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6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各地的农民起义使得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一部分清朝官员意识到传统的思想不足以应对当前形式,于是萌生了向对外学习的念头。
但是他们的学习是在继续沿用传统礼教的基础上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学习技术。
洋务运动虽然表面上是为了自强求富,但是根本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因而很难脱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为中国找到新路子也是不能实现的。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国内知识份子义愤填膺,在康有为的带领下开展了“公车上书”的活动。
光绪帝开始重视变法的主张,随后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展维新运动,但是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在抵御列强侵略的同时又积极反抗清朝统治。
1911年,中国爆发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被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启蒙思想及文化: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的同时,中外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带动起了新文化运动。
此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大幅度传入中国。
为什么都没有能够救中国?洋务运动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因为只停留在学习器物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到制度上学习,所以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压制,只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作挣扎。
洋务运动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学习不能够救中国。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虽然他们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是他们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的影响,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逐渐开放,从最初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逐渐吸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走了一条不易但是必要的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经济建设出发”的口号,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逐步从以前的“自力更生”思想走向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倾斜,这一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而在政治方面,邓小平也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调整和改革,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三步走的改革战略、开展对台对外经济合作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在政治上寻求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在于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与吸收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相关。
中国在工业、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局面。
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中国向西方亦有深入的学习和吸收。
具体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如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音乐、电影、时尚、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国际目光中的亮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互动、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学习最为激烈的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等知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西方的宪政制度、立宪派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交困等原因,中国在这一阶段无法完全吸收和转化西方学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学习西方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同时,中国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技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性学习,相对较为独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
中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制度,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追求现代化,并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前仆后继的不断奋斗下,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洋务,维新,新文化运动,孙中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救国之道与强国之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器物阶段的学习分为两次尝试,这段时期中国人主要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与军事技术以期富国强兵,但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手机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18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但是他们的主张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同,所以并没有得以实践。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新办洋务,称为洋务运动。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学习以“船坚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鸦片战争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家意识到要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侵略,就要学习西方的“炮利船坚”“工艺精良”等军事技术,从而提出了“师夷”以“制夷”的主张。
此时一批在探索中开了眼界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跳出“中体西用’枷锁,开始考虑以西式政体来改变中国社会,继续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把它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第二阶段从中法战争到戊戍变法,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新突破。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批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上层知识分子提出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的改良主义思想。
早期改良派向西方学习的视线投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环节上,而且接触到意识形态和政体方面。
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终破产,进而分化出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开始重新思索救国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重点已转移到政治革命、社会进化方面,这是“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升华。
辛亥革命取消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兴起,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主题全部地昭示出来,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近代学习西方理论实践和探索中国新道路紧密相结合。
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掀起了一场旨在批判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此中国人决心抛弃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以俄为师。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西方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思潮,它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么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小议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眼看世界,开始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
由物质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由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思想领域的学习;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全面革新,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学习,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时期,1840—1919年,这个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国家制度到传播西方革命思想,但大都以失败告终。
、1919—1949年,这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发起,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农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时期经历了创建共产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两个时期学习西方的进程分述如下:一、1840----1919年,中国人学西方,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层次。
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西方“坚船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科学技术,为物质层面的学习;第二阶段是甲午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变革社会上层建筑形态的学习;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是第三阶段,主要学习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为思想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层面的学习。
这三个阶段向西方学习表现出三个层次.即:技术成果(器物),物质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政治体制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层。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们从鸦片战争的亲身经历和对战争失败原因的总结中,深切地感到了中外在“器”、“技”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从而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第一讲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导语】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苦读经史,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朝的逐渐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学习,之后向俄国学习,最终选择了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我们这节课就先来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将要涉及到:地主阶级的两个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的三个派别:维新派(包括早期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专题梳理】一、器物层面——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这两个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他们学习西方的大背景都与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有关,这场战争让他们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也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但他们看到的落后仅仅是我们武器不如人、技术不如人,而与我们的政治制度无关,这也是与这两个派别的阶级属性分不开的,既然是我们的器物不如人,那么就从学习器物开始吧。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可以了解这两个派别要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目的。
具体归纳如下:二、制度层面——资产阶级在学习器物向学习制度这一层面转变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他们是最早提出要在中国改良政治、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的先进中国人。
材料: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陕西洋县城关中学叶慧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泽被东西,但因为自然经济的束缚,加上明清闭关自守及文化高压政策的影响,中国的科技文化未能与时俱进,逐渐落后于西方。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显著特征,即所谓“欧风美雨”的产物。
早在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首次把西方的“长技”带到中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但被中国统治者斥为“奇技淫巧”、“旁门左道”而受到排斥,失去了一次发展自己的机遇。
