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格式:ppt
- 大小:228.50 KB
- 文档页数:20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概述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称“猪蓝耳病”,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本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于养猪业发达国家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世界各国引发了空前的“流产风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
本病于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生,随后加拿大也报道了本病, 90年代初欧洲开始流行,在我国,本病首先于1995年底在华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生,其后短短几年时问在我国大部分养猪地区流行。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疫”等。
1991年,欧洲学者提出将本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992年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正式采用该命名,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正式定名。
OIE将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d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
呈球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
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
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
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
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在亚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3~1.19g/mL,在蔗糖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18~1.23g/mL。
病毒的稳定性受pH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英文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蓝耳病。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发生,但以妊娠母猪和仔猪是为常见。
该病以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生产。
在2006年夏季,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高热综合征”在我国暴发,呈现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的新疫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猪是唯一感染本病并出现症状的自然宿主,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2.传染源感染猪和康复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猪常可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持续感染而排毒;即使在临诊症状消失后8周还可向外排毒,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反复传播而难以根除。
3.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呼吸道、精液水平传播和生殖道垂直传播。
隐性感染猪引入猪群时,在应激状态下,会排出病毒,并通过多种途径如口、鼻、眼、粪便等感染其他易感猪只。
公猪通过精液在同猪群间水平传播PRRSV,怀孕母猪感染病毒后,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繁殖障碍。
此外,某些禽(鸟)类带毒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4.季节性本病的发生多呈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寒冷季节多发。
[症状及病理变化]1.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可因地域、季节的不同而长短不一。
本病的病程通常为3~4周,最长可达6~12周。
临诊症状在不同的感染猪群中有很大的差异。
(1)母猪发病初期,出现食欲不振,发热等,尤其妊娠后期较为严重。
少数母猪可见耳朵、腹部、腿部发绀。
母猪出现早产,产奶量了降,少部分早产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
其中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
妊娠晚期发生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
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
(2)仔猪如在28日龄前感染,体温达40~41度,表现为严重呼吸道症状,如呼吸迫促、咳嗽、腹式呼吸及眼睑水肿,腹泻,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病猪也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肌肉震颤、呆立、前肢呈八字脚,或运动失调、后躯麻痹。
苗2023-11-07•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概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种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接种程序•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发动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究展望录0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概述定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
症状PRRS感染后,猪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母猪还会出现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
定义与症状传播途径PRRS主要通过空气、接触传播,病毒可在猪群中快速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物品、人员等途径传播。
