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
- 格式:ppt
- 大小:5.36 MB
- 文档页数:55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高考考点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5.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6.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知识梳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二者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意识是指(2)二者的关系(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2)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指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①人民群众是②人民群众是③人民群众是(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例题精析】1.《现代汉语词曲》2002年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蓝牙”、“克隆”等新词新义1200余条。
这表明(A)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2.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范围,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课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学习,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分析: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内容:①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
②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2、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①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②内容: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
第十一课练习:寻觅社会的真谛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往往不尽一致。
一项措施出台很难使所有人同等受益,总会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一个人在改革中不可能始终受益,难免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
上述材料说明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②社会意识不可能统一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点上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8页)。
上述观点表明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6、“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但是,由于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