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泌尿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12.56 MB
- 文档页数:142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中泌尿系统章节。
本章节主要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输尿管、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排出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排出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解剖模型、泌尿系统挂图、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人体解剖图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解剖模型和泌尿系统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输尿管、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视频播放:播放泌尿系统工作原理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排出过程。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泌尿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异常情况下泌尿系统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泌尿系统2. 板书内容:泌尿系统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功能:过滤血液、形成尿液输尿管功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功能:储存尿液尿液排出: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画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 答案: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泌尿系统的功能:肾脏过滤血液、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血液经过肾脏过滤,形成尿液;尿液通过输尿管输送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当尿液达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教具、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肾小球肾炎2.新月体3.蚤咬肾4.大红肾5.大白肾6.马鞍肾7.肾盂肾炎8.上行性感染的肾盂肾炎9.下行性感染的肾盂肾炎10.肾病综合征11.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12.肾功能衰竭13.氮质血症14.尿毒症二、填空题15.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贫血的机制与、、、和有关。
三、判断题:1.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主要细胞是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
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主要细胞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
3.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电镜下病变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上皮侧有驼峰状致密物。
4.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是属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5.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6.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大体标本表现为大红肾。
7.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少尿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内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引起的。
8.链球菌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9.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水、钠潴留。
10.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肉眼形态为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且有深凹性瘢痕。
11.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血尿、高血压、多尿。
12.引起肾小球内新月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渗出的纤维蛋白原。
13.慢性肾盂肾炎的形态学变化是肾盂黏膜纤维化。
14.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少部分肾小球呈代偿性肥大。
15.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出现多尿、夜尿、低密度尿,表明肾小管受累重。
16.慢性肾盂肾炎的部分肾小管扩张、含蛋白管型,似甲状腺滤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四、选择题A 型题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A.化脓性炎B.以出血为主的炎C.以变质为主的炎D.以渗出为主的炎E.以增生为主的炎2.下列哪项不是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A.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浸润B.间质血管扩张、充血C.肾间质内脓肿形成D.肾间质内炎细胞浸润E.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3.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A.感染直接损伤B.过敏反应C.体液免疫反应D.自身免疫反应E.细胞免疫反应4.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关系最密切的是A.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B.T 淋巴细胞致敏C.机体免疫功能低下D.抗体直接损伤E.B 淋巴细胞致敏5.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与下列哪种病原体感染有关A.肺炎球菌B.寄生虫C.病毒D.链球菌E.葡萄球菌6.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病变特点是A.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B.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C.肾小球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及基膜增厚E.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浸润7.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增生的细胞主要是A.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B.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和壁层上皮细胞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E.肾小球周围的成纤维细胞8.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又称A.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肾小球肾炎D.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9.