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疫苗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遗传变异及JXA1-R疫苗样流行毒株基因特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引起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仔猪和育肥猪的呼吸障碍的重要病原,其疫苗免疫效果尚不理想,严重影响世界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PRRSV属于RNA病毒,可引起持续感染,病毒基因容易变异。
该病毒多次传入我国并引起猪群发病和流行,2006年我国出现高致病性PRRSV。
虽然已逐步推广使用PRRSV活疫苗,但至今疫情尚不稳定。
PRRSV疫苗毒株是否存在基因重组、突变和毒力返强等情况尚不十分清楚。
本研究2015年采集我国16个省份72个发病猪场293份患病仔猪样品,通过PRRSV RT-PCR检测、流行毒株全基因组测定及PRRSV流行病学数据库大数据分析,首次发现我国出现高致病性PRRSV JXA1-R疫苗样毒株流行,目前存在4个亚系的美洲型流行毒株及欧洲型PRRSV,为我国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监到和临床疫情的诊断本研究于2015年收集了我国16个省份72个发病猪场293份患病仔猪肺脏病料,采用RT-PCR和PCR方法检测美洲型和欧洲型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伪狂犬病毒(PRV)等,结果显示,PRRSV阳性率39.93%(117/293),其中,8份病料为欧洲型PRRSV阳性。
选择24个PRRSV PCR检测阳性并具有严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猪场,临床病理观察结果显示,发病猪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仔猪高烧、持续发热、呼吸困难、耳鼻发蓝、皮疹红斑、耳背有出血点、食欲减退等症状。
病理变化主要为:肺脏增生、水肿、充血,淋巴结严重出血等,采用PRRSV抗体免疫组化检测病猪肺脏组织,均存在明显PRRSV抗原,确诊为PRRS,为PRRSV流。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预防措施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疾病。
该病毒会对猪的繁殖能力和免疫力造成重大影响,导致猪出生率下降,死胎率增加,性腺萎缩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PRR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所以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首要步骤。
这包括实施妥善的隔离措施,限制人员进出猪舍并穿戴适当的防护设备,以及对工具和设备进行消毒等。
2.严格的动物交通管理:减少猪的交通可以降低PRRS病毒的传播风险。
限制外来猪只的进入并且尽量减少猪的买卖和转场,特别是来自PRRS疫区的动物。
3.进行定期的病毒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病毒监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疫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可以通过采集猪群的血液或粪便进行PCR检测或ELISA检测。
4.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检疫:引进新的猪只时,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检疫程序,包括检查和隔离新进猪只,并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
5.加强饲养管理:优良的饲养管理可以帮助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PRRS的发生。
保持干净的饲养环境,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合理调整饲养密度,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6.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可以考虑对猪群进行PRRS疫苗接种。
疫苗可以帮助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
7.注意运输和环境卫生:在猪只的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确保适当的通风。
在猪舍和周围环境中,要定期清理卫生,防止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8.定期培训工作人员:对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了解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并提高其对疫情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总之,PRRS是对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管理动物交通和生物安全检疫,加强监测,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以及适时接种疫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检测技术与疫苗研发进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猪蓝耳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主要表现为不同年龄段猪只的呼吸道综合征、发热、出血,以及母猪流产和产弱仔、死胎或木乃伊胎为特征的繁殖障碍。
PRRS 在美国已流行30 多年,在我国已流行20 多年,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经济意义重大的流行疾病。
PRRSV 基因组长约15 kb,包含11 个开放阅读框(ORF),至少有14 种非结构蛋白(NSP)。
NSP2 区30 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被认为是我国高致病性PRRSV(HP-PRRSV)毒株的分子特征。
目前PRRSV 普遍存在于国内猪场。
Peng 等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2015 年我国29 个省PRRSV 检出率分别为45.67%、55.99%、56.91% 和59.07%。
Xie 等于2017—2018 年在我国27 个省2 428 个猪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地区的PRRSV 检测阳性率为8.12%~29.33%。
Guo 等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PRRSV 流行状况,发现PRRSV-1和PRRSV-2 都在传播,约80%以上的猪场存在PRRSV 血清阳性。
其中PRRSV-2 有4 个谱系(谱系1、3、5、8)在田间循环。
PRRS 检测和疫苗免疫在其临床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PRRS 检测技术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血清抗体ELISA 以及各种类型的PCR 检测技术。
