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广场城市设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73
CHONGQINGARCHITECTURE重庆建筑●科研06二月看点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美国学者简・雅各布认为,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Public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
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2.1活力《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一书中提到: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用途的场所提供给使用者的机会比那些只限制他们于单一固定功能的场所要多。
能够提供这种选择机会的环境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活力的特性。
2.2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1)适宜的尺度和比例公共空间的宽度(D)与相邻建筑高度(H)的比例(D/H)对人的心理和对空间的活力塑造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学者芦原义信总结为:“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
”因此,不同尺度、不同比例的空间具有不同的氛围与活力。
(2)人的活动调查和分析表明,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
只要有人存在,不管在哪里,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
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寻找最靠近的位置。
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
所以,人的活动是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
(3)公共设施和景观小品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与特征■余健华1,周翔2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使城市生活更具多样性和丰富性,其活力与特征也是从多方面来体现的。
重庆磁器口正街和三峡广场正是分析公共空间活力与特征的很好例子。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特征;尺度和比例;人的活动Abstract:UrbanOpenSpaceis"thelivingroom"or"thewindow"ofthecity,whichincarnatesthecity'sactivity,withgreatervarietyandgreaterrichness.Thispaperanal-ysestheactivityandcharacteroftheurbanopenspace.Keywords:urbanpublicspace;activity;character;scale;activitiesofhumans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07(2006)02-0006-06作者单位:1、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VigorandCharacteristicoftheUrbanPublicSpaceCHONGQINGARCHITECTURE重庆建筑●科研07二月看点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是满足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如电话亭、报刊亭、垃圾箱和座凳等。
广场主要是硬质铺装的,并且不允许汽车进入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广场的功能主要是承担附近居民的日常的休闲、交流和运动等复杂活动,并且在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为市民提供停留及亲近自然的开放空间。
可见城市广场是一个活性的空间。
设计师为丰富广场景观通常会布置亲水空间供市民观赏和活动,建成后城市广场在实际使用中是否符合最初的设计意图是衡量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了解并分析使用者的真实感受和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涉及使用后评价(POE)。
目前,国外使用后评价方法一般按数据采集的方式进行分类,主要有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准实验法、影像分析法、认知地图法、行为痕迹分析法、文档资料分析法等9类[1]。
本文选取重庆三峡广场中布置的亲水空间作为评价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以使用者的体验和感受为基准,对经过设计并被使用的亲水空间进行调研和系统的评价,并从实际使用者的角度发现现存的问题,以此作为根据来提出针对设计的可行性改进建议,以此来提升城市广场的整体质感和使用感受。
1 POE 概况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是POE 的英文全称。
弗里德曼(A. Friedman)等人在其著作中对POE 有如下的定义:POE 是一个度的评价,建成后环境如何支持和满足人们明确表达或暗含的需求[2]。
普莱塞等几位建筑学者在其著作将POE 定义为:POE 是在建筑建造完成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性严格评价的过程,该过程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作摘要 城市广场在城市活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设计师通常会在设计中布置亲水空间来丰富广场元素,而设计意图和实际使用情况之间会产生偏差。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重庆三峡广场亲水空间使用后评价进行调研和相关信息反馈收集工作,从使用者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出发,通过在现场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的方式,研究市民对三峡广场亲水空间的使用需求,归纳总结出三峡广场亲水空间使用后评价,为创造市民更加满意的广场亲水空间环境提出相关优化建议和相应解决策略,通过优化设计来改善亲水空间的使用感受,从而提升城市广场的整体形象。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11-0048-0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收稿日期:2009-12-05作者简介:李 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 400000李 曦摘 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中图分类号:T U984.113文献标识码:A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
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 ),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
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 );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 rban Public Space )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
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与绿地等。
2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2.1 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
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 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现代、高速、时尚相协调(见图2)。
随着人口增长、现代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景观环境设计的内容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
