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6
形而上学的具体意思和例子一、什么是形而上学呢?1. 简单来说呀,形而上学就像是去探究那些特别特别基本的东西。
打个比方,就像盖房子之前得先弄清楚地基怎么打,这个地基呢就是那些特别基础的东西。
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存在呀、本质呀、实体这些最最根源性的概念。
比如说,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是物质呢,还是有一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性的东西呢?这就是形而上学关心的问题。
2. 从哲学的角度看呀,它就像是站在一个很高很高的地方俯瞰整个知识的大厦,然后思考这个大厦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样的。
它不会满足于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是想要深入到现象背后去挖掘那个最根本的原理。
比如说,我们看到花是红的,草是绿的,这是现象。
但是形而上学就会问,为什么我们能感知到红和绿呢?这种感知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本质的东西在决定着呢?3. 形而上学还研究一些超验的东西。
什么是超验呢?就是超出我们日常经验之外的。
比如说上帝是否存在呀?灵魂是什么样的呢?这些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可能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形而上学就会大胆地去探讨这些问题。
就像我们在黑夜里抬头看星星,星星那么遥远,但是我们还是想要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对于那些超验的东西就有着这样的好奇心。
二、形而上学的例子1. 在古希腊的时候,有个哲学家叫柏拉图。
他提出了理念论,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他认为呀,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的世界。
现实世界里的东西都是对理念世界里的东西的模仿。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圆形的东西,像盘子呀、车轮呀,它们都是对那个完美的圆形理念的模仿。
这个圆形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而现实中的圆形物体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这就是从本质和现象的角度来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把现实中的东西归结到一个更抽象、更本质的理念上。
2. 再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想要找到一个绝对确定的东西,他怀疑一切,但是最后他发现,当他在怀疑的时候,他的思维是存在的,所以他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结论。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上学思想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概念。
它源自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形而上学一词本身就暗示了其研究的对象,即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和存在。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思想主要涉及对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本质和意义的探讨。
形而上学追问的问题包括:存在是什么?事物的实质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样的?形而上学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还观察到了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比如心灵、价值、意义等。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实的本质存在于理念中,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虚幻的,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种观念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等都在柏拉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
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对形而上学的贡献在于对实体和存在的详细研究。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因果关系:材料原因、形式原因、动力原因和目的原因,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最直接的实在。
近代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看法各不相同。
笛卡尔将形而上学置于神学之上,认为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找到存在的绝对真理。
康德强调了形而上学的有限性,他主张通过批判性哲学来确定人类认知的范畴和限度。
黑格尔则试图将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对存在、实体、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形而上学使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求真理的根源。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断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也激发了人类思想的无穷创造力。
笛卡尔的生平法国人具有笛卡尔精神,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说的。
外国人也跟着说:笛卡尔是一个典型的法国现象。
那什么是笛卡尔精神呢?这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它运用一种确实可靠的方法——探求真理。
在17世纪以前,代数和几何基本是分离的。
代数主要研究“数”,而几何主要研究“形”。
第一个在代数和几何上架起一座桥梁的人是法国的笛卡尔,而笛卡尔这个名字因解析几何对科学的巨大贡献而家喻户晓。
1596年3月31日,笛卡尔出生在法国图赖讷地区的莱依镇。
笛卡尔的父亲约阿希姆·笛卡尔是布列塔尼省伦诺地方法院的评议员,按现在的职业来说,他既是律师又是法官。
当时涉及法律事务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世袭的,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在社会上有相当的独立性和一定的特权,属于所谓的穿袍贵族阶层,其地位介于贵族和资产者之间。
其母让娜·布罗沙尔出身同一社会阶层,1597年去世,给笛卡尔留下一笔遗产,使他在此后的一生中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得以从事他自己喜欢的工作。
