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39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工作页开发和实践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一体化课程设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一体化课程不再将不同学科单独教授,而是将多个学科知识融为一体,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实践一体化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一体化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课程工作页成为关键工具之一。
课程工作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开发和实践高质量的课程工作页对于一体化课程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工作页开发和实践,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一体化课程设计的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字数:220】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工作页开发和实践思考,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课程设计师提供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工作过程的重要性,探讨如何结合开发和实践的方法,提出课程工作页设计的要点,并分享实践案例,从而启发读者对课程设计的创新和实践。
通过总结反思和展望未来,希望能够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一定的贡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促进教育教学领域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设计方案。
愿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2. 正文2.1 一体化课程概述一体化课程是一种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
它旨在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一体化课程通常以跨学科合作和项目为核心,通过整合各学科的内容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体化课程的设计不再是传统学科教学的简单堆砌,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培养。
《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讲座培训总结(一)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讲座培训总结前言在参加本次《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讲座培训中,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对该课程的内容以及培训方式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体验。
在此将我的观点和感悟进行总结,与各位分享。
正文一、课程内容回顾1.课程概况–掌握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习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要流程和步骤。
2.培训内容–课程需求的分析和调研。
–课程设计和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的选择。
–课程实施和效果评估。
二、培训体验与收获1.培训形式–讲座形式结合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与度高,互动环节丰富,有助于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2.学习收获–对于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掌握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
–学习了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手段选择的策略,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思考1.实践与创新–培训中提到的案例分析激发了我对于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创新的思考。
–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与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2.深化研究与专业发展–通过本次培训,我认识到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并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将持续学习和应用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结尾通过本次《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讲座培训,我对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为教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感谢本次培训给予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行动导向的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师资培训任务大纲(世行咨询采购项目:T13,采购方式:CQ)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正在执行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教育发展(广东)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以学校为基础的改革和创新”。
该子项目的部分活动包括:一体化教师培训。
为此,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希望委托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来校培训和指导专业教师开展行动导向的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工作。
一、背景1.关于“行动导向的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1)一体化课程。
一体课程既不同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也不同于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CBE和MES课程模式,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2)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最早是由德国职业教育界提出的,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的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术组成。
其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等。
“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首先是“劳力上劳心”倡导手脑并用,其次是“做事”为核心倡导一切在做之上产生,最后是“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学教学相长,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遴选源于“生活”的“事”,建立一体化课程,营造“真实”的“做”工作情境,建设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实施“劳力上劳心”的“真做”,开展行动导向教学,丰富职业教育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效能。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
”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
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胜任职业工作岗位能力。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是“生活即教育”在教育问题上的具体化,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与学都是为了做”,其核心与本质就是“实践”。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就业岗位工作的需求目标进行的,所以职业教育的实施应倡导在“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进行。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三层含义“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学做事”。
1.方法的学习。
首先,教学做体现出“实践”为核心、行动为导向,一切在做之上产生“做上学、做上教”;其次,学生的学应以做事为中心,事情或工作是怎样做的学生便怎么样去学,学习的是做事方法,学习做事要在真实的工作现场中进行;接着,教师的教应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学习做事或工作的实际教师便怎么样去教,要遵循学生在学习做事或工作中接受、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特点采取适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体现因材施教理念,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要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为目的开展高效的教与学;最后,真正的做是劳力上劳心而不是蛮干、空想,教师和学生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边工作、边学习、边思考要手脑并用,既是工作学习的过程也是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与分析发布时间:2023-07-18T08:07:23.46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4月总第442期作者:秦婉[导读]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这一概念涉及领域众多,但同时说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也说明这类课程实施的难度不小。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这一概念涉及领域众多,但同时说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也说明这类课程实施的难度不小。
例如智能制造学科当中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这个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就非常广泛,看起来只有电气和机械两个方面,实际上在它当中还涉及很多相关学科,因为当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相当广泛,牵扯到装配、搬运、码垛、焊接、点焊、涂胶、喷涂等各领域,如何建立这门课程的一体化体系,同时考虑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是需要经过大家同心协力、仔细研究、逐步打磨的艰难过程,下面以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为例,做进一步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与分析。
一、一体化课程开发要依靠科学的数据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开发要着眼于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国家现在大力推行工业4.0,让制造业产业升级,实现智能制造、智慧生活。
例如技工院校要开发工业机器人这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就需要教师到企业一线做好调研,能够与企业一线工程师在专业领域实现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深层次了解企业一线的生产文化与生产标准,充分掌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应用标准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是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教育规律,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根据新专业的一体化建设特点,制定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
二、一体化课程开发要明确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开发要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而职业能力是指真实的工作情景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专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通过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分析,明确培养目标的方向,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的学生要实现分层次教学,让其都能够拥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文章以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为例,探索研究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
从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及课程定位及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实施流程和课程考核方案等作了全面的阐释,形成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的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G642.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4)38-0199-0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建设。
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到实处的保障。
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下,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与内容,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设计、实施流程、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及指导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以我院多媒体技术核心专业课程“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标准为例,探讨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设计和实施。
一、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工学结合课程具有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实施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两个显著的特征,这就要求课程整体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首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通过课程实践专家研讨会论证研究,确定课程内容,以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典型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景;再次详细描述各学习情景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任务设计、任务实施、教学条件和考核方案等各项具体详实的内容;第四,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学情景中具体的描述来实施;最后,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来完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
体育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计划一、背景与必要性体育一体化课程是指将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律意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机会。
二、目标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
2.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
体育一体化课程将体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一体化课程注重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体育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认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内容1.课程设置。
体育一体化课程应包含体育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如体育与数学、体育与语言、体育与科学等,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程整合。
在体育一体化课程中,应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学习到相关学科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
体育一体化课程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践、互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评价方式。
体育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表现和学习成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避免单一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四、实施计划1.课程开发。
制定体育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实施提供指导。
2.师资培训。
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使其具备开发和实施体育一体化课程的能力。
3.学校支持。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场地设施、教学设备等,为体育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者:杨美英来源:《师道(教研)》2023年第12期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
在中小学阶段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我们立足于新时代、新理念,构建横向拓展、纵向递进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时代新人培育的鲜亮底色和硬核元素。
一、层次性目标的设定结合广州市花都区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多元化需求,并依托花都区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的基础,我们精心构建了一套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家国情怀为方向的中小学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阶段课程以道德情感为重点,培养“爱国情”。
帮助学生建立“我爱祖国”“我爱家乡”的基本情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爱国“是什么”(体现感知性的特点)。
初中阶段课程以政治素养为重点,树立“强国志”。
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为什么爱国”,帮助中学生逐渐树立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奋斗的志向(体现感悟性的特点)。
高中阶段课程以使命担当为重点,立足“报国行”。
帮助学生理性认知中小学爱国教育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该“怎么办”,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体现思考性的特点)。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相互衔接,我们把它们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之中,实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二、区域性内容的统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从历史教育到国情教育,从爱国情感到使命担当,各个学段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我们紧扣花都地方区域,突出地方革命历史,地方传统文化,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和理解接受能力,寻找适合学生教育的生长点,经多方取证和研讨,最终确定花都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乡土情怀:让学生了解花都区的革命历史和乡土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