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19
准东滴水泉油田八道湾组退积型冲积扇沉积微相识别
王建新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1(032)005
【摘要】根据区域地质、地震、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对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山前斜坡区的滴水泉油田滴12井区八道湾组J1b1段的沉积微相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J1b1段为冲积扇沉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种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8
种微相。
岩性与岩相的垂向变化反映目的层是侏罗系最早期的低位域沉积,具有在
石炭系背景上填平补齐的特点。
J1b1段沉积环境从扇根、扇中往上过渡为扇缘,表明该时期为水进背景下的退积型冲积扇沉积。
滴水泉油田八道湾组的冲积扇沉积微相识别,对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寻找与扇体有关的油气藏具有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489-491)
【作者】王建新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221
【相关文献】
1.小拐油田夏子街组冲积扇沉积微相 [J], 曹宏;姚逢昌
2.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夏一段冲积扇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J], 白振华;张源智;刘玉梅;马行陟;江晓晖
3.砾质辫状河型冲积扇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代白杨河冲积扇为例 [J], 刘大卫;纪友亮;高崇龙;靳军;杨召;段小兵;桓芝俊;罗妮娜
4.基于地质矢量信息的冲积扇储层沉积微相建模: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为例 [J], 冯文杰;吴胜和;夏钦禹;李俊飞;伍顺伟
5.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洪积扇沉积微相研究 [J], 李晓锋;彭仕宓;唐海发;周国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及研究进展一、沉积岩概述1.定义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沉积物),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它是地壳中三大岩类之一,具有岩石的共同属性;是地壳中地质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中是稳定的;是矿物的集合体。
2.基本特征①沉积岩(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在地壳表层。
②沉积岩与岩浆岩、变质岩具有相似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但仍有很大差别。
外动力地质作用③生物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④沉积岩具有特殊的复杂多样的结构与构造。
⑤沉积岩形成过程的空间与时间跨度大,阶段性明显,分异作用普遍。
3.分布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分布十分广泛。
具体地说,①面积陆地的大约3/4被沉积物(岩)所覆盖,而海底几乎全被沉积物(岩)所覆盖。
②体积沉积岩约占岩石圈体积的5%,而岩浆岩和变质岩约占95%。
③厚度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各处的具体厚度变化很大。
有的地方可达几十公里,如高加索地区,仅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沉积厚度就达20~30km;但有的地方则很薄,甚至没有沉积岩的分布,直接出露着岩浆岩和变质岩。
④分布区域现代和古代沉积物大量沉积的场所为: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的拗陷带。
4.分类沉积岩的分类是沉积岩石学研究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①分类的原则A.分类要明确清晰而有系统性,要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内在联系。
B.分类切记要能够便于应用和操作。
②综合分类(冯增昭,1982,1992)首先根据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划分大类和基本类型,然后根据粒度、主要成分特征及是否可燃等细分。
我们采用的分类方案。
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单元。
如山地、高原、冲积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2.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进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学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塞利,1970年)。
即是说有沉积物堆积并保存的环境区域,如河流、湖泊、三角洲、滨海、浅海、深海等。
锦98块沉积微相研究【摘要】基于岩心观察、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研究区杜家台油层沉积环境研究,论述杜家台油层的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建立相应的测井相识别标志。
