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道德的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判断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的完美,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是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第一节道德的一般分析一、道德的起源①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②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③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判断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它同人和社会的诞生一样,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劳动。
道德与政治、法律一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道德的内涵(一)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二)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属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判断标准的。
(三)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判断、多选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四)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道德的功能(多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第二节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的内涵判断它是一种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多选)(一)稳定性。
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具有传承性。
(二)具体性。
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范围内道德调整的特殊方式。
(三)适用性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释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
2(掌握道德的本质。
3(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在探讨和解决的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解释。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
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是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即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二、道德的起源(一)天意神启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汉书·董仲舒传》“摩西十诫”*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二)先天人性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公孙丑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孟子·告子上》康德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三)情感欲望论爱尔维修卢梭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洛克(四)动物本能论“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以上观点的缺陷: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第二,把道德说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强制性的规约。
第三,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
(五)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唯物主义社会关系自我意识劳动首先: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社会、创造了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的道德,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和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⑴“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摩西十诫。
⑵“天赋道德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代表人物:孟子,康德。
⑶“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代表人物:卢梭和亚当斯密。
⑷“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代表人物:达尔文。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
2.马克思的观点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
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所以从这一方面说,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
【讨论】狼孩的故事,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本讨论是为上面(1)(2)这两个知识点服务的,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答案很明显了,老师总结再强调一下即可)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生产关系,(哪些关系?可以请学生举例回答)如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有关善与恶、
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
远古时代的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
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道德内涵和本质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如“不可偷盗”的行为规范,我们可以肯定它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没有个人私有财产,是不会产生“不可偷盗”这种道德观念的。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哪些道德观念?
【小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关系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关系的变革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这是问题的本质原因所在。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功能的含义,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功能的表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激励和刺激个人完善的精神力量。
2.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
(1)认识功能
道德历来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道德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
题。
这一点看来,道德是一种知识,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认识自我和创造人生的指南。
因为良好的道德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校、家庭、社会长期教育的结果。
学校、家庭、社会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播,道德行为的评价和道德榜样的树立等手段,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提升人们的道德信念,从而为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
(2)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和联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矛盾。
在非对抗性的矛盾范围内,就需要由道德加以调节,其中包括调节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调节个人与朋友、同事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领导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集体乃至与国家的关系。
道德的这种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在行动之前采取正确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出现矛盾的时候可以纠正错误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可以说,道德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调节器。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案例】《珠海特区报》曾报道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年轻人在楼下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丢失后,一怒偷走了别人的一辆新车,跑到家门口,却发现装有1000多元钱的钱包忘在那里,于是又着急骑车跑回去找,只见一位20多岁的女孩正拿着自己的钱包等在车棚,问了几句,便说“我的车被人偷了,我身上没带钱,你先借我2元,我坐车回去,留个地址,我明天还给你。
”偷车人脸一红,慌乱地向后一指说“我刚才看到那边有辆自行车,也许是你的吧。
”说完撒腿就跑,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说:“真希望天上响个炸雷,将自己肮脏的灵魂炸个彻底。
”他发誓:今生绝不再做亏心事。
正是这个女孩的高尚行为,挽救了一个险些变坏的灵魂。
可见,道义的教育威力巨大。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表明:道义的力量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等)的存在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道德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增强大学生成材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
生的成长环境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道德历史发展
(一)五种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道德发展规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虽然在一定时期、某个特定地区可能有某种倒退现象,但是不能以偏概全,道德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三)道德进步表现
1.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