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战略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9.69 KB
- 文档页数:10
2023年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组织构架和部门职能1. 组织构架2023年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组织构架如下:1.1 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是公司的决策中心和执行机构。
其职责包括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目标,监督和管理公司各部门的运营情况,以及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调。
1.2 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负责公司在水电、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改进和优化公司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公司在能源行业的竞争力。
1.3 水利工程部水利工程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负责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营。
该部门的职责包括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以及对水电站的管理和运营。
1.4 能源开发部能源开发部负责公司在能源市场的开发和运营。
该部门的职责包括能源需求分析、电力市场开拓和能源供应链管理,以及与能源合作伙伴的合作和协调。
1.5 资产管理部资产管理部负责公司的资产管理和项目投资。
该部门的职责包括资产评估、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以及对公司资产的监督和管控。
1.6 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
该部门的职责包括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以及员工福利和劳动关系的管理和维护。
1.7 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负责公司的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
该部门的职责包括制定和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政策,监督和检查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
2. 部门职能各部门在公司的运营中承担不同的职能和任务:-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决策,以及各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 技术研发部负责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公司在水电、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 水利工程部负责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营,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 能源开发部负责能源市场的开发和运营,确保公司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资产管理部负责公司的资产管理和项目投资,优化资产配置和投资回报。
- 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招募、培养和激励优秀人才。
一、企业发展战略1、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⑴企业定位宜昌三峡工程水厂系三峡总公司长江三峡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三级子公司。
主要经营自来水生产供应,同时承揽建设工程,具备市政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
全面负责三峡坝区工程施工和居民生活供水工作,与总公司其他生产单位为生产服务关系。
⑵企业发展历史在紫阳水厂及葛洲坝电厂抽调部分员工、面向社会招聘部分非全民性质职工基础上,1995年2月三峡工程左岸水厂正式成立,为葛洲坝电厂直属单位。
1998年三峡工程左岸水厂正式更名为宜昌三峡工程水厂。
1999年全面接管三峡坝区生产生活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达到24.7万吨。
历经8年艰苦创业发展,三峡工程水厂目前管理着三峡工程全部供水设施,包括三艘水厂船、两座岸上水厂、七座加压泵站,七座工程蓄水池,主供水管网长达35000余米,累积供水量已达2亿余吨。
三峡工程水厂出色完成了三峡工程一期、二期的施工供水和生活供水工作,取得了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1998年防汛抢险和2003年永久船闸有水调试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保供水工作的胜利。
⑶企业中期发展战略随着三峡二期工程的完工,三峡工程水厂供水量逐步萎缩,供水收入逐渐减少,企业生存发展面临重大考验。
三峡工程水厂积极应对,认真研究制定了“抓住两个机遇,用好一个政策,制定十年规划”的中期发展战略。
一是即将启动溪洛渡工程、向家坝工程。
水厂将抓住机遇,使这两大工程能够更好的检验水厂的技术水平,在实践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是三峡工程水厂将深入贯彻国家和三峡总公司对水厂创业及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一支适应市场,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既能管好现代化水厂又能承担给排水相关工程的员工队伍。
三是三峡工程水厂要在未来10年内取得国家建设部一级工程施工证,力争3-5年内取得湖北建设厅二级工程施工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三峡工程水厂推出“内育外协”的新举措,一方面内部培育人才;每周进行员工技能和专业的培训,从机制上改革,让职工有紧迫感;每月考证、不达标者待岗甚至下岗。
长江电力2012主要子公司分析201120102009200820072007及以前没有在年报中提及公司具体情况每一个子公司官网上的的详细介绍,上表中没有的信息都已经加粗,文字信息为主,缺少数据。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电力或公司)是经原国家经贸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以《关于同意设立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国经贸企改〔2002〕700号文)批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创立于2002年9月29日。
2003年10月28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2,326,000,000股,总股本为7,856,000,000股。
2005年8月15日,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总股本变更为8,186,737,600股。
2007年5月,“长电CWB1”认股权证成功行权,总股本变更为9,412,085,457股。
2009年9月28日,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总股本变更为11,000,000,000股。
2010年7月19日,公司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总股本变更为16,500,000,000股。
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水力发电业务,致力于“做世界水电发展的引领者”。
拥有葛洲坝电站及三峡电站全部发电机组,受托运行管理规模在世界前十大水电站之列的溪洛渡和向家坝电站。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总装机容量为2,523.5万千瓦。