鸦片战争之际,中国人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所惊醒,开始了长达150余年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尽管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付诸实施,但启迪了一批批后来的志士仁人,走出保守的思想藩篱,不断探索自强之路。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写出了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政新篇》。
尽管当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时代的曙光。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师夷长技以自强”,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工商业,掀起了洋务运动。
尽管这种企图把西方“长技”移植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肌体上的模仿,未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但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实践的步伐,催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扫中国“万马齐喑”、闭目塞听的社会风气。
早期维新思想衍生于洋务运动中。
一些洋务派企业的经办者如冯桂芬、郑观应、王韬、马建忠等人,在实践中逐步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赖以生存的土壤——经济、文化体系乃至政治制度。
因为其阶级局限性,这些主张并未实施,但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倡导“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但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期末论文——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学号:K11014109年级:2010级院系:法学院专业:法学目录摘要 (3)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 (4)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4)《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 (4)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5)辛亥革命——孙中山 (5)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 (5)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国共产党 (6)结语 (6)参考资料 (7)摘要: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此,中华民族的史书上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篇章。
然而,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The western powers in 1840 with its sturdy boats and sharp guns opened the door of this country with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who has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from then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arts a deep and eternal humiliation chapter. However, the martyrs with a commitment to save the nation always continue to try, to Europe and learning, to Japan to learn, to learn Russian, a one hundred years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history in order to revive nation brought hopes and dreams to the Chinese people's who is frightful calamities in the years that full of humiliation, encouraging the generations of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Chinese nation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关键词: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In Body West Use,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new-d emocraticrevolution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学习之河”无疆,开辟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也开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180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商人开始在中国不断活跃,开辟了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历史旅程。
数十家外国企业来到中国,迅速在中国开发经济活动,建立了租界。
在柴灰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开始发动,中国就开始了大规模向西方学习,努力接受西方技术、文化和思想,努力赶超西方。
在洋务运动初期,许多杰出的中国改革家开始学习西方知识,把西方技术和科学应用到中国,其中包括实行罗马法、施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引进西方技术和医药科学、介绍火药和印刷术等等。
到20世纪初,中国宣布了“开放政策”,中国决定向西方学习。
1905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国学生总会,发起了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留学的运动,让许多中国学生赴国外学习,积累西方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国内。
中国因为向西方学习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成就和发明,包括火车、机器、电灯、中外合作的教育机构等等,也迅速接纳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其中罗马、伊斯兰以及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式模式向更加融合西方的文化模式的转变。
也正是因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让中国的思想成为更加国际化,使中国得以和世界接轨,不断实现进步,从而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趋势。
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在以不断汲取外界营养,并以自己独特的思考视点,以及更加开放式的思想观念,把这些营养充分转化,使自身发展更进一步,走在世界大流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世界文化的融合。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______ 李世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说起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明时,都是挺胸抬头,极为自豪的。
但当说起近代史时,我却是极为沉重的,因为在我看来近代史是用鲜血写成的,那一张张写着近代史的纸张都浸透了鲜血。
无论是战争,政治还是在学习西方上。
中国学习西方可以分为5个阶段:一,新思想的萌发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后,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也惊醒了中国官吏与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
代表人物有“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他们同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新风,同时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份成员如奕訢,曾国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提出了“中体西用”,“自强”,“求富”的主张。
但洋务派招到以倭仁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保守派认为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是“奇技淫巧”,不能学习。
虽然洋务派并不是要是中国朝资本化发展,但确实是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一步。
三,戊戌变法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人器物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隐藏在强大器物背后的政治制度。
于是便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以政治民主化推进经济近代化。
1895年的“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行程已从思想层次推进到政治层次。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和受压迫的局势,我们的先辈开启了我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因此,中国的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懈寻求救国真理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批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中苏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辈们开始注目世界。
被称为我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时引进船炮,增强我国军事力量。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以富国强兵。
虽然他们只是强调了在物质方面学习西方,其目的只在于“制夷”,建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但这使得中国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局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为领袖,建立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要通过这一方案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土地平分、“通天下皆一式”等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方案最终无法实施,虽然天京变乱后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但它没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需求,缺乏社会实践和经济、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广大太平军的拥护,太平天国运动仍以失败告终。
另一方的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危机上出现了分歧,形成顽固派和洋务派。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他们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依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经过艰辛的学习和探索,我们民族获得了新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我们将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特点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懈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救国救民思想不断在提高,也表现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己的特点,最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一)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与科学技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清王朝正处于衰落时期,政治黑暗、财政困难、军备废驰。
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妄自尊大。
而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非常迅速,封建落后的中国便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倾销廉价商品的主要对象。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以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罪恶企图破产后,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用重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此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被殖民奴役的屈辱历史。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深,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意识到应该了解西方、认识西方。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和抗击英军的斗争中,看到了西方列强武器装备的先进,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为知晓夷情,他开始收集外国的资料,请人将1836年英国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为《四洲志》,这是最早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西方资料。
林则徐则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此外,同时期魏源也在努力介绍西方知识。
他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应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国富民强。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存亡关头,部分中国人便由此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全方位变化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人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认为应该沿用旧的封建制度进行统治,仍旧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洋务派认为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开办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人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强盛起来,清政府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仁人志士不断探究其失败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案。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是社会剧烈动荡,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