肾小球肾炎中免疫荧光阳性物质主要是A.抗原、补体B.抗原C.抗体D.细菌、抗体、补体E.抗体、补体10.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B.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C.单核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D.中性粒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E.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11.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A.高脂血症B.严重水肿C.低蛋白血症D.大量蛋白尿E.以上都是1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高血压的可能原因是A.肾小管重吸收增加B.全身小动脉痉挛C.肾小球滤过率减少D.肾小管坏死E.肾小动脉透明变性13.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小球的最主要变化是A.肾小球入球动脉透明变性B.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C.肾小球纤维化、透明变性D.肾小球周围纤维化E.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14.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蛋白沉积B.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驼峰状沉积物C.肾小球内皮细胞内脂质沉积D.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细胞内Golgi体和内质网增多,并可见脂滴,细胞表面常有多数微绒毛形成E.临床表现为血尿和高血压1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呈节段性系膜基质增多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栓形成C.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性坏死D.局灶性肾小球硬化E.肾小球局灶性新月体形成16.IgA肾病的最显著特点是A.血清IgA水平增高B.复发性血尿C.弥漫性系膜增多D.系膜内IgA沉积E.以上都不是17.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发生高血压的最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减少B.少尿C.肾小管重吸收增加D.肾素分泌增加E.高脂血症18.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是A.可形成原发性固缩肾B.均有肾炎的病史C.贫血、持续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是常见的临床表现D.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进行性加重E.高血压是常见的死亡原因19.尿毒症时贫血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血尿B.铁蛋白从尿中丢失C.细胞因子抑制骨髓D.大量蛋白尿E.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20.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A.性别、年龄B.机体的抵抗力C.治疗方法D.新月体的数量和病变的广泛程度E.以上都是21.关于肾盂肾炎的概念下列哪项最确切A.肾间质的化脓性炎B.以肾小管、肾盂、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C.肾盂黏膜的化脓性炎D.肾盂、肾间质、肾小管的非化脓性炎E.以上都正确22.引起肾盂肾炎的最常见致病菌是A.葡萄球菌B.变形杆菌C.大肠杆菌D.产气杆菌E.链球菌23.肾盂肾炎的最常见感染途径是A.多途径感染B.血源性感染C.上行性感染D.外伤性感染E.医源性感染24.血源性感染性肾盂肾炎的最常见病原菌是A.大肠杆菌B.链球菌C.葡萄球菌D.真菌E.肠球菌25.引起肾盂肾炎的最重要诱因是A.导尿B.机体抵抗力下降C.合并肾脏肿瘤D.尿路阻塞E.尿道膀胱镜检查26.急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以肾盂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B.以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和肾小管坏死C.以肾间质为主的非化脓性炎D.单发性肾脓肿E.以上都是27.临床诊断急性肾盂肾炎的最可靠依据是A.尿培养找到致病菌B.尿频、尿急、尿痛C.蛋白尿和菌尿D.白细胞管型尿和菌尿E.脓尿和菌尿28.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确诊主要靠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B.肉眼观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C.均由急性肾盂肾炎转变而来D.小血管常有纤维蛋白样坏死E.肾脏有凹陷性瘢痕,肾盂、肾盏变形29.颗粒性肾固缩是下列哪项疾病的肉眼形态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0.尿路结石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是A.引起黏膜慢性炎B.引起泌尿道阻塞和损伤C.产生血尿D.刺激黏膜发生鳞状上皮化生E.以上都不是31.以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为主的疾病是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慢性肾盂肾炎E.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2.肾盂积水的病变属于A.肾囊肿B.失用性萎缩C.营养不良性萎缩D.压迫性肾萎缩E.以上都是33.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血管升压素的分泌增多B.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C.肾小球滤过率减少D.低蛋白血症E.继发性醛固酮增多34.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内增生的细胞主要是A.肾球囊壁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B.肾球囊脏层细胞和血管系膜细胞C.血管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D.血管系膜细胞和吞噬细胞E.以上都不是35.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出现多尿、夜尿、低比重尿、常表明已严重损害A.肾小球B.肾小管C.基膜D.肾间质E.以上都不是36.电镜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于A.基膜内皮侧B.基膜的上皮侧C.基膜的两侧D.基膜内E.血管间质内37.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大体标本病变特征是A.大红肾B.大白肾C.蚤咬肾D.颗粒性肾固缩E.马鞍形凹陷形成38.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内皮细胞显著增生B.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弥漫性增厚C.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D.血管系膜细胞明显增生E.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39.慢性肾盂肾炎具有一定特征性的改变是A.肾盂及间质纤维增生B.肾小球改变,肾间质纤维化C.肾单位代偿性肥大D.肾小管扩张,含蛋白管型,似甲状腺滤泡E.肾盂扩张,黏膜上皮化生40.下列哪种疾病是由细菌直接感染造成的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E.风湿性心肌炎41.以新月体形成为特征的肾脏疾病是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E.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2.下列哪一项不是急性肾盂肾炎的表现A.脓肿破入肾周围组织B.肾间质性炎,肾小管破坏C.肾小球体积缩小D.脓尿E.脓肿形成43.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肾小球滤过率减低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大量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可增生B.