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
- 格式:pptx
- 大小:634.23 KB
- 文档页数:6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五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想象是儿童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未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
按照是否具有目的性来划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照形成方式和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来划分,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想象依靠原有表象儿童的想象要以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基础,这些表象是儿童之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换言之,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客观事实作为加工原材料。
(二)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需要以记忆为基础。
想象的发展对记忆活动也有积极影响。
(三)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儿童的想象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依然具有夸张、易混淆以及受情绪影响等特点,还不能达到思维的水平。
换言之,儿童的想象介于记忆和创造性思维之间。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一)想象引发情绪儿童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想象引发的。
(二)情绪影响想象想象能够引发情绪,而情绪和兴趣也会影响儿童的想象。
情绪不仅能够引起想象过程,还能够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能丰富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等,是游戏活动的关键。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能够促进理解和记忆活动,引发情绪和兴趣,丰富游戏。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想象的发生离不开儿童表象和语言的发生与发展,也离不开大脑皮质的成熟。
另外,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想象发生的关键因素。
二、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中重演2.简单的相似联想3. 此阶段儿童的想象没有或很少有情节的组合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趋势:1. 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到初步出现有意性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一)什么是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想象力:2岁左右开始萌芽
想象这种心理活动在2岁左右开头萌芽,这时期的想象活动只是孩子把他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感知过的形象再造出来,想象的内容很贫乏,有意性很差,属于再造想象,是一种低级的想象活动。
这和幼儿时期的生活、学问阅历缺乏,语言水平比较低有确定的关系。
想象对人类的制造性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从小培育孩子的想象力也就具有重要意义。
想象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要培育幼儿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这是想象力进展的基础。
其次,家长要启发引导孩子进行想象,从小让孩子多想、敢想。
要做到以上几点,具体来说可以让孩子仿照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如做“过家家”玩耍,让他自己当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哄孩子睡觉,喂孩子吃饭。
给他一套模型餐具,让他学习大人的样子,给玩具小熊、小狗等支配一日生活。
这样既进展了他的想象力,也熬炼了他的语言力气,并能让他体会人与人交往中的一些情感。
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描述图片内容、绘图、表演、玩耍来进展孩子的想象力。
- 1 -。
第五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填空题1. 想象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选择题1在学前儿童的绘画中,可以发现学前儿童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B.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2.在学前儿童游戏中,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
这表明 A 。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3.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
”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B.学前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相混淆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 。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B.无意想象开始萌芽,并成为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5.学前儿童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情景,这是 D 。
A.逻辑思维B.创造想象C.综合想象D.再造想象6.(2012年真题)在同一张桌子上绘画的学前儿童,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
这说明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 B 。
A.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三、简答题1.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学前儿童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想象有时和现实相混淆2.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是什么?答案: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1)想象无预定目的,常由外界刺激引起(2)想象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四、案例分析1.案例:某学前儿童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
简述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想象的丰富性: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可以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情节和角色。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成为超级英雄、动物或者其他虚构的角色,通过想象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创造各种情景。
2. 想象的不受限性: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没有太多的限制,他们不受现实的束缚,可以想象出任何他们想要的事物。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可以飞翔、变形或者拥有神奇的能力,这种不受限制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开拓思维,并培养创造力。
3. 想象的虚构性: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的,他们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存在的事物和情景。
他们可以想象出奇幻的世界、神奇的生物和不可能实现的事物,通过虚构的想象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4. 想象的社交性:学前儿童的想象力还具有一定的社交性,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和朋友一起玩耍、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这种社交性的想象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想象丰富、不受限制、虚构性强和具有社交性。
这种想象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想象的发生及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想象的发生(理解) 1.表象的出现2.具有加工能力概念:想象是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结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两个条件:①头脑中要有稳定的想象②要运用内部智力动作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大约1.5-2岁儿童出现想象萌芽,具备想象的基础,通过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儿童想象的萌芽状态及其表现:①儿童最初的想象,基本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极少②儿童想象的初期表现:相似联想,象征性游戏(2)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理解)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2.想象是理解的基础: 想象是学习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认识基础3.想象是儿童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为什么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早期的象征功能基本等同于早期的想象,象征功能的产生标志着儿童的认知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想象的主要表现:以无意性,再造性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刚开始发展,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现实混淆(1)儿童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识记)含义: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出现事物形象的过程具体表现: 1.想象主题不稳定2.常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有意想象:含义:是主动的,有目的想象,根据一定任务而进行的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 1.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任务2.提供一些材料3.及时语言提醒4.按照主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2)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识记)再造想象含义: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对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具体表现:1.依赖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景而变化2.儿童想象具有很大的无意性,说明儿童以再造想象为主,缺乏独立性3.记忆表象的极简加工,缺乏新异性(简单的记忆迁移)含义: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去构造新形象表现:1.对形象进行新的组合加工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2.提出的一些不平常的问题上3.对过去经验中的各种事物加以改造,编成新的故事独立性: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模仿的特点且受暗示性少。
论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征一、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1. 无意想象为主。
- 学前儿童的想象常常没有预定目的,在游戏中尤其明显。
例如,幼儿在玩积木时,可能一开始只是随意地摆弄积木,看到一块长积木就说这是“小火车”,看到圆形积木就说是“小饼干”,这种想象是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没有事先的计划。
- 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如幼儿正在画一朵红色的花,旁边的小朋友说“蓝色的花也好看”,他可能就会把花的颜色改成蓝色,这表明其想象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2. 有意想象的发展。
- 随着年龄增长,学前儿童有意想象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
在幼儿园的绘画课上,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我的家”,大班的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对家的记忆和理解,有目的地构思画面,如画出房子、家人、家具等,这体现了他们有意想象的发展。
在游戏中,大班幼儿也能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想象性的角色扮演,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医生、病人角色的理解进行有目的的互动。
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 再造想象为主。
- 学前儿童的想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或外界的事物。
例如,在听故事时,幼儿会根据故事中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
如果故事中描述“小兔子住在一个漂亮的蘑菇房子里”,幼儿就会根据自己见过的蘑菇和房子的样子想象出这个蘑菇房子的模样。
- 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也能体现这一点。
当教师给幼儿展示一幅范画,画中有一个绿色的太阳,幼儿可能会模仿画出绿色的太阳,他们更多是根据已有的形象进行再造想象。
2. 创造想象的发展。
- 到学前晚期,儿童的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能会用积木搭建出一个独特的“城堡”,这个城堡有着奇特的形状和功能,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在绘画方面,一些幼儿会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外星人形象,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如三个眼睛、长长的触角等,这显示出他们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想象具有极大的夸张性。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许多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到哪里?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
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
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
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
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
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
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
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