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由远离现实的想象发展到更富于现实性的想象。
一、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想象,在很大幅度上是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优势,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而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和现实性还很不发展。
儿童入学后,在教学要求和学习活动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想象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加强。
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求小学儿童实按照教学的目的产生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
这就促进了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如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小学儿童进行有系统的、生动的讲述或有表性的朗诵。
作文课要求他们围绕主题进行连贯的构思。
绘画中,要求他们通过想象来设计富有美感的构图等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儿童进行有意想象,从而使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日益得到发展。
有人曾以“春天”为主题与小学儿童谈话,结果表明,低年级儿童对春天情境的想象是东拉西扯,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而四年级以后的儿童就能围绕春天这个主题,有系统、有条理地展开想象。
可见小学高年级儿童想象的有意性有了很大发展。
2、小学儿意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大。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和学前儿童差不多,想象鲜明、生动,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
想象的内容常常是实在事物的简单重现,创造加工的成分是不多的。
小学儿童在各科教学影响下,由于表象的积累和丰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再造想象更富于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
有人辅导小学儿童故事员时发现,低年级的故事员,往往一字不拉地复述给他讲过的故事,连表情与动作都是模仿教师的。
而中、高年级的故事员,在讲述故事时,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逐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日益明显、增多。
他们能从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创造出全新的、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
幼儿心理学教案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复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二、课程内容:1、想象的概念①定义: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古代人们面对美丽的月亮产生了___的想象,创造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②补充: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四种形式:1.黏合:如___、美人鱼等形象。
2.夸张与强调:如大头儿子。
3.拟人化:如黑猫警长。
4.典型化:文学创作运用普遍,如___笔下的阿Q、___等。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例子?明确:想象发生的条件是头脑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储存作为想象的对象,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以便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2、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①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中的作用:想象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复杂的知识,创造性的完成研究任务。
游戏中的作用:角色的扮演、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依靠幼儿的想象。
结构游戏中对结构材料、结构物体进行想象,通过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进行结构活动。
②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三、教师小结。
四、课堂练:1.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
2.人是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进行想象的。
3.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
5.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6.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想象一、想象概述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1)想象按其功能分为:认知性想象和情感性想象(2)根据想象有没有目的,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3)根据想象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差异,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①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
②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③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①想象往往能引发情绪。
②情绪影响想象。
(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想象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想象,也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
(4)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
(5)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换言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和发展1、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1)想象发生的年龄:1岁半-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
(2)想象发生的原因:1大脑皮质的成熟儿童语言的发生生活经验的积累(3)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表现为下列特点:①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②简单的相似联想。
③没有情节的组合。
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的特点: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例如: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喂洋娃娃。
看见小汽车,就想要玩开汽车。
看见书包,又想去当小学生。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例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她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想象力是学前儿童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它对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重点介绍想象力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对儿童的意义和影响。
一、想象力的定义想象力是指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脑海中产生和创造各种视觉、感官和情感的体验。