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C.血管系膜细胞增生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E.以上皆可44.一侧肾脏体积缩小,且有疤痕形成,最可能的诊断是A.肾压迫性萎缩B.原发性肾固缩C.慢性肾盂肾炎D.肾动脉粥样硬化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5.慢性肾盂肾炎的大体标本病变特征是A.原发性肾固缩B.马鞍肾C.大红肾D.颗粒性肾固缩E.大白肾46.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大体标本病变特征是A.原发性肾固缩B.马鞍肾C.大白肾D.大红肾E.颗粒性肾固缩47.上行性感染的肾盂肾炎主要与下列哪种病原菌有关A.溶血性链球菌B.大肠杆菌C.细菌L 型D.变形杆菌E.葡萄球菌48.血行感染的肾盂肾炎主要与下列哪种病原菌有关A.变形杆菌B.溶血性链球菌C.大肠杆菌D.细菌L 型E.葡萄球菌49.急性肾盂肾炎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可能与下列哪种病原菌长期存在有关A.链球菌B.变形杆菌C.细菌L型(原生质型)D.大肠杆菌E.葡萄球菌50.下列哪种疾病时,肾小球的基膜正常A.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肾小球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E.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51.肾小球的基膜呈“虫蚀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5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见A.肾小球的基膜内有沉积物B.肾小球的上皮下有驼峰状沉积物C.肾小球的内皮下有沉积物D.肾小球内无沉积物E.肾小球的上皮下沉积物被钉突分隔53.肾体积呈不同程度增大,肾组织萎缩,皮质变薄,锥体消失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B.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肾盂积水D.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脂性肾病54.肾体积缩小,颜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脂性肾病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肾盂积水D.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55.“蚤咬肾”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急性肾盂积水B.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脂性肾病56.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无痛性血尿B.多尿、夜尿、低密度尿C.脓尿D.少尿、水肿、高血压E.肾病综合征57.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无痛性血尿B.少尿、水肿、高血压C.肾病综合征D.脓尿E.多尿、夜尿、低密度尿58.肝性肾功能衰竭是指A.假性肝肾综合征B.真性肝肾综合征C.肝和肾同时受损D.肾前性肾功能衰竭E.肾功能衰竭导致肝功能衰竭59.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A.急性肾炎B.休克早期C.尿路梗阻D.急性肾中毒E.急性DIC60.引起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A.慢性肾炎B.严重休克C.肾中毒D.尿路梗阻E.肾小管阻塞6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发生机制是A.肾小管阻塞B.原尿回漏间质C.肾细胞肿胀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肾内广泛微血栓形成62.失血性休克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肾小管阻塞B.原尿回漏C.儿茶酚胺增多D.肾血流量灌注不足E.急性肾小管坏死63.判断少尿的标准是24小时尿量小于A.100mlB.400mlC.800mlD.1000mlE.1500ml64.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危险的并发症是A.高钾血症B.氮质血症C.水中毒D.低钠血症E.代谢性酸中毒65.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是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66.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危险的阶段是A.少尿期B.多尿期C.多尿后期D.恢复早期E.恢复后期67.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期不会发生A.少尿B.夜尿C.低钠血症D.高钾血症E.代谢性酸中毒68.下述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出现多尿的机制A.肾小球滤过率逐渐恢复B.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恢复较慢C.抗利尿素分泌减少D.渗透性利尿E.肾小管阻塞解除69.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最常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是A.酸碱平衡紊乱B.水、电解质代谢紊乱C.低血容量性休克D.氮质血症E.肾性高血压70.慢性肾小球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A.慢性肾炎B.慢性肾盂肾炎C.肾结石D.肾结核E.肾肿瘤7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先出现尿的变化是A.少尿B.夜尿C.血尿D.无尿E.等渗尿7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出现等渗尿标志着A.肾血流量明显减少B.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C.肾小球滤过率降低D.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均丧失E.肾小球大量损害73.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主要原因是A.高血钾B.高血钠C.低血磷D.低血钙E.低血糖74.尿毒症毒素中,毒性最强的小分子物质是A.尿素B.甲基胍C.胍乙酸D.胍基琥珀酸E.甲状旁腺激素75.尿毒症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机体变化A.钙磷代谢障碍B.钾钠代谢障碍C.神经系统病变D.心血管系统损害E.甲状旁腺功能下降76.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最主要的病因是A.严重感染B.严重创伤C.严重休克D.缺血-再灌注损伤E.大手术后X 型题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B.系膜细胞增生C.少数病例肾球囊的壁层和脏层上皮细胞可增生D.大量淋巴细胞浸润E.内皮细胞增生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尿液的变化包括A.管型尿B.脓尿C.血尿D.蛋白尿E.少尿3.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包括A.大白肾B.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C.蚤咬肾D.电镜下见驼峰状致密物沉积E.免疫检查呈连续线状荧光4.关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可发展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B.一般来说成人所患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预后较好C.可发展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D.预后与病因有关E.预后与年龄有关5.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A.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IgA肾病E.膜性肾小球肾炎6.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特点包括A.肾小球内有链球菌菌栓B.多见于儿童C.