每种检测技术的目的有所不同,涉及调查疫苗免疫效率、野毒感染情况、野毒类型以及诊断病例等,市场上的疫苗也有不同类型的单苗及联苗可供选择,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以及合适的疫苗进行PRRS 综合防控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就PRRS 检测技术和疫苗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PRRS 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1 实验室检测技术近年来,PRRS 疫苗免疫以及PRRSV 感染十分普遍。
诊断PRRS 首先要看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
苗2023-11-07•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概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种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接种程序•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发动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究展望录0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概述定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
症状PRRS感染后,猪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母猪还会出现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
定义与症状传播途径PRRS主要通过空气、接触传播,病毒可在猪群中快速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物品、人员等途径传播。
危害PRRS对猪群的危害很大,可导致猪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下降,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传播途径与危害PRRS疫苗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通过疫苗接种可以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降低疾病对猪的危害。
重要性目前,PRRS疫苗已被广泛应用,疫苗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接种方式包括肌肉注射和滴鼻接种等。
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猪,也有不同的接种方案。
应用疫苗的重要性和应用0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种类活疫苗可以刺激猪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但通常需要多次接种以增强免疫力。
疫苗的活性保持免疫持续时间安全性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在12个月以上。
活疫苗的安全性较高,对猪的刺激较小。
03活疫苗0201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在猪群中传播疾病。
安全性灭活疫苗可以刺激猪的免疫系统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但需要多次接种。
免疫效果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6个月左右。
免疫持续时间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果基因工程疫苗可以刺激猪的免疫系统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且免疫持续时间较长。
生产成本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成本较高,需要使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进行生产。
安全性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在猪群中传播疾病。
疫苗的优缺点与选择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性较高,灭活疫苗的安全性相对较低。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措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严重影响了猪群的繁殖和生产性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养殖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康管理制度、增强猪群免疫力、提高养殖环境卫生等方面。
一、建立健康管理制度1. 定期体检猪群:建立健康档案,包括疫苗接种情况、育种记录、病例记录等,定期进行猪群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2. 隔离新进猪只:对于新进的猪只,要将其隔离放置,并进行检疫,确保无传染病的种猪进入猪群。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猪舍、消毒,保持猪舍内清洁干净、通风良好,减少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二、增强猪群免疫力1. 疫苗接种:根据兽医建议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猪群得到全面的免疫保护。
2. 营养均衡:合理配置饲料,保证猪群摄入适宜的营养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 环境改善:保持猪舍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极端的气候对猪群的免疫力造成影响。
三、提高养殖环境卫生1. 食具、饮水器等卫生设施的清洁:定期检查清洗饮水器、饲料槽等设施,防止积水和细菌繁殖。
2. 粪便处理:规范化处理猪舍内的粪便,避免粪便带来的臭气和病菌对猪群健康的危害。
3. 防虫防鼠:安装一定数量的虫鼠防治设施,定期检查和消灭虫鼠,避免传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
四、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1. 训练养殖人员:提高养殖人员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知识,指导其正确使用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
2. 落实防护措施:养殖人员要定期体检,按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疾病通过人员传播。
3. 实施严格的访客管理: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猪舍的频率和数量,减少病原体由外来人员带入的风险。
