠为鳞癌特征性结构,是由同心性排列的角癌细胞组成。
(2)Ⅱ级:以棘细胞为主要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异形性,包括癌细胞体增大,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多见,癌珠少,且其中央有角化不全。
(3)Ⅲ级:细胞分化差,皮表层大部分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异形明显,核分裂多见,无癌珠,但有个别细胞呈角化不良,病变在表皮内呈辐射状扩展,浸润真皮较晚。
(4)Ⅳ级:为未分化型,无棘细胞,无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细小呈梭形,核细长染色深,并有坏死和假腺样结构,少数呈鳞状细胞和角化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
3.Broders分类根据未分化细胞在癌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分为四级。
(1)Ⅰ级:瘤组织不超过汗腺的水平,未分化细胞<25%,角珠较多。
(2)Ⅱ级:未分化细胞<50%,只有少数角珠,角珠中心角化细胞较少,非典型细胞稍多,癌细胞团界限不清。
(3)Ⅲ级:未分化细胞<75%,无角珠,可见较大的角化不良细胞,胞浆深红、核深染,核分裂象多且不典型;(4)Ⅳ级:未分化细胞>75%,无角化,肿瘤细胞不典型,无细胞间桥,诊断较困难。
未分化细胞所占比例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除此之外,侵袭的深度也是估计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中,罕见癌细胞侵入到汗腺以下的组织。
按Broders分类,鳞状细胞癌大多为分化较高的Ⅰ或Ⅱ级,分化低的Ⅲ或Ⅳ级少见。
如何预防鳞癌为高度恶性肿瘤,预后极差。
预防主要是针对可能的诱发病因进行。
去除致病因子和诱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平时注意避免过度日晒和紫外线、X线照射,及频繁接触砷、沥青等化学物质。
对长期不愈的慢性溃疡或黏膜白斑等要积极治疗并定期检查,有助于防止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Stem等建议在18岁以后必须经常地应用日光保护因子(如遮光剂)来保护皮肤,这样皮肤癌的发生率可减少28%。
可见防晒在防止皮肤癌的发病上占重要地位。
在今后环境污染,大气臭氧层破坏,地球表面接受更强烈的日光照晒的情况下预防皮肤癌,防晒霜将起更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含丰富的真菌多糖、虫草素、甘露醇,还含有20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现代研究证实,冬虫夏草能明显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抗体形成,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确的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医学界认为抗癌药用价值最高的虫草来自西藏那曲以及青海玉树海拔4200米线,其典型代表是知名品牌福临门冬虫夏草,天然虫草素含量最高,用于抗癌效果最为明显。
食疗方1.升麻大肠煲【用料】黑芝麻150克,升麻20克,猪大肠2条,葱2根,姜2片,适量的淀粉适、黄酒、食盐。
【制作】首先用淀粉揉洗猪大肠,洗净之后把黑芝麻、升麻塞入大肠内,然后放入沙锅中倒入适量的黄酒、盐、葱、姜。
大火烧开之后改用小火炖3个小时即可食用。
【食用】隔日1剂。
【功效】黑芝麻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功效。
升麻有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之功。
故适合皮肤癌术后、放化后的气血虚亏。
2.鱼腥草鲤鱼汤【用料】鱼腥草50克,鲤鱼1条,姜2片,葱2根,盐适量。
【制作】首先,把鱼腥草浸泡在800毫升水中20分钟后大火烧开,改用小火30分钟后捞出鱼腥草,放入去除内脏和鱼鳃洗净的鲤鱼和姜、葱、盐,然后,用小火煮至鱼烂,即可食鱼喝汤。
【食用】每日分2次食用。
【功效】本膳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作用,用于皮肤癌放疗后局部热源性肿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