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背影》和《老王》为例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老王》人物形象分析《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表现出底层劳动者在遭受不幸生活中的那份不变的善良淳朴天性。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形象两种。
本篇课文主要分析人物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他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他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此外,还需要重点把握:1.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要注意他所解释的作品主题和现实意义。
2.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类。
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本文中,在思想上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老王:1)命苦2)人善。
1)命苦表现在文章中: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计。
B没有什么亲人,打了一辈子光棍。
C眼睛不好,一只眼睛是瞎的因此生意也不好。
D住在荒僻小胡同的塌败小屋里。
以上可以看出老王生活的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2)心善表现在文章中: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价格却相同。
(人老实)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狗(有良知,不贪心)C给三轮车撞护栏,为客人着想(体贴客人)D受了人家恩惠不忘偿还,行将就木还要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
(懂得感恩,善良有知恩图报的好人)本文的艺术性上本文主要体现在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1)肖像描写:A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B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以《老王》为例探讨人物多重形象的解读赏析方法摘要:针对叙事类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人物形象具有多重复杂的情感和思索,需要进一步设计引导探究。
《老王》中“我”这一人物的多重特征和内心活动解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达到思想和情感的最佳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归纳文学作品人物解读方法。
关键词:人物形象多重解读《老王》在散文教学设计中,学生对人物复杂而幽微的内心活动及情感的理解把握,向来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老王》作为现当代散文中的名家名作,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民生的传统与的自省精神。
如何向学生传递这种深沉内敛、隐忍含蓄的具有民族性的人物性格与情感,以及知识分子的矛盾与彷徨,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经过多次研读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以课文为抓手,以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形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作者潜藏于文本的自我剖析与深刻自白,对于学生理解同类文本,进一步掌握人物赏析方法,提升阅读体验,具有借鉴意义。
一、认识人物完整形象,明确“多重”与“丰富”经典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大都注重其立体化与生活化,仅作表面化的解读则会遗失文本大部分的隐藏信息,造成文本传递过程中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流失与浪费。
在解读人物时,最初从文本中获取的是表面的一层“洋葱”,是几乎人人可轻易触及的理解层面。
然而,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本,不满足于这种浅直扁平的表达,其往往结构精巧、寓繁于简,那么教师需要找到触及多层“洋葱”的线索,以有说服力的证据引领学生的解读。
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之后,可以归纳出在面对老王时,文中赋予“我”这个形象至少三个层次的特征(如下图):第一层次——“我”的“善意”与“给予”第二层次——“我”的“俯瞰”与“疏离”第三层次——“我”的“内省”与“愧怍”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追问质疑法,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对“完全善意”解读的质疑,反而感觉到了文本在很多处都流露冷漠,分析到“我”对老王还有距离和“俯瞰”,而且这样的内心活动是符合人性与生活的真实的,那么如果仅仅解读至此,文本尽管接近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则,但其内核意义又陷入了模糊与茫然。
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背影》和《老王》为例一、导入: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武过人的武松,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性格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久久难忘。
作者为什么能把他们刻画的如此形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背影》和《老王》为例。
来了解作者为什么能把他们刻画的如此生动感人。
(ppt1) 二、课文分析(一)背影师:请你打开课文《背影》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父亲的?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或细节?(ppt2)生:语言,行动,外貌……出示(ppt3)生齐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背影?父亲的背影为何如此感人,你能找出文中的语句来评点吗?“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通过外貌描写写出父亲自己衣着朴素,给儿子的最好的紫毛大衣。
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探、攀、缩、倾,(动作)蹒跚、肥胖、慢慢、微(细节修饰)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侧面描写)读出感动(个人、男读,女读)运用人物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过渡:父亲给买橘子的背影让我在“最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年纪”情不自禁的留下了感动之泪。
还有什么原因吗?(典型背景)这篇文章作者是在介入背景。
你能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吗?为什么父亲买橘子的事情最让你感动。
(典型事例)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老师归纳一下。
朱自清在塑造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中用了这么些招儿。
出示P人物形象塑造方法:1、典型事例2、典型环境(特殊的背景、感人的情境……)3、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父亲是个胖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作用:写出了父亲体型特点,为下文的爬月台买桔子的艰难做铺垫。
抓住衣着特点,写出了经济上的拮据,父亲的穿着很朴素,给儿子的是最好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紫皮大衣、给我买桔子),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从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的语句中,你受到什么启发?①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不用面面俱到动作:为了使艺术作品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必须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
七年级语文教案:《背影》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远赴他乡,而儿子则一直追逐着他那渐渐远去的背影。
通过对故事中父亲和儿子的形象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到这两位主角的性格和特点,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选择与行为。
一、父亲的形象分析1.冷静果断:父亲是一个十分冷静果断的人物。
在接到从外地来信的通知后,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前往远方城市,没有丝毫犹豫和心虚之感。
即使在面对儿子的固执与情感的冲击时,他也从不动摇,依然坚定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2.严谨务实:父亲是一位非常严谨务实的人物,有着非常严格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
他从不糟蹋时间和靠运气,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努力来完成自己的职责。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每天早上都会骑着自行车出门,在下班前顺路买菜,过着非常规律的生活。
3.淡泊名利:父亲非常淡泊名利,他不追求金钱和权势,而是注重自己的职业和生活道德。
当他的同事送他一件礼物时,他并没有狂喜或感动,而是由衷地感慨:「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处,只是谁也不承认罢了。
」二、儿子的形象分析1.情感丰富:相对于父亲的冷静与拘谨,儿子非常情感化和丰富,他能够非常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感。
当在轿车里看到父亲背影越来越远时,他内心的不安和失落难以自持,从而展现出自己的情感色彩。
2.个性坚强: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儿子的个性坚强,一旦立下了志向和目标,便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到底,不管是在为了竞选班级干部而前往校长办公室,还是在为了追寻父亲的身影而孤身跋涉,他都能够表现出非常坚定的决心。
3.尊重父亲:尽管在对待父亲的选择和行为时,儿子曾经满怀怨懑和不解,然而在父亲离开前夕,他亲口向父亲表达了感谢和敬意,说明了他对父亲行为理解和支持。
父亲和儿子在《背影》这篇散文中都是非常鲜明、具有深度和厚度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他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背后的内在动机和性格特点,更全面深刻地领略到这篇著名散文的内涵和意义。
