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曲线与寡头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37
第一部分 寡头垄断一、寡头市场的特征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
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
寡头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推测或掌握自己这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应,然后,才能在考虑到这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的行动。
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要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寡头厂商们的行为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使得寡头理论复杂化。
一般说来,不知道竞争对手相互之间的反应方式,就无法建立寡头厂商的模型。
或者说,有多少关于竞争对手相互之间的反应方式的假定,就有多少寡头厂商的模型,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结果。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寡头市场模型,可以对寡头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决定作出一般的理论总结。
二、古诺(Cournot )模型(同时定产)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
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
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本质是每个厂商都必须预测其他厂商的产量,在给定它对其他厂商产量预测的基础上,每个厂商选择白己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于是我们可以求解预测产量的均衡,即在均衡时,每个企业发现它对对方的预期是正确的。
假设一开始厂商1预期厂商2的产量为e q 2(上标e 表示预期)。
如果厂商1决定生产1q 单位产品,则它可以预期到总产量为e q q Q 21+=,这个总产量将使市场价格为()()e q q p Q p 21+=。
什么是古诺模型古诺模型又称古诺双寡头模型(Cournot duopoly model),或双寡头模型(Duopoly mode l),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
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
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
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古诺模型的假设古诺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出售矿泉水的生产成本为零的寡头厂商的情况。
古诺模型的假定是: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 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产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古诺模型中厂商的产量选择A厂商的均衡产量为:OQ(1/2―1/8―1/32―……)=1/3 OQB厂商的均衡产量为:OQ(1/4+1/16+1/64+……)=1/3 OQ行业的均衡总产量为:1/3 OQ+1/3 OQ=2/3 OQ价格竞争的古诺模型假定两个寡头分别用40元的固定成本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并且有差别的产品,并假定不存在可变成本,边际成本为0,两个寡头面临的市场需求数如下:D1:Q1=24-4P1+2P2D2:Q2=24-4P2+2P1π1=P1Q1-40=24P1-4P12+2P1P2-40dπ1/ dP1=24-8P1+2P2=0P1=3+1/4P2(寡头1的反应函数)同理:P 2=3+1/4P1(寡头2的反应函数)因此,P1=4,P2=4得:Q1=16,Q2=16;π1=24,π2=24。
寡头的概念,和几种竞争合作模式的概念寡头概念: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中,仅为少数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这几个企业被称为寡头。
各寡头之间有着高程度的依存性。
而这种依存性使他们之间更容易形成某种形式的勾结。
但各寡头之间的利益哟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勾结不能代替或取消竞争,寡头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更加激烈。
竞争合作模式1)Cournot 模型Cournot 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 Antoine Augustin Cournot 于 1838 年提出的,是最早运用博弈论对双寡头垄断市场进行分析的一个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市场上有且只有两个企业,他们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及服务,不存在生产成本,面对同一个市场其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双方对彼此间的需求非常清楚,即每一方都能根据对方的产量决策来确定自己的最优选择,从而获得自身的最大利润,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勾结行为。
Cournot 模型属于静态博弈,即博弈方的决策同时进行。
2)Stackelberg 模型Stackelberg 模型由德国经济学家 H. Von Stackelberg 在 1934 年提出。
该模型的决策变量也是产量,但市场上竞争者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处于主导地位的一方先进行决策,另一方则根据主导方决定自己的产量,即处于从属地位,二者的相互之间的决策选择最终形成动态博弈,其他假设与Cournot 模型相同。
3)模型修正一是成本修正,由于移动运营商前期投入和运维成本较高,因此其生产成本是不能忽略的,而且总成本中主要是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占较少的份额,且每增加一个用户时,运营商的边际成本很低。
二是企业数量修正,由两个增加到三个,我们选择用户数量来表示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产量。
1 Bertand 价格博弈Bertand 寡头模型假设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他们之间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即价格不同时,价格高的不会完全销不出去。
反应曲线可以用来描述市场均衡的变化情况。
当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时,市场均衡是稳定均衡,因为任何脱离均衡状态的变动都会引起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从而推动其回到均衡状态。
然而,当供给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小于需求曲线时,市场均衡是不稳定均衡。
产生脱离均衡状态的变动后,市场会推动其进一步偏离均衡点。
在不稳定均衡的情况下,反应曲线通常是一个负斜率函数,即表示当市场上的产量增加时,该厂商的产量会减少。
对于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不稳定均衡反应曲线,我们需要考虑每个厂商的反应曲线的斜率,即反应曲线的斜率越陡峭,说明该厂商对竞争对手的反应更加敏感。
因此,不稳定的市场均衡状态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和不稳定性,因为市场无法自动回到均衡状态。
古诺(Cournot)产量竞争模型——双寡头古诺竞争模型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丁·古诺于1838年首次提出了双寡头进行产量竞争的静态博弈模型,这实际上是以后纳什均衡思想的最早阐述。
这一模型是用博弈论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础,其后这一模型被扩展到对多个寡占厂商行为的研究。
一、在古诺模型中两个寡头的行为及其有关条件的假定①两个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或无差别的;②每个厂商都根据对手的策略采取行动,并假定对手会继续这样做,据此来做出自己的决策;③为方便起见,假定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常数,并假设每个厂商的需求函数是线形的;④两个厂商都通过调整产量来实现各自利润的最大化;⑤两个厂商不存在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二、对古诺模型进行博弈分析设q1、q2分别表示企业1和企业2生产的同质产品的产量,市场中该产品的总供给Q q q=+12,令QaQP-=)(表示市场出清时的价格(更精确地表述为:Q a<时,P Q a Q()=-,Q a>时,P Q()=0)。
设企业i生产qi 的总成本C q cqi i i()=,即企业不存在固定成本,且生产每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常数c(这里假定c a<)。
根据古诺的假定,两个企业同时进行产量决策。
假定产品是连续可分割的,由于产出不可能为负,因此,每一企业的战略空间可表示为[]S i =∞0,,其中一个代表性战略i s 就是企业选择的产量i q (q i≥0)。
假定企业的收益是其利润额π, 用),(j i i s s u 表示,则πi i j i i j i i j q q q p q q c q a q q c (,)[()][()]=+-=-+-(1)若一对战略(**j i s s ,)是纳什均衡,则对每个参与者i ,*i s 应满足),(),(***≥j i i j i i s s u s s u(2)(2)式对i s 中每一个可选战略s i 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