此外,通过参股发电企业,拥有权益装机容量约293.2万千瓦(不含在建)。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简称"中水电公司",英文简称"CWE")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水电行业最早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有企业,自1983年启用现名,其前身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水利电力部对外工程公司。
60余年风雨兼程,中水电公司砥砺前行,在国家对外援建和跨国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天,公司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由最初的对外经济援助项目、成套设备进出口、国际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等业务,发展成为水利水电主营业务优化突出,输变电、路桥、港口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发展,海外投资业务稳步推进的业务格局。
向欣 陈劲 郭彬 | 文在建设三峡工程期间,三峡人用7年时间消除了与国外30年的技术差距。
本文以自主创新为研究视角,分析了三峡从集成创新模式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再到原始创新模式的蜕变历程,总结其自主创新成功的模式与路径,以期为我国其他企业的自主创新探索提供样板,推动自主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及前沿实践探索。
从引进集成到自主研发:三峡集团的自主创新成功之旅向欣:三峡集团科技创新部副处长,正高级工程师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彬: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项目总监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至今,三峡集团的自主创新走出了独特的成功之路。
三峡集团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等自主创新模式,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多领域的追赶与超越。
如今,三峡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从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
经过20多年持续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三峡集团资产总额达到8378.3亿元,可控装机规模达到7496.4万千瓦,其利润总额、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成本费用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和人均上缴利税等指标在央企中101从引进集成到自主研发:三峡集团的自主创新成功之旅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式成立。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始建设,国家对三峡工程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历届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兼任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务院三峡建委),并由国务院三峡建委专门成立了质量检查专家组,从最高层面对三峡枢纽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决策。
同时,国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做出“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依托三峡工程,在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我国机电装备制造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水平。
国家对三峡工程提出了“三个一流”的要求,即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施工。
论文大赛获奖论文 集团管控GPaper contest winners & Group control210 |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2018)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引领战略的管理创新实践文/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张磊 黄有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是以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开发为主要业务的中央企业。
由于国内大型水电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且陆上优质风电、光伏资源愈发稀缺等因素,在坚持清洁能源的战略定力下,在充分研究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经验下,在认真判断中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和发展特点下,三峡集团坚定地提出了打造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
中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尚未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行业标准和产业链。
海上风电与水电、陆上风电相比较,存在前期工作审批复杂、项目建设难度大等特点,国内企业在管理体制建设、项目建设经验、产业链建设等均无经验可循。
三峡集团充分分析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在围绕海上风电引领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三峡集团建立了集团公司海上风电“引领”战略的管理体系明确“六个引领”战略发展目标,制定海上风电发展规划三峡集团围绕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规模、管理、技术、标准、人才、品牌六方面引领。
制定了《三峡集团海上风电业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成为国内首家为海上风电业务制定企业规划的电力企业。
规划要求力争到2030年三峡集团进入国际海上风电领域的第一梯队。
按照“全力获取资源,确保持续发展;开发优质项目,形成规模效应;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三峡标准”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大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力度。
“十三五”期间,在国内海上风电方面累计投资超过500亿元,实现国内在建规模超过200万kW,储备资源总量超过1000万kW ;在国外计划力争投产并网海上风电项目装机50万kW,储备项目资源1000万kW。
强化三峡集团顶层设计指导,强调总督办和总协调成立由三峡集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的海上风电领导小组,负责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海上风电顶层设计、协调各方资源等。
三峡集团储能投资标准储能技术是当前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在能源调度、弃风弃光、稳定电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企业,三峡集团积极推进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为了规范公司内部储能项目的投资管理,三峡集团制定了一系列储能投资标准。
一、战略定位三峡集团储能项目的投资应与公司发展战略相一致。
储能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投资储能项目时,三峡集团要优先选择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同时考虑自身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和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