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D.血尿E.上皮下有驼峰状沉积物7.引起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原因有A.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形成B.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蛋白样变性C.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D.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E.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8.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包括A.高血压B.高脂血症C.高度水肿D.低蛋白血症E.高度蛋白尿9.电镜观察膜性肾小球肾炎之肾小球的常见病变是A.上皮细胞下驼峰状沉积物B.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C.上皮细胞下小丘状致密物沉积D.基膜钉状突起E.基膜呈虫蚀状10.下列哪些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有关A.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B.膜性肾小球肾炎C.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D.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1.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可见于以下情况A.Goodpasture 综合征B.部分由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转化而来C.继发于原发性高血压D.原发性,多数原因不明E.链球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后1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有A.蛋白尿B.高血压C.高脂血症D.血尿E.少尿13.下列哪些描述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不相符合A.多发生于成人B.大多数患者在发病2 周前有链球菌感染史C.大部分病人转为慢性D.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侧有IgG 和C3 沉积E.肾小球内查见有链球菌14.能引起肾衰竭的疾病有A.急性肾小管坏死B.慢性肾盂肾炎C.急性肾盂肾炎D.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E.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5.关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多见于青少年B.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C.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D.主要病变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E.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16.电镜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的常见病理变化是A.基膜增厚B.系膜细胞增生C.系膜内电子致密物沉积D.内皮细胞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E.上皮细胞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17.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蛋白样坏死B.单核细胞浸润C.肾小球内皮细胞轻度增生D.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大量增生E.肾小球系膜增多18.电镜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肾小球常见病理变化是A.毛细血管基膜部分变薄、裂孔B.毛细血管基膜呈“虫蚀状”C.毛细血管基膜内、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D.毛细血管基膜不规则增厚E.毛细血管基膜上电子致密物沉积19.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有A.低补体血症B.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C.肾小球系膜增生,系膜区增宽D.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形成钉突20.肾体积明显增大的肾脏病变包括A.先天性多囊肾B.肾癌C.慢性肾盂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E.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21.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有A.大白肾B.毛细血管壁增厚C.肾小球炎细胞浸润明显D.系膜硬化,最后肾小球透明变性E.晚期随肾小球病变加重,肾小管萎缩22.脂性肾病的的病变特点有A.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B.电镜下见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C.免疫荧光检查常有IgG、C3 沉积D.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E.病变可完全恢复2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变特点包括A.免疫荧光检查主要为IgM、C3 沉积B.毛细血管丛的部分毛细血管萎缩C.上皮细胞足突消失D.系膜内脂质沉积E.系膜增宽、硬化、透明变性24.IgA 肾病的特点有A.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B.肾小球系膜增多C.系膜内IgG 沉积D.可出现肾功能不全E.多呈急性过程,预后好25.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镜下的主要改变有A.肾小球透明变性,相互靠近、集中B.部分肾小球肥大、肾小管扩张C.肾间质有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D.肾血管硬化E.肾间质纤维化26.容易诱发肾盂肾炎的因素有A.泌尿道结石B.妊娠C.肾盂、输尿管畸形D.黄体酮水平大大增高E.前列腺增生27.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包括A.肾小管坏死B.肉眼表现为大红肾C.肾盂黏膜化脓性炎D.病变严重时可破坏肾小球E.肾间质化脓性炎28.急性肾盂肾炎的常见并发症是A.败血症B.肾急性坏死性乳头炎C.肾周围脓肿D.肾小球肾炎E.肾盂积脓29.慢性肾盂肾炎的特点包括A.部分肾小管管腔扩张,呈甲状腺滤泡样改变B.肾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C.肾盂、肾盏高度变形D.肾小管多萎缩、坏死E.患病肾脏大小正常30.尿路结石可引起A.癌变B.尿路结石局部黏膜溃疡和出血C.剧烈的绞痛D.肾盂积水E.感染31.肾盂积水的病变特点包括A.早期主要累及肾小管,表现为肾浓缩功能降低B.晚期累及肾小球,使滤过率减少C.肾盂肾盏高度扩张,呈囊状D.可为单侧或两侧肾脏同时受累E.肾皮质压迫性萎缩32.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的机制是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B.肾小管重吸收增加C.肾小管阻塞D.原尿回漏E.ADH分泌减少33.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患者可出现A.脱水B.水中毒C.高钾血症D.氮质血症E.代谢性酸中毒34.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高钾血症的机制是A.肾排钾障碍B.组织分解增强C.摄入高钾食物D.醛固酮灭活减少E.代谢性酸中毒35.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高血压的机制是A.钠、水潴留B.肾减压物质分泌减少C.全身细小动脉硬化D.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E.红细胞生成过多,血液粘滞性增大36.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贫血的机制是A.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B.骨髓造血功能抑制C.铁缺乏和再利用障碍D.红细胞破坏增多E.出血五、问答题:1.简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生理学泌尿系统》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妙无比的大工厂,每个器官和系统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泌尿系统,便是这个大工厂中负责“清洁与排毒”的重要部门。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如同高效的过滤器,每天不辞辛劳地处理大量的血液,将有用的物质重新送回血液循环,而把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过滤出来,形成尿液。