危害PRRS对猪群的危害很大,可导致猪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下降,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传播途径与危害PRRS疫苗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通过疫苗接种可以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降低疾病对猪的危害。
重要性目前,PRRS疫苗已被广泛应用,疫苗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接种方式包括肌肉注射和滴鼻接种等。
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猪,也有不同的接种方案。
应用疫苗的重要性和应用0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种类活疫苗可以刺激猪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但通常需要多次接种以增强免疫力。
疫苗的活性保持免疫持续时间安全性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在12个月以上。
活疫苗的安全性较高,对猪的刺激较小。
03活疫苗0201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在猪群中传播疾病。
安全性灭活疫苗可以刺激猪的免疫系统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但需要多次接种。
免疫效果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6个月左右。
免疫持续时间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果基因工程疫苗可以刺激猪的免疫系统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且免疫持续时间较长。
生产成本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成本较高,需要使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进行生产。
安全性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在猪群中传播疾病。
疫苗的优缺点与选择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性较高,灭活疫苗的安全性相对较低。
什么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PRRSV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旺呼吸道炎淡症的传袭染病。
其临床症状特猪繁殖障碍,怀孕期发生大批流产,死胎和木伊胎;仔猪与育成猪发生严重呼吸道症状疾族患及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猪传染病。
义称猪蓝耳病( Blue-ear d;isease)。
病毒主要侵害猪的的巨噬细胞,极圾易感染并损伤免疫器官致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使患病猪极易继发各种疾病。
本病于F1987年首先发现于美国,1990年出现于德国并散布至其他国家,1991年荷兰分离出致病病毒称为Lelystadvirus。
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于养猪业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发现的病毒性传染病,在世界各国引发了空前的流产风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估计暴发PRRS每头母猪损失要超过236美元。
因为PRRSV可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又可引起呼吸道炎症,所以称为综合征。
虽然本病1995年侵入我国已经过十几年的历程,经济损失巨大,但整体上对本病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预防医学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上了解的不I够充分。
因此矗现对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争论持续时间过久,影响了疫情战略决策。
作者阅读了有关文献资料后认为本病其特点是抗原异变性强;初次侵入阴性猪群呈暴发,经济损失大;传播速度快呈大沃流行。
阴性猪群暴发后呈持仑续性感染,阳猪群呈不稳定性生产。
在猪PRRS病例中已分离到各种传染原:猪链球菌、肾脏钩端螺旋体、衣原体、牛腹泻病毒、伪狂犬病毒、细小病毒、猪肠道病毒毒、脑JLL\肌炎病毒、猪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株、霉菌毒素和维生素E缺乏也是病的起初发病原因。
继鈹发感染在PRRS暴发中是一个必然的显著特点。
毒感熟染后舌,降低机体对已经存在的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所以才可能发生呼吸综合症、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关节炎、断奶前或后腹泻、肠炎、腺瘤病、眼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皮炎、螨病等疾病。
感染猪场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猪群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名词解释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影响幼年
和生长期的猪。
该病毒属于科学家所称的冠状病毒家族,可以通过直
接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
其主要特征是引起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的严
重损害。
在感染过程中,该病毒会首先侵入呼吸道并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损伤,导致咳嗽、喘息、气促等呼吸困难的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
状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并导致肺部感染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此外,在幼年或生长期受到感染时,该病毒还会对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具体而言,它可能导致发情周期异常、胎儿死亡、流产等问题。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传染性疾病,养殖场应采取适当的卫生措施,并确
保饮水和饲料无污染。
此外,在出现任何疑似病例时,应立即采取措
施将病猪隔离并进行治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理变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猪的繁殖力和呼吸系统。
下面将从病理变化的角度探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性接触传播。
感染后,病毒首先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引发呼吸道症状。
