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注射成型设备技术进步及发展动向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我国橡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年来,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21世纪,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现在已经打造成为世界橡机制造大国并向强国方向迈进。
一、中华民国时期1、在1949年建国之时,我国基本没有橡胶机械工业。
当时全国507家橡胶厂拥有1017台开炼机以及其他相关的压延、挤出、成型和硫化等设备,几乎全部为外国货。
其中,美国、英国和德国产的橡机设备占有一少部分,80%以上来自日本。
在国内,仅有3-5家不成规模的小型橡机修配厂和修造厂提供一些简单的零配件,维持橡胶企业简单再生产,而后一步一步发展成橡机制造厂。
(1).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的机器修造厂。
1928年并购创建于1917年的沪江机器厂和1941年买进振隆机器厂合并构成。
主要以生产橡机的零配件为主,作为大中华6个橡胶厂的机修车间。
解放后,开始生产橡胶小型非标设备和模具,职工不足100人。
1953年以后从大中华厂分出独立,改称上海橡胶工业公司橡胶机械一厂。
现为上海橡胶机械一厂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开炼机、轮胎成型机等。
(2).上海轻工机械系统在1930-1940年代创办的机械厂。
有上海新民铁工厂,1951年为青岛橡胶二厂新建航空轮胎车间合作生产提供了一批65"轮胎个体硫化机,1955年同其他厂合并组建为上海轮胎机械厂,主要以翻胎设备为主。
还有上海茶陵机器厂五十年代后期生产中小型开炼机和压延机,1970年改称上海橡胶机械厂。
九十年代后末期两厂合并,之后改制成为上海思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此外,还有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几家小机械厂合营组成的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主要生产平板硫化机、开炼机。
(3).四川亚西机器厂,始建于1942年。
1952年收归国有,曾为我国的化工、冶金、矿山、、水电、造纸、农机、森林、国防等行业提过了大量的装备。
注塑成型机的发展史摘要:一、注塑成型机的定义及工作原理二、注塑成型机的发展历程1.初期阶段2.中期阶段3.现代阶段三、注塑成型机的应用领域四、注塑成型机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注塑成型机的定义及工作原理注塑成型机是一种将塑料原料通过加热和压力作用下,使其熔融后注射入闭合好的模腔内,经过固化定型后取得制品的工艺设备。
它的工作原理与打针用的注射器相似,借助螺杆(或柱塞)的推力,将已塑化好的熔融状态(即粘流态)的塑料注射入模腔内。
注射成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周期主要包括:定量加料——熔融塑化——施压注射——充模冷却——启模取件。
取出塑件后又再闭模,进行下一个循环。
二、注塑成型机的发展历程1.初期阶段:上世纪50 年代,注塑成型机主要应用于生产低精度、简单的塑料制品,如塑料袋、瓶子等。
这一时期的注塑成型机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生产效率较低。
2.中期阶段: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注塑成型机得到了改进和升级。
这一阶段的注塑成型机采用了液压驱动,具有较高的注射压力和速度,能够生产精度较高的塑料制品。
同时,机型也逐渐丰富,出现了立式、卧式、全电式等不同类型的注塑成型机。
3.现代阶段:进入21 世纪以来,注塑成型机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环保:采用伺服驱动技术,降低了能耗,减少了噪音污染。
(2)高速高精度:采用三轴联动功能,实现储料、托模、开模同步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制品质量。
(3)智能化:通过集成应用,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三、注塑成型机的应用领域注塑成型机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生产,涉及行业包括汽车、家电、电子、包装、建筑等。
橡胶制品行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橡胶制品行业是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电子、医疗等众多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橡胶制品行业也在不断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装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将从橡胶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橡胶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全球橡胶制品行业整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产业的迅猛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橡胶制品生产和消费国。
同时,我国橡胶制品行业也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二、先进制造技术在橡胶制品行业中的应用1.材料成型技术材料成型技术是橡胶制品生产的基础,其主要包括橡胶混炼、压制成型、硫化等工艺。
随着科技的进步,橡胶制品行业不断引入新型材料和成型工艺,如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2.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是橡胶制品行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实现橡胶制品的批量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生产事故率。
目前,国内许多橡胶制品企业都已实现了自动化生产,部分企业已开始向智能化生产线转型。
3.信息化管理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在橡胶制品行业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
通过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的协同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检测与测试技术检测与测试技术是保证橡胶制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先进的检测与测试技术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目前,橡胶制品行业已广泛应用光学、电子、超声波等检测技术与设备,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
三、先进装备在橡胶制品行业中的应用1.高性能橡胶混炼设备高性能橡胶混炼设备可以提高橡胶材料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注射成型LSR的最新进展图1 热塑性塑料/LSR包覆成型的一个应用是水龙头滤网。
在这一制品中,用作滤网的LSR被包覆成型到尼龙66上得益于材料、设备和工艺的改进与革新,液态硅橡胶(LSR)逐渐摆脱了小众需求的现状,扩大了应用领域。
