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作品
- 格式:pdf
- 大小:247.94 KB
- 文档页数:6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1.《获虎之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田汉的唯美主义倾向研究——以《名优之死》为例田汉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唯美主义倾向而闻名。
尤其是他的小说《名优之死》,描绘了一个充满遗憾和痛苦的人生境遇,透露出他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的热情。
《名优之死》讲述了一个名叫明儿的女子悲惨的一生。
明儿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展示出非凡的才华和美貌。
然而,由于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努力不足,她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通过明儿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的残酷现实,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无助。
在小说中,田汉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明儿的内心世界。
明儿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热爱与呈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中。
她美丽的容貌和动人的歌喉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但是她却很少得到真正的赏识和尊重。
她在表演中的全情投入和对舞台的热爱,让人感受到她的真诚和灵魂深处的渴望。
田汉通过明儿的艺术追求,展示出了对美的向往和追寻,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艺术和美的高度重视。
在小说中,田汉通过对明儿经历的描写,突出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明儿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受的苦难和挫折,使她的幸福变得更加珍贵和无法承受之重。
她的一生悲苦而短暂,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田汉通过明儿的命运,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思考。
他呼吁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追求自己内心的追求,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
在《名优之死》中,田汉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慈悲之心。
明儿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困苦,让人深感她所承受的无尽的压力和痛苦。
然而,她却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美和艺术成为了她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和力量源泉。
田汉通过明儿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传递出了对美和爱的无尽热爱和深深的敬意。
通过对《名优之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田汉在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他通过对明儿一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艺术的崇尚。
从她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田汉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深刻思考和追问。
他试图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呼唤人们对美和爱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田汉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获虎之夜(节选)田汉莲姑我什么人家也不愿意去。
我在家里伺候娭毑、妈妈不好吗?魏黄氏我劝你不要三心两意的了。
只候你爹爹打了这只虎,替你做床虎皮褥子,还托二叔到城里买一幅绣花帐檐,锦缎被面子,就要过礼了。
你刚才这些话,只回头不要对你爹爹这样说,你爹爹若听见了这些话,你是晓得他的脾气的。
(下)[隐约闻外面人声嘈杂,猎犬吠声。
]祖母你听,你爹爹跟屠大爷他们抬虎来了。
你出阁的时候又要添一样好陪奁了。
你也可以早些到陈家里去享福去了。
你还不到大门口去看看去。
莲姑不,我不要去看。
我怕这个老虎。
[众声嘈杂中闻甲长之声:“抬进去,抬进去。
”][在莲姑和她祖母的错愕中间,魏福生和屠大爷半抬半抱地抬进一只“大虎”——一个十七八岁的褴褛少年。
腿上打得鲜血淋漓,此时昏过去了。
他们把他抬起放在那大竹床上。
]祖母怎么哪,打了人?魏福生有什么说的,倒霉嘛!魏黄氏打了人?打了谁呀?魏福生还有谁!还不是那个晦气[魏黄氏与莲姑的眼光都转到那褴褛少年脸上。
]魏福生他晕过去了。
快烧碗开水灌他一下。
(忽注意到莲姑)莲儿快进去,不要待在这里。
莲姑(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面色灰败的少年,似没有听得她父亲的话,旋疑其视觉有误,拭目,挨近一看)嗳呀,这不是黄大哥?黄大哥呀!(哭)魏福生不识羞的东西,他是你什么黄大哥?还不给我滚进去!莲姑(等她父亲走后,挨近少年身边,寻着伤处)哦呀,伤得这么重!(摸一手的血)出这样多的血!嗳呀,怎么得了!(哭。
忽悟哭也无益,急起身进房)[闻撕布声。
莲姑携白布和棉花一卷登场,就黄大傻侧坐。
替他洗去血迹,绷裹伤处,少年略转侧,微带呻吟之声。
]莲姑(细声呼少年)黄大哥,黄大哥!黄大傻(呻吟声中隐约吐出一种痛苦的答声)唔。
莲姑(微呼之)黄大哥,黄大哥。
黄大傻(声音略大)唔。
嗳哟。
黄大傻(呻吟中杂着梦呓)莲姑娘,痛啊。
魏黄氏这孩子这样痛,还没有忘记莲儿呢!莲姑(抚之)黄大哥。
简述田汉《获虎之夜》的抒情特征《获虎之夜》是田汉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叙事诗。
在这首诗里,他以“我”的视角,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惨遭虎害的村民,描绘了黑夜笼罩下一幅凄惨的画面:大火中家园烧毁,妻儿哭声凄厉;村落外尸体狼藉,血肉模糊,几乎全无人性。
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流露出强烈的憎恶和谴责。
此诗通过对被老虎袭击而丧生的妇女儿童的同情、愤慨与怜悯,借着猛虎残忍地吃人的画面,以“我”的感受为出发点,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同时,诗中也隐含着诗人内心深处对“战争”的谴责,表达了渴望和平安宁的心愿。
现就其艺术特色分析如下: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
《获虎之夜》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首尾两部分侧重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间两部分侧重刻画人物的心理。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并且结合不同场景的转换,来展开故事情节,突出主题思想,从而使读者既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故事情节,又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如在第二部分里,诗人用“我”对被虎袭击的妇女儿童的同情、怜悯与愤怒来描写虎群吃人的场面,虽然这一部分没有具体的“动作描写”,但仍然使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了那一幅幅血腥的画面,从而产生了对老虎等战争罪犯的痛恨和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的同情。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如将人们的反应比喻成老虎捕食的情景,将逃跑的妇女儿童比喻成惊慌失措的小白兔,将虎群比喻成嗜血的野兽。