锦98块杜家台油层为滨浅湖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有扇三角洲相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分支间湾微相和滨浅湖相。
【关键词】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粒度概率累积曲线1 研究区地质概况锦98断块区位于辽河油田西部凹陷西斜坡的西南部,是由北端地层超覆线以及南部两条断层控制的一个狭长的岩性构造油藏,构造面积约40km2,上报含油面积0.5km2,石油地质储量80×104t,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杜家台油层。
2 单井相分析根据岩心相与电性响应的对应关系,建立了本区的测井相模式,进而确定本区的单井相,并由各井单井相构建研究区的沉积相空间格架,最终完成对本区沉积演变的分析认识。
表1 岩心样品分析结果沉积岩的粒度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
因此。
粒度资料的分析结果是研究沉积相的一项重要手段。
依据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统计分析,杜家台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单段弧形、两段式、三段式三种。
在所有样品的统计中,单段弧形表示水动力较强的情况下,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水流中悬浮搬运而沉积下来的砂体;两段式由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组成,跳跃搬运的方式在中等强度的水流中较常出现,在动荡的水中或流水中容易对颗粒进行分选,因此跳跃总体是沉积样品中分选最好的组分,构成分支河道砂体的主体;三段式其实是由两个跳跃总体组成的假三段式,在有波浪冲刷回流作用的情况下,跳跃总体发育为两个粒度次总体,表现为两个相交的直线段,呈大的钝角相交。
由统计表明锦98块水动力中等,处于冲刷回流的环境中,在水流的淘洗下,颗粒分选较好,杂基较少,此种类型多见于扇三角洲河口坝。
依据岩电关系,本区沉积相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扇三角洲相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分支间湾微相和滨浅湖相。
152Brown于1943年首次引入“微相”的概念,而后Flügel对其进行补充,指明微相是在薄片、岩石揭片或抛光片中具有鉴别意义的古生物特征和沉积学标志的综合。
Wilson根据现代碳酸盐岩沉积的资料,于1975年建立了一个描述热带镶边碳酸盐岩台地的标准相模式,根据显微结构特征将碳酸盐岩划分为24个标准微相类型(SMF),并将其总结为9个标准相带。
Flügel(2010)充分考虑冷水环境下的碳酸盐岩台地,对Wilson提出的分类方案进行修订,将标准微相类型(SMF)修订为26个,SMF1~SMF26分别对应由盆地至地表暴露区的顺序排列[1];同时将缓坡模式的标准微相类型(RMF)归纳为30个,将相带更改为10个,该标准被广泛应用到微相研究工作中。
1 微相研究方法微相研究主要包括野外工作、样品采集及实验研究三个部分。
(1)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是开展地质学研究的工作基础。
在野外观测过程中要注意识别:岩性、颜色、结构特征、构造特征、成岩特征、化石及生物特征等相标志[2]。
碳酸盐岩会因沉积氧化还原条件、成岩作用过程和风化作用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2)实验研究。
早期实验技术主要利用偏光显微镜对岩石薄片、揭片或切片进行观察。
后期逐步演变为将常规薄片资料与更精密显微设备(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相结合分析观察,辅之地球化学分析得出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偏光显微镜是微相研究的基础工具,可以用来观测样品薄片的颗粒类型、灰泥/亮晶相对百分碳酸盐岩微相识别标志及研究意义张雨辰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59摘要:碳酸盐岩是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不仅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还承载着重要的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对其成因及油气资源利用高度关注,微相研究作为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可以为岩石地层划分及油气资源勘探提供参考。
介绍了碳酸盐岩微相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重点阐述碳酸盐岩微相识别标志及应用,探讨微相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对应关系。
砂地比即砂岩总厚度/地层厚度,主要用來分析沉积微相,在河口坝和砂质滩坝沉积微相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在0.4以上,在远砂坝发育区,砂地比在0.3,混合滩发育区,砂地比在0.2左右,在滨浅湖泥滩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小于0.1。
也可利用重矿物和砂地比來确定物源方向。
沉积微相图绘制体会:1,先勾画砂体展布图,明确砂体的宏观分布趋势;2,以沉积相的构造特征,生物化石特征,岩石物性特征认识等为基础,确定本区的基本微相;3,根据测井相与沉积相相关分析,确定砂地比划分界限;4,综合运用砂地比和测井相来画沉积相;5,找喜欢和熟悉的绘图软件清绘就可以了.6,推荐廉价软件:CORELDRAW,CAD沉积微相的划分比较复杂,首先你得搞清楚本地区储层的标志层;何为标志层?标志层实际上就是你所划分的区域都发育的层,比如像河泛面......然后看探井资料,弄清楚区块储层发育概况,再找一些测井曲线看层发育较全的井,构建剖面骨架,初步形成一个网状骨架,然后将骨架井周围井与骨架井对比,如此循环对比,就形成平面网络。
