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9.30 KB
- 文档页数:4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3. 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量: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物质的量吗?物质的量在化学中有什么作用?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如原子、份子)的数量。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的化学概念,它在化学反应和计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计量单位介绍(15分钟)介绍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摩尔是国际上通用的物质的量单位,符号为mol。
1摩尔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等于6.02×10^23个基本粒子。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1摩尔的概念。
4. 计算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演算,向学生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摩尔质量的概念,即1摩尔物质的质量。
然后,通过示例演算,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最后,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例关系计算物质的量。
5. 练习与巩固(25分钟)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的转换,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例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解答,并及时赋予指导和反馈。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物质的量在实际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拓展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例如,讲解物质的量在药品配制、化妆品生产和能源计量等方面的应用。
7.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示例化学方程式和计算题;3. 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物质的量。
接下来,我就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进行讲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这些概念的应用。
2.物质的量位于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它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好铺垫。
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通过它导出摩尔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在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目之间建立起桥梁。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1、形成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从实验中学化学》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
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
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一册1.本节主要《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章第二节。
三课时内容: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第二课时: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本节的地位及作用过渡的作用。
复习了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计量,了解国际单位制和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及掌握,对后边氧化还原反应起到过渡作用。
3、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与其单位之间的关系。
②、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及摩尔的定义。
②、了解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③、掌握物质的量及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与其他物理量的对比得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国际单位制、米制公约组织和测量误差的介绍,培养学生科学观念。
②、通过对阿伏伽德罗的介绍,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质量、体积和长度等物理量,并且初中已涉及用质量和体积计量化学反应,以此为基础,把物质的量至于物理量的知识背景中加以对比介绍,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分析教法:采用与常见物理量的对比,使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量的知识联系起来,所以主要的教法是对比法。
同时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归纳得到物质的量的相关关系式。
学法:对于新问题跟着教师引导大胆想象,敢于提出问题,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整堂课的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分析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板书设计导入新课:一个化学反应的计量,除了初中学到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物理量之外,还可以用数量来计量。
数量对应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通过对物理量有关知识的复习来学习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讲授新课:板书:一、物质的量物理量的第一个通性:有准确的定义。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摩尔、克等计量单位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3.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表示方法。
4.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实际化学实验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摩尔、克等计量单位的使用及换算。
3.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表示方法的含义及计算。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教学PPT、案例材料等。
2. 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准备相关化学试剂,如酸、碱、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实验案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5. 化学实验操作演示:展示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理解。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物质的量的运用能力,如溶液的配制、滴定等。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实验中应用物质的量的经验。
说课稿《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常俊俊 41007261 化学五班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在教授新内容时要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道德与情感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C、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除了明确教学目标外,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成效还要准确握住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同样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会比较困难,接触一个新的化学计量,同时要掌握不同量之间的换算,要求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常规教学方法,所以我将会采取目标分层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鞠躬),我是来应聘高中化学的5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物质的量浓度》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在介绍“物质的量”基础上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课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扩充学生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来制定我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加以运用,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剖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重点:理解并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
本节课难点:如何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学会用推理归纳等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经验来说,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溶液体积和溶剂体积存在一定混淆;从认知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我将主要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应用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中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获得计算方法,并经过类比初中学习的物质的质量分数,感受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溶液浓度中的作用。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1.教材的位置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络导出的一个有重要运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异样普遍运用于工农业消费和迷信研讨中。
2.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A.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络。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消费中的运用。
〔2〕才干目的:A.经过课前探求,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经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求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
C.经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拟、归结、推理的才干。
〔3〕情感目的: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勾搭协作的质量。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消费效果,体验化学迷信的开展对当代社会可继续开展的重要意义。
C.经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浸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协助先生构成终身学习的看法和才干〞是课程革新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进程中学会自主探求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扑灭的火把。
〞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需特别留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先生当作容器来看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需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先生的实践预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课依据主体探求式课堂教学形式停止设计。
依照主体探求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图〝先生在教员指点下,以相似迷信研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置效果;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先生体验、了解和运用迷信方法,培育创新肉体和实际才干。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量测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4. 化学计算中物质的量的运算。
5. 实验:使用滴定法测定物质的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运算及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3. 采用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结果及问题解决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案。
2. 投影仪或黑板。
3. 实验仪器及试剂。
4. 练习题及答案。
5. 教学课件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量单位——摩尔。
3. 实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如配制溶液、化学反应计算等。
4. 物质的量运算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的量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讲解并演示滴定法测定物质的量的实验操作步骤。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给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物的物质的量。
2. 使用滴定法测定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的某种物质的量,并计算该溶液的浓度。
八、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讨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
九、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技能。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第一章:物质的量的概念1.1 物质的量的定义1.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第二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2.1 称量物质的量2.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2.3 物质的量的测定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3.1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3.2 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3.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第四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实际应用4.1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4.2 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比4.3 物质的量的回收与提纯第五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5.1 误差的概念与分类5.2 物质的量测定中的误差来源5.3 减小误差的措施第六章: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关系6.1 摩尔质量的定义与计算6.2 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6.3 利用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第七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性质7.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与表示方法7.2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关系7.3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验中的应用案例第八章: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规律8.1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基本规律8.2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定量关系8.3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实验观察与分析第九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9.1 物质的量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作用9.2 物质的量数据处理方法与技巧第十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安全与环保10.1 物质的量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0.2 实验室常见危险品与安全管理10.3 物质的量实验中的环保原则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的量的概念:重点关注物质的量的定义与摩尔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补充和说明:物质的量是化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这些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的物质含有约6.022×10^23个粒子。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质量、体积、浓度等参数进行计算。
物质的量说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物质的量说课稿《物质的量》说课稿(第一课时)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教好本节课,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b.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b.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c.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依据:学好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对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因此,我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确定为本节重点。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依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因此,我将此确定为本节难点。
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比、类比及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方法解决抽象问题,同时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即这节课学习第一节物质的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44页表“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让学生自己说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
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
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
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
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
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
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
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
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