想象力包括了儿童的幻想、虚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和场景,并通过角色扮演、幻想游戏等方式来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想象力的发展过程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以下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主要阶段:1.视觉意象阶段(2-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在脑海中产生简单的视觉图像,比如想象自己是一只飞鸟或者一条鱼。
他们通常通过幻想游戏和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2.情感意象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些虚构的角色和情节,比如想象自己是一位超级英雄或者一位公主。
他们也会通过画画和故事书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3.故事意象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力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创造和理解更复杂的故事情节。
他们通过书写和口头表达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想象力和意图。
三、想象力的意义和影响想象力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他们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想象力的主要意义和影响:1.认知发展: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想象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发展观察、推理和分类的能力,以及创造和理解符号系统的能力。
2.语言发展:想象力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故事情节,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通过创造和讲述故事,儿童能够扩展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社交发展:想象力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参与社会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第五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填空题1. 想象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选择题1在学前儿童的绘画中,可以发现学前儿童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B.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2.在学前儿童游戏中,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
这表明 A 。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3.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
”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B.学前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相混淆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 。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B.无意想象开始萌芽,并成为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5.学前儿童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情景,这是 D 。
A.逻辑思维B.创造想象C.综合想象D.再造想象6.(2012年真题)在同一张桌子上绘画的学前儿童,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
这说明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 B 。
A.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三、简答题1.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学前儿童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想象有时和现实相混淆2.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是什么?答案: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1)想象无预定目的,常由外界刺激引起(2)想象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四、案例分析1.案例:某学前儿童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高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能力目标:1.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决实际问题;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素质目标:1.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尊重、理解、认同、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认真观察每一个儿童,发现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树立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
三、课程内容安排四、教学条件(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1.案例教学法充分考虑同学的特点,实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况,切实的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例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形式,它们在我们的思维和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分别举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例子,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想象力的不同。
一、再造想象的例子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信息,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和场景的过程。
这种想象力通常是在已有的经验、知识或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阅读小说或观看电影:在阅读小说或观看电影时,我们会在头脑中形成小说或电影所描述的场景、人物形象、情感等,这是再造想象的过程。
回忆过往经历:当我们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比如童年时光、旅游经历等,我们会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场景、人物、情感等,这也是再造想象的过程。
梦想:梦想也是一种再造想象,它基于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未来的愿望和期望。
二、创造想象的例子创造想象是指根据内在的需要和愿望,在头脑中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概念、产品等的过程。
这种想象力是不受现实约束的,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事物,例如:创意设计:在进行创意设计时,设计师会在头脑中形成全新的设计概念、设计样式等,这是创造想象的过程。
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会根据需要创造出全新的理论、假说等,这是创造想象的过程。
发明创造:在进行发明创造时,发明者会在头脑中形成全新的发明思路、技术方案等,这也是创造想象的过程。
综上所述,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是想象力的重要形式,它们在我们的思维和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再造想象是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信息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和场景的过程,而创造想象则是根据内在的需要和愿望在头脑中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概念、产品等的过程。
这两种想象力在我们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中都非常重要,它们互相补充,共同推动我们的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发展。
