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格式:ppt
- 大小:726.00 KB
- 文档页数:13
猪蓝耳病症状有哪些?最全症状解析,附防治措施!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称“猪蓝耳病”,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下面跟随畜牧堂小编一起来看一看猪蓝耳病症状以及防治方法吧!01急性型症状1.初期阶段一般持续 1-3周,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厌食、嗜睡、精神不振、发热。
猪群配种、怀孕、哺乳、保育及育肥阶段均可发病。
患猪首先会表现出发热和厌食,母猪的肛温很多超过 40℃,个别会高达41℃,这种发热在母猪及育肥猪中是短暂的。
病猪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厌食,母猪出现这种表现最多能达60%,通常持续1一7天。
在初期阶段,少部分发病猪会出现双耳、外阴、尾部、腹部及口部青紫、发绀,但这种发绀常只存在数小时或数天,不经治疗便可消失。
呼吸道症状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急促,多发生在幼猪,成年猪偶尔也会出现快速的腹式呼吸或过度呼吸。
2.高峰期初期之后进入高峰期,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儿,弱胎多,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高。
在猪蓝耳病发病高峰期出生并存活下来的仔猪非常虚弱,尤其是早产猪,加之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及腹泻,死亡率大大增加,若补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可造成全窝死亡。
我们畜牧堂APP可以第一时间连线专业兽医师,帮助您判断病情,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控制疾病,减少您的损失。
3.末期急性猪蓝耳病末期的特点是:仔猪和生长猪中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果控制及时,措施得力,末期即是完全恢复的前奏,相反,急性猪蓝耳病末期也可能是慢性猪蓝耳病的开始。
02慢性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和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与急性型猪蓝耳病相比,慢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没有那么严重,大多数慢性病例其繁殖性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也称为PRRS。
该病主要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可引起猪只的呼吸道疾病和繁殖系统疾病。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提高猪只的健康状况和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学特征PRRSV属于家畜病毒科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该病毒被分为两种亚型:欧洲亚型和北美亚型。
这两种亚型在疾病表现和临床症状上有所不同。
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空气传播进行传播。
受感染的猪只可从几天到数周的时间内发病,且病程可长达几个月。
病毒在猪只的呼吸道和生殖系统中复制,并直接损害相关器官。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感染PRRSV后,猪只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在呼吸道感染方面,病猪可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在繁殖系统感染方面,母猪可出现胎儿吸收、死胎、流产等临床症状。
感染PRRSV还会导致猪只的免疫功能下降,易受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
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治措施1.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合理规划养猪场的设计和布局,确保猪只之间的隔离和防护。
减少与其他养猪场、外来猪群等有可能携带PRRSV的猪只接触。
2. 良好的管理和饲养条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保持猪只的健康和免疫功能。
3. 严格的动物交通控制:对所有进入养猪场的动物进行必要的检疫和隔离,确保不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猪只进入养殖场。
4. 规范用药: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PRRSV的猪只,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在使用抗生素和疫苗时,需按照严格的使用要求和指导进行使用,以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5. 加强疫苗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疫苗已经开发并广泛应用于养猪业。
对于高风险的养猪场,可以采取预防性接种疫苗的措施,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6. 增强养猪场的自控能力:提高养猪场的自控能力,加强猪只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早发现和诊断疾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英文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蓝耳病。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发生,但以妊娠母猪和仔猪是为常见。
该病以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生产。
在2006年夏季,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高热综合征”在我国暴发,呈现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的新疫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猪是唯一感染本病并出现症状的自然宿主,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2.传染源感染猪和康复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猪常可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持续感染而排毒;即使在临诊症状消失后8周还可向外排毒,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反复传播而难以根除。
3.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呼吸道、精液水平传播和生殖道垂直传播。
隐性感染猪引入猪群时,在应激状态下,会排出病毒,并通过多种途径如口、鼻、眼、粪便等感染其他易感猪只。
公猪通过精液在同猪群间水平传播PRRSV,怀孕母猪感染病毒后,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繁殖障碍。
此外,某些禽(鸟)类带毒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4.季节性本病的发生多呈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寒冷季节多发。
[症状及病理变化]1.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可因地域、季节的不同而长短不一。
本病的病程通常为3~4周,最长可达6~12周。
临诊症状在不同的感染猪群中有很大的差异。
(1)母猪发病初期,出现食欲不振,发热等,尤其妊娠后期较为严重。
少数母猪可见耳朵、腹部、腿部发绀。
母猪出现早产,产奶量了降,少部分早产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
其中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
妊娠晚期发生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
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
