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28
会计学基础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是什么?1.一种职业,其主要工作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2.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种商业语言;3.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由资源的稀缺性所导致的人类对其社会活动效果与效益的持续关注。
人类社会活动效果与效益的根本点在于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为此,需要对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加以计量和反映。
三、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里程碑是商业组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会计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1.投资者2.债权人3.供应商与客户4.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分析等第三方中立机构5.政府管理部门6.企业管理当局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一、什么是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来自特定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制约和约束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具有相应的客观性,但也存在着主观和相对的成分。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假设在具体应用上,有三层含义:⑴决定了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凡是与本主体经济利益有关并最终影响了本主体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事项,都应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并予以反映。
⑵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在具体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时,应站在什么立场上;⑶要求严格区分不同主体之间、主体和主体的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界限。
注意:判断一个单位是否属于会计主体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法律主体,而是是否需要对它独立核算损益。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又称连续、继续经营、非清算性假设等。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第一讲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经济人以及基于经济人的企业属性问题;2、能够理解信任问题在企业有效运行和生存中的价值;3、掌握会计的价值与信任之间的关系问题;4、了解会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
二、学时安排会计专业学生: 3学时非会计专业学生:3学时三、授课内容本讲主要有三个知识点:企业的性质(辅助点)、会计的价值(核心知识点)、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核心知识点)。
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安排: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水泊梁山上是否设有会计岗位?为什么视金钱如粪土、朋友感情、义气高于一切的梁山“好汉”,仍然需要会计岗位?由此引出关于人的属性问题;进而讨论企业的属性,引入信任在企业运行效率、乃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经济学达尔文主义”思想,讨论会计的价值:一种低成本的信任工具。
在将会计与人类信任联系起来后,讨论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就比较顺畅了。
主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类学乃至明清小说的背景知识,将会计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本讲的讲授过程中,尽管我们使用了REMM的概念,但主讲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经济人的观点,让学生学会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待经济人的观点,并结合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理智的人生观,让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结合起来。
比如,经济人属性要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就需要首先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他人、社会的利益做依附,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之类的古语,可以穿插应用到课堂讨论中来。
(一)、企业的性质关于人的属性本讲开篇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从达尔文进化论角度出发,如果会计不能够为社会带来价值,社会就不需要会计。
究竟会计的价值是什么?为了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我们使用了“梁山上是否设立会计岗位以及梁山为什么需要设立会计岗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