先来说说肾脏。
它的结构非常精妙,由无数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就像是一个个微型的加工厂,每个都包含肾小球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球,血液流经这里时,压力促使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无机盐等滤过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这一过程就像用细密的筛子过滤杂质一样。
而肾小管则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和分泌,将大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水分等重新吸收回血液,同时把一些代谢产物和多余的物质分泌到肾小管中,最终形成尿液。
肾脏生成尿液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比如,当我们身体缺水时,肾脏会通过减少尿液的生成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而当我们摄入过多水分时,肾脏又会增加尿液的排出,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多。
此外,肾脏还会根据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调节尿液中各种离子的含量。
尿液生成后,就会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
输尿管就像是一条细长的管道,通过平滑肌的蠕动,将尿液从肾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膀胱。
这一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控制。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它具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容纳一定量的尿液。
当膀胱中的尿液逐渐增多,膀胱壁受到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产生尿意。
但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暂时忍住排尿的冲动。
尿道则是尿液排出体外的最后通道。
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结构有所不同。
男性的尿道较长,除了排尿,还兼具排精的功能;女性的尿道则相对较短、宽且直,这也使得女性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我们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许多不同的系统,其中之一就是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负责体内废物的排出和体内水分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是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去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同时保留有用的物质,如蛋白质和红细胞。
肾脏还负责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产生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素。
肾脏由许多小的过滤单位组成,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包括一个肾小球和一个肾小管。
血液通过肾小球被过滤,然后有用的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则被排出体外,形成尿液。
输尿管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
膀胱是一个袋状器官,可以储存尿液,直到排泄。
当膀胱充满时,它会发出信号,告诉大脑需要排尿。
尿道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肾脏疾病可以导致高血压、贫血和电解质失衡。
泌尿系统的其他问题,如尿路感染和肾结石,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除了排泄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泌尿系统还有其他的功能。
例如,肾脏可以分泌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素,这些激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有重要的影响。
肾素是一种酶,可以调节血压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促红细胞素则可以促进红细胞的,预防贫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机制的科学,泌尿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负责体内废物的排出和体内水分的平衡。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是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去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同时保留有用的物质,如蛋白质和红细胞。
肾脏还负责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产生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素。
输尿管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
膀胱是一个袋状器官,可以储存尿液,直到排泄。
当膀胱充满时,它会发出信号,告诉大脑需要排尿。
尿道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3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的水平激肽和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尿生成三步骤①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形成超滤液(原尿,无细胞、蛋白质);②超滤液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到血液;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形成终尿。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脏的功能单位—肾单位1.肾单位2.集合管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集合管在尿液的浓缩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3.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二)球旁器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因而皮质肾单位含肾素较多,而近髓肾单位几乎(三)滤过膜的形成滤过膜 内层 ①内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上有很多小孔称为窗孔,表面有带负滤过膜的通透性不仅取决于滤过膜孔的大小,还取决于滤过膜所带的电荷。
•r>4.2nm,不能滤过•2.0<r<4.2nm,随半径的增大,滤过率逐渐降低•r 相同,右旋糖酐(+)易通过,右旋糖酐(-)难通过病例情况下,基底膜的负电荷减少或消失,血浆白蛋白可以滤过出现蛋白尿。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肾脏仅有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与肾动脉伴行,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的释放。