综上所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康管理制度、增强猪群免疫力、提高养殖环境卫生和加强人员管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提高猪群的生产能力和产仔率,保障养殖效益的稳定提高。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与灭活苗免疫效果评估作者:刘承军,王海丽,王芸来源:《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4年第6期刘承军1,王海丽2,王芸1(1.聊城市畜牧兽医局,山东聊城 252000;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4LF5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PRRS)”,是在编码Nsp2 的基因上发生缺失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猪只死亡率高、造成损失巨大的烈性传染病。
该病病毒致病性强,传播迅速,可以致使猪大批死亡,尤其以仔猪最为明显。
为进一步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科学制定免疫程序,避免该病的发生和蔓延,笔者在某大型养猪企业饲养的35日龄的仔猪中进行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与灭活苗免疫效果对比实验,并根据农业部规定的《2014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方案》中制定的标准对使用不同疫苗的仔猪抗体水平进行跟踪监测,摸清两种不同疫苗抗体产生的规律,分析制约免疫抗体水平的主要原因,为合理选择疫苗类型和制定免疫方式及免疫时间等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1.1试验动物在同一目标猪场的同舍选择同一日龄(35日龄)、相同批次、体形和体重基本相同的同品种仔猪160头,所有试验仔猪均没有注射过任何猪蓝耳病(PRRS)疫苗。
1.2疫苗分别选取国内4家在山东省重大动物疫病中标疫苗厂家提供的高致病猪蓝耳弱毒苗和灭活苗,4家企业弱毒苗的标号分别用A、B、C、D 表示,4家企业灭活苗标号分别为E、F、G、H 表示。
所有分组严格根据疫苗说明书指定的要求进行储藏和使用。
1.3检测所用试剂盒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检测试剂盒,法国LSI,批号为2 - TTVETPRA-40。
2 试验方法2试验动物随机分组160头猪共分8组,平均每组20头。
使用A、B、C、D四组弱毒活疫苗对其中4组仔猪在35日龄进行免疫注射1次,剂量1头份/头。
使用E、F、G、H四组疫苗对剩余的4组仔猪分别在35日龄首免,65日龄二免疫,均为2 mL/头。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又名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蓝耳病、蓝色流产病等。
本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猪的传染病,主要危害繁殖母猪和仔猪,可导致妊娠母猪的繁殖和呼吸症状,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及弱胎。
一、流行病学本病仅见于猪,地方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猪均感染。
易感性有一定差异,种猪、生长猪和育肥猪症状较温和。
母猪、仔猪症状较严重,仔猪致死率可达80―100%。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且耐过猪可长期带毒。
感染仔猪10周仍可查到病毒。
传播途径:猪的流动(异地购买)、空气、鸟类、野生动物、运输工具都可传播;饲养密度过大、圈舍潮湿、空气不流通、寒冷、阳光不足等都是本病的发生的诱因;特别是大型养猪厂该病发生较多,传播快,舍外散养传播速度慢。
流行规律:母猪产前一周发生早产、流产或生产成绩下降,环境越差,感染越快,1―3个月后重复发生,呈持续感染,流行期一般70―100天,最长4―6个月。
病初呈大流行性传播,有明显“跳跃式”传播,风向为其决定性因素,距离可达30公里。
无明显季节性,春季多发,仔猪冬季严重,母猪常年发病。
继发细菌及支原体等感染使症状加剧,死亡率增加。
三、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4―5天,仔猪2―4天,怀孕母猪4―7天。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体温40―41.5℃,咳嗽,呼吸困难。
妊娠母猪发生早产、流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个别可见畸形胎,少乳、无乳、胎衣不下,阴道分泌物增多。
双耳、股部、尾部、外阴皮肤呈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双耳发凉。
仔猪以1月龄内最易感,体温40℃以上,呼吸困难,有时腹式呼吸,沉郁,昏睡,丧失吃奶能力,断奶前死亡率30―50%,个别达80―90%。
四、病理变化常见局限性间质肺炎、肺脏充血、瘀血,肺小叶间增宽、质地坚实,肺小叶明显,炎性变化可见所有的肺脏,胸、腹腔积液,心肌变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胸膜充血、出血。
五、诊断根据流行特点如传染途径多,传播迅速,传染性强,不同年龄、品种猪均感染,母猪、仔猪症状严重等;临床表现母猪流产、早产,部分母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和发热,以肺泡壁增厚为特点的增生性间质性肺炎和循环障碍。
2024年第3期(总第418期)畜禽业疫病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控朱生俊和政县卜家庄乡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和政731200摘 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被称为“猪蓝耳病”,致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症状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蓝耳以及一些呼吸系统症状,仔猪感染后死亡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
目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在预防方面,需要加强卫生消毒,做好疫苗接种;在治疗方面,应注重抗病毒,缓解猪的感染症状,避免后续出现继发性感染,以降低猪的死亡率,促进养猪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诊断;防控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4.03.0190 引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可通过空气、精液和胎盘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容易与猪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
该病只对猪造成危害,尤其对仔猪、妊娠母猪带来的危害较强,会增加仔猪的死亡率,导致母猪流产。
同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传播时间久、速度快、途径多样化,且可以持续反复对猪造成感染。
为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养猪场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1 流行病学1.1 易感动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有特定的宿主特异性,仅感染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
该病毒对妊娠母猪和1月龄的仔猪特别易感,其中仔猪感染后的死亡率较高。
妊娠母猪感染后很容易流产,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损失。
1.2 传染源带毒猪及患病猪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传染源。
