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详案,琴琴版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5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精选7篇)《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
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学生: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
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
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
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2篇)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插叙的写法。
2、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主问题策略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模式】启导激趣──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进程及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观察及思考启导激趣互动提问。
听取;谈经历;初步感受。
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提出主问题1:讲讲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巡视、指导、鼓励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班上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插叙的写作方法。
(训练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 精读感悟提出主问题2:我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妈、爸、我、万芳……)巡视引导。
评价激励。
分组小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评价人物;笔记;朗读展示(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认识人物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态度和性格;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提出主问题3: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一人物,请谈谈怎样做才能更好处理这件事情?点评、激励。
归纳、总结。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亲情与友谊的关系,培养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我”被逼要回木雕“我”慷慨地送木雕 (插叙) 交流羚羊木雕万芳和“我”换裤子(形影不离) 沟通“我”委屈地要回木雕和谐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方案篇2一、教学目标:1、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的方法。
羚羊木雕教案一、教案概述•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木雕技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准备:羚羊木雕作品、木雕刀具、木块、色彩工具等。
•教学时间: 2学时。
二、教学内容1. 羚羊木雕的介绍•羚羊木雕是一种以羚羊为主题的木雕艺术品,通常用天然的木材进行制作。
•羚羊木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之一。
•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要求精细,需要运用木雕刀具进行雕刻,并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2. 制作羚羊木雕的步骤•步骤1:选择合适的木材–选择质地坚硬、纹理清晰的木材,如黄花梨、花梨木等。
•步骤2:制作草图–根据羚羊的形象特点,用铅笔在木块上画出草图。
•步骤3:雕刻形状–使用木雕刀具根据草图的轮廓线进行雕刻。
–首先,从外部轮廓开始雕刻,然后逐渐推进到内部雕刻,注意保留细节。
•步骤4:打磨–用砂纸或磨具对雕刻好的羚羊木雕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步骤5:上色–使用色彩工具给羚羊木雕上色,突出其形象特点和细节。
3. 木雕技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技巧1:刀法–刀法要求稳定、有力,可以使用推刨刀、斜刨刀等进行不同角度的刀法。
–刀法的运用要根据羚羊的形象特点进行适当的处理。
•技巧2:线条处理–雕刻出羚羊的线条要流畅自然,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和力度。
–线条的处理要求准确,可以运用刮削和凿刻等技巧进行。
•工具1:推刨刀–推刨刀是常用的木雕刀具之一,适合进行较大面积的刨削。
•工具2:凿刀–凿刀适合进行凿刻和修整细节等工作,能够较好地控制刀法。
三、教学活动1. 观摩羚羊木雕作品•学生观摩教师带来的精美羚羊木雕作品,了解其形象特点、工艺技巧和艺术价值。
2. 制作羚羊木雕小样•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用木雕刀具对小块木材进行雕刻,制作羚羊木雕小样。
3. 绘制羚羊草图•学生利用铅笔在纸上绘制羚羊的草图,体验形象的构建和线条的处理。
《羚羊木雕》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羚羊木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羚羊的基本知识,学习木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技能目标:掌握羚羊木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工艺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羚羊的基本知识:了解羚羊的特征、栖息地、食性等。
2.木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羚羊木雕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羚羊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羚羊的兴趣,并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羚羊吗?你们知道羚羊是什么样的动物吗?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羚羊的认识。
2.知识传递通过多媒体展示羚羊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羚羊的特点,栖息地,食性等。
3.技能训练向学生展示一些木雕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木雕艺术的魅力。
然后,向学生介绍木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包括选择木材、设计构思、刻刀选择和基本刀法等。
4.操作演示教师通过实物或视频演示,向学生展示如何用木材进行雕刻,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5.亲自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木块,并用刻刀进行雕刻。
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的操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提升改进的意见。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对羚羊木雕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木雕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从创意、技巧、完成度等多个角度进行评分。
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将羚羊木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画画、摄影等,展示学生综合运用技能的能力。
2.学生可以到旅游景点、美术馆等场所参观真正的羚羊木雕,增进对传统艺术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资源:1.羚羊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木雕刀具和木块等实物材料。
《羚羊木雕》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点:学会怎样尊重孩子情感。
一、课前演讲。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犄逮颤怦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妈妈追查、逼迫→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练习二)。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
