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
2(掌握道德的本质。
3(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在探讨和解决的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解释。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
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是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即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论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速记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知识点总结: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和交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内在需要。
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规范和准则,旨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功能:道德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等。
作用:道德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爱国奉献: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贡献。
勤劳勇敢:强调勤劳节俭、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
自强不息:强调个人不断努力进取、追求进步和成长。
厚德载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仁爱和互助精神。
博大宽和:强调个人心胸开阔、待人宽容、和谐共处的品质。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思修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中根本支柱之一,起源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对传统价值观念不断探索思考、实践体悟的结果。
道德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特洛伊战争促使古希腊人思考人类和如何确定道德行为的意义。
随后的古罗马时期,基督教的出现促使道德融入新的理论框架当中,带来了新的道义上的价值取向。
进入现代,人类社会拥有许多经典的伦理学习成果,其中又以黑格尔的“危机伦理学”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和看法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道德研究。
道德本质是一种反映普遍伦理价值观念的共同语境,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根据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确定的行为和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理性认识,根植与特定文化背景之中,包括了民族伦理、宗教道德、商业道德、族群传统和政治道德等五种类别的道义价值要求,并为其道德灵魂提供支柱的普世价值观及人类行为的准则。
因此,道德可被看做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理念和规范,它在今日不断地被尊重、实践和发展到更高的层次,为社会营造一个有序、秩序和道德的环境。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解释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这部经典的开端,也是整本书的基石。
它以简练而深邃的文字,揭示了道德的真谛,提供了人们指导生活和行为的智慧。
首先,我们来看这一章的文字:“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念,即道德是无法被准确描述或定义的。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用言语去言传意达,道德都是超越语言和名字的,它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超越凡俗的境界中。
其次,文字中提到的道和名是相对的。
“道可道”,意味着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出某种道德观念,但它仍然只是相对的,无法完全捕捉道德的本质。
“名可名”,则提醒我们,虽然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各种名称,但这些名称只是对道德的外在称谓,并不能真正触及其内在核心。
随后,经文中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道德的本质。
在宇宙的起源时,没有名字,没有界限,没有区别,只有无尽的真理和道义。
但是,随着万物的出现,我们开始划分、定义和命名各种事物,使得道德从无名逐渐显现,并成为万物的母亲。
这表明,道德是整个宇宙起源的源头和根基,它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
最后,道德经第一章以“常常无欲,以观其妙;常常有欲,以观其徼。
”作为总结。
无欲,则意味着我们不受私欲或虚荣心的驱使,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观察世界,洞察事物背后的真正道德价值。
有欲,则可以理解为应当有追求正义、善良和道义的愿望,以此作为我们行动和决策的指南。
因此,道德经第一章通过深邃的言辞,向我们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意义。
无法准确定义的道德抽象概念,才是真正存在于我们内心的道德之源。
通过超越名字和界限,沉淀于宇宙的源头,道德于无欲观察中展现出其奇妙,于有欲追求中展示出其目标。
正是这种对道德真谛的理解和追求,能够引导我们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追求高尚道德境界。
这是一篇内容生动、全面、并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
2(掌握道德的本质。
3(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在探讨和解决的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解释。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
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是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即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
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
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
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
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
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
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
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
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
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
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
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儒家学说,特别关注道德起源问题,并形成了三大流派的思想:孔子、《中庸》、《易传》作者的天命说;孟子的四端说;以及荀子的圣王制礼说。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充分肯定了道德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对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道德的产生是生物适应性演化和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化的共同结果,既是客观实在的生理基础(人性和基因基础)和自演化机制所致,也是人的主体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创化机制所致,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存发展,现实价值源于人过好生活的需要。
由此出发以新的视角阐述了道德演化与宗教、法律、制度等现象的关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价值、评价标准、阶级性、历史性、普适性等一系列问题。
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起源和目的,可以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但道德的终极的起源和目的,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
道德目的是衡量一切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特殊的直接的目的是善恶的特殊的直接的标准;道德终极目的是善恶的终极标准。
所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等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标准;而道德的终极标准则只能是道德的终极目的:“增进人类的利益”。
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具体的和直接的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
但是,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从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揭示道德的起源,认为以往的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由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方式和简单的社会关系所决定,人类最初只能靠习俗和一些原始宗教以及酋长的威望来维持其生产和生活秩序。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习俗就逐渐演化成人类最初的道德。
道德起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调整的需要。
所谓利益关系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规定人们应获得哪些利益,承担哪些义务。
公正就是为一定的道德体系所认可的对社会成员之权利和义务的恰当分配。
公正不仅是个人优良品性的代表,更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
公正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消弭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因此,公正已成为现代社会规范和制度层面的指导原则。
任何一个个体在道德上都是主体。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依靠道德主体的私人权力来维系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制度。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道德不过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工具。
道德起源的原因在于它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制度成本,从而更好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道德内生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同时受其它社会制度影响,并影响其它社会制度。
劳动不仅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且也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因为劳动不仅带来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使人们产生了对自己的全面意识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尽管这种意识和要求在最初很不完善,还没有成为道德的主要动力和基本内容,但它一旦形成,就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道德发生中的积极的肯定的动因,推动着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满足生存需要,而且在劳动中体验到人的本质、人的力量,萌发出对前景的想像和展望,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使人将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全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
于是,道德不仅成了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而且也成了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追求。
第二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和反映。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道德的历史类型和性质,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迟早会引起道德的相应变化与发展。
道德除了受经济基础决定外,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这些社会因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法律、教育、文化、艺术宗教等其他上层建筑,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和民族传统习惯等。
参考书: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3.12。
2(郭建新、杨文兵:《新伦理学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