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12.34 KB
- 文档页数:41
文本分析库从沃伦的诗歌创作看奥古斯丁的时间观1.知识点:奥古斯丁的时间观2.知识点讲解: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一个核心,是否认有纯粹的过去和将来存在。
时间只存在于心灵之中,转化为直接感受、回忆或期望,成为精神的体验形式,建立了时间与精神活动的直接联系,成为时间直接进入诗歌这一艺术活动的根底。
3.实体内容:从诗歌题材上看,这种结构模式通常与动物的生死、人事的变迁〔或生死〕两种题材结合。
沃伦写过三十余首动物题材的诗歌,有多首重要诗歌使用了这种结构模式。
如收于诗集?在这儿?〔1980〕的“西拉〞一诗,写一个男孩的大狗咬伤一只雌鹿,男孩面对濒死的雌鹿,毅然用刀尖切断了它的喉咙,免得“把雌鹿留在那儿,在日落中慢慢死去,让所有细小的牙齿〞折磨它,如今,“六十年后,倚在死神的枕头上〞〔CP402〕,他再次沉思生死的秘密。
这种结构在沃伦诗歌中也用来表达人事的变迁或生死,如收于诗集?经纬?〔1984〕的“真爱〞一诗。
其他如“红尾鹰和少年时代的火堆〞、“老狗死了〞、“地里的死马〞等动物题材诗,“美国密。
肖像:老式风格〞、“时间中的二重性〞、“读到夜深,水银柱下降〞等人事变迁题材诗,均有类似的时间结构。
这种结构模式通常与“〔死亡〕—生命—〔爱〕〞这一生命〔价值〕进程相对应,从而凸显其诗歌的主题。
如“时间的传说〞这首长诗中,三十年前母亲去世的情景再次展现在诗人眼前,诗人提问:“爱是什么?〞而他的答案让人震惊:“但解决的方法:你/必须吃下死者〞。
结合沃伦的时间观可以看出,沃伦在这里其实是从历史与自我的关系上说的,即人必须经历过去,才能发现一个人的真正的自我,到达爱的境地。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才在诗的结尾处写道:“不死并非不可能的,甚至快乐〞〔CP190〕。
其次,沃伦诗歌结构形式上对于奥古斯丁时间的借鉴,还表现在中枢时间点的选择上,即选择过渡性的时间点,如黄昏和黎明〔白天与黑夜的过渡〕、生命弥留之际〔生与死的过渡〕,从而关联起白天和黑夜、生命和死亡,向前或向后展开诗歌,借助于时间进行生命的探索〔或时间和生命的双重探索〕。
圣·托马斯·阿奎那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1226—1274〕,基督教会公认的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一位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继承者。
圣·托马斯·阿奎那出生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罗卡塞卡堡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受到良好的修道院教育,后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
20岁那年他参加天主教多米尼加派,后被派往巴黎,师从亚尔培特研究哲学。
1248年,他到了德国。
1252年又回到法国继续做神学研究,1256年取得了教师资格。
不久以后,他返回意大利并在那里定居,担任罗马教皇的神学参谋以及皇帝的政治参谋,并主持那不勒斯的多米尼加派研究室。
1274年,圣·托马斯·阿奎那在福萨诺瓦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
圣·托马斯·阿奎那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集大成者,其文艺理论思想和圣奥古斯丁以及普洛丁等人的出发点大抵是一致的,都是从神学观念出发来论述文艺,又归根结底地把文艺、美与宗教神学连在一起。
他在?神学大全?中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但凡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着色鲜明的东西是公认为美的。
〞“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根底;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
但是美与善毕竟有区别,因为善涉及欲念,是人都对它起欲念的对象,所以善是作为一种目的来看待的;所谓欲念就是迫向某目的的冲动。
美却只涉及认识功能,因为但凡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所以美在于适当的比例。
感官之所以喜爱比例适当的事物,是由于这种事物在比例适当这一点上类似感官本身。
感觉是一种对应,每种认识能力也都是如此。
认识须通过吸收,而所吸收进来的是形式,所以严格地说,美是属于形式的范畴。
〞“人体美在于四肢五官的端正匀称,再加上鲜明的色泽。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
奥古斯丁出生于非洲北部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
他自幼聪明好学,在父母的支持下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到马都拉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
他先后任迦太基的雄辩术教授和罗马米兰城雄辩术教授。
在米兰城讲学期间,他与大主教安布罗西乌斯相识,并拜为明师,安布罗西乌斯对他后来影响颇深。
在宗教信仰上,他刚开始信奉摩尼教,妄图探索哲学上恶的来源等问题,后来改信基督教,从此献身教会事业。
公元391年,他被推举为希波神甫。
公元395年,他受任为希波主教。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在北非病逝。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美与适宜?、?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的文艺理论思想主要表达在他的著作?忏悔录?里。
?忏悔录?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共十三卷。
一至九卷记述他从出生到他的母亲病逝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十至十三卷记述他著述时的思想情况。
在对美的认识上,奥古斯丁曾认为美是指“整一〞或“和谐〞,美不是杂乱无章的,杂乱无章不能构成美的东西。
他认为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整一〞或“和谐〞的特征,在这种“整一〞或“和谐〞中,你能感受到它本身就是美的。
另一种是对其他事物的配合所形成的整体,从局部来看,它可能并不是美的,但是由于局部所构成并形成了统一起来的整体,美也就显现了,美的“整一〞或“和谐〞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
后来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后,开始鼓吹天主的意志,认为天主是万有的惟一真原,是化育万类的至美者,它的法那么制度决定一切,他开始有意识地忏悔了,把以前的美的定义以及对美的认识和天主所具有的最高美联系了起来。
他认为天主、上帝本身就是整一、和谐的,世间上的美的事物只不过是上帝本身最高美所留下来的印迹罢了。
上帝的本身即最高美是无限的,它能变化一切,更新一切,创造一切,而世间有限的事物是可分裂的,多变的,杂多的,它们的美只是局部的,它们在反映上帝的整一时,只能在多变、杂多中见出整一,但它们和上帝比起来,无论多么整一、和谐,还都是不纯粹、不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