(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
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四板书羚羊木雕起因:送木雕(插叙)————经过:要收木雕————结果:收回木雕万芳(理解、仗义)爸爸(持重沉稳)妈妈(固执生硬)↖送↘羚羊木雕↙收↙(重义轻财)(重财轻义)我(珍惜友谊)奶奶(明白事理)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二教学思路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
班级:七(一)班科目:语文任课教师:课题:羚羊木雕上课时间:45教学目的:1、学会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2、通过对文中人物话语的分析,培养学生揣摩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难点: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具:教学磁带或光盘、多媒体教学内容和进度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都知道亲情和友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家人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家人对我们的爱,朋友的关心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珍贵。
所以,我们经常会通过送礼物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心。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你们会选择送什么样的礼物呢?学生:XXXXXX师:好,那如果你们因为送礼物而跟家人或朋友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时,你们会怎么办呢?下面我就来看看这个发生在亲情、友情和礼物之间的故事——羚羊木雕。
(板书:羚羊木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下面我先播放一下这篇文章,大家可以跟着默读,读的时候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然后找出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勾划出能表现人物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的句子。
师:大家读完了吧,谁能说一下这篇文章大概的故事情节?XX,你来说一下。
学生(1—3个):XXXXXX师: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和这几位同学的复述,大家看看自己找对了故事中的人物了吗?这篇文章中主要涉及了我、妈妈、爸爸、奶奶、万方、万方妈妈这几个人物,讲的是作者把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自己的木雕送给了好友万方,后来在妈妈的询问下发现作者已经把木雕送人了,在爸妈的批评要求下,作者很为难地从万方家要回了木雕,但万方却没有因此而断绝和作者友谊的故事。
(板书:我、妈妈、爸爸、奶奶、万方、万方妈妈)三、剖析文章,分析体会人物思想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人物作者送木雕这件事各自是怎样的态度呢?首先是爸爸和妈妈的态度,大家先找到爸爸和妈妈说的话,妈妈是怎么说的呢?学生:XXXXXX师:你觉得妈妈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态度说的呢?责备、支持还是无赖?学生:XXXXXX师:从哪些话中可以看出妈妈是在责备“我”呢?学生:XXXXXX师:好,那正在妈妈责备自己的时候,爸爸进来了,他知道了我送木雕的事,先是怎样呢?抽烟,沉默了一下,然后平静的说。
羚羊木雕教案标题:羚羊木雕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羚羊木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习羚羊木雕的基本技法和工具使用。
3.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提高学生手工制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教案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一张羚羊木雕的图片,并提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 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你对羚羊有什么了解?2.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羚羊木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羚羊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用途。
3.示范与讲解(15分钟)- 介绍羚羊木雕的基础工具,如刀具、磨具等,并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演示基本的羚羊木雕技法,如削、刻、磨等,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
4.练习与实践(30分钟)- 学生自行选择一块木料,并根据老师提供的羚羊模型或图片,进行初步的木雕设计。
- 学生使用所学的技法和工具,开始进行木雕创作。
- 老师逐个辅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供反馈和指导。
5.展示与评价(15分钟)- 学生逐个展示自己的木雕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困难。
- 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认可,鼓励学生展示作品的价值和美感。
6.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羚羊木雕的学习经验和感受。
- 鼓励学生将所学技法应用到其他木雕创作上。
-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书籍推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教案评估: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羚羊木雕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技法应用的能力等。
2.学生创作的木雕作品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3.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学生对课堂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反馈。
教案建议与指导: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可以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在示范与讲解环节,要讲解清晰,步骤详细,并注意安全教育和操作规范。
3.在练习与实践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支持,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在展示与评价环节,要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分享作品和交流心得。
《羚羊木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羚羊的形象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习基础的木雕技巧和工具使用。
3.发展学生的创意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羚羊形象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介绍。
2.木雕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3.木雕的基础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幅羚羊的图片,并在课前准备的展示板上写下自己对羚羊的印象和了解。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羚羊形象特点介绍(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羚羊的形象特点和生活习性,包括身体结构、皮毛颜色、角的形状和用途、喜欢的食物等。
三、木雕工具介绍(15分钟)教师介绍木雕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包括刻刀、锉刀、钝刀等。
并向学生展示这些工具的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四、木雕的基础技巧演示(30分钟)教师逐步演示木雕的基础技巧,如挖槽、削切等。
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和记笔记,为之后的实践做准备。
五、学生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要求,开始进行自己的木雕实践操作。
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些简单的雕刻动作和线条,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进行羚羊木雕的创作。