其中,大型、微型和发泡制品,以及多色或多材料的组合是LSR应用的新领域。
液态硅橡胶(LSR)对于注塑加工商的商业机会的拓宽,要归功于更新的成型工艺,如发泡、多色或者多硬度注射,以及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包覆技术的涌现。
材料、设备和模具的改进增加了产品的多功能性,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注塑加工商准入的门槛。
今天的LSR注塑加工商拥有更多的原材料选择、更大的模具选择余地以及更好的工艺技术,不但可以成型小至数千分之一g的制品,而且也能够加工32kg以上的巨大产品。
材料、模具和加工设备供应商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对LSR感兴趣的人逐渐增加。
“一些塑料公司对此感兴趣,一些新公司也希望开拓他们的业务,同时医疗领域的加工商也更多地加入进来。
” Roembke Mfg. & Design模具公司副总裁Greg Roembke说。
“我们发现,汽车工业已开始应用LSR。
也许传统的硅橡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已达到了极致,下一步需要从LSR获得更多的东西。
”他补充说。
图2 LSR的双注射包覆成型通常在一个成型单元内完成,而LSR和热塑性塑料则分别在不同的注射机上成型LSR注塑加工商表示,他们已经从高温硅橡胶(HCR)、EPDM、乳胶、天然橡胶、TPE、PVC甚至陶瓷的应用领域中抢占了一些市场。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前GE Silicones)的弹性体和RTV总经理Bill French 说,由于LSR惰性、耐热且耐化学品,因此可用于生产奶嘴和奶头、医用装置阀门或密封条、医疗植入体、医用手套和汽车密封条等。
另外,在电子连接器、O型圈、衬垫、膜、引擎内零部件和燃料系统零部件方面,LSR也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橡胶制品行业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橡胶制品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橡胶制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篇文章将深入分析橡胶制品行业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探讨其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
橡胶制品行业的现状橡胶制品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橡胶制品行业存在生产效率低、能耗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橡胶制品行业亟待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
智能制造在橡胶制品行业中的应用智能制造是橡胶制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
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智能制造技术在橡胶制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生产设备:采用高精度、高性能的智能生产设备,如数控成型机、智能硫化机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精确控制。
2.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智能物流系统:建立智能物流系统,实现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快速、准确配送,降低库存成本。
4.数据分析与优化:通过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挖掘潜在的优化方案,实现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
数字化转型在橡胶制品行业中的应用数字化转型是橡胶制品行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数字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在橡胶制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设计数字化:采用三维设计软件,实现产品设计的虚拟仿真,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2.生产过程数字化:通过引入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企业管理数字化:建立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我国注塑机的特点及发展方向1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回顾我国注塑机发展的历程,我国注塑机行业的科技大踏步进步,主要始于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
国内注塑机的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国际水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个厂家根据各自的情况,采用各种方法,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技术先进注塑机,为我国注塑机的更新换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注塑机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当时有的厂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出了至今还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注塑机。
测绘消化是引进技术的捷径,很多厂家走了这一条路。
采用中外合资方法,是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注塑机水平的又一有效途径。
直接从工业发达国家有关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系统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技术引进,基本上走了上述三条路。
纵观我国注塑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历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骄傲,但也有许多教训,值得思考与总结。
1.1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关系技术引进是手段,消化吸收是目的。
技术引进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注塑机的整体水平,消化吸收后能够进行系列化的产品开发。
对产品要进行系列化的开发,必须对引进的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消化吸收,从理论上、从实践上进行研究分析,掌握他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他们对各个各种有关技术参数处理原理,分析他们为达到机构设计精度而采用的加工手段和加工设备,理解他们设备加工制品的对象,理解他们的设备为达到加工制品的需要而采用的机构的特点及控制系统的特点,这样,我们才能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针对本国本厂的具体情况进行再开发,但在以上诸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