有关笛卡尔早年生活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幼年体弱,丧母之后由一位保姆照顾;他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因此他父亲说他是“小哲学家”。
笛卡尔8岁时入拉弗莱什镇的耶稣会学校读书,校方出于对他健康的关心,特许他不受校规约束,早晨可躺到愿意去上课时为止。
据说他因此养成了清晨卧床长时间静思的习惯,几乎终身不变。
该校的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前五年学习人文学科、法语、音乐、表演和绅士必备的技艺——骑马和击剑。
后三年课程的总称是哲学,包括逻辑学、一般哲学、物理、数学、天文学以及形而上学。
在涉及科学的课程中,只有数学和天文学含有较新的研究成果。
笛卡尔曾对诗歌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诗是激情和想象力的产物”。
人们心中知识的种子犹如埋在碎石中,哲学家“通过推理”使之显露,“而诗人靠想象力令其迸发火花,因为更加光辉。
”(笛卡尔著作《奥林匹克》)笛卡尔后来回忆说,这所学校是“欧洲最著名的学校之一”,但他对所学的东西颇感失望,因为教科书中那些看来微妙的论证,其实不过是些模棱两可甚至前后矛盾的理论,只能使他顿生怀疑而无从得到确凿的知识,唯一给他安慰的是具有自明推理的数学。
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勒内·笛卡尔1596年3⽉31⽇⽣于法国安德尔-卢⽡尔省的图赖讷(现笛卡尔,因笛卡⼉得名),1650年2⽉11⽇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被认为是解析⼏何之⽗。
他还是西⽅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且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
⿊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代欧洲⼈,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平经历少年时期少年时期他上过⼀所环境优雅的耶稣会学校──尖塔中学。
⼆⼗岁在普⽡提埃⼤学获得法律学学位。
虽然笛卡尔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却认为除了数学以外任何其它领域的知识皆是有懈可击的。
从此,他没有继续接受正规教育,⽽是决定漫游整个欧洲,开阔视野,见悉世⾯。
由于笛卡尔的家庭经济富裕,⾜以使他囊满⽆挂,悠哉游哉。
长⼤以后从1616年到1628年,笛卡尔做了⼴泛的游历。
他曾在三个军队中(荷兰、巴伐利亚和匈⽛利)短期服役,但从未参加任何战⽃。
观光过意⼤利、波兰、丹麦及其它许多国家。
在这些年间,系统陈述了所发现真理的⼀般⽅法。
五⼗⼆岁时,决定⽤此⽅法将世界做个综合性的描述。
1629年写了《思维指南录》⼀书,概述了他的⽅法。
在1630年到1634年期间,笛卡尔运⽤⾃⼰的⽅法研究科学。
为了能学到更多的解剖学和⽣理学知识,亲⾃做解剖。
在光学、⽓象学、数学及其他⼏个学科领域内都独⽴从事过重要研究。
唏嘘离世1649年,笛卡尔接受了瑞典⼥王克⾥斯蒂的慷慨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做她的私⼈教师。
笛卡尔喜欢温暖的卧室,总是习惯晚些起床。
当他得知⼥王让他清早五点钟去上课,他深感焦虑不安。
笛卡尔担⼼早上五点钟那刺⾻的寒风会要了他的命。
果然不出所料,他很快就患了肺炎,1650年2⽉,在他达瑞典仅四个⽉后,被病魔夺去了⽣命。
试论笛卡尔方法的演变及其意义笛卡尔深厚的数学功底对其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把数学方法植入哲学土壤,将直觉利演绎视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并以普遍怀疑作为补充。
当笛卡尔进行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时,却感受到了直觉和演绎方法的局限性。
标签:笛卡尔;直觉;演绎法;普遍怀疑;理性主义笛卡尔既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又是卓有建树的数学家。
他的解析几何理论,直至现在仍是高等数学的基础。
即使是中学生,也对“笛卡尔坐标系”耳熟能详。
同时,他提出了心物二元论,开西方身心问题讨论之先河。
受数学方法的影响,笛卡尔对西方古代哲学做了重大变革,提出直觉和演绎是根本的方法选择,从而为近代理性主义认识论奠定了方法和原则的基础,并试图为一切知识提供一个形而上学的框架。
当然,在笛卡尔的方法选择中,也蕴含着内在的矛盾。
本文试图阐明直觉、演绎方法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演变、意义及局限性。
一、直觉与演绎笛卡尔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大树的“根”。
当然,他的形而上学概念比希腊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含义更广,不仅指关于“存在”或本体论中的某些方面,还包括认识论中的基本原理。
在笛卡尔看来,正确的认识方法是认识论甚至整个哲学理论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
相比之下,“存在论”倒是第二位的,因为关于存在的知识是运用正确的认识方法得出的必然结果。
1628年,笛卡尔写成第一部哲学著作《指导心灵的规则》。
在这部著作中,他将认识论置于哲学的中心地位,提山关于精神、物质的形而上学知识要必须弄清楚,因为它们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
在《第一哲学的沉思》中,笛卡尔用直觉方法探讨了上帝、灵魂等问题。
他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获得人类理智所适合的一切知识,它们不能建立在以往各种学科的基础上,也不能以猜测或偶然判断为依据,而必须诉诸于直觉和演绎。
他说:“我们要注意那一切能使我们毫无错觉地获得关于事物知识的精神活动。
这些活动我只承认两个,即直觉和演绎。
”笛卡尔把直觉和演绎推崇为获得一切真知识的唯正确的方法,并对二者的含义做了明确的界定。
笛卡尔哲学概论前言在知识难辨真假的情况下,笛卡尔主张使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来清除一切稍有疑窦的东西,把所有可疑的知识排除出去,寻找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基础。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不同于古代的怀疑主义,怀疑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怀疑而怀疑),而只是手段,笛卡尔正是要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
由此,笛卡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
方法论笛卡尔排除不可靠的知识,寻找可靠知识所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第二条,把自己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自己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第四条,把一切情形尽可能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们确信毫无遗漏。