再造想象是根据某⼀事物的图样、图解或⾔语描述⽽在头脑中产⽣关于这⼀事物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是⼈们按照⼀定⽬的在头脑中独特地创造某⼀事物的新形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虽然都有⼀定的创造性成分,但是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起来,具有更⼤的创造性,因此,创造想象是更加复杂、更富有独⽴性的想象。
例如,让⼉童复述听过的故事和让⼉童独⽴编造⼀个故事,所要求的想象⽔平是不⼀样的,前者主要是再造想象,后者主要是创造想象。
⼩学⼉童在教学影响下,由于表象的积累,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再造想象更富于创造性成分;⽽且以独创性为特⾊的创造想象也⽇益发展起来。
⾸先,⼀般说来,⼩学⼉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性和创造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低年级⼉童的想象还和学前⼉童差不多,具有明显的复制、模仿的性质。
例如,在复述中,在游戏活动中,常常是重复成⼈的讲述或模仿成⼈的(例如在电影中看过的)动作,创造加⼯的成分是不多的。
随着年级的升⾼,在中⾼年级⼉童的想象中,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就逐渐减少,⽽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就⽇益明显,⽇益增多。
其次,⼩学⼉童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研究证明:⼩学⼀、⼆年级⼉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为⽀柱,否则描述或想象⼈物、情景就感到困难。
研究也指出:⼀、⼆年级⼉童在游戏的时候,仍然需要⼀定的实物来⽀持,否则不能长时间地坚持担任某⼀⾓⾊。
因此,对低年级说来,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从⼉童的直接印象和所熟悉的事物出发,以便使⼉童的想象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三、四年级的⼉童就不同了。
在三、四年级⼉童所能理解的事物范围内,已经可以很少利⽤实物来进⾏想象,这就是说,他们已经可以在词的思维⽔平上进⾏想象,想象的构思已具有更⼤的概括性和内部逻辑性。
这样,想象发展就逐步达到⼀个新的阶段。
再次,⼩学⼉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发展上的另⼀特点是:最初想象常常是不精确、不完整、不符合现实事物的,以后精确性、完整性、现实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and Creative Imagination)一创造性程度不同的两种随意想象。
根据他人的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的基本特征是以他人的描述、说明、图示为想象发生发展的前年,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造出新的形象,如读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头脑是出现了满山的枫叶在秋季红似春花的景象。
由于个体间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对同样的描述提示会再造出各不相同的形象,如1000个人看了小说《阿Q正传》,头脑中会有1000个不同的阿Q形象,因此,再造想象也有创造性成分。
再造想象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借助模型、图表和说明展开再造想象,能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考古学家依据出土的化石和有关资料能想象出远古时期地球上的情境,对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更离不开再造想象,可见,再造想象有助于扩大知识经验的范围,丰富精神生活的内容。
为了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首先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其次要积累丰富的表象储备,再造想象依赖于头脑中已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表象愈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就愈生动、准确。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象,如作家构思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工程师设计楼房、桥梁。
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创造想象总是从预定目的出发,通过词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形成新形象,主要方式有三种:(1)粘合。
把现实生活中事物的某些属性、特点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如美人鱼的形象就是美女的上身与鱼身的结合。
(2)夸张。
通过改变、突出或夸大事物的某些特点而创造出新形象。
如九头鸟的形象就是将鸟头从一个夸张到九个。
(3)典型化。
综合现实生活中复杂多样的素材,创造出典型化的形象,如鲁迅先生创造的阿Q就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或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特地创造某一事物的新形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虽然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但是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比起来,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因此,创造想象是更加复杂、更富有独立性的想象。
例如,让儿童复述听过的故事和让儿童独立编造一个故事,所要求的想象水平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再造想象,后者主要是创造想象。
小学儿童在教学影响下,由于表象的积累,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再造想象更富于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
首先,一般说来,小学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立性和创造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低年级儿童的想象还和学前儿童差不多,具有明显的复制、模仿的性质。
例如,在复述中,在游戏活动中,常常是重复成人的讲述或模仿成人的(例如在电影中看过的)动作,创造加工的成分是不多的。
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中高年级儿童的想象中,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就逐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就日益明显,日益增多。
其次,小学儿童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研究证明: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人物、情景就感到困难。
研究也指出:一、二年级儿童在游戏的时候,仍然需要一定的实物来支持,否则不能长时间地坚持担任某一角色。
因此,对低年级说来,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从儿童的直接印象和所熟悉的事物出发,以便使儿童的想象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三、四年级的儿童就不同了。
在三、四年级儿童所能理解的事物范围内,已经可以很少利用实物来进行想象,这就是说,他们已经可以在词的思维水平上进行想象,想象的构思已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内部逻辑性。
这样,想象发展就逐步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再次,小学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发展上的另一特点是:最初想象常常是不精确、不完整、不符合现实事物的,以后精确性、完整性、现实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有人研究了小学不同年级儿童在口头描述他们所不大熟悉的事物(如火山、小船等)时再造想象发展的年龄特点,结果表明:无论在想象的数量上(以再现事物的细节为指标)或质量上,各年级儿童的差别都是很明显的。
从想象的数量上看:一年级儿童只能再现事物的一些轮廓,很多细节被遗漏了。
例如,在画“火山”的时候,应该在火山上面画出所冒的烟,但有40%的儿童遗漏了这个主要的特征。
二、三年级儿童虽然也不能完整地再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但是所画出的细节的数量较一年级为多。
四年级儿童已能再现事物的更多的细节,当然,他们一般也还不能完全反映出事物的一切必要的特征。
从想象的质量上看:随着年级的发展,不但想象的事物的细节更完备些,而且事物的结构安排得更合乎现实、合乎逻辑。
例如,所画的小船,不但主要的细节都画出来了,而且小船的结构安排得更合理,更富于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