六、展示和点评(15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展示和点评。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同时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木雕技巧和创作水平。
七、总结和反思(10分钟)通过学生展示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本次木雕活动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努力提高。
教学资源:1.羚羊图片和视频资料。
2.木雕工具和木块。
评价方式:1.学生的木雕作品评价。
2.学生对于羚羊形象特点的理解和表述。
3.学生对于木雕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延伸活动:1.让学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象特点,并进行相关的木雕创作。
羚羊木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羚羊木雕的基本知识,包括羚羊的特征、木雕的工具和材料等;2. 技能目标:掌握羚羊木雕的基本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羚羊木雕创作;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羚羊木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羚羊木雕样品、木雕刀具、木块等;2. 环境准备:教室内整洁明亮,学生桌椅摆放整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展示羚羊木雕样品,向学生简要介绍羚羊木雕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羚羊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b. 介绍木雕刀具的种类、用途和保养方法;c. 介绍常用的木材种类和选择原则。
3. 示范演示(20分钟)a. 选择一块适合雕刻的木块,演示如何使用木雕刀具进行粗雕和细雕;b. 强调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刀具。
4. 学生操作(4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选择木块进行雕刻练习。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
5. 展示作品(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羚羊木雕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老师点评每个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6. 总结反思(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总结羚羊木雕的特点和创作体会,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更多的木雕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自主创作:要求学生以羚羊为题材,进行一件精心设计的木雕作品创作;2. 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对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木雕比赛或展览,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羚羊木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课堂氛围积极活跃,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
羚羊木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羚羊木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羚羊木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羚羊的形态特征,熟悉羚羊原型,了解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学习木雕的基本工具和工艺,掌握雕刻的基本技法;(4)初步了解色彩知识,掌握基本颜色的混合方法和正确使用颜料的方法。
2. 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羚羊木雕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手工技能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增强爱护大自然的情感;(2)通过创作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向往,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悉羚羊原型和形态特征;2. 掌握木雕的基本工具和工艺;3. 学习木雕工艺的基本技法。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 掌握基本颜色的混合方法和正确使用颜料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羚羊知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羊,介绍自然分布地区、外形、习性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等。
2. 木雕基础知识介绍木雕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传统木雕工艺品,并感知不同雕刻方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
3. 木雕工具和材料讲解木雕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背锯、手锯、粗锉、细锉、刨子、雕刀、锉刀、木材、细沙纸等,并给学生简单实用的锯木和切板的方法。
4. 创作过程(1)设计初稿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羚羊资料创作初稿,并指导学生在其形态、动态、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构思。
(2)制作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初稿用浆糊纸模制作模型,并预留好拖把斜角度,以便能够为木材雕刻预留好雕刻角度。
(3)切割画线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模型贴在木材上,用笔画出羚羊的轮廓,然后用背锯或手锯将木板进行切割。
(4)用锉平滑修整将羚羊的体型和轮廓慢慢锉好,并平滑修整。
《羚羊木雕》教案,(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生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随文讲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5.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教学重点:
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②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教学难点:
①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②通过是非曲直正的辩论,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工具: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
第一课时
1.导语
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你们,如春天的小树在悄悄地长大,而且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可能事事听从家长了。
面对学习,面对友情,你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并产生矛盾,父母也许会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
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
让我们一起学习张之路写的《羚羊木雕》。
这篇微型小说讲的就是发生在家中的这样一个故事。
2.题目解说。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
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
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这里作者把《羚羊木雕》用来作为文章的标题。
全文内容就是与它有很直接的关系。
作者(看资料,请学生读)
3、快速默读、感知课文。
(大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全班分成左、中、右三个学习小组。
各组学习情况由教师、学生现场给予评价。
①快读要求。
(幻灯片2)
一组:找出生字、多音字6个左右并查字典注音、解释。
二组:文中有哪里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由什么事物引起?