比如,在直接从工业发达国家有关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只重视图纸引进,不重视对设计方法和原理的引进;只重视按图加工,不重视对机构和结构的理解,这无疑对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开发造成了不利因素,往往出现引进原板图纸制造的注塑机,性能良好,而根据引进原板图纸进行系列化开发的注塑机,其性能等方面达不到引进公司的同规格的注塑机。
在消化吸收方面,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消化吸收的思维,我们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当敢于否定自己的老经验、老观点,接受新观念新经验新技术,从他们公司注塑机的特点及他们公司对这类注塑机的开发的目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但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对引进技术进行不确当的修改,最后导致,没有真正掌握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整机上仍旧明显显露出本厂旧机型的烙印,开发不出达到国外先进技术的系列化产品,达不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真正目的。
橡胶注射成型机工作原理
橡胶注射成型机,简称橡胶注射机;是橡胶模压制品生产的一项技术。
主要用于橡胶模压制品的生产,诸如电器绝缘零件、防震垫、密封件、鞋底以及工矿雨鞋等。
橡胶注射机具有简化工序、制品尺寸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你知道橡胶注射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橡胶注射机的特点
1、简化工序,能够实现橡胶制品的高温快速硫化,缩短生产周期。
2、制品尺寸准确,物理机械性能均匀,质量较高,对厚壁制品的成型硫化尤为适宜。
3、操作简便、劳动强度减轻,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
4、注射机及其模具的机构较为复杂、投资大、维修保养水平要求较高,多用于大批量的模压制品生产。
二、橡胶注射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螺杆将混炼工艺之后的橡胶,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计量,自动螺旋喂入贮料简内,进行预塑化保温,然后再注射到模具的产品模腔内,加温硫化成型。
注塑机发展历程:从手工操作到智能化创新
注塑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人们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来制造塑料制品。
最早的注塑机可以追溯到1872年美国的J.W.Hyatt,他发明了一种用于解决硝化纤维和樟脑混合物的塑化和成型问题的“包装机”。
到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早期的注塑机,其中第一台可称作注射成型机的是1921年由H.Buchholz制造的、由人力驱动的柱塞式机器,类似于当时的螺杆式压注机。
首批系列化生产的注塑机于1926年由Eckert和Ziehler制造,其锁模由手工操作,但注射过程用气压完成。
这台机器采用水平结构,其原理沿用至今。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注塑成型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塑料加工业中使用量最大的加工机械。
随着技术的进步,注塑机也开始变得更加高效、精密和自动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螺杆式注射结构、计算机控制技术为代表的注射成型装备发展,模具内熔体流动、冷却等注射成型理论的建立,大批热塑性材料的出现与应用,标志着注塑成型技术逐渐成熟。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注塑机开始具备了更高级的功能,例如自动控制、智能化等。
此外,随着可加工原材料范围、产品类型及复杂度、产品质量、装备类型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注塑成型技术进入全面应用、发展和创新阶段。
现在,注塑机已经成为塑料机械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产值占据了塑料机械领域的40%左右。
许多知名的注塑机品牌如阿博格、博创和伯乐等都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推动着注塑机的发展。
橡胶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综述一、绪论橡胶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轮胎制造、建筑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进,橡胶技术研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橡胶技术在新材料制备、改性增强、加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进行综述。
二、新材料制备技术在橡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材料制备技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长,橡胶制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1、天然橡胶生产技术的研发天然橡胶是获得天然资源中的一种橡胶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特性。
为了提高天然橡胶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研发人员利用新材料制备技术,提高了天然橡胶的粘合性能和防水性能。
同时,采用分子筛和改性技术,提高了天然橡胶的耐热性和机械性能。
2、合成橡胶制备技术的研发合成橡胶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一种橡胶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和化学性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合成橡胶的种类不断增加。
通过合理的药品配方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合成了耐油橡胶、高韧性橡胶、超高分子量橡胶等新品种。
同时,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合成橡胶制备中,提高了橡胶的强度和耐磨性。
三、改性增强技术改性增强技术是指通过对橡胶材料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调整和改变,从而达到增强橡胶的机械性能、耐磨性和耐老化性的目的,来提高橡胶制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1、硅烷偶联剂技术硅烷偶联剂技术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橡胶改性技术。
硅烷偶联剂可在橡胶表面形成与填料相互作用的化学键合,从而增强橡胶和填料之间的结合力,提高橡胶的耐磨性和耐老化性。
同时,还可以降低橡胶的热分解温度,提高橡胶的质量。
2、插层增强技术插层增强技术是指将有机或无机填料插层于橡胶分子链之间,从而达到增强橡胶性能的目的。