此外,诗人还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如采用环境渲染的方式,在人物内心活动描写上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再加上准确精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动作、姿态描写、细腻形象的细节描写,以及自然环境的烘托等,来丰富诗歌的艺术内涵,进而达到艺术升华的目的。
1。
散文式的语言。
诗歌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艺术,为了使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诗人必须选择适当的词语。
由于每位诗人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感情不同,他们往往选择了最恰当的词语。
田汉在上海二三事田汉(1901年10月20日-1968年12月29日),字腾埂,江苏省姜堰县人,中国现代作家、词曲创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以他的爱国主义作品和革命歌曲而著名。
他曾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多年,在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田汉在上海的二三事。
田汉在上海的成名之作《黄河大合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词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连绵不绝的民族精神,讴歌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战胜敌人、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历史。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为国歌级的歌曲,并非因为歌词优美动人,而在于它带去了希望,唤醒了被压抑的那颗民族自豪之心。
这首歌曲打动了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了革命先烈的丰碑,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作。
田汉在上海的另一个传奇就是他的写作生涯。
在上海期间,田汉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而著称,作品涉及到了爱国主义、革命、时代风貌等多种题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青岛的浪花》、《蓝剑》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展现了田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
田汉在上海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身份,就是他是中国人民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在上海,田汉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为人民呐喊,为人民歌唱。
他用他的文字和音乐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给予他们力量和希望。
他曾经说过:“我不是天才,我唯一的天才就是我对群众深沉的感情、对人民的一个严肃的认真。
”这种对人民的忠诚和深切的感情也成就了他在上海的传奇。
田汉故事总结1. 田汉简介田汉(1899年11月7日-1968年10月31日),字翰南,江苏金坛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化活动家,著名广播剧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田汉从小立志做一名文化工作者,他的父亲是金坛的鸥鹭书院办事人,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化和书法。
他曾获得过多次书法奖项,在文学上也展现出天赋和热情。
2. 田汉的作品田汉的作品以广播剧为主,作品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在广播及文艺界造成很大的影响力。
他的著名作品包括《武松打虎》、《曹操和杨修》、《季札刺股》等。
这些作品都以历史传说和古代故事为背景,通过广播剧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这些作品具有悬疑、刺激、有趣等特点,很受听众和读者的喜爱。
田汉的作品除了在广播上广泛传播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形式,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3. 田汉的影响田汉的作品不仅在广播和文艺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田汉的作品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对于新一代的青年和读者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
这些作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受众,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传递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田汉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宣传鼓舞的作用。
他的作品以英雄和抗日战士为主角,展现了他们的勇气、智慧和顽强精神,激励了广大人民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田汉在广播剧创作上的突破和探索也为中国广播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将小说、戏剧和音乐等元素融入广播剧创作中,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广播剧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田汉的评价田汉被誉为中国广播剧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他的作品精彩纷呈,给中国广播剧界带来了新的风貌。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荧屏的节目,更是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的文化产品。
田汉通过作品传递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正能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田汉的作品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台词,深受大众喜爱。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1.《获虎之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田汉秋声赋一、前言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人们往往会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心情愉悦。