二、市场需求储能项目的投资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遵循市场化原则。
三峡集团要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确定储能项目的规模、类型和地点等关键参数,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公司还要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合理布局储能项目的开发。
三、技术路线储能技术发展迅猛,三峡集团要选择先进、可靠、高效的储能技术路线。
在项目投资前,要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可行性和商业化前景等因素,确保投资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公司还要关注技术创新和研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储能技术,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投资效益储能项目的投资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虑。
三峡集团要从投资回报、成本效益、运维费用、环境效益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项目的投资效益,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和长期可持续性。
同时,公司还要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环保活动,提升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
五、风险管理储能项目的投资涉及一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三峡集团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在项目投资前,要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项目的风险和损失。
此外,公司还要积极履行合规义务,确保投资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六、合作机制储能项目的投资需要与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三峡集团要积极寻求与技术供应商、运营商、金融机构等的合作机会,共同推动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同时,公司还要注重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全球最大水电开发运营企业的“改革经”作者:***来源:《中国报道》2022年第05期截至2021年底,可控装机、清洁能源装机双双超过1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比96%,连续6年保持最高国际信用评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利润总额、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人均上繳利税等指标连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央企中名列前茅,在中央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中,连续14年获评A级。
如今的三峡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联合批复的三峡集团战略发展定位中,明确要求三峡集团发挥“六大作用”,其中包括“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
三峡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实现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内生动力全面激活,改革成效不断显现。
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三峡集团敢啃“硬骨头”、敢蹚“深水区”,始终以高质量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
“当前,三峡集团正借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东风,奋力实施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清洁能源集团。
”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表示。
“三峡集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雷鸣山说,高质量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至关重要。
以“揭榜挂帅”方式进行公开选拔科研项目负责人,是三峡集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早在2013年,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明伦便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承担起在白鹤滩、乌东德全坝应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的研究任务。
2015年,以低热水泥攻关技术为重点的“孙明伦创新工作室”在白鹤滩工地成立。
经过1500多个日夜的奋战,2021年5月,孙明伦和团队见证了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浇筑的白鹤滩大坝浇筑到顶。
三峡集团打造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作者:暂无来源:《能源》 2018年第2期联手福建打造我国首个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三峡集团“做海上风电的引领者,让中国装备全球”的雄心壮志如何实现?文 | 本刊记者席菁华2017年12月24日,适逢东南海域季风期,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半岛东南侧和牛头尾西北侧的兴化湾,这片呈长方形的海域难得风平浪静。
在这里,三峡集团正打造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来自通用电气、西门子和金风科技等8家国内外知名风机厂商共14台5兆瓦以上大容量风电机组将在此随海风转动,同台竞争。
与兴化湾海域的一片平静形成鲜明对比,不远处的福清江阴工业区里,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里桩机轰鸣,金风科技电机厂、叶片厂、中车发电机厂和风机结构件厂等4个项目正在施工开建,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部分厂房拔地而起。
三峡集团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能源》记者,这里将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检测和认证三大中心,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生产服务等于一体的百亿级国际化海上风电产业园。
样机试验风场为福清兴化湾35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通过同台竞技,遴选出最适合福建海况、风况,质量可靠、性能最优、技术先进的海上风电机组,将其引入产业园进行规模化生产,进而带动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发展。
这两大版图表明了三峡集团在福建省海上风电大有可为的雄心:以福建为“桥头堡”,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福建海上风电,打造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和国际一流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海上风电的技术、人才、标准等方面做海上风电的引领者,让中国“装备全球”。
福建:三峡海上战略桥头堡潜力巨大的海上风电正成为清洁能源舞台上的新主角。
风电“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设海上风电1500万千瓦(包括建成500万千瓦,在建 1000万千瓦)。
各沿海省份在国家规划指导下陆续编制了本省海上风电中长期规划,总规划容量为7422万千瓦,其中,福建是规划达千万千瓦以上规模的四大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