(2)仔猪如在28日龄前感染,体温达40~41度,表现为严重呼吸道症状,如呼吸迫促、咳嗽、腹式呼吸及眼睑水肿,腹泻,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病猪也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肌肉震颤、呆立、前肢呈八字脚,或运动失调、后躯麻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猪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动脉炎病毒属,对养猪业危害严重。
诊断临床诊断该病一般表现为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及持续性发情和不孕等繁殖障碍症状。
少数病猪双耳、外阴、尾部、腹下及口腔等皮肤紫绀,很快消失;育肥猪一般感染后症状轻微,多出现呼吸道症状;公猪发病率较低,表现为厌食,精神沉郁,性欲降低。
实验室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间质性肺炎是此病的最常见的病变,另外还可见心、肺、肝、脾、脑等组织器官毛细血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等微循环障碍。
抗原检测:荧光抗体技术和免疫酶技术可直接用于检测组织中的PRRS抗原。
病毒分离也是可靠的诊断方法,首选材料是肺、扁桃体、脾、淋巴结和血清,可用于病毒分离的细胞有原代细胞PAM、传代细胞CL2621和恒河猴肾细胞系Marc-145。
抗体检测:目前已建立起了数种抗体检测方法,如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血清中和试验(SN)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但常用ELISA试验和IFA试验。
防治做好引种时的检疫工作。
大力提倡自繁自养,但需引进种猪时,应选择无病史的猪群,并索取官方兽医检验证明,对新购入猪应隔离检查8周以上,确认无PRRS方可混群。
加强猪场的防疫管理。
落实与外界隔离措施,及时检查猪场是否存在PRRS猪,对种猪定期进行抗体监侧,阳性者及其仔猪坚决淘汰。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卫生消毒,提高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
有效控制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
明确免疫目的、制定免疫制度。
免疫注射对感染PRRS病毒的猪只能减轻临床症状,但不能根除PRRS。
免疫注射对正在患PRRS的猪群和风险性高的猪群是有效的。
免疫注射并不能保证100%不发病,因而不能完全依赖免疫注射。
还应制定一种切实可行的免疫制度以预防和控制PRRS病毒的感染。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预防措施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疾病。
该病毒会对猪的繁殖能力和免疫力造成重大影响,导致猪出生率下降,死胎率增加,性腺萎缩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PRR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所以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首要步骤。
这包括实施妥善的隔离措施,限制人员进出猪舍并穿戴适当的防护设备,以及对工具和设备进行消毒等。
2.严格的动物交通管理:减少猪的交通可以降低PRRS病毒的传播风险。
限制外来猪只的进入并且尽量减少猪的买卖和转场,特别是来自PRRS疫区的动物。
3.进行定期的病毒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病毒监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疫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可以通过采集猪群的血液或粪便进行PCR检测或ELISA检测。
4.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检疫:引进新的猪只时,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检疫程序,包括检查和隔离新进猪只,并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
5.加强饲养管理:优良的饲养管理可以帮助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PRRS的发生。
保持干净的饲养环境,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合理调整饲养密度,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6.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可以考虑对猪群进行PRRS疫苗接种。
疫苗可以帮助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
7.注意运输和环境卫生:在猪只的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确保适当的通风。
在猪舍和周围环境中,要定期清理卫生,防止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8.定期培训工作人员:对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了解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并提高其对疫情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总之,PRRS是对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管理动物交通和生物安全检疫,加强监测,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以及适时接种疫苗。
2021年第9期 疫病防控www.zgzysy.com
王中强/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政府 266614摘 要: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养殖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在养殖的过程中会出现出呼吸综合征。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又被称为猪蓝耳病,该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对妊娠期母猪的影响比较大,母猪患病之后,会出现明显的繁殖障碍,并且伴有死胎等症状。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传播
特点;防治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方面的疾病,具有高度接触和转型的特点。患病之后,直接影响猪只的免疫功能,是比较常见的猪养殖业疾病之一,对母猪的危害比较大。为此,在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该病的防控和治疗工作,减少该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1 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1.1 临床表现 猪只在感染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存在一定的潜伏周期,潜伏期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发病症状,潜伏期长短会有所差异,有的三天到七天,有的潜伏期可达一个月左右。不同品种的生猪在患病之后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该疾病对妊娠期的母猪和没有断奶的仔猪的影响比较大,会造成母猪的流产,仔猪的生长发育缓慢,猪只会出现繁殖障碍以及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障碍等。患病的猪只体温明显升高,并且伴有精神不振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些患病猪只皮肤明显潮红,妊娠期母猪的流产概率增加,公猪会出现性欲减退,并且精子成活率低,影响繁育。1.2 病理分析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以发现咽喉部位出现明显的病变,颈部和淋巴结出现肿胀。切面组织液较多,并且呈现不正常的灰白色。有些患病猪只肾脏肿大,颜色为灰黄色,有明显的淤血症状。有些患病猪还会出现肺水肿和肺炎的症状,气管和支气管中有积液。1.3 流行病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只发生在猪只身上,患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并且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猪接触到受到污染的排泄物也会传染。此外,通过胎盘也能够感染,或者接触到受到污染的运输车辆也会发生感染,增加了患病的几率,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原学基本特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引起的疾病。