秋天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人以极大的享受。
而在秋天里,田汉的声音更加婉转动听,可以让人沉浸在其中,享受到秋天的美好。
二、田汉秋声的魅力1. 田汉的声音田汉是一位享誉音乐界的作曲家和歌手,他的声音深情动人,婉转悠扬。
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田汉都能够通过他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受。
2. 秋天的意境在田汉的歌声中,秋天的意境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绪万千的季节。
而田汉的声音恰恰能够将这种意境传递给人们,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和深邃。
三、田汉秋声的代表作品1.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是田汉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歌曲描绘了一个爱国的心声,展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田汉用他婉转悠扬的声音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无数的听众,让人们感动不已。
2. 《牧羊曲》《牧羊曲》是一首充满田园风光的歌曲,歌词描绘了大自然中宁静祥和的景象。
而田汉的声音更是为这首歌曲增添了几分温暖和欢快。
3. 《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一首富有纪念意义的歌曲,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困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田汉用他深情的声音唱出了这首歌曲中的每一个字句,让人们感同身受。
四、田汉的音乐影响田汉是中国音乐界的重要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无论是在红色经典歌曲的创作上,还是在岁月留声的演唱中,田汉始终秉持着对音乐的真诚和热爱。
他的音乐作品被很多人所喜爱,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五、总结田汉的秋声赋给了我们更多的情感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和深邃。
田汉的音乐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几代人。
对于喜欢田汉音乐的人来说,他的音乐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一文库()
〔近代文学家田汉及其作品〕
田汉是在“五四”运动中产生的一位文化巨人。
下面小
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田汉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乳名:
和儿,学名:寿昌,笔名: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
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
男,汉
族,湖南省长沙县人。
田汉,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
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
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
第1页共4页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田汉早年留学
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1968年,田汉在中
国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二、文学作品
戏剧作品有:
《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
州夜话》、《名优之死》、《古潭的声音》、《颤栗》、
《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
《一致》、《梅雨》、《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
《洪水》、《复活》、《阿必西尼亚母亲》、《女记者》、
24。
田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家,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仔细的研读田汉话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了解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及指导当代话剧的发展走向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试图对田汉早期话剧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简单的谈谈自己阅读田汉早期话剧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田汉早期话剧创作于二十年代,共有20余部,为现代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汉早期话剧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剧本题材上多爱情剧,剧本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是其包涵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且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梵峨璘与蔷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剧本讲述了大鼓女柳翠与琴师秦信芳的爱情故事。
柳翠为了让心爱的秦信芳能到国外学习音乐,不惜委身于资本家李简斋,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得秦信芳出国的费用,其举动感人至深。
就在读者以为李简斋纳柳翠为妾,并出资让秦信芳出国的时候,田汉让这个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李简斋不但没有纳柳翠为妾,还毫无代价的送钱给秦信芳,让其出国学习,而且不但自己出钱,还说服自己的几位太太捐出各自的几枚戒指一并赠送,且各无怨言。
李简斋可谓现代文学史上心肠最好的资本家,最慈善、最开明的资本家。
他仅仅是偷听到柳翠二人谈论没有金钱的爱情的无奈,就决计要帮助两个于己无利益关系的人的生活困苦,最终以大团圆结尾。
田汉固然同情下层人的生活,但过分的同情,使得田汉处理此剧时过多的倾注个人的情感,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与事实。
他理想中期望自己笔下的人物生活的幸福,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设计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显现出年轻的田汉思想上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李简斋的形象是他对当时资本家的过分美化,借助于这一美化的形象实现他自己心目中对于柳翠和秦信芳的美好的祝福。
《灵光》一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三幕剧中的第二暮使用了“梦境”的浪漫主义手法。
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29年冬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