多巴胺使得肾血管舒张。
(五)肾脏的血液供应与肾血流量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肾脏是机体供血最丰富的器官,其中约94%的血液供应肾皮质,约5%供应外髓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部。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70~180mmHg)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1)肌源学说肾灌注压升高→入球小动脉紧张性升高→Ca2+进入胞内→平滑肌收缩→口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大;肾灌注压降低→入球小动脉紧张性降低→Ca2+流入胞外→平滑肌舒张→口径增大→血流阻力减小。
八年级生物泌尿系统知识点一、引言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基本规律,人体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而泌尿系统是人体内环境维持和代谢排泄的主要器官。
八年级学习生物,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自我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是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的主要器官,形状像四棱锥体,左肾靠近脾脏,右肾则靠近肝脏。
输尿管是连接肾和膀胱的管道,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则是排泄尿液的通道。
三、泌尿系统的功能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尿液,清除身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离子和水分,以维持体内内环境的稳定。
而肾则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器官,它能够过滤血液中的废物,维持电解质的平衡,调节酸碱度,合成激素和维生素等。
四、泌尿系统的作用泌尿系统可以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清除废物和毒素,帮助维持体内的内环境。
当人体膀胱内产生尿液时,压力感受器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需要排尿。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自主控制排尿时间,以避免尿液随意溢出。
五、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肾功能不全、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
其中,尿路感染较为常见,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尿路感染的症状一般包括尿频、尿痛、尿急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肾脏感染等危险情况。
六、如何保护泌尿系统健康除了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来保护泌尿系统健康。
首先,大量饮水可以增加尿液的排泄量,有助于清洁膀胱。
其次,避免长时间憋尿和过度劳累,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糖分,以保证泌尿系统畅通无阻。
七、结语生物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和生活品质。
了解泌尿系统的本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健康饮食意识和保健意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和健康。
泌尿系统生理学(二)引言概述:泌尿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排泄代谢产物和调节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泌尿系统生理学的相关内容,包括肾小管对尿液的再吸收和分泌、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尿液组成及其调节、血液滤过和肾脏血流等方面。
正文:1. 肾小管对尿液的再吸收和分泌a. 近曲小管的再吸收功能:近曲小管负责对葡萄糖、氨基酸等重要物质的再吸收。
b. 远曲小管的分泌功能:远曲小管可以分泌药物和代谢产物,如有机酸和无机盐等。
2.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a. 放大髓袢的浓缩作用:通过髓袢内外渗透性差异的建立,使得浓缩尿液被产生。
b.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如ADH 可以增加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从而减少尿液量。
3. 尿液组成及其调节a. 尿液的成分:尿液主要由水、尿素、尿酸、无机盐和有机酸等组成。
b. 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肾小球滤过率受到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压等因素的调节。
4. 血液滤过和肾脏血流a. 肾小球的滤过机制:肾小球通过滤过作用将血浆的成分分离为滤液。
b. 肾脏血流的调节:肾脏血流主要通过肾小管内皮细胞和肾动脉的调节进行。
5. 其他相关生理功能a. pH值的调节:肾脏调节体内酸碱平衡,通过排酸或酸化尿液来调节pH值。
b. 血压的调节:肾脏通过调节体液和血容量来控制血压。
总结:泌尿系统生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尿液组成及其调节、血液滤过和肾脏血流等多个方面。
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和掌握泌尿系统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泌尿系统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生命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奥秘”中的第二章“泌尿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功能,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泌尿系统模型、肾脏模型、尿的形成过程图示。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尿液,引导学生思考尿液是从哪里来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泌尿系统。
2. 知识讲解:使用泌尿系统模型和肾脏模型,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功能。
3. 例题讲解:通过尿的形成过程图示,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实验材料,识别尿液中的成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泌尿系统包括哪些器官?(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尿液是如何形成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过程。
2. 答案:(1)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
(3)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脏,经过过滤作用,将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过滤出来,形成尿液,然后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尿液、使用模型和图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对于过滤作用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细节1. 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泌尿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如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生理学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继续探讨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泌尿系统的功能、尿液的产生与排泄、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酸碱平衡调节以及尿液浓缩与稀释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泌尿系统的功能1.排除代谢废物:泌尿系统通过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物、尿酸、尿素等废物从体内排出。
