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50
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一、选择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局部战争中,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这一状况与哪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 A.信息技术B.原子能技术C.激光技术D.宇航技术【答案】 A【解析】从发现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的时间不断缩短,这显然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
2.下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技术是()A.核反应堆B.电子计算机C.航天技术D.生物工程【答案】 B【解析】“最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技术行业,应该是其他技术行业发展的基础,故本题应该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有新的进展,而人类飞天梦想的首次实现是()A.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B.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C.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D.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答案】 D【解析】人类第一次飞上太空是1961年,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4.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到2011年,我国已加入这一计划()A.12周年B.15周年C.20周年D.25周年【答案】 A【解析】中国在1999年加入这一计划。
5.目前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正在全面到来,把人类引入信息时代的重大成就是()A.遗传工程B.电子计算机C.航天技术D.电视机【答案】 B【解析】解题注意“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
6.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克曾经说:“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C.因特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D.电脑可以代替人脑【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一、电脑与网络1.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产生(1946年)1946年,第一台电脑在美国正式诞生,电脑的发明最初是与军事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2.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具有人脑的部分,能够存储信息和进行计算,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被人们誉为“电脑”。
3.电脑发展(1)发展方向: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智能化)②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2)应用领域:从国防,生产,办公,教育娱乐到家庭,无处不在。
4.因特网的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②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消极:①垃圾信息、不良内容②网络犯罪③青少年沉溺网络世界二、探索生命的奥秘1.生物工程技术和转基因技术(1)生物工程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一门新兴科学,即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DNA动手术的工程。
(2)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实际,在农业、医药等行业中生产出生物制品,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的应用:①转基因食品的贡献:提高产量,增加养分,也可以使作物变得更耐旱、或不怕虫害;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我们把改造后的基因或蛋白质食入后,究竟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2.遗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1)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1999年我国加入这项计划。
(2)进入21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克隆:克隆Clone,意思是人工诱导一个生物体或细胞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一个新的个体或群体,该个体或群体在基因型上与原生物体或细胞应该是相同的。
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
三、登上太空1.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登月计划(1)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宇航事业的开端。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程标准要求1、知识与能力●掌握电脑的诞生和发展;把握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掌握生物技术的进步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利用相关资料、图片,认识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利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克隆羊“多莉”,介绍生物技术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贯穿当代生活的高新科技和大致面貌和发展情况,了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理解各种科技成就出现和发展的意义。
教材重点:网络技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电脑与网络1、电脑(1)诞生(2)发展方向(3)意义2、网络(1)诞生(2)意义二、探索生命的奥妙1、基础2、形成3、核心技术4、应用(1)1990年(2)1997年三、登上太空1、开端2、发展(1)1961年(2)1969年(3)2003年3、作用重点难点解析1、改变世界的网络20世纪科技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子计算机。
其发展过程:1946年,美国人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后来先后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
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产生了电子网络技术。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使全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习惯。
例题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A.1942年B.1945年C.1946年D.1947年答案:C高考典题例一(2003·上海春季高考·34)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②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③中国在空间科技方面奋起直追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与题干中的20世纪50-70年代明显不符。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动力源上完成了向电力的飞跃B.使人类步入立体交通时代C.通讯技术的发明拉进了世界之间的距离D.网络技术诞生2、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于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3、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连网的是①乘坐火车外出郊游②开着汽车出去郊游③网上炒股④网上购物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4、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①晶体管②集成电路③电子管④大规模集成电路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5、下列关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已经可以部分的代替人脑的活动②大大缩小了全球的距离③使全球信息传递共享成为可能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6、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是在A1990年B1993年C1997年D1999年7、下列事件标志着宇航事业伟大开端的是A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C“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发射成功D“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8、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是A杨利伟B阿姆斯特朗C加加林D奥尔德林9、下列国家首先实现人类登月梦的是A苏联B美国C中国D法国10、中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是在A2001年B2002年C2003年D2004年二、非选择题11、计算机的发明与人类以往的发明有何不同?12、迄今为止,人类在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和突破?参考答案1.D 网络技术的诞生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掌握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2)能够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
(2)运用比较法,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认识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
(2)提问: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列举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请学生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未来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规划。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2. 同行评价:同行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3. 教学管理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策略。
2. 终结性评价: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科技创新对社会影响的思考。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科学的崛起1.1 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科学对世界的影响。
3. 认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科学的历史发展:从算盘到计算机。
2. 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
3. 计算机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改变生活方式、推动科技进步。
1.3 教学活动1. 观看计算机科学发展历程的视频。
2. 分组讨论计算机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4 作业布置2. 学习编程语言,尝试编写简单的程序。
第二章:互联网革命2.1 教学目标1. 理解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
3. 认识互联网的基本结构。
2.2 教学内容1. 互联网的起源:阿帕网、ARPANET。
2. 互联网的发展:从局域网到全球互联网。
3.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传播、社交方式、经济发展。
2.3 教学活动1. 观看互联网发展历程的视频。
2. 分组讨论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4 作业布置2.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章:生物技术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技术的含义和分类。
2. 掌握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3. 认识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3.2 教学内容1. 生物技术的含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2. 生物技术的应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
3. 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医疗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3.3 教学活动1. 观看生物技术发展历程的视频。
2. 分组讨论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4 作业布置2. 学习生物技术的应用案例,了解其原理和意义。
第四章:新能源技术的探索4.1 教学目标1. 了解新能源技术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新能源技术对能源转型的意义。
3. 认识新能源技术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4.2 教学内容1. 新能源技术的概念: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新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
(2)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和关注。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高新科技对世界的改变,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高新科技产品,引发学生对高新科技的兴趣。
(2)讲解:分别讲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高新科技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高新科技对世界的改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高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高新科技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影响。
二、第一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改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的改变。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方面的变革。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产品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讲解: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方面的变革。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信息技术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对世界的改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影响。
三、第二章: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改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的改变。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克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克隆技术等产品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