尤其是患病猪与感染猪排出的粪便、分泌的唾液、鼻腔分泌物、乳汁等均含有大量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妊娠母猪感染后流产的胎儿、胎衣等也含有大量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上述这些都会污染猪场环境、养殖器具、设施等,成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传染源。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疫苗
摘要:对蓝耳病灭活疫苗的意见目前趋于一致:在体内不能繁殖,安全不散毒,但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w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近10年了,其灭活疫苗从最初的普通疫苗发展到今天的高效浓缩疫苗,免疫次数也越来越多,但猪场染疫后的发病率还是居高不下。
关键词:蓝耳病疫苗
我国从1996年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以下简称蓝耳病),至今已16年了。
因为蓝耳病的免疫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造成疫苗的作用有限,因此才有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
下面是笔者对蓝耳病疫苗的一些看法。
灭活疫苗
对蓝耳病灭活疫苗的意见目前趋于一致:在体内不能繁殖,安全不散毒,但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w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近10年了,其灭活疫苗从最初的普通疫苗发展到今天的高效浓缩疫苗,免疫次数也越来越多,但猪场染疫后的发病率还是居高不下。
nvdc-jxa1株灭活疫苗
该疫苗一问世便成为某些人手中的“王牌”。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5头猪做实验,4头猪攻毒得到保护,然后就得出80%的保护率,在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扩群试验、田间试验、重复试验的情况下,26个生物制品企业就开始加班加点生产。
在国外类似的试验一般由第三方专家进行,以保证试验的公正性。
时间过去一年了,那些扩群
试验、田间试验、重复试验不知做完了没有?在这些试验未进行完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该疫苗应慎用。
自家苗
在蓝耳病的控制上,自家苗无效,目前猪场已很少使用。
弱毒疫苗
弱毒疫苗的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产生抗体快、成本低、免疫期长。
美国兽医联合会主席莫瑞森教授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数个几千头的母猪场试验,证明在蓝耳病阳性场应用蓝耳病弱毒疫苗,可以减少母猪群的流产,应用在生长猪上有交叉保护作用,能降低临床症状,减少死亡率和散毒,提高日增重。
不可否认,蓝耳病弱毒疫苗对同源毒株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交叉保护作用不完全,还不能完全满足养猪生产者的需要。
美国现在很少使用蓝耳病弱毒疫苗,主要靠主动感染生产阴性猪来保证猪群的健康。
在我国养猪密度大,散养户仍占据养猪业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蓝耳病阴性场很难保持长久。
目前,蓝耳病美洲株亚型已发现600种~800种,每个亚型“光顾”猪场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蓝耳病可以经空气传播,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也难以阻挡蓝耳病进入猪场。
为了降低猪场的损失,猪群接种蓝耳病弱毒苗应该说是控制蓝耳病的一种选择。
笔者见过一些蓝耳病阴性猪场和一些阳性稳定猪场,其中有的仅接种了蓝耳病灭活疫苗,这些猪场在蓝耳病暴发时,保育猪和哺乳子猪死亡率都超过了50%,甚至达到90%以上,母猪流产较多,中大猪也有不同程度的死亡,损失惨重。
在当前我国的国情下,我认为猪
群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是必要的,而且在若干年内,我国控制蓝耳病的主要策略可能仍是以疫苗为主,以综合防治措施为辅。
当然,我们在生产中的一些做法也影响了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这些因素有:
疫苗覆盖率过低。
蓝耳病疫苗的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才能产生良好的保护力,有些养殖场往往先在1栋或2栋哺乳子猪舍做实验,看看保育阶段是否有效;或在产后接种母猪,这些都难以达到较高的疫苗覆盖率。
我认为,首次应用蓝耳病弱毒疫苗,种猪群和20
日龄以上的猪都要接种,间隔4周后再全部接种1次。
然后种猪群每年接种3次,后备猪配种前接种2次,子猪25日龄接种1次。
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覆盖率,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接种疫苗4周内不能感染蓝耳病。
因为蓝耳病病毒能够逃避免疫监视,导致4周后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如果这段时间感染了蓝耳病毒,则会发病。
如何减少这段时间的蓝耳病病毒感染呢?首先种猪群要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以减少种猪散毒;其次,淘汰出生时的弱子和断奶时的弱子。
实验证明,蓝耳病阳性母猪垂直传给子猪的百分率仅为10%~15%,而且主要集中在弱子猪。
因此积极地淘汰出生时和断奶后的弱子,可有效减少子猪蓝耳病的阳性率;子猪如寄养一定控制在24小时以内;还要禁止人员串舍和工具的相互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多点式生产体系和真正严格的全进全出,是控制蓝耳病有效的方法。
新建场时一定要考虑多点式生产体系和小单元;生产过程中,
要坚决做到全进全出,才能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避免保育猪日龄差距过大,最大日龄和最小日龄尽量控制在一周以内。
日龄差距过大,也会影响蓝耳病免疫效果,加速蓝耳病的传播。
非针头接种疫苗技术。
实验证明,使用针头接种蓝耳病疫苗和非针头接种蓝耳病疫苗,后者保护力较好。
良好的营养和管理措施,是保证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新型蓝耳病疫苗
据报道,美国明尼苏达-mj生物技术公司和明尼苏达大学共同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灭活亚单位疫苗。
第三方独立兽医专家和大学在妊娠母猪当中进行了疫苗效果试验,结果显示:针对异源蓝耳病毒株,该疫苗可提供出色的免疫保护。
有蓝耳病史的猪场使用疫苗后,能够稳定猪群的整体情况,并且对外来株提供了同步交叉免疫保护。
该技术可以按照每个猪场的蓝耳病病毒类型,量身定做自源性疫苗。
新疫苗给备受蓝耳病折磨的养猪生产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疫苗是控制疾病的一种手段,不是灵丹妙药。
因此,我们在使用疫苗控制疾病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综合防疫措施,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才能保证良好的免疫效果,保障猪群的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猪群的遗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