三组:合作完成
文章部分情况分析一览表
喜欢我。
我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又送了羚羊,只是父母不准我送东西,还强迫我要回来。
喜欢父母。
父母很爱我还买羚羊给我,我有问题极时教育我。
喜欢奶奶。
奶奶为我好,站在我这一边。
喜欢万芳妈妈。
对子女要求严格。
得出:妈妈严厉,软硬兼施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奶奶慈爱,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仗义,明理
我重情,软弱
万芳妈爽直,严厉
第二课时
1、回想主要内容。
教师应整体考虑最好是在学生第一步辩论时把下列问题一并解决。
问题拓展
①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②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父母逼我取回来,我送了该不该取回来?
③羚羊已送了万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样处理?
④怎样才能避免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
思想内容分析
人物分析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
从上述对具体人物的分析中,对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难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解和判断。
(l)“我”把爸爸送的羚羊转送给好朋友,当然可以。
羚羊虽然贵重,但孩子的情谊更是深重的。
做父母的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感情。
(2)爸爸妈妈执意要取回羚羊,而奶奶却说“算了吧”。
在孩子已经把礼物送给朋友的情况下,奶奶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
因为,在孩子的思想没有搞通的情况下,强迫命令,会伤害孩子幼小的纯洁的心灵。
(3)“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主要在父母,不该在已经送人后强迫孩子取回。
但是,我们要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全”字,这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对这一事件的分析。
它说明孩子也感到自己并不是没有一点责任,并不是一点错也没有。
如果孩子将礼物送给朋友时,先征求了父母的意见,取得了父母的同意,就不致造成这种“反悔”的后果了。
反之,如果父母采取说服的态度,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心意,这种“反悔”之情可能会缓解。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篇课文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作者是站在孩子一边的,批判的锋芒直指父母等老一代人。
从全文的整体倾向看,本文反映的是大人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问题,其中心意思概括为这样两点较为恰当:一点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情;一点是大人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摸清情况、耐心说服的态度,而不应简单粗暴。
2、品读语言,练习对话。
教师要求:①.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值得借鉴的对话语言,读一读,划下来。
②.学生交流,自己选的语言与大家分享。
注意:对学生所选出的部分句子要求讲明美在那里?随文讲出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
并一起讲明写作特色。
表现方法分析
本文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含而不露。
本文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总是让人物自己出来说话、出来行动,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说明问题。
本文采取第一人称,有些心理活动就可以直接向读者表露,使人有自然、亲切之感。
本文的某些思想倾向,有的就是通过“我”的自述流露出来的,如结尾“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这能全怪我吗”,等等,用孩子天真的、似乎幼稚的语言,揭示出孩子心灵受到的伤害,从而反衬出父母教育失当造成的严重后果。
3、本文的写作手法:倒叙、顺序……(举例)
4、师:一般的记叙文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说,而本文却把发生在后的“查问羚羊”放在前面说,把发生在前的“赠送羚羊”放在后面说,作者这样“倒”一下有什么好处?
答:(1)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羚羊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
(2)文章一开头就把最令“我”为难的事摆出来,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
(3)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
这样使全篇叙事有波澜,有情味。
5、作业布置:1、如果明天本文作者张之路做客电视台《情义天下》节目,讨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问题,请你回家再好好地读课文,发一个E-mail给张之路,说说你的见解。
2、写出一篇自己家庭矛盾的前前后后。
请同学们任选一个做好,下周一交上来。
6、板书:羚羊木雕
张之路
父母(逼)
↓
(理解我要回)万芳妈妈→我←万芳(不理解到理解)
↑
奶奶(帮)
7、课后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
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解决生字、多音字的注音解释,进而初步讨论人物文章分析。
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
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
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
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
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故事叙述者。
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
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
“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冷静明理;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
从中我们教师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老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8、课堂反思:
先评定出各学习小组的成绩,表扬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充分肯定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辩论解决问题的勇气。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
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样就起了冲突。
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
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
当然更不能冲动,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
我们要学会非常理智地考虑问题。
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