从部编语文七下《老王》学刻画人物文本研读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都要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细节的实施都是围绕教学的目的开展。
为达成教学目的,必须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以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文本习读过程得以启发。
在教学前经过思虑的设计的有效提问中,必然要从对作者本人和创作背景的深入后,进一步研读文章,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既作者表达的意图。
创作的意图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重点的与难点是为文章的阐述的意图进行传递而服务的。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
在设计的问题的要对学生的素养和教学核心任务进行衡量。
在限定的学习范围内容,设计相应的有层次、有条理、有计划的问题,呈现由浅入深的层次递进的教学手段实施。
“学语文,语文学”。
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不仅仅的是文本的理解,而是要以文本为案例,从创作的意图的,创作的背景去考量文章的意义;从文本的理解延伸至对文本如何构成的思考,既要从写作的技巧上加以学习,也是引申为语文学习的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一、作者了解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三》,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二、创作背景文章著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老王运用的描写方法
老王是一位充满才华的作家,他在写作中经常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感等。
其中,他最为善于运用的描写方法包括形象描写、情感
描写、象征描写等。
首先,老王的形象描写非常细腻,他能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气质和性格。
例如,在他的小说中,一个人的眉宇、眼神、语言等都能够被他描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这个人物的真实形态。
其次,老王善于通过情感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变化。
他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情感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变化。
最后,老王还善于通过象征描写来表现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他会通过对人物、环境等进行象征性的描写,来表现作品中深刻的主题和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得
到启发和思考。
综上所述,老王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方法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主题。
高中语文教案:《老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2)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2、教学难点(1)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2)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关注那些功成名就、光彩照人的人物,而往往忽略了身边一些平凡而又卑微的小人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这样的小人物——老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老王的哪些事?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职业:蹬三轮车生理缺陷:一只眼瞎居住条件:破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生活艰苦,身体残疾。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孤苦伶仃。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被社会抛弃,内心孤独。
“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他送的香油和鸡蛋,我也记不清是多少回了。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
2、作者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关心老王的生活。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八年级语文老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背影》的主旨,感受朱自清先生的父爱深情。
2.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人物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课文《背影》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感描写。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
四、教学准备1.课文《背影》打印稿。
2.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家庭亲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2.引出课文《背影》,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亲情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父亲的形象、背影的象征意义等。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如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思念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思念等。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如从最初的感激到后来的思念。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老王》人物形象分析龙源期刊网 /doc/2b15146750.html,《老王》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王胜柃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13期【摘要】杨绛先生在1984年写下《老王》这篇记人的叙事散文,讲述了一个“愧怍”的故事,让人在同情与怜悯中,对这个孤苦、善良的老人肃然起敬,同时也对因为这个“愧怍”而陷入沉重自责中的作者肃然起敬。
笔者拟立足文本对《老王》的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人物形象;《老王》;分析一、前言作者夫妇在文革作为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文章写于1984年的国家反思阶段。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老王形象分析(一)地位低微、命运悲惨的不幸者形象从职业上看,他是一个人力车夫,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在生活上,他孤苦伶仃,是个“老光棍”,“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多年。
生理上,“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二)知恩图报的善良者形象“我”的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这让老王终生感激。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他完全没有二心,只想用自己的行动报答恩人。
作者的丈夫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送去医院却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他知道“我”们一家在文化大革命遭遇不幸,深深为“我”们担忧。
两个不幸者相互取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三)报答恩人却不被理解的失落者形象老王把作者当成生命的全部,把作者的家当成他的家,最后一次去“我家”“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这里用“打门”而没有用敲门,“打门”一方面体现了老王的随意,不客气,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老王虚弱的身体状态,身体已经不受控制了。
教师姓名陈贻森单位名称崇左市江州区驮卢中学填写时间2020.6.18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理解《老王》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难点名称理解《老王》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填写示例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2.XX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难点突破)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
无论是在物质上、生理上,还是精神上,老王都是一个彻底的"不幸者"。
可这样的"不幸者",却在一个历史时间段里,与杨绛相识。
他们的相识,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他蹬","我坐",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只是局限于"闲聊",但老王还是极为珍惜这样的一种相识。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传达这样的一种"珍惜":"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文革期间,杨绛的丈夫钱先生"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杨绛将他视为"熟人",愿意倾听他的"闲话";杨绛的女儿也曾"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使得他的眼病有了好转;在他为杨绛一家付出一些劳力之后,还总能得到一些钱的补偿。
尽管有些时候,"拿钱"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但这样的温暖和亲近,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了一种安慰。
以《背影》和《老王》为例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一.导入
回忆第二单元,我们学到了……他们或善良,或温情。
作者为什么能把他们刻画的如此形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背影》和《老王》为例。
来了解作者为什么能把他们刻画的如此生动感人。
师: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父亲和老王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描写呢
二.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探究
1.出示幻灯片:
①什么叫人物的外貌描写?