6月,南国社继艺术剧社之后被反动派查封。
为了进一步加强左翼剧人的团结,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田汉是发起、组织者之一。
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剧联”的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这期间,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
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
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田汉与阳翰笙、杜国庠等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被软禁于南京。
同年秋,华北事件发生,田汉与应云卫、马彦祥组织中国舞台协会。
12月,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员,在南京举行了为期18天的公演,演出了田汉创作的《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
期间曾拒绝国民党政府参与其事和给予经济补助。
翌年,改编并演出了6幕话剧《复活》,创作了独幕话剧《阿必西尼亚母亲》、《女记者》和戏曲剧本《土桥之战》。
1937年春,据鲁迅小说改编5幕话剧《阿Q正传》,由中国旅行剧团首演。
“七七”事变后,创作了5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
不久,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审查了田汉被捕后的表现,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
8月,田汉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
上海沦陷后,田汉南下长沙,旋返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12月武汉联合公演《最后的胜利》,接着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田汉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并起草了成立宣言。
1938年初,据抗敌剧协“决议”,田汉与马彦祥、廖沫沙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
后去长沙,又筹办了长沙《抗战日报》,并着文明确提出,“现阶段的剧运路线是戏剧游击战”,号召戏剧工作者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1938年 2月,田汉应周恩来之邀,到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
1938年11月,撤离武汉到长沙,团结湖南广大戏曲艺人进行抗日救国之演出,并亲自写作了《新雁门关》、《江汉渔歌》、《岳飞》等戏曲剧本。
1940年应三厅召赴重庆,期间与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创办《戏剧春秋》,在桂林出版;田汉曾先后主持“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和“历史剧问题座谈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皖南事变”后,田汉离开重庆到湖南南岳住了近半年,随后到桂林从事抗战戏剧活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组建了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
同时写作了话剧《秋声赋》、《黄金时代》,与洪深、夏衍合编了《再会吧,香港》。
1944年春,田汉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检阅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进步戏剧队伍和大批优秀剧作的演出,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田汉于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这个时期,田汉主要是以公开身份组织领导演剧活动。
除了新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演剧团体之外,田汉更注意戏曲艺人的团结和民族传统形式的运用和改造,广泛动员戏剧界各种力量,投入抗日救亡和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
他紧密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为壮大戏剧队伍、繁荣戏剧创作做了大量工作。
他积极推动戏曲改革,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
1964年,先后受到张春桥、康生的攻击和陷害。
在“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传唱全国,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造者。
田汉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并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编辑本段【主要代表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这是一部群众剧,作者通过青年学生们思想认识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反动当局的投降主义和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尖锐对立。
作家以澎湃的气势、炽烈的热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出了“与广大工人、农民和市民们联合起来武装自救”的口号,这是田汉创作新阶段的特色。
由于作家迅速及时地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乱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3幕话剧《回春之曲》写于1934年底,1935年1月上海舞台协会首演。
剧中塑造了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梅娘的动人形象。
原在南洋教书的高维汉,在“九·一八事变”后告别热恋的华侨学生梅娘,回国投入抗日战争。
他在上海“一·二八”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
梅娘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回国参加了救护工作。
剧本把青年忠贞的爱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爱国之情结合起来,把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和群众斗争的热烈场面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境界。
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单纯,但作者擅长抒写感情场面、设置情境,使爱国之情和纯洁的爱情分外激动人心。
多幕剧《丽人行》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
剧本写女工刘金妹遭受日本兵的侮辱,加上工厂倒闭,家庭生活无着,被迫沦落,几乎被逼到了绝路。
她的遭遇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苦难。
知识妇女梁若英既向往革命、有一定的正义感,又经不住痛苦的折磨,软弱苟安。
她离开从事革命的丈夫章玉良后,与银行家王仲原同居,直至被王遗弃才逐步觉醒。
新女性李新群不仅有革命者的勇敢、机智,还以深切同情帮助女工刘金妹,引导梁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