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腰讲义痛创新
- 格式:ppt
- 大小:990.50 KB
- 文档页数:22
医诊通全科盘源性腰痛知多少■山西白求恩医院疼痛科许银红陈建平【摘要】盘源性腰痛全称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且不伴神经根性症状或腰椎不稳等影像学表现,主要表现为久坐久站后疼痛加重。
临床治疗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当非手术治疗不佳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当出现相应腰部不适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能做到早治疗早康复。
【关键词】椎间盘;盘源性腰痛;治疗据了解,我国慢性腰腿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且每年还将以1000~2000万人速度增加。
持续或间断的腰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在因腰痛就诊的患者中,存在一部分患者影像学虽无明显异常,但久坐或久站就会腰痛,这就要警惕盘源性腰痛的可能。
一、什么是盘源性腰痛盘源性腰痛全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指一个或多个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某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且不伴神经根性症状或腰椎不稳等影像学表现。
简单来说,就是指影像学上无明显异常表现,但由于椎间盘内部出现异常从而产生的腰痛。
二、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有哪些盘源性腰痛顾名思义,以腰痛为主要症状,深在的下腰痛,不因休息而缓解。
因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定位症状和影像学特征,早期明确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初期多当作腰椎小关节紊乱、腰肌劳损等病治疗。
多数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可以有很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腰痛,久坐或者久站后加重。
三、盘源性腰痛的原因是什么髓核及纤维环的断裂这是导致盘源性腰痛发作的最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从3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这种退变就导致了椎间盘的营养障碍等。
在椎体间压力或者扭转力的复合作用下,髓核易发生破裂导致椎间高度丢失和潜在的椎体间不稳。
这就类似于树木的逐渐枯萎,随着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丢失,树木干枯变脆,椎体也是这样的道理。
椎间盘内神经分布异常在正常的椎间盘中,只有后部1/3的纤维环组织中有神经分布,而在慢性腰痛的患者中,随着纤维环的破裂等原因,纤维环的内1/3的髓核中也发现了神经末梢的存在,且为无髓鞘神经,且呈P物质(一种致痛物质)阳性。
加味四物汤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60例【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33-01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back pain,dlbp)是指腰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腰痛,以其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无节段过度活动为临床特点。
park等【1】于1979年首先提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其定义为:影像学除外神经根压迫的情况,由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退变导致的顽固性腰痛。
我国学者【2】于2005年在全国腰椎退行性疾患座谈会上将椎间盘源性腰痛定义为:所有不以神经组织受压(即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其源于椎间盘自身的疼痛,有别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带来的根性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属于中医学的“痹证”的范畴,保守疗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应用中医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作用。
笔者于2008年3月-2010年2月间门诊收治6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给予加味四物汤口服治疗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0 例,其中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龄最小30 岁,最大70 岁,平均45 ,岁。
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部疼痛,常为l45 和.s1棘间、髂后、腹股沟、股前、股后、大转子等处的自发胀痛。
2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神经根张力试验阴性。
3 在x线平片上腰椎椎间隙无明显狭窄,动态腰椎摄片无腰椎失稳现象,即腰椎过伸、过屈时相邻椎体间移位不超过3cm,角度位移不超过11度。
同时需排除腰椎滑脱的存在。
4 扫描显示无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及骨折、肿瘤等其他病变。
5 mri t2 加权像上病变椎间盘呈低信号改变,椎间盘后侧正中有一小的圆形或卵圆形高信号区(hiz)。
6 椎间盘造影术诱发疼痛。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就诊前未进行相关治疗。
排除标准:(1)疼痛症状能自行缓解者;(2)有间歇性跛行或神经根放射性疼痛、麻木者;(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节段性失稳和有其他明确引起腰痛的软组织劳损疾患者;(4)有腰椎骨折或手术病史的患者;(5)怀孕或估计随访困难的患者。
通痹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6-20T10:03:58.9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2期作者:李运美侯秀秀袁福禄[导读]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以腰部疼痛为表现的临床疾病,该类病症不是由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等机械压迫引起的。
李运美侯秀秀袁福禄(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 061000)【摘要】目的:探讨通痹胶囊结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保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性。
方法:10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口服通痹胶囊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服通痹胶囊结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是药物保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通痹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药物保守治疗【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46-02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以腰部疼痛为表现的临床疾病,该类病症不是由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等机械压迫引起的,此病患者腰痛的症状主要由腰椎间盘终板内破裂[1]、纤维环破裂、受到化学刺激、微血管及伴随的神经末梢长入腰椎间盘[2]等内部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
其所表现出的临床特点是腰部局部疼痛、不伴有根性症状,此病患者常可出现腰骶部或臀部弥散性疼痛、股外侧痛,甚至出现腹股沟区痛、下腹痛,一般不会出现下肢放射痛,并且腰痛经常反复的发作,使患者活动受限,给患者的行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均带来了极大不便和痛苦。
此类患者,没有明显的手术指征,因而在治疗上主要是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近年来,随着椎间盘源性腰痛病因、病理不断深入的研究,治疗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我院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通痹胶囊(院内制剂)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仙灵骨葆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药物保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奇偶数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61例,采用塞来昔布胶囊与仙灵骨葆胶囊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联合用药治疗后,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5.1%,V AS评分为(3.1±0.8)分,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7.0%,V AS评分为(5.2±1.0)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采用仙灵骨葆胶囊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标签:仙灵骨葆胶囊;椎间盘源性腰痛;V AS评分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症状,患者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极易发病,经常规治疗后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病情,但易复发,不仅会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基本生活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2]。
所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尤为重要。
临床上多采用保守药物治疗。
本研究以不同药物疗法对收治的122例患者进行治疗,详细比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奇偶数分为两组。
对照组61例,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27~77岁,平均(43.3±4.3)岁;病程1~9年,平均(4.3±1.0)年。
观察组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29~79岁,平均(44.2±4.4)岁;病程2~10年,平均(4.4±1.3)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排除标准:(1)患者均符合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经CT等影像学诊断确诊;(2)患者均无手术指征;(3)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均对本次研究耐受;(5)患者均意识清醒,可配合本次研究;(6)排除对本次研究不耐受的患者[3-4]。
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效果作者:马涛来源:《中外医疗》2019年第16期[摘要] 目的研究骶管滴注聯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其中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治疗,治疗组给予小针刀联合骶管滴注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
