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2)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
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牧童》
1.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踊跃发言)
2.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读一读,我趁机说:“别着急,再听老师读一遍,并把节奏画出来。
”
3.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借助工具书)
4.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5.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6.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
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甚至吹笛子、画一幅原野图等,非常有趣。
讲《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时,同学们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
在形式多样的表
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黄昏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二、预习交流、检测
1、自己读,小组间赛读。
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3、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的词句。
4、自己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古诗词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怎样
的乐趣?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5、抄写生字。
教师示范“蓑”写法。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原来是。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导入。
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
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
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
如:“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4)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5)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他想:
二儿子正在,他想:
三儿子正在,他想:
(6)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7)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把握这首词的大概内容。
能有感情地背诵。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2、先解释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弄:
句意: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棹:
句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
句意: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2)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这所见是
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4、我当小法官。
①《牧童》一诗描写一位牧童在黑夜里渴望看月的烦躁心情。
()
②“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互逗趣、取乐。
5、选取《清平乐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7、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