在对比的过程中主要是看测井曲线系列中的三侧向形态成因若一致则两口井的对应层即为同一层。
就告诉你一个思路,要想搞好,找一些这方面的书看看会更快学会。
1、首先是划分小层(或层),录入每口井对应的每个小层的砂层厚度数据、标志层的深度或海拔和每个小层的深度和每口井的坐标;2、做该区标志层的构造图,通过构造图核对小层划分的正确与否;3、把井位坐标和砂层厚度数据导进Geomap中或把每口井的砂厚标到图纸上,根据该区情况确定每个等值线的厚度间隔;4、在砂层厚度展布图的约束下,结合岩心、露头、测井相和地震相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并绘制沉积微相图。
砂体展布图其实做的是比较少的,因为这个很笼统,我想楼主指的是砂体厚度图和含砂率图,前期准备肯定是小层对比,然后统计出各层的厚度,然后用软件或者手工绘制,当数据比较多,且分布比较平均的情况下可以用软件,如果数据少又必须做,我建议用手工.沉积微相图我建议先了解区域沉积和构造背景,先定大相,然后先做地震相图,转成沉积相图,用它来控制你的微相图,利用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绘制微相图,然后利用前面的砂体图检验,控制它.砂体展布图:在井位图的基础上,标上砂体厚度,结合构造图,勾出等值线图。
油气藏和油气田知识问答1、什么叫油气田?答:聚集物以油为主的叫油田,以气为主的叫气田,既有油又有相当数量的气则叫油气田。
2、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答:世界上的油气田,绝大多数是在沉积盆地里找到的。
它是沉积凹陷中的生物遗体,随同沉积物一起堆积掩埋之后,在低洼的海洋或湖泊里沉积下来,随着沉积盆地的连续沉降和沉积以及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不断加强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3、什么是生油气层?生油气层中是如何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答:广义的生油气层是指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层。
黑色、灰绿色岩就是一种生油气岩层,它原来是在湖泊中沉积的淤泥,这种淤泥中埋藏了大量的有机生物,这些有机生物在淤泥变成泥岩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4、什么是油气的运移?答: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在地下是流动的。
油气的运移是指油气在地壳中的移动过程。
5、油气运移的外界条件是什么?答:在外力作用下,油气既可随生油层的紧结成岩过程,而发生初次运移;也可在生油层紧结成岩后,沿着储集层的孔隙、裂隙或其他通道发生二次运移。
油气既可沿着地层层理方向作侧向运移,也可沿着断裂、裂隙穿过地层层面作垂直运移;既可在一个油区内局部运移,也可在沉积盆地范围内进行区域性运移。
但最根本条件是地壳运动引发油气运移。
6、什么叫圈闭?答:油气运移至储集层以后,遇到了遮挡,运移不以能继续进行,油气逐渐聚集并形成油气藏。
这种适于油气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就叫做圈闭。
7、什么叫油气藏?答:当圈闭之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
8、油气藏的类型有哪几中?其定义内容是什么?答:油气藏分为四种类型,即: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指由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成而形成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指因断层切割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指由沉积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相结合形成的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由于沉积环境变迁,导致沉积物岩性变化,形成岩性尖灭体和透镜圈闭,由这类圈闭形成的油气藏。
利用沉积微相成果指导老区剩余油挖潜X郭金兰,李升才,肖茸茸,韩 磊,刘永花,田 军(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地质研究所,河南濮阳 457000) 摘 要:针对文南油田注水开发老区投入开发时间长,一类主力层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状况,在老区开展沉积微相及相控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富集的一类相带侧翼及相带变差的区域,区域整体研究评价与局部精细解剖相结合,以小层沉积微相研究为重点,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工艺技术集成进行精细调整挖潜。
关键词:文南油田;沉积微相研究;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次河道;剩余油挖潜 中图分类号:T 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6—0145—021 概况文南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次级地堑内,是一个异常高压、高温、高气油比、低渗、高饱和的复杂断块油气藏。
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油藏埋藏深度2210~4000m 之间。
投入开发了9个断块区34个开发单元,动用含油面积64.4km 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8461.75×104t ,标定可采储量2024.34×104t ,标定采收率23.92%。
文南油田的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中、沙三上及沙二下亚段,主要沉积体系是三角洲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支河道及席状砂是其主要沉积微相。