该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橡胶的机械强度、耐磨性和耐老化性。
同时,插层增强技术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填料在橡胶中的聚集度,提高了橡胶的加工性能。
2024年橡塑机械市场调查报告一、市场概述近年来,橡塑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橡塑机械作为橡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报告对橡塑机械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以了解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市场现状2.1 市场规模橡塑机械市场规模较大,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
在市场规模方面,主要受益于橡塑行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2.2 产品类型橡塑机械产品主要包括橡胶挤出机、橡胶模压机、橡胶混炼机等。
其中,橡胶挤出机是市场上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橡塑机械产品。
2.3 市场竞争目前,橡塑机械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外众多企业进入这一市场,提高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技术、品牌和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三、市场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橡塑机械行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橡塑机械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橡塑机械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3.2 环保要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橡塑机械的环保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市场上对节能、低排放、绿色生产的橡塑机械需求不断增加。
未来,环保要求将成为橡塑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3.3 国际市场开拓中国橡塑机械行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中国橡塑机械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问题与建议4.1 技术水平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橡塑机械行业的技术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4.2 品牌建设不足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国内橡塑机械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较低。
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4.3 服务质量需要改进橡塑机械企业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应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五、结论橡塑机械市场在市场规模、产品类型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橡塑机械行业应关注技术创新、环保要求和国际市场开拓,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自动化技术在橡胶加工的应用橡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电子等众多领域。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提高产品质量,橡胶加工行业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橡胶加工的原材料准备阶段,自动化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橡胶原材料混合过程往往依赖人工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混合比例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如今,通过自动化的配料系统,可以根据预设的配方精确地计量和输送各种原材料。
这些系统通常配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算法,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配料比例,确保原材料的混合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在炭黑和橡胶的混合过程中,自动化设备能够精确控制炭黑的添加量,避免了因人工误差导致的产品质量波动。
橡胶的塑炼和混炼是橡胶加工中的关键环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这一过程。
自动化的塑炼和混炼设备能够精确控制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从而实现更加均匀和高效的加工。
例如,采用自动化的密炼机,可以根据橡胶的种类和配方,自动调整转速、扭矩和填充系数等参数,使橡胶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塑炼和混炼效果。
同时,这些设备还配备了先进的温度控制系统,能够确保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均匀稳定,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橡胶性能下降。
在橡胶的成型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橡胶制品的成型方式多种多样,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和压延成型等。
自动化的注塑成型机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注射量控制和模具开合动作,生产出尺寸精度高、外观质量好的橡胶制品。
挤出成型生产线则可以通过自动化的牵引装置和切割设备,实现连续生产和精确的产品尺寸控制。
压延成型过程中,自动化的张力控制系统和厚度测量装置能够保证橡胶胶片的厚度均匀一致,提高产品质量。
自动化的硫化工艺是橡胶加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硫化过程直接影响橡胶制品的物理性能和使用寿命。
通过采用自动化的硫化设备,可以精确控制硫化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确保硫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橡胶注射成型技术在橡胶制品中,主要成型技术有:模压法成型技术、传递法成型技术、缠贴法成型技术和注射法成型技术。
在这些方法中,注射成型具有显著的优点:①简化工艺,减少操作人员数量;②降低能耗约10%;③提高生产效率4~7倍;④提高制品的均匀性、稳定性、尺寸精确性和合格率;⑤减少飞边,节省胶料;⑥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
因此,近年来,注射成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要关注,并在橡胶制品生产中得到了迅猛发展。
