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诗词三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21古诗词三首笔记一、《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点明了离别之情,而“巴山夜雨涨秋池”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
诗人用“涨秋池”三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巴山夜雨的景象,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到巴山楚水之地时所写,表达了自己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
首句“巴山楚水凄凉地”,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而“二十三年弃置身”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遭遇。
接着,“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通过用典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最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杜牧游览赤壁时所写,通过对古战场上的物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首句“折戟沉沙铁未销”,形象地描绘出了古战场上的景象,而“自将磨洗认前朝”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之情。
接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词都是作者通过描述所看到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山水景色的优美,内心思绪的惆怅都在诗词中的体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导入本课介绍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和主题;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4.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过程1.《山居秋暝》(1)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王维隐居山林之后,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和感受。
(3)内容分析:诗歌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氛围。
最后,诗人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意象分析:明月、松树、清泉等意象,都象征着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枫桥夜泊》(1)作者介绍:张继,唐代著名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张继赴京考试失败之后,描绘了夜晚停泊在枫桥边的情景。
(3)内容分析:诗歌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开头,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接着,诗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最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4)意象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都象征着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江枫、渔火等意象,则象征着家乡的温暖和美好。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长相思》(1)作者介绍: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诗人,以词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巡时,描绘了旅途中的思念之情。
(3)内容分析:上阕描写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下阕则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古诗词三首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②移:划动,移动.③泊:停船靠岸.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⑤客:指诗人自己.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诗词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④遮:遮盖,遮挡.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⑥跳珠:跳动的水珠.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⑧忽:突然.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诗词大意: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它还没有遮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鸟云.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精彩赏析: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中,“白雨”和“黑云”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可见诗人颇具匠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字词解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④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⑤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⑥旧时:往日.⑦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⑧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⑨见:同“现”.诗词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寥寥无几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浙淅沥沥的小雨,我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材林旁的茅草小客舍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精彩赏析: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但是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以鹊倞、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本课目标本课的目标是学习和欣赏三首经典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二、重点词语1.烟波浩渺:形容水域辽阔,无边无际。
2.夕阳西下: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3.一叶扁舟:形容船很小,尤指渔船。
4.孤帆远影:形容船只远去的情景。
5.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
三、诗词解析1.《泊船瓜洲》诗人王之涣描述自己停泊在瓜洲的船上,眺望远方的景象。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其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点明了瓜洲与京口之间的距离,“钟山只隔数重山”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熟悉感。
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2.《秋思》诗人张籍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
诗中通过描绘落叶、寒霜等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句话表明了诗人想要写家书的强烈愿望,但由于思虑万千,不知如何下笔。
而“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则描绘了诗人在送信的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3.《长相思》词人纳兰性德描述了自己随军出征,翻山越岭的经历。
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描述了军队翻山越岭的艰辛和壮观的景象。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其中,“故园无此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安宁生活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厌恶。
四、主题思想这三首古诗词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经历,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同时,这些诗词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