在呼吸系统中,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肺泡炎、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肺泡炎主要表现为肺泡壁增厚、肺泡内炎细胞浸润和渗出物积聚。
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增厚、上皮细胞脱落和炎细胞浸润。
间质性肺炎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
这些病理变化导致猪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
除了呼吸系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也会影响猪的生殖系统。
在母猪中,病毒可导致胎儿死亡、流产和畸形。
在公猪中,病毒可引起睾丸炎和精子减少。
这些病理变化导致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养殖业的严重影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病理变化与其致病机制密切相关。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会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炎症反应导致炎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进而导致上述病理变化。
免疫应答则可能对病毒清除和宿主免疫保护产生影响。
除了病理变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还会影响猪的免疫系统。
病毒通过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宿主免疫应答,从而使猪易于感染其他病原体。
此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还具有高度变异性,不同毒株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差异,这也增加了疫苗研发和预防控制的难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包括肺泡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以及生殖系统的损害。
这些病理变化严重影响了猪的繁殖力和呼吸系统功能。
深入了解病毒的病理变化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传播和流行。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检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RT-LAMP检测原理、试剂和仪器设备、检测程序和结果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猪临床样品(肺脏、脾脏和血清)和细胞培养物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检测;同时适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经典型、高致病性、类NADC30型三种基因亚型的分型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文件。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T 27401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动物检疫。
NY/T 541 兽医诊断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规范SN/T1193 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3 缩略语PRRSV: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环介导的恒温扩增RT-LAMP: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反转录环介导的恒温扩增。
4 原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主要引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
该病毒有美洲型和欧洲型两个血清型。
美洲型又有多个基因亚型。
我国流行的美洲型PRRSV主要有传统型、高致病性和类NADC30型毒株,其主要区别存在于病毒的Nsp2基因。
环介导的恒温扩增(LAMP)是一种体外恒温核酸扩增技术,用于快速检测DNA。
RT-LAMP是一种逆转录LAMP,用于检测RNA。
本标准RT-LAMP,根据PRRSV开放阅读框架7(ORF7)基因序列、ORF1a(非结构蛋白Nsp2)基因序列设计4组引物,建立4种RT-LAMP检测方法(即LAMP1、LAMP2、LAMP3和LAMP4),其中LAMP1的特异性引物识别ORF7基因,LAMP2、LAMP3和LAMP4的特异性引物识别Nsp2基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活疫苗(CH-1R株)1、高度安全性疫苗弱毒株,毒力不返强,安全,稳定可用于普免安全性试验:从2个方面检测该疫苗所用的PRRSCH-1R毒株的安全性:第一:毒力返强试验:选择对兰耳病毒最敏感的85-93胎龄的重胎母猪做试验,经猪继代3~4次后就很难在血清、鼻拭子检测到病毒核酸,试验母猪没有发生繁殖障碍等临床表现,说明PRRSCH-1R毒株的遗传性状是稳定的。
第二:对疫苗不同免疫剂量的安全性进行了检测,分别以单剂量重复免疫、10倍量大剂量免疫,对怀孕母猪和断奶仔猪的免疫结果观察,各批次疫苗免疫仔猪的临床症状和母猪的产仔情况均正常。
证明该疫苗对猪是安全。
2、超强免疫效力疫苗毒株为国内分离的美洲株。
与2006年“无名高热综合征”中兰耳病分离株同源性达98%以上。
更快启动保护,产生有效保护力。
免疫1周产生抗体,2周产生保护力,可用于紧急免疫。
疫苗效价高于105.0TCID50/头份。
免疫期可达4个月。
免疫保护试验:免疫后血清抗体的检测:免疫28~35日龄仔猪,免疫后7天将能检测到PRRSV 的IFA抗体,免疫后2周,80%以上的猪就可以获得保护。
最小免疫剂量和使用剂量:疫苗滴度达到104.0TCID50/头份的免疫剂量,即可完全保护仔猪和母猪抵抗强毒的攻击,为了确保疫苗的使用效果,我们将疫苗的使用剂量定为105.0TCID50/头份,而实际上我们的出厂标准定为106.0TCID50/头份,相当于100倍的最小免疫剂量。
免疫持续期:通过分别用3个以上批次的疫苗,分别免疫28~35日龄的仔猪和怀孕母猪1次,免疫后5个月,强毒攻毒,保护率为100%。
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将免疫保护期定为4个月。
3、低免疫应激性免疫健康猪群无体温升高、采食下降和影响增重现象。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Ch-1a株)安全性好由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本身性质决定了该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该苗选用国内分离毒株(CH-1a株),该毒株是经Marc-145细胞系传代、多次克隆纯化,筛选出嗜Marc-145细胞生长的PRRSV毒株,该毒株的细胞培养液经化学试剂灭活后,配以医用油佐剂,制成了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母猪的繁殖健康是养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病毒性疾病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毒性疾病对母猪的繁殖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不仅会导致繁殖效率下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传染病灾害。