上述规则的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细致到可以加以满意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指出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一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也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这四条规则都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我思故我在1、首先,我们一向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
尽管感觉给予我们关于事物的许多信息,但是有时感官是会骗人的。
例如同一个物体由于远近不同,在感觉上就变成了不同的东西。
然而,尽管感官在事物远近、大小等方面有可能欺骗我们,但是在别的方面似乎没有理由怀疑它,例如我坐在火炉旁,穿着冬袍等等,我怎么能够否定这双手、这身体是我们的呢?然而这同样是可疑的。
因为我是人,我在睡觉的时候有可能做梦,我究竟是否坐在这里,是清醒的还是梦幻之中是不确定的,所以也是可以怀疑的。
笛卡尔与康德哲学的比较研究1. 引言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和康德(Immanuel Kant)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分别代表了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中的批判哲学。
本文将对笛卡尔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异同,以期在对比中揭示二者哲学观点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2. 认识论比较2.1 笛卡尔的认识论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通过怀疑一切,最终确立了“我是一个思维的、完全非物质的实体”的观点。
他提出了“懒惰的智力”的观点,并强调理性思维对认识的重要性。
笛卡尔的认识论主张发展出了唯心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心体验和直觉。
2.2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则突出了“经验先于一切”的理念。
他认为,人类认知世界需要经验和概念两者的互相作用,因而主张唯经验主义。
康德还提出了“先验形式”和“先验概念”的概念,强调人类认知活动受到认知先决条件的限制。
2.3 比较与对比笛卡尔和康德在认识论上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强调内心体验和理性思维对认识的影响,而后者更加注重经验和先验条件对认识活动的制约。
二者都试图对认识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但从不同角度得出了各自独特而有力的结论。
3. 形而上学比较3.1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在形而上学领域,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心物二元论”,他将世界划分为无限宇宙物质和有限人类灵魂二层结构,强调人类灵魂由神赋予,并具有纯粹自由意志。
3.2 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康德则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现象—物自由—自然之文”三大问题,并从数学、物理、生命三个角度探讨了世界构成和有机体之间关系,并建构出他自己特有而独特清晰的标准。
3.3 比较与对比笛卡尔和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关注点并不完全相同,在定义问题范畴、提供答案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差异。
笛卡尔更侧重于宏观宇宙构成与人类精神本体之间的关系;康德则更加重视个体与自然之间微观层面关系之探究。
笛卡尔的思想及意义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开端。
近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核心命题就是认识论的探讨。
而认识论的探讨,也可以被归结为知和在的关系的探讨。
从哲学史的发展来看,早期哲学家并没有把精神作为一个探讨对象。
但是他们已经不自觉地折射了精神对于存在的扭曲作用。
而笛卡尔是近代率先发现了,知跟在纠缠不清的关系。
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开创者。
所谓唯理论,是古希腊哲学的本体思想在认识论中的展现。
他的核心特征是这样1、相信一个绝对的真理。
(而绝对的真理是需要一个绝对的本体作为支撑的,形成了一种先验的认识论)2、知识是必然的、普遍的、客观的、有效的3、排斥偶然性、差异性和模糊性4、希望把经验现象的偶然性和差异性消解于先验的必然性之中5、知识具备等级性,越靠近绝对本体,则真理性越强一言以蔽之,唯理论着重于探讨“知”的普遍性、必然性和有效性,因此他们相信“知”有不证自明的开端和不可动摇的基础。
这两者实质上是一体两面。
这种对于“知”的探讨,很明显具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知的独断性和不可扩展性。
2、我思故我在所谓我思故我在,他的证明是这样的。
笛卡尔说,假设我们感官所看到的世界宛如梦境,都是假象,任何事物都值得怀疑(其真实性和存在性)。
这样一来,我也可以怀疑,我正在怀疑,这一件事情。
而即使我怀疑了我正在怀疑,怀疑本身也确实存在。
所以怀疑必然存在。
而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存在,所以怀疑者存在。
故而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点,是不可动摇的。
通过这样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点,才能确立起形而上学。
而笛卡尔又认为形而上学是知识的树根,因此确立起形而上学,就确立起知识的可靠性。
虽然说,“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核心命题。
但是这个命题其实也非无源之水。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思想研究笛卡尔(1596年出生于卡尔文彼德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思想哲学家。
他的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地完善了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再次发展,对后来的许多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数学、文学、经济学和政治理论等。
他的天赋观是他的主要思想。
笛卡尔的天赋观是他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他最著名的思想之一。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而这些天赋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自我要求。
同时,他还认为,天赋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是本质上属于自然,它可以贯穿整个社会,并且可以通过社会经济分配以及道德价值观等方式得以实现。
他提出,正是通过在社会上恰当地利用每个人的天赋,社会才能取得繁荣与进步。
笛卡尔的另一个天赋观念是对自我控制的重视。
他认为,自制有助于人们克服欲望和贪婪,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天赋。
他认为,人的发展首先要以健全的政治制度作为前提,而其次才是经济发展。