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在100多年间,几代中华儿女付出了血的代价,终于在全世界面前站立了起来。
在这其间,中国的先进分子勇于探索,推陈出新,使古老的中国获得新生,开始与世界接触并获得发展。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洋务,维新,新文化目录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第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第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第一,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第二,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第三,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第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炮舰进攻之下,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两大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始了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苦历程。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鸦片战争后,魏源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其唯一目的是“制夷”,引导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并且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他们学习西方是在肯定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的前提下进行的。
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早期维新思想传播的基础上,以康、梁、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反专制、兴民权、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几乎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开始了革命实践。
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这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的继续。
可以看出,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是与中国的民族危机紧密相连的,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其思想资源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
另外,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的探索,呈现出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体现了一下几个特点:爱国性,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被动性,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背景下进行,带有明显的被动性; 渐进性;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观念的三个层层递进的变革程式体现了由表及里的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继承性;从地主阶级抵抗派直到资产阶级激进派,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前者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又把这个过程一步步推向发展;变化性:由于形式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阶级属性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决定了不会太深入,在近代西方文化始终没能在中国形成成熟、系统近代文化体系。
第一讲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导语】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苦读经史,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朝的逐渐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学习,之后向俄国学习,最终选择了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我们这节课就先来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将要涉及到:地主阶级的两个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的三个派别:维新派(包括早期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专题梳理】一、器物层面——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这两个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他们学习西方的大背景都与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有关,这场战争让他们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也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但他们看到的落后仅仅是我们武器不如人、技术不如人,而与我们的政治制度无关,这也是与这两个派别的阶级属性分不开的,既然是我们的器物不如人,那么就从学习器物开始吧。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可以了解这两个派别要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目的。
具体归纳如下:二、制度层面——资产阶级在学习器物向学习制度这一层面转变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他们是最早提出要在中国改良政治、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的先进中国人。
材料: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概括起来说就是:(1)政治:实行君主立宪;(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建立学校,学习西学。
这三大主张也成为以后的康梁维新派孜孜以求的目标。
要了解这一派别,首先要了解的是19世纪末的中国。
1895年,“天朝上国”的大清败于“蛮夷小邦”日本,还败得异常惨,不但割地、赔款、开放口岸,还被迫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在促使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蕞尔小邦日本为什么这么厉害?这就要归功于日本19世纪60年代开始明治维新。
于是,中国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开始了他们的维新浪潮。
【拓展】1、康有为为什么要假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敢也无力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只能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以减小改革的阻力。
【拓展】2、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起到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最大的功绩)如果说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上层,因为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敢与封建实力彻底决裂的话,那么,革命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受到封建势力的挤压和剥削则是异常深重的,也正是如此,他们才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与封建势力抗争到底,他们的主张也就比维新派更为激进,他们主张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制度。
为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之后,又与时俱进,提出了更为合乎国情的新三民主义。
【拓展】1、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实现的手段。
【拓展】2、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思想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1、兴起【史料】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隔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1)背景:必要性:①政治:外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内部—军阀统治日趋黑暗;②思想:只有先进行思想上的启蒙,把人民从专制统治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
可能性:①经济、阶级: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②思文: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表现:①标志: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②代表人物:陈李胡鲁等③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④主要阵地:《新青年》⑤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拓展】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①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②一批学术精英的积极参与。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如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
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
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
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百家争鸣,盛极一时。
2、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化的平民化核心:民主与科学【史料】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
——陈独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思考:新文化阵营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家店”的实质是什么?原因:根本: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直接: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评价(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2)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了专制主义;②思想上,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3)局限: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小结:1、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它们关系的表述中,有人认为是“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也有人认为是“齐心协力、相得益彰”;还有人认为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最为准确?请结合三派的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实践活动和实践结果来予以说明。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异曲”——三派的思想主张不同:维新派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激进派主张通过文化手段,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同工”——三派的政治主张基本相同: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殊途”——三派的实践活动不同:维新派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革命派发动了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同归”——三派在实践结果上基本相同:都从不同层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最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点:(1)从背景、目的上说,具有爱国性: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
(2)从领导阶级上说,具有广泛性:四大阶级(包括农民、无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先后向西方学习并付诸实践。
(3)从学习的内容上说,具有层次性: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层次”。
(4)从前后关系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发展:每一次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存在继承和发展关系。
(5)从学习的过程上看,由被动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走西方的路”到“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曲折过程。
(6)从影响上说,具有进步性:通过向西方学习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学以致用】阅读下列材料:甲:“天不变,道亦不变;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乙:“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丙:“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丁:“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依据材料指出甲、乙、丙、丁在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甲反对学习西学——地主阶级顽固派;乙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不学制度——地主阶级洋务派。
丙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
丁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
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坚持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相互融合,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