及时了解并加强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母猪的繁殖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常见病毒性疾病,希望对养猪生产中的防疫工作有所帮助。
一、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致命的传染病。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唾液、分泌物、血液等途径传播,感染后猪只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烧、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严重影响母猪的生殖功能,导致流产、早产以及仔猪畸形等问题。
防控非洲猪瘟主要通过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确保母猪饲养环境的卫生情况,防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定期对母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也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
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
该病毒感染母猪后,会导致其食欲下降,消化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母猪的繁殖健康,引起流产、早产等问题。
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引起猪的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毒。
PRRSV感染母猪后,会导致其出现生殖障碍,表现为流产、胎儿死亡、仔猪生长缓慢等问题,严重影响养猪效益。
防控PRRSV需加强饲养环境的管控和病毒监测,保持饲养场的洁净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疫苗接种也是防控PRRSV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母猪的免疫水平,降低感染风险。
四、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会导致猪出现急性腹泻症状的病毒,其感染母猪后不仅会导致消化系统受损,还可能引起免疫系统失调,影响母猪的生殖健康,最终导致繁殖障碍。
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猪瘟,也被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猪类疾病,对养
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及早辨认猪瘟的发病征兆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以下是最简单的猪瘟辨认方法,供参考:
1. 观察猪只的呼吸状况:猪瘟病毒会导致猪只呼吸急促、喘气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如果观察到猪只的呼吸异常或出现以上症状,需要警惕猪瘟的可能性。
2. 检查猪只的食欲和精神状态:猪瘟通常会导致猪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缺
乏活力等症状。
如果猪只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和行动迟缓,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患上了猪瘟。
3. 观察猪只是否有发热症状:猪瘟常引起猪只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通过
测量猪只的体温,如果超过39℃,可能表示猪只受到了猪瘟病毒的感染。
4. 检查猪只的皮肤和粘膜:猪瘟抑制了猪只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皮肤和粘膜
出现异常。
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发白、瘀斑、溃疡和出血等。
如发现猪只出现了这些异常症状,需要密切关注猪瘟的可能性。
请注意,如果怀疑猪只患上了猪瘟,应立即与兽医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隔
离和治疗,以防止疫情扩散。
另外,为了预防猪瘟的传播,养殖场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设施和器具,避免与疫区接触等。
最后,猪瘟的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以上是仅供初步辨认的简单方法。
如
需准确诊断,请依靠专业兽医进行病毒检测和鉴定。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and reproductionsyndrome,PRRS)安徽农业大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猪接触性传染病。
其主要特征是厌食、发热、成年猪出现生殖障碍、怀孕母猪早产、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儿和呼吸障碍,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
又名猪“蓝耳病”。
历史•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报道妊娠后期流产,死产、•加拿大于1987年产弱仔,产仔率低,•日本1989 断奶仔猪死亡率高,•德国1990 发情恢复迟•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991-199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本病•中国于1997年传入该病,在大多数养猪密集地区有地方流行病原•PRRSV能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及传代细胞(CL2621或Marc-145)生长,能产生细胞病变。
对热、pH敏感,对脂溶剂去污剂敏感,不凝集红细胞(日本2株例外)。
•欧洲株—美洲株抗原差异大(疫苗保护问题)—RNA序列分析也已证实,aa序列同源性6种结构蛋白在70—90%之间。
流行病学特点1.传播很快,血清学回顾研究最早源于加拿大①安大略省(1978—1979),美国(1985),②德国(1988),病毒起源是个迷,美洲毒、③欧洲毒不同起源,血清阳率50%以上;2.传播途径:多种途径(口、鼻、肌肉、阴道),①高效(少于10个病毒颗粒就能建立感染),②高度传染(口水、尿、精液、乳、粪),污染环境;3.感染的动物长期带毒,传播需密切接触,不是高度接触传染,咬打时腮腺中病毒可能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禽类可能是携带者;4.群内传播,一经感染,群内无限期循环,带毒健康猪和不断产生易感猪(引进或出去)是原因,母源抗体对仔猪短期保护;5.群间传播,引进带毒猪、精液占70%以上,20%以上其他污染物,气溶胶传播是非接触性区域传播原因6.传播距离一般为50m之内;通过胎盘先天感染,垂直传播;临床症状1.因毒株、群免疫状态、饲养管理因素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