2.维持体液平衡: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出,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及浓度稳定。
3.调节血压:泌尿系统通过调节肾脏的血流量和水钠的排泄,影响全身血压的调节。
4.调节酸碱平衡:泌尿系统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5.参与红细胞生成:泌尿系统通过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二、尿液的产生与排泄1.尿液的产生:尿液的产生主要经历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三个步骤。
2.尿液的排泄:尿液从肾脏排出的过程主要依靠输尿管的蠕动和膀胱的排尿反射来完成。
三、肾脏的结构与功能1.肾脏结构:肾脏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2.肾脏功能: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尿液的产生、排泄和调节体液平衡等功能。
四、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是指血液中的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被滤出,并形成初尿。
2.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负责重吸收初尿中的有用物质,将其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同时排除体内的废物和过剩物质。
五、酸碱平衡调节与尿液浓缩与稀释1.酸碱平衡调节:泌尿系统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2.尿液浓缩与稀释:泌尿系统通过调节肾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和排泄,实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总结:本文总结了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泌尿系统的功能、尿液的产生与排泄、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酸碱平衡调节以及尿液浓缩与稀释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泌尿系统生理学(一)泌尿系统生理学(一)引言: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排除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
了解泌尿系统的生理学原理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尿液形成过程、尿液排泄调节等方面阐述泌尿系统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泌尿系统生理学(一)正文:1.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a.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b. 输尿管的结构与功能c. 膀胱的结构与功能d. 尿道的结构与功能e. 其他辅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 尿液形成过程a. 肾单位的组成和功能b. 肾小球滤过的机制c. 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和分泌d. 尿液稀释与浓缩的调节e. 尿液酸碱平衡的调节3. 尿液排泄的调节a. 肾血流量的调节b. 血浆滤过率的调节c. 肾小管重吸收率的调节d. 尿液分泌率的调节e. 尿液排泄量的调节4. 尿液的组成与功能a. 尿液的成分和浓度b. 尿液中的排泄产物c. 尿液的酸碱平衡调节d. 尿液的抗菌作用e. 尿液的稳态调节5. 泌尿系统的临床意义a. 泌尿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疾病b.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c. 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建议d. 泌尿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和交互作用e. 泌尿系统的生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泌尿系统生理学(一)总结:泌尿系统是人体内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通过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将废物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了解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调节对于理解其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泌尿系统的生理学机制还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生理学泌尿系统(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的科学,泌尿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理学中的泌尿系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排尿和排泄机制。
正文内容:I. 泌尿系统的组成A.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尿液。
\t1. 肾小球:含有毛细血管网络的结构,负责初步过滤血液。
\t2. 肾小管:接收肾小球过滤的物质,进行再吸收和分泌。
\t3. 肾盂:将尿液传输至输尿管。
B. 输尿管:连接肾盂与膀胱间的管道,将尿液输送至膀胱。
1. 输尿管内部结构。
2. 输尿管的运动机制。
C. 膀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通过膀胱壁的肌肉收缩实现排尿。
\t1. 膀胱的解剖结构。
\t2. 膀胱的顺应性和容量。
II. 肾脏的功能A. 过滤和排泄废物2. 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作用。
B. 维持血液的稳态1. 肾脏的调节血容量和血压的机制。
2.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C. 分泌激素调节1. 肾脏合成和分泌的激素。
2. 激素对体内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III. 尿液的形成过程A. 肾小球滤过1. 血液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机制。
2. 滤过物质与不可滤过物质的区分。
B.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1. 重吸收的物质及过程。
2. 分泌物质的源和机制。
C. 尿液的浓缩1. 肾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作用。
2. 抗利尿激素对尿液浓缩的调节。
IV. 运动与泌尿系统A. 运动对肾脏的影响2. 水和电解质的代谢调节。
B. 运动对尿液产生和排泄的影响1. 运动对尿液产生量的影响。
2. 运动对尿液排泄机制的影响。
V. 饮食与泌尿系统A. 饮水与尿液产生1. 水分摄入和排泄的平衡。
2. 饮水量对尿液产生的影响。
B. 饮食与尿液成分1. 食物中的物质对尿液成分的影响。
2. 饮食与尿液pH值的关系。
总结:生理学的泌尿系统对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和排除废物十分重要。
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肾脏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尿液,而输尿管和膀胱负责尿液的传输和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