因此,他认为,要进行政治改革,必须让人们具备足够的自制能力,才能实现最大效益。
此外,笛卡尔还强调了一种文化逻辑,即道德行为必须有一定的智力支持。
他认为,情感和智力素质都是有效地实现道德行为的基础,而这些品质都是依赖于每个人的天赋。
因此,他主张要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并以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智力和道德的目的为重点。
笛卡尔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政治权利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不仅是人民的责任,也是人民的权利。
他认为,正确的政治权利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把道德、法律和经济等不同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构建一种社会的权力结构。
他更认为,正确的政治权利可以激发每个人的天赋,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自我价值。
这就是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思想的主要观点。
他的思想大大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也给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在当今的社会,笛卡尔的天赋观仍然是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仍然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也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模式。
一、百科名片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二、概述哲学、形而上学与玄学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
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
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
“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
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
哲学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化的总结。
浅谈笛卡尔与形而上学勒奈·笛卡尔作为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创始人不仅奠定了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主要原则,更是为17世纪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时至今日,笛卡尔在西方哲学中仍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些流派、观点都直接或间接与他产生关系,从他的思想和方法中汲取灵感。
而他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就是他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
一、笛卡尔之前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这个词源于希腊文ta meta ta physica ,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
它最初只是安德罗尼柯(Androicus)在整理和分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讨论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之后而得名。
此书进入中国,由于其内容具有超感性、非经验对象的性质,与魏晋时期的玄学相似,曾被译为“玄学”。
后来严复据《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之说,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再后来,在黑格尔那里,“形而上学”被赋予与辩证法相对的,某种机械的,静止的和绝对僵化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也是在这一含义上使用该概念的。
形而上学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尤有重要意义,它是哲学问题的核心和基点,甚至成为哲学的同义词。
1.形而上学意义的开端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关于“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始,西方哲学就把探索“始基”,即宇宙自然永恒普遍之本质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了出来。
后来巴门尼德提出更为一般的“存在”作为万物的“始基”,从而奠定了他在形而上学史上的“开端”地位。
巴门尼德认为有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条是主张“存在着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主张“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
”保罗·爱德华兹(P.Edwards)在其主编的《哲学百科全书》的“形而上学”篇中这样认为:“最恰当地说,形而上学开始于巴门尼德,因为在他残留的作品中表现,至少是暗示了作为一门独特的哲学探索的形而上学的一些典型特征”。
[1]在巴门尼德之后,苏格拉底(Socratee, 公元前468—前399)对形而上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他把神和心灵作为哲学的对象,对事物的目的进行研究。
其次,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
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不仅可以推出善就是真,且具有“合理的利己主义”。
再次,他对一般伦理定义进行寻求,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对象的确定提供了前提。
[1]保罗·爱德华兹《哲学百科全书》2.形而上学意义的确立继苏格拉底之后,在古希腊产生了另一个伟大的形而上学家,这就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
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最终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了形而上学的学科地位,确立了形而上学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提出了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其研究对象,并规定了他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和指导作用,强调了它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尊贵性。