其主要沉积特点:一是从下到上湖水深度由深变浅,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二是在本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比较发育。
2 沉积微相研究2.1 以沉积背景研究为基础,强化沉积微相区域整体研究一是通过东濮凹陷取芯井资料的分析研究,认清宏观物源方向和砂体展布变化规律,并确定各类沉积相模式。
根据东濮凹陷沙三-沙二段岩芯中砾石含量、分选、磨圆、重矿物等资料的研究,认为文南油田沙三中-沙二下段有3个主要物源:西部的胡状集物源、北部的毛岗物源和东部的前梨园物源。
二是强化宏观区域性研究,沉积微相研究模式由单一区块研究向整体区域研究发展,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规律性。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二、沉积微相的研究资料准备2.1区域沉积背景资料区域沉积背景资料是对研究目的层沉积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及古构造的了解,以便确定目的层沉积时大相类型。
同时也要对研究区地层层序资料收集,这样有利于全面了解工区的地层的发育情况。
2.2物源分析所需资料2.2.1重矿物碎屑颗粒在流水搬运过程中,沿搬运方向从物源向湖区颗粒粒度逐渐变细,稳定重矿物含量逐渐增加,而非稳定重矿物含量逐渐降低。
这是由于颗粒之间的碰撞、摩擦、流水对颗粒的分选以及继续着的化学分解和机械破碎,使得它们在矿物成分、粒度、分选性和形状上都要发生变化。
矿物总的组合特征是以陆源矿物为主,自生矿物次之。
根据对本区重矿物资料的分析(表3-2),取稳定重矿物中金红石、电气石和锆石的总含量作等值线(图3-1),研究其分布规律。
图1稳定重矿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2.2.2砂层厚度资料一般说来,靠近物源的地方砂体的厚度较大,远离物源的地方砂体厚度薄或不沉积砂体,所以根据砂体的厚度或砂地比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物源的方向。
图2砂岩厚度等值线图2.3沉积相划分标志沉积微相标志是沉积微相划分的关键,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相标志,就不能正确的划分沉积微相,这些标志取得,主要来自对岩心详细的观察。
2.3.1沉积学标志2.3.1.1颜色颜色是沉积岩最直观、最明显的标志,它是沉积环境的良好指示。
水体较浅或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岩石其颜色多为浅色及氧化色,主要表现为灰白色、浅灰色、黄色、紫红色等;水体较深或还原环境中形成的岩石其颜色多为深色及还原色,主要表现为灰绿色、深灰色、灰褐色、灰黑色和黑色等。
河流、三角洲和浅湖的砂岩水体较浅,一般为浅灰色、灰色;而半深湖或分流间湾处的粉砂质泥岩、泥岩一般处于还原—半还原环境,多为灰绿色、灰黑色或黑色。
研究区油层中的砂岩以灰色、深灰色为主,泥岩为灰黑色或黑色,表明当时为水下沉积环境。
2.3.1.2 矿物学特征根据薄片鉴定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砂岩中石英、长石及岩屑的百分含量,从而可以判定碎屑物质搬运的远近。
2.3.1.3 沉积物的结构特征沉积物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沉积颗粒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和基质性质及其含量等,它们是沉积物源颗粒搬运方式搬运距离和沉积水动力条件等的综合反映。
(1)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所谓岩石的结构成熟度就是指岩石中的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结构成熟度是碎屑沉积物成因的重要标志。
一般将磨圆度、分选性和基质性质及其含量三者作为判断岩石结构成熟度的依据,统一进行研究分析沉积物形成的水动力条件。
如果碎屑颗粒受水流或波浪作用磨蚀改造的程度强,那么岩石结构成熟度就高,其表现特征是磨圆度及分选性好,基质含量少;反之,如果水流或波浪作用程度弱,岩石结构成熟度就低,其表现特征是磨圆度及分选性差,基质含量多。
(2)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物的粒度分布主要是受沉积物物缘和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反映原始沉积状态的重要标志。
一般认为不同的沉积环境有着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从而造成不同的粒度分布,所以粒度分布成为判别和解释砂体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之一,并能直接提供各砂体搬运和沉积时的水动力强度和作用方式。
了解粒度分布就了解了搬运介质性质搬运介质的能量搬运方式等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用于环境研究的粒度方法中以莫斯(A.J.Moss)和维希尔(G.S.Visher)所提出的概率标度累积曲线应用最为广泛且效果最好。
由于不同的沉积环境有着不同的水动力条件,而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会造成不同的粒度分布,从而形成与水动力条件相应的概率累积曲线,所以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不同的颗粒搬运方式在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上有不同的形态和截点。
砂体的搬运方式可以分为滚动、跳跃和悬浮三类,在概率累积曲线上分别连成各自的线段组成三个次总体线段的斜率反映了该次总体的分选性。
斜率陡,分选好;斜率缓,分选就差。
牵引次总体与跳跃次总体的交点称为粗截点,跳跃次总体与悬浮次总体的交点称为细截点,截点的粗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强弱,所以概率累积曲线可以较好的区分砂体的搬运性质和水流强弱。