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11%,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68.89%;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91.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44,χ2=6.944,P<0.05)。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3.58±0.17)分、(3.17±0.25)分、(2.89±0.91)分、(2.21±0.74)分vs(6.53±0.37)分]、[(3.11±0.14)分、(2.78±0.32)分、(1.77±0.66)分、(1.32±0.71)分vs (6.58±0.42)分],且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低[(3.11±0.14)分、(2.78±0.32)分、(1.77±0.66)分、(1.32±0.71)分vs(3.58±0.17)分、(3.17±0.25)分、(2.89±0.91)分、(2.21±0.74)分](P<0.05)。
治疗后随访6个月发现,治疗组复发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
DOI:10.16662/ki.1674-0742.2019.16.098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效果马涛公安爱康医院骨科,湖北公安434300[摘要]目的研究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其中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治疗,治疗组给予小针刀联合骶管滴注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
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11%,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68.89%;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91.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44,χ2= 6.944,P<0.05)。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3.58±0.17)分、(3.17±0.25)分、(2.89±0.91)分、(2.21±0.74)分vs(6.53±0.37)分]、[(3.11±0.14)分、(2.78±0.32)分、(1.77±0.66)分、(1.32±0.71)分vs(6.58±0.42)分],且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低[(3.11±0.14)分、(2.78±0.32)分、(1.77±0.66)分、(1.32±0.71)分vs(3.58±0.17)分、(3.17±0.25)分、(2.89±0.91)分、(2.21±0.74)分](P<0.05)。
治疗后随访6个月发现,治疗组复发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
脊柱平衡手法配合灵仙通络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陈长春,赵晓明1,黄立2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平衡手法配合灵仙通络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的疗效。
方法:选取180例DL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最终治疗组完成86例,对照组完成84例。
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和随访6月的中医证象评分、V AS评分、ODI评分,并评价疗效。
结果:治疗后和6月随访,两组V 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V AS评分、治疗后6月V 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ODI评分、治疗后6月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0%(80/86),对照组84.7%(P<0.05)。
结论:脊柱平衡手法配合灵仙通络方能够明显改善DLBP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降低V AS、ODI评分。
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脊柱平衡手法;灵仙通络方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48(2019)05-0738-05doi:10.3969/j.issn.1007-6948.2019.05.018Clinical Effects of Spinal Balanced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Lingxian Tongluo Prescription in Treatment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CHEN Chang-chun,ZHAO Xiao-ming,HUANG Li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Baoji Central Hospital, Baoji(721008),ChinaAbstract: Objectives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spinal balanced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Lingxian Tongluo Prescription in treatment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DLBP)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DLBP (18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9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86 cases were actually completed and 84 cases were comple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score, V AS score, and ODI score were observed,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V AS and ODI scores (P>0.05); both V AS and ODI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 V AS score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V AS score in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DI score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ODI score in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0% (80/86) and was 84.7% (71/8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spinal balanced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Lingxian Tongluo Prescrip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CM clinical syndrome of DLBP patients, reduce the scores of V AS and ODI, and provide reliable clinical treatment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DLBP with the comprehensive targeting of TCM and techniques.Key words: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spinal balanced manipulation; Lingxian Tongluo Prescription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又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是由于椎间盘内机构紊乱、退变、椎间盘内破裂、椎间盘炎等因素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疼痛敏化,最终导致以腰部顽固性疼痛为主要症状,不伴有神经根卡压、椎体移位的放射性证据[1-2]。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进展杨名胜1 吴 叶2,Δ(1 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林业局医院骨科,海林 157100;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北京100048)摘要 腰痛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该病患者在骨科门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引发腰痛的各种原因中,由于椎间盘本身病变引起的腰痛约占39%。
腰椎间盘内部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腰痛被定义为椎间盘源性腰痛。
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各种文献报道结果并不一致。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优缺点,为医务工作者选择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腰痛是十分普遍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文献报道[1]:8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腰痛,而初次腰痛在康复后的1年内,有24%~87%的患者会复发。
引起腰痛的原因众多,其中由椎间盘本身病变所致腰痛即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约占39%,高于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腿痛(30%)[2]。
椎间盘源性腰痛指是指腰椎间盘内部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腰痛,以其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和节段过度活动为临床特点。
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效果好,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
为此,作者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 非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卧床休息、按摩、功能锻炼、神经阻滞、射频消融、椎间盘内电热治疗及椎间盘内激素注射等。
(1)药物治疗:可明显缓解椎间盘源性腰痛,如外周和中枢性镇痛药、肌肉松弛剂、镇静剂、糖皮质激素、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但这些药物治疗只是对症治疗,未对产生疼痛的椎间盘本身进行干预,不会达到彻底治疗的效果。
(2)卧床休息:适当的卧床休息,可以有效缓解腰痛。
Deyo 等[3]研究显示对没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短期卧床和长期卧床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别,他建议卧床休息最好是2天;虽然该研究并非单纯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但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