该病毒属于科学家们刚刚发现的一类RNA病毒,被归类为科学家们所称的“新型冠状病毒”。
PRRSV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物和空气传播途径传播,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存在。
PRRSV的基本特征1. PRRSV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长度约为15kb。
2. PRRSV属于冠状病毒科,是一种单股正链RNA 病毒。
3. PRRSV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其在不同地区和时间内出现了多种亚型和亚亚型。
4. PRRSV可以感染成年和幼年的生长期内的所有类型的肉用品种的家养或野生的豚鼠。
5. PRRSV可以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并可能导致高死亡率和产能下降。
6. PRRSV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物传播。
7. PRRSV的病毒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和损伤,从而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易感性增加。
PRRSV的繁殖特征1. PRRSV繁殖主要发生在宿主细胞内,其复制过程涉及到多个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
2. PRRSV可以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上特定蛋白质的结合来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并通过与宿主细胞内部的一些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3. 在宿主细胞内,PRRSV可以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机制来合成自己所需的RNA和蛋白质,并将其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进行复制和扩散。
4. PRRSV在宿主细胞中复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并可能导致宿主细胞死亡或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剧PRRSV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PRRSV的防控策略1.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保持动物场的清洁卫生,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2. 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检测措施,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
3.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PRRSV感染和传播。
4. 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PRRSV的传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PRRS,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猪流行性流产----呼吸综合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肺炎和断奶前后仔猪的死亡率增高,自1987年在美国,1990年在欧洲被发现后传播蔓延速度十分惊人,病毒分离和血清检查表明,PRRS现已传遍世界主要养猪国家。
1995年,我国在北京郊区首次暴发了PRRS,1996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进行的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证明,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有此病,且血清阳性率都很高,但呈地方性流行特征。
特别是2002年大有全国一片蓝的趋势。
针对PRRS的现状,各国都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技术,综合防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PRRS的诊断与防制尤其成为当前兽医研究的一个热点。
(--)病原PRRSV为一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5nm,表面相对平滑,立方形核衣壳,核心直径25—35nm。
PRRSV对热敏感,这种敏感性提示用于病毒分离的血清和组织样品应保存在-20C下或4C条件下,以保护样品的感染性,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处理以后,PRRSV失去活性。
北美和欧洲PRRSV分离株虽然不能凝集进行实验的各种红细胞,但最近的研究发现,部分毒株及用去污剂预处理的毒株可以表现出对一定动物红细胞的凝集性。
PRRS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最初是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及其它组织的巨噬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在体外培养中,PRRSV可以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及其衍生的细胞系如MARC—145,CL——2621中生长。
在肺泡巨噬细胞的培养物种加入PRRSV抗体后,可使病毒的复制增强,同样在病毒中加入PRRSV抗体后,其在妊娠期胎儿体内的复制也大为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其原因可能是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借助细胞表面Fc受体与PAM结合,从而促进了病毒进入细胞。
经典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什么
病原特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核酸为RNA,粒子直径60~70nm,20面体对称,具囊膜,对乙醚、氯仿敏感,仅可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物上生长并产生CPE变化。
分为欧洲原型病毒(LV)的A群和美国原型病毒ATCCVR-2332株的B群,两者血清学反应仅有很少交叉反应。
攻毒后7d可查及抗N抗体。
流行情况:PRRS1987年首次发生于美国,1990年见于德国,1991年见于比利时、荷兰、英国、苏格兰和法国,,现已遍及世界各养猪国家。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猪是唯一感染PRRS并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
感染猪可经鼻分泌物、粪便、精液排毒,这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妊娠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最易感,育肥猪发病温和;哺乳仔猪发病率11%~54%,感染仔猪死亡率可高达75%,死胎率7%~66%,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率1%~2%,妊娠后期流产率3%~80%,不受胎或不孕为10%~50%,病毒在巨噬细胞内复制,并破坏其结构,,引起广泛性的血管炎和其他组织破坏,导致脾广泛性坏死和淋巴结肿大,免疫器官严重损伤,最终死于心衰、肺衰、免疫机能丧失。
临床症状:成年猪厌食、呼吸困难、发烧、末梢发绀(1%~5%),仔猪断奶前或断奶后死亡、肺炎,母猪产前1周发生流产、早产、死产、重新发情、后肢麻痹可持续数月。
死胎率和哺乳仔猪死亡率极高,
免疫抑制。
诊断:荷兰的方法是:20%以上的胎猪死产;8%以上的母猪流产;断奶前有26%以上的仔猪死亡。
符合以上任意2条者,即可诊断之。
病毒分离确诊。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主要影响猪的繁殖和呼吸系统。
该病主要通过病毒的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传播,是猪场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将介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生物安全是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关键措施之一。
要加强猪场的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干燥。