H17-5井 2912.03m HX17井 2959.32m图3 水下分流河道概率曲线图H17-8井 2775.81mHX17井 2813.99mH17-27井 2911.31mH17-27井 2909.33m图4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概率曲线图2912.032959.322909.33HX17井 2845.52m H17-27井 2808.78m图5 三角洲远砂坝微相概率曲线图2.3.1.4构造特征沉积构造(这里主要指流动成因的沉积构造)记录了地层在初始沉积时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对于确定沉积环境,划分沉积微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研究区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可见到多种沉积构造。
在岩心中可见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砂纹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变形层理、包卷层理、扰动构造、槽模、砂球、砂枕构造、冲刷面等,以下分别作以介绍。
层理的多样性说明水流动荡多变,是河湖交汇区的沉积特征。
层理规模自下而上,反映了水动力由弱到强的三角洲进积过程。
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的内部以及表面形成的构造,属于流动成因的构造,主要有各种层理构造、上层面及底层面构造。
流动成因的沉积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①层理构造;②层面构造。
(1)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是沉积岩中最重要的一种构造,它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地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
层理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ⅰ水平层理水平层理的特征是薄的纹层呈直线状平行排列并平行总的层面。
一般认为这种层理是在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质或溶解物质沉淀而成。
2808.78图6水平层理粉砂岩图7平行层理细砂岩ⅱ平行层理平行层理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相似,其特征是:纹层较厚,可达几厘米,纹层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面,只能通过细微的粒度可以看出,但层理易剥开,在剥开面上有剥离线理构造。
平行层理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床面上连续滚动的砂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
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中,如河道湖岸等,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ⅲ波状层理其层内的细层呈连续的波状,或薄的泥纹层和砂纹层呈波状互层。
如果细层不连续,称为断续的波状层理。
一般形成波状层理要有大量的悬浮物质沉积,当沉积速率大于流水的侵蚀速率时,可保持连续的波状细层。
图8波状层理图9板状交错层理ⅶ交错层理交错层理是最常见的一种层理,它也是最有价值的指向构造,可以确定古水流系统。
同时它还可以提供水流因素的重要证据。
交错层理在层的内部由一组倾斜的细层(前积纹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所以又称斜层理。
交错层理是由沉积介质的流动造成的。
按层系和上下界面的形状和性质将交错层理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
每一层中的前积细层(或纹层)较直,而且是同向倾斜。
有时层系底界面有冲刷面,纹层内常上粗下细,有的纹层向下收敛。
大致反映了单向水流的运动方向,而且在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剖面上出现平行纹层。
槽状交错层理:层系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
在横切面上,层系界面为槽状,纹层大致为一系列平行底面的对称或不对称槽状曲面,纵剖面上(即在平行水流方向上)纹层呈较缓的弧形,倾向一致。
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层系底界冲刷面明显,底部常有泥砾。
多见于河流环境中。
图10槽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纹层平直或微向上弯曲,相邻斜层系的纹层倾斜方向相反,延伸至层系界面时彼此成锐角相交,呈羽毛状。
这种层理是在有反向水流存在的情况下形成的。
常见于河流入湖,海的三角洲地带。
ⅷ压扁层理和透镜状层理这是在砂、泥沉积中的一种复合层理,它是由压扁层理(又称脉状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组合而成,在形态上很像小型波状层理。
当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而停滞作用相对次要时,砂质的沉积和保存比泥质有利,则形成压扁层理。
其特点是砂质交错层系中发育有良好的同向倾斜纹层,层系界面呈波状起伏,泥质保存于波谷中,波峰处泥质缺乏,或厚度较薄,形成砂质包围的泥质压扁体,因而得名。
图11压扁层理(又称脉状层理)图12透镜状层理当水流和波浪作用影响较弱,而停滞水作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时,砂质供应不足,泥质的沉积和保存比砂质有利,则形成透镜状层理。
其特点以泥质沉积为主,砂质沉积呈透镜状被包围在泥质中,且大部分在横向和纵向上互不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