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沙坪坝三峡广场的建设正顺应了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因此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三峡广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沙坪坝三峡广场的背景和概况沙坪坝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人口众多,人的需求也是丰富多样的。
1997年一2000年,沙坪坝区陆续建成霖色艺术广场、双巷子商业步行街、名人雕塑广场和三峡景园广场,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中心形象,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文化交流、商业休闲、娱乐健身的良好场所。
二、三峡广场的认知和感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的认知也可以理解成从环境中得到信息。
人正是从环境的刺激中收集各种信息。
而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正是作为接受这一刺激的感觉器官的窗口,由于接受器官向大脑传送刺激,使大脑产生了判断、行为等。
下面我们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评价。
1.视觉空间视觉比其它器官都要发达,并于外界的大量信息有关。
人从环境中所接受到的信息大部分都要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来感受到。
其中视觉可以得到听觉的千倍以上的信息。
所看到的视觉空间才会具有方向稳定性和安全感。
三峡广场的景观空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人们提供了较多选择性,在视觉上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些体验,但是三峡广场水景区的公共空间的景观在设计时脱离了与周边建筑的很好的协调,使其很好的景观个体要素成为了人们视线的障碍。
这就意味着人在广场范围内的移动和视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人们无法欣赏到空间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视觉感官对人的视觉效果。
2.听觉空间在人类的生活中,声音在各处都可以听到。
因此在人类生活中声音起着很大的作用。
听觉起到视觉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说听觉具有引起人们注意的重要作用。
空间特性、功能与环境雕塑的主题选择——关于环境雕塑主题的几点思考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是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纺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战以后,大量装置艺术方式出现在艺术舞台上,雕塑的概念已经大大拓展了。
广义的雕塑已经包括了所有装置在内的三维空间造型艺术方式。
本文所探讨的环境雕塑概念,就是指基于对雕塑的广义理解,设置于公共空间,注重与空间关系协调,以表现环境主题、强化景观的可识别性为重要目的的雕塑艺术。
环境雕塑因其审美特质和精神属性,在公共空间中常常是处于一个视觉焦点的位置,运用成功的环境雕塑作品,具有标识、引导乃至分割与点缀空间的作用,画龙点睛,形成一个公共空间、甚至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的文化焦点和形象标志。
纽约的自由女神、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就是环境艺术作品中最成功的代表。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环境意识水平的双重制约下,环境雕塑在我国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它在国内的兴起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因此,这种艺术形式在国内的应用并没有达到相对成熟的地步,相反,在环境雕塑推广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相同形式和题材的雕塑作品在一些城镇进行雕塑规划时重复出现,雕塑设计缺乏对特定城市或空间整体风貌构架的理解等。
某些环境雕塑作品,不仅没有能够发挥其点化景观主题的作用,反而出现了对公共景观的负面影响。
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环境雕塑主题的角度进行探讨。
因为主题是一个环境雕塑作品的灵魂或者说本质所在,确立一个正确的主题,是环境雕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环境雕塑的主题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必须考虑雕塑所处的环境、雕塑所面对的公众以及雕塑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因素。
本文仅从环境雕塑所处的公共空间特质和功能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我们认为,环境雕塑主题的选择,必须分析环境雕塑与其服务的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公共空间的特质和功能来思考、确定环境雕塑的主题一、环境雕塑主题与公共空间特性的关系环境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是受到普遍性关注的问题,但现实中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常常局限于两者在形式上的统一,这种观点的错误实质是把环境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简单化。
浅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作者:郑莉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现代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开放体系中最具艺术性、最具开放性、活泼性,最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章分析了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几点误区,从提高绿化面积、美化环境、打造广场景观设计本土化特色等几个方面浅谈了广场景观规划设计观点,对推动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绿化面积美化环境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些基本内容,城市广场作为一个人群高度密集的开放场所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
城市广场又是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
正是城市广场的重要性,使得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热点。
但,在广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也越来越明显。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绿化单调,广场使用效率不高。
例如,武汉洪山广场种植了一个近2万㎡的草坪,是武汉市最大的观赏性草坪。
洪山广场仅仅追求绿化面积,浪费广场空间。
另外从绿化效益方面来讲,草坪的产氧量仅有树木的1/2,仅仅用草坪作为绿化的唯一手段,并不能达到生态效益的目的。
其次,过量的大草坪并不适应人们的行为需求。
所以,在广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广场内容的丰富性等,绿化布局应适应广场整体布局,成为广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其价值。
纪念碑等标志物不清。
三峡广场的各个入口标志,三峡大坝和纪念碑雕塑就是其很好的标志物。
但根据图底关系的逆空间概念,纪念碑形象却被周围的建筑形象所干扰和破坏,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节点指交通交汇点、起点、终点。
广场道路的节点往往也是其设计重点。
节点与周围环境的关联越清晰,人们越能够精确做出定位。
(图1所示)图1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和本土特色。
在进行广场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民俗风情、本土特色等因素,而不是盲目追求现代主义风格,追求所谓的“欧洲风”;热衷于建设广场标志性建筑;一味否定中国传统特色的造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