要加强猪场的禁止外来猪只进入的措施,避免病毒通过猪只间的接触传播。
在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管理。
二、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上已经有多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疫苗可以选择。
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可以帮助猪免疫系统形成保护性抗体,减少病毒的传播和病害的发生。
疫苗接种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疫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三、管理猪群健康猪场应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保持猪群的健康状态。
猪的饲养环境应注意保持舒适和卫生,饲喂合理的饲料,定期进行体检和疾病监测。
对于病情较重的猪应及时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疾病传播。
还应加强猪群的营养补充和饮水管理,提高猪的抵抗力。
四、加强环境监测猪场应定期检测环境中的病毒污染情况。
通过对环境中空气、饲料、水等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可以及时了解病毒的存在和传播情况。
一旦发现病毒污染,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五、加强人员培训猪场的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他们应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病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还应加强人员的个人卫生和防护意识,注意洗手和消毒,佩戴口罩和防护服。
六、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中,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规定剂量和用药周期进行使用。
还应注意药物的质量和效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劣质药物。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治工作需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疫苗接种,管理猪群健康,加强环境监测,加强人员培训和合理用药等措施。
摘要:本文围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特点、病因、临床症状、剖检症状等展开分析,提出猪日常养殖中综合防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以及针对病猪的有效治疗方法,希望为广大猪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尽量降低损失。
关键词:猪养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病猪治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对策张熙艳(济南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济南250099)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4.03.011收稿日期:2023-04-21作者简介:张熙艳(1984.11—),女,山东济南人,本科,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一度是一种新发疾病,故曾经被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或“蓝耳病”。
本病是一类只在猪群中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具有很强的接触传染性,呈现地方流行性的特性。
根据多年来的疫情报道,各种日龄、各种品种的猪都能够感染本病,且日龄不满1月的仔猪以及妊娠期的母猪为高发猪群。
有资料记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率最高可达50%,死亡率最低为10%,最高为30%;有个别猪场的发病率甚至达到100%,死亡率也会相应提升,导致猪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基于此,必须明确本病的特点,做好综合预防与治疗工作。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分析1.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特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全年都可发病,但以5—9月份为高发期。
有资料显示,个体饲养、整体环境较差、封闭性较差的开放性猪场、中小规模化猪场流行本病的概率较高[1]。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母猪、育肥猪、断奶仔猪的发病率较高。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交配传播也时有发生。
此外,妊娠母猪若感染本病后,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的方式,将病毒传播到胎儿身上。
引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毒为莱利斯塔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是一类呼吸综合征病毒。
当健康猪与带毒猪或病猪接触时,病毒可以经由口腔、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子宫等侵入健康猪体内,使其患病。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特点1、引起无症状、持续感染或严重甚至致死的疾病。
2、在巨噬细胞中复制、造成免疫抑制: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猪后,主要是破坏肺泡巨噬细胞(PAMs),和肺血管巨噬细胞(PIMs),诱导旁观细胞以及外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凋亡,同时引起血液的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显著变化,造成免疫抑制。
PRRSV感染引起猪免疫功能的下降,特别是感染早期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十分明显,有实验表明,对猪瘟弱毒苗的免疫效果有影响,其猪瘟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感染猪只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易继发其他病原体,造成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如圆环病毒2型、副猪嗜血血杆菌、放线杆菌、支原体等病原混合感染,给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与药费支出。
3、基因组表现出非常的易变性:很多生物学和遗传学证据表明,PRRSV有不同的毒株或分离株。
各分离株的毒力、抗原性差异较大,所引起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的能力和病变有较大的的差异。
这种经常变异导致机体被动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对PRRSV的识别能力均降低,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及中和抗菌素体或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
4、持续感染和隐性感染带毒:猪PRRSV的持续感染是该病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PRRSV存在于感染猪的血清﹑淋巴结﹑脾﹑肺等组织,可以存在很长时间,并不断向环境排毒。
5、PRRSV具有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ADE现象):当病毒和抗体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后,借助抗体(AB)的FC片段与靶细胞的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病毒进入细胞。
且PRRSV在猪群中长期持续感染。
当中和抗体滴度很高时,机体可阻止病毒的再次入侵。
当中和抗体水平较低时,病毒增殖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感染周围的易感猪只。
ADE现象对防制PRRS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