目前全球注射机的拥有量为数万台,现已成为汽车、电子等橡胶制品的主流设备;而在注射机生产规模方面,世界年生产注射机产量也在突飞猛进,全球销售额超过了5.0亿美元。
随着橡胶制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橡胶注射成型技术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市场占有额也将显著增加。
1橡胶注射成型设备及工艺1.1 橡胶注射成型设备与相应成型方法塑料工业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应用注射成型法来生产塑料制品,但由于橡胶本身具有的高黏度、易焦烧的特性,使得它从模压成型到注射成型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橡胶注射成型已经历了3个阶段,即柱塞式注射、螺杆往复式注射和螺杆、柱塞式注射。
并相应出现了柱塞式注射成型机、螺杆式注射成型机和螺杆一柱塞式注射成型机¨j。
从生产过程上看,柱塞式注射、螺杆往复式注射和螺杆、柱塞式注射三种成型技术均需要经过胶料塑化和注射两个步骤才能完成。
随着注射成型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又对两步法注射工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胶料塑化和注射同步进行的一步法工艺,并研制了一步法注射成型机。
1.1.1 柱塞式注射成型机柱塞式注射成型机是最早使用的橡胶注射成型设备。
注射成型方法是:将胶料从喂料口喂人料筒后,由料筒外部的加热器对胶料进行加热、塑化,使胶料达到易于注射而又不会焦烧的温度为止,最后由柱塞将已塑化胶料高压注入模具中。
1.1.2 螺杆式注射成型机螺杆式注射成型机是在挤出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螺杆的纯转动改成既能转动以进行胶料的塑化,又可以进行轴向移动以将胶料注人到模腔中的橡胶成型设备。
橡胶制品行业的智能制造与工艺改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和工艺改进成为了许多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橡胶制品行业也不例外。
橡胶制品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自动化生产,再到如今的智能制造,橡胶制品行业的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本文将探讨橡胶制品行业的智能制造与工艺改进,分析其优势、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的优势智能制造在橡胶制品行业中的应用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优势。
首先,智能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橡胶制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高效率、大批量的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智能制造降低了生产成本。
自动化设备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智能制造还提高了产品质量。
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进行调整,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最后,智能制造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技术,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工艺改进的重要性工艺改进是橡胶制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消费者对橡胶制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需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以满足市场需求。
工艺改进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与工艺改进的挑战尽管智能制造和工艺改进为橡胶制品行业带来了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高额的投资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智能制造技术的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可能难以承受。
其次,技术更新迅速,企业需要不断跟进最新的技术发展,以保持竞争力。
此外,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发展趋势未来,橡胶制品行业的智能制造与工艺改进将继续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制造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0中国橡胶专题TOPIC 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
一、三大前沿汽车科技将颠覆汽车制造和运行模式,波及轮胎橡胶工业1.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如今已不再遥不可及,近年来国内外无人驾驶汽车已经陆续上市,今后将呈现爆发趋势。
无论是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还是通用、奔驰、丰田等传统车企,或是优步、特斯拉等企业都盯上了这个发展机遇,纷纷提升自动驾驶布局力度,以期获取未来主导权。
去年12月,深圳市无人公交已经开始上路;北京市也公布了无人汽车上路规则;厦门金龙与百度联合研发的第100台无人驾驶商用汽车正式下线,进入实际路试,并将在平潭岛、雄安新区等地区进行示范运营;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博世前段时间宣布,将在加州硅谷布局试点无人驾驶出租车。
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帮助减免交通事故,缓解交通拥堵和为更多的人提供出行便利。
未来交通事故会减少,从而零部件的更换次数也会减少,这将会减少汽车用轮胎等橡胶制品的用量。
2.电动汽车2017年中国销售电动汽车55万辆,占世界电动汽车市场约50%;7月11日特斯拉在上海签署了5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投资协议,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时代将加速到来。
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动力、控制、排放等系统不同,届时传统汽车中2/3的配件将被淘汰,包括大部分软管和传动带,今后电动汽车比例大幅度增加,将导致软管和传动带市场萎缩。
3.共享汽车首汽于2016年12月推出GoFun 共享汽车平台,在国内51个城市运行3万辆汽车,截至今年3月份,GuFun 出行约93.7万人,今年全国范围内共享汽车将增至10万辆;滴滴出行和摩拜分别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加入中国共享汽车市场,现在提供共享汽车约10万辆,到2020年将达200万辆。
共享汽车将改变拥有权的购车模式,只求使用权,导致汽车销量大幅减少,从而影响轮胎等消费减少。
据有关专家预测,汽车共享可以在2035年将所需汽车的数量减少90%。
据瑞士联邦银行预测,到2050年,城市有车一族的人数将减少70%;日本预言家大前研一也作出同样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