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908.00 KB
- 文档页数:24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中泌尿系统章节。
本章节主要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输尿管、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排出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排出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解剖模型、泌尿系统挂图、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人体解剖图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解剖模型和泌尿系统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输尿管、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视频播放:播放泌尿系统工作原理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排出过程。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泌尿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异常情况下泌尿系统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泌尿系统2. 板书内容:泌尿系统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功能:过滤血液、形成尿液输尿管功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功能:储存尿液尿液排出: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画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 答案: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泌尿系统的功能:肾脏过滤血液、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血液经过肾脏过滤,形成尿液;尿液通过输尿管输送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当尿液达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教具、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六章泌尿系统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掌握肾的形态和位置、结构血管。
3、了解输尿管道。
二、教学重点
1、肾的宏观、微观结构。
2、尿的生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尿液的生成及输送过程。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组成
二、泌尿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肾
一、肾的形态和位置
(一)形态: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呈红褐色
(二)位置: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
二、肾的结构
(一)宏观结构
1、肾实质:皮质、髓质
2、肾盂
(二)肾的微观结构
1、泌尿部:肾小体、肾小管
2、排尿部:集合管、乳头管
(三)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其分泌与排泄作用等三个连续的过程
(四)幼儿肾脏特点
第三节输尿管道
一、输尿管:是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
二、膀胱:是贮存尿液的肌性器官,其形状、大小和位置,均随尿液的充盈程度而变化
三、尿道
四、幼儿输尿管道特点
(一)输尿管:比成人宽,肌肉和弹性组织发育不全,易引起尿路感染
(二)膀胱:储尿机能差,肌肉层较薄,肌组织和弹性纤维较差,排尿次数较多
(三)尿道:尿道短且生长速度较慢,易感染。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1章泌尿系统[作者:tian 来源:运动解剖学课程网站点击数:4916 更新时间:2013/11/20 文章录入:admin0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系统的形态与位置,掌握肾的微细结构及功能。
进一步理解运动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授课方式:网络多媒体课件【基本要求】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及形态特征。
2掌握肾的位置、第十一章泌尿系统【基本内容】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图11-1 男性泌尿系统、肾的位置和冠状切面)。
其中肾是产尿的器管;输尿管是将尿液导入膀胱的管道;膀胱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将尿液排出体外的管道。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
此外肾脏还参与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故泌尿系统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肾一、肾的位置与外形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红褐色而脆,每侧肾重约120-150克。
肾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外脊柱两旁,在第11胸椎至第3腰椎之间,左高右低,相差半个椎体。
肾从外形观察,有一门、两端、两缘和两面。
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外侧缘凸,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输尿管、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肾的门户,称为肾门;肾前面较凸,后面较平,贴近腹后壁。
肾表面由外向内依次有肾筋膜,脂肪囊及纤维层包裹。
形态、大体结构和组织结构及功能。
3掌握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4了解体育锻炼对肾的影响。
【基本概念】1肾窦:肾内扩大部分及其与之通连的腔隙,包括肾盂、肾大盏和肾小盏。
2肾实质:位于肾窦的周围,由肾皮质和肾髓质构成。
3肾锥体:位于肾髓质部分,由放射状排列的髓放线构成。
4肾柱:位于肾锥体间由肾皮质伸入构成的部分。
5肾叶:每一个肾锥体与邻近的皮质构成一个肾叶。
6肾小叶:每一条二、肾的大体结构在肾的冠状切面上(经肾门部分),可见肾由肾窦和肾实质两个部分构成。
爱爱医资源-泌尿系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教案全集第一章:泌尿系统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和结构。
3. 了解泌尿系统的重要性和相关疾病。
教学内容:1.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 泌尿系统的功能: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和血压、产生尿液等。
3. 泌尿系统的重要性和相关疾病:肾炎、肾结石、尿道炎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案例。
教学资源:1. 泌尿系统示意图。
2. 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案例资料。
教学活动:1. 引入泌尿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案例。
4. 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泌尿系统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认识。
第二章:肾脏解剖学教学目标:1. 理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2. 掌握肾脏的主要功能和机制。
3. 了解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尿液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1. 肾脏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形状。
2. 肾脏的结构:皮质、髓质和肾盂。
3. 肾脏的功能:过滤血液、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排泄废物等。
4. 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尿液形成过程:肾小球、肾小管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肾脏功能的讨论。
教学资源:1. 肾脏解剖图示。
2. 肾脏功能的相关实验资料。
教学活动:1. 引入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2. 讲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3. 引导学生讨论肾脏的功能和机制。
4. 分析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尿液形成过程。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肾脏形态和结构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肾脏功能实验的分析和理解。
第三章:输尿管解剖学教学目标:1. 理解输尿管的位置和结构。
2. 掌握输尿管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输尿管的重要性和相关疾病。
教学内容:1. 输尿管的位置:位于腹膜后,连接肾脏和膀胱。
4.泌尿系统疾病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关于泌尿系统疾病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诊断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疾病发生机制,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加强交流与合作。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七、教学准备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内科学》等相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