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931.00 KB
- 文档页数:66
犯罪构成工作页学习时间: 2014 年 9 月 16 日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人。
组长:。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分类;2.理解和分辨犯罪主观方面的几种情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案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理解犯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的知识,避免学生因不懂法而构成犯罪,进而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建议学时:15分钟犯罪构成课堂练习一、某甲因婚变想杀害他的妻子乙,于是在饭菜中下了毒药,甲在下毒药时清楚地认识到他的两个孩子也要一起吃饭并且有可能被毒死,但是甲依然下了毒,最终导致妻子乙和孩子死亡。
讨论:1、某甲对他的妻子的死亡所持的是什么心理态度?()2、对他的孩子的死亡所持的是什么心理态度?()备选内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二、汽车司机刘某,明知自己汽车闸门失灵,轻信自己驾驶技术好,如碰上紧急情况能及时避免事故的发生,仍然高速行驶,结果把丁某轧死了。
问:刘某的行为对丁某的死亡在主观态度上是什么态度呢?()备选内容: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三、汽车司机王某,驾车经过人行横道时与副坐熟人聊天,结果分散了注意力,将横过马路的行人李某轧死。
问:王某的行为对李某的死亡在主观态度上是什么态度呢?()备选内容: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四、A的果园经常被偷,他就在果园里拉了一个电网。
拉电网的时候,考虑到安全问题,就安了一个漏电保护器,然后自己还亲自做试验,用手碰一下电网,被电一下,马上断电了,不会再有危险。
可是过了几天以后,发现有一个小孩触电死亡。
原因是漏电保护器是一个伪劣产品,因当时失灵导致死亡结果。
请分析案例中行为人的心理状态。
()备选内容: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
犯罪主观方面案例【篇一:犯罪主观方面案例】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1)犯罪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因此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第14条)。
直接故意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例:盗窃犯只想盗窃财物,却盗窃到了军人的手枪,是否有盗枪的故意?被告人王某在火车站候车厅,趁一军人熟睡将其提包偷走,出站时被抓获。
提包内有五四式手枪一支、人民币200元及衣物等。
在案件审理中,被告人王某承认自己只想盗窃财物,没有料到手提包里有手枪。
在这个案件中,被告人有犯盗窃罪的故意,但是没有犯盗窃枪支罪的故意。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
例:因琐事捅刀子致人死亡,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2000年7月2日晚9时许,被告人崔某到一发廊闲晚,董某(男,21岁,与崔某素不相识)也来闲玩。
崔某问理发师姓名,理发师回答姓崔,属帮字派。
崔某说:我是昌字派。
董某则说:我是永字派。
崔某认为董某在其面前称长辈,便与其争吵,并拿出水果刀(长约24厘米)朝董某的左颈部扎了一刀,然后逃离现场。
董某当场死亡。
经法医鉴定,董某被锐器刺伤左颈部,导致左颈部总动脉破裂,急性大出血休克死亡。
崔某于次日在其父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自首。
处理结果:一审法院认定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间接故意,即放任董某死亡结果发生,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崔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崔某未上诉,检察院未抗诉。
(2)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第八章犯罪构成主观方面一、概述(一)概念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犯罪构成主观要件主要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心理要素。
(二)意义1、定罪方面(1)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2、量刑方面(1)故意或过失对量刑的影响;(2)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对量刑的影响。
(三)犯罪构成主观要件要素1、罪过——必要要件(1)犯罪故意(2)犯罪过失无故意或无过失,则无罪过,无罪过则无犯罪。
2、犯罪目的——选择要件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比如,为使用流通绘币与以收藏观赏绘币。
注意: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二、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1、概念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关键词:明知会希望或放任2、构成要素犯罪故意包括两个要素,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1)认识因素——“明知”、“会”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
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包括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
案例:甲盗窃军人提包,而其中有一把五四式手枪与人民币2000元若干衣物。
A、认识内容(明知的内容)a、行为本身(内容、性质)b、行为结果(性质、结果)c、行为条件(特定时间、地点、对象、身份)思考:比如某一山民确实不知道国家法律保护东北虎的情况下,在老虎吃人、打虎英雄的观念下捕杀了东北虎,到底应不应该追究行为人故意犯罪的责任?问题: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阻却故意成立?(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要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
①希望(积极争取、刻意追求)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该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直接追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