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版六年级下语文 手指作者丰子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22.手指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人物生平.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丰子恺从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创《美育》杂志。
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丰子恺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1966年,十年浩劫期间,丰子恺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逝世。
个人作品著作创作特点.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丰子恺的资料简介丰子恺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
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人物生平丰子恺原名丰润,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丰子恺者,本名丰润,字子恺,浙江崇德石门湾人也。
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有六姊,他的母亲将他生下来后,由于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取小名“慈玉”。
他在家乡念小学时,有一次,乡下要搞什么选举。
小学老师说,乡下人文化低,笔画多的字不好写,为日后考虑,名字应尽量用笔画少的字,因此,“润”字改为“仁”字,老师说,浙江读音“仁”与“润”差不多,“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丰仁”了。
他就以这个名字进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师从李叔同学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国文。
毕业,与刘质平、吴梦非、刘海粟、姜丹书创中华美育会,办《美育》杂志。
又与质平等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教西洋美术。
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
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
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顗”。
后改为“子恺”“恺”与“顗”同,均为安乐意。
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
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
丰子恺在早期作画时,曾用TK署名。
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
当时的子读作“TSU”。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丏尊老师的则为“妈妈般的教育”,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丰子恺曾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
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
丰子恺一、人物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二、人物生平1、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2、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丰子恺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3、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4、1919年,丰子恺从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创《美育》杂志。
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5、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6、1927年11月,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7、1933年,丰子恺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8、1966年,十年浩劫期间,丰子恺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
9、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逝世。
三、创作特点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打印版
《手指》作者简介
1、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
1941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
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出自他的散文集《缘缘堂续笔》。
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意蕴深厚的一篇散文,写于1921年1月2日。
当时,丰子恺先生在日本弘前市丰岛与太郎的寓居里,随着弘前市与太郎一起动迁到支笏洞爷湾,一共居住了半年。
其间,生活很清闲,但他却觉得很闲适、舒畅。
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成了《手指》这篇散文,以抒发自己的情志。
本文的主题突出,在平静的叙述中体现生活哲理;语言简朴,亲切自然。
通过手的描绘,联系到正义、邪恶、强大、弱小等,讲明了道理,给人以启示。
文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丰子恺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丰仁,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
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因而积郁成疾,于1975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
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
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
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
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我的儿子》。
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多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等著作。
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2《手指》丰子恺简介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
浙江崇德人。
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
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丰子恺学外语的方法艺术家丰子恺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而且是有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除搞作画,练书法,写随笔外,先后学过日文,英语,俄语,并用这3种外文翻译了大量的音乐,美术,理论和文学作品。
他学外文的方法是有计划地熟读课文,或以中译本为参考,熟读原著。
每天读一新课,同时不断地温习旧课。
为了加深记忆,牢固掌握所学东西,他常采取有计划的重复的方法掌握所学的东西。
如读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在文章下面划一笔,一笔一笔积起来,组成一个“读”字的繁体字“”,即表示他把这篇文章读了22遍。
具体的办法是这样:第一天他把第1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第二天把第二课同样读10遍,再把每一课温五遍,在士字下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第二课温5遍,每一课温5遍,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二,三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2遍结束,即完成“”字的最后两只脚。
手指课文的主要内容
《手指》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五指的特点:
它们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特点: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最肯吃苦。
食指特点: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特点: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
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特点: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
《<手指>课文知识点全解析》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丰子恺先生的《手指》是一篇充满趣味和哲理的课文。
这篇课文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我们最熟悉的手指赋予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
本文将对《手指》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
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 年 11 月 9 日-1975 年 9 月 15 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
丰子恺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散文往往以小见大,通过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描写,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手指》这篇课文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课文内容解析1. 课文结构《手指》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总述了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分别从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外形和作用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最后总结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 手指的特点和作用(1)大拇指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虽然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但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2)食指食指的工作没有大拇指吃力,但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手指丰子恺课文手指丰子恺课文丰子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书法家和作家。
他以其幽默风趣的漫画作品而闻名于世,而他的作品《手指》更是广为人知。
这篇课文以丰子恺先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他对手指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丰子恺先生说:“手指是人类身体最精细的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用来抓取物体的工具,更是人类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在课文中,丰子恺先生通过他的画笔和文字,向读者展示了手指的多样化。
他用生动的插图和幽默的文字,描述了手指的形状、长度和灵活性。
他指出,每个人的手指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指纹一样,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个性。
丰子恺先生还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对手指的敬重和赞美。
他说:“手指不仅是我们的工具,更是我们的艺术家。
”他通过描绘手指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强调了手指的重要性。
他认为,手指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情感和创造力的媒介,是连接人类创造力和世界的纽带。
此外,丰子恺先生在课文中也探讨了手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他认为,手指不仅仅是用来完成日常任务,如穿衣、吃饭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手指的动作传达情感和交流。
丰子恺先生引用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历,讲述了他是如何通过手指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篇课文,丰子恺先生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手指的关注和赞美,以及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手指,并用它们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去感受生活的乐趣和丰富性。
总之,丰子恺先生的《手指》课文通过幽默而深刻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手指的多面性和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篇有趣的故事,更是对生活和创造力的思考。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会对手指有着全新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美妙之处。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丰仁。
浙江崇德人。
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
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