也称肖像描写。
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②找出文段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
父亲是个胖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作用:写出了父亲体型特点,为下文的爬月台买桔子的艰难做铺垫。
抓住衣着特点,写出了经济上的拮据,父亲的穿着很朴素,给儿子的是最好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紫皮大衣、给我买桔子),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2.思考:从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的语句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不用面面俱到
为了使艺术作品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必须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
——高尔基他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师:如果这里探(弯),攀(搭),微倾(转)换一下可以吗?
同学们什么时候用到攀这个动作呢?比如爬山够不着的时候
生:微顷,我读到了父亲很吃力,
师:攀爬月台这个动作不适合肥胖的老年人做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这是个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起始动
作,作用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爱,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我顿悟父亲对我的爱,引得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表现了父亲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
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刻画这个场面吗?古人说两句三年得,说明古人是多么重视字词的锤炼。
师:同学们再回忆下,《背影》中还有哪些父亲的语言描写?有人说这篇文章的语句太平淡了,太……你觉得呢?请你选择一两句评点。
幻灯片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而不是宠爱)
B.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动。
(父亲为什么要自己去买橘子呢?买橘子,橘者吉也,变现了父亲的美好的祝愿。
)
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D.进去吧,里边没人。
买橘子,橘者吉也,变现了父亲的美好的祝愿。
师:这些话我们平时听过吗?源自我们父母的口,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爱
这些语言并不平常,如一生读不完的书,一辈子都评不完的茶。
令人深思,让人回味。
人物语言的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当然要使人物的形象丰满。
接下来,外面来看看《老王》,出示屏显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用了哪些描写?
外貌描写:有一天,……我在家听到大门,一堆白骨
指名朗读
这段外貌写出了老王哪些特点?
生:瘦
生:有缺陷
生:年老
师:老师再来补充,很僵硬。
请同学找出语段中表现老王这些特点的语句,进行评点。
生:
师:我觉得这段中有个词用得很形象
生:镶嵌
师:镶嵌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是死的……是直僵僵的
师:作者写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就好了,为什么要写他的外貌呢?
生:写出了他生病了,很虚弱表现老王的善良
语言描写,写出了他受了人家的好处拿了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他的善良。
师:个性描写要凸显人物的特征和个性。
不能概念化。
请同学翻开课文《老王》那一段,齐读。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少年闰土,一个小英雄的形象。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段是中年润土的形象
屏显: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像是松树皮了。
师:作者不写他的脚、眉毛,为什么写他的手呢?
生:饱经风霜。
师; 从外貌上看,你读到怎样的中年闰土?
衰老愁苦、面黄肌瘦
闰土: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语言描写突出他深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形象?
闰土:生活困苦,精神麻木
人物形象分析:闰土善良、淳朴,生活困苦,精神麻木,严重受到了封建传统等级观念的毒害,是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下面请同学看看这段
屏显:
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文章中有哪些描写母亲语言和动作的语句
生:她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师:读出母亲的欣喜。
坐下读慢点,站起快点。
师:扑……抓……改成走……拉好吗?
生:体现母亲的激动,怕我想不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师:同学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我们感受到父母心。
齐读,把你的感动读出来。
出示图片:这是她的作业本(求学若渴)
师:对小姑娘动作,外貌进行描写。
写个三五句。
交流
生:头发很凌乱,手很脏,眼睛却露出求学的渴望。
师:大家都是学做的天才,注意观察,抓住方法,你也能把文章写生动、感人。
三.板书
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探(弯)
攀(搭)语言描写
微倾(转)动作描写抓住特征
外貌描写凸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