这在形而上学发展史上乃至人类学术的发展史上,都是具有跨时代的贡献。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的对象作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关于“实体”的“四因”学的认识论。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四因构成的,分别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由此出发,他肯定了三个实体:质料、形式、个别事物。
总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仅形而上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明确的确立,而且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也得到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再加上亚里士多德所叙述的形而上学的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可以说,这使形而上学的完整意义得到最终确立。
3.形而上学对象研究的深入化中世纪哲学在古希腊哲学所确立的形而上学的意义基础上,以其特有的方式,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形而上学的对象,注入了更多的神学因素。
由于经院哲学不是面向自然和社会,而是在经院里论证宗教教义,所以它所论证的问题多是一些文字游戏(如:“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
但是,从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的发展来看,在其所讨论的问题中,两个问题影响重大。
第一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这个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可以是安瑟伦(Anselmus,1033—1100年)。
第二是关于个别和一般及其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著名研究者可以算上以安瑟伦为代表的实在论者与以洛色林(Roscelin,约1045—1112年)为代表的唯实论二派。
总之,中世纪经院哲学用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等理性神学的方式进一步论证了上帝的存在,并在究竟是一般先于个别还是个别先于一般的问题上形成了实在论和唯名论两个派别。
从整体上说,中世纪经院哲学虽然在形而上学的意义方面基本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但它对形而上学的对象(上帝)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形而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笛卡尔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思想家之一,要全面的领会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以我这样的水平,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根据前人的资料和自己的发挥,我决定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1.上帝自基督教兴起之后,上帝问题不仅是一个神学问题,也始终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在许多人心中,笛卡尔以普遍怀疑为武器对经院哲学的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过全面的批判和清算,且这种批判和清算使笛卡尔成为了与经院彻底决裂的勇敢的先驱者。
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仍然巨大且不可抹杀的。
笛卡尔生存的17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仍然巨大(从布鲁诺的献身就可看出这点)。
笛卡尔亦多少受其影响。
著名哲学史家吉尔松(Etinne Gilson)就曾指出:“围绕笛卡尔开展的最新研究无法使我们怀疑一些神学运动对他的影响。
如果人们不考虑他在弗莱歇公学所受的教育,对圣·托马斯的阅读以及与奥拉托瓦(L’Oratoive) 修道院的新柏拉图主义者的频繁交往,那么,笛卡尔的神圣的自由观念关于恶,错误和判断的学说,关于人的自由的观念就无法得到全面的解释。
”[1]因此,上帝这个概念对于笛卡尔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上帝是笛卡尔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论证上帝的存在,那么笛卡儿就不能摆脱唯我论的质疑,以及确立世界的客观性。
所以,笛卡尔对上帝的“依赖”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要注意到,尽管笛卡尔对上帝十分“依赖”,但笛卡尔哲学的体系与中世纪的体系还是有着区别的。
首先,在于他所说的“上帝”与经院哲学的“上帝”还是不完全一致的。
他对“上帝”做过这样的界定:“上帝这个名称,我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久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由之而被创造和产生的实体说的。
”[2]这些话表明,笛卡尔对于上帝的存在和特性的形而上学探讨是以纯粹哲学的方式而不是经院的启示的方式。
笛卡尔对于实体的定义是一种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东西,只靠自身就能存在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实体研究的意义上)只有上帝才是实体,上帝这个实体是无限的,永恒的,不变的,独特的,全知全能的,并且创造了存在的一切。
其次,他对上帝的论证是基于对自我的论证。
“我们在认识上帝的完满性之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完满性,这是因为我们在注意上帝之前已经注意自身。
”这句话包含这两层意思:一方面,对笛卡尔来说,上帝在创造自我的时候,已把“自我”的观念放在我的心中,如同工匠把标记刻在他的作品上。
另一方面,笛卡尔心灵中的首要概念是上帝的概念而不是自我的概念和物质的概念,因为上文论述的上帝是无限的实体,而自我与物质是有限的实体。
在确定了自我之后,笛卡尔提出了他自己著名的上帝论证方法,这就是他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三沉思”中对于有限的自我不能推出无限实体观念的论证。
他说:“当我是无限时,我不可能拥有无限实体的观念,除非这个观念是从某个具体的无限实体中推导出来的”。
总之,笛卡尔在不能摆脱“上帝”的情况下,赋予了“上帝”新的存在方式,将“上帝”实体化哲学化,即将形而上学的对象实体化,给予了形而上学新的实体内容。
2.方法每一位形而上学家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并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其思想进行表达和阐述。
笛卡尔作为17世纪形而上学家的代表,其对方法的重视更是尽人皆知,因为他认为“经院哲学家”“把他们并不具有的完善知识作为原理”是一种罪过,,他要用新的方法代替普遍的正统观念。
笛卡尔关于方法的哲学思想与其缜密的数学思想密切相关。
他认为数学方法是哲学学习的榜样,数学推理的清晰明确,普通和必然同样成为哲学追求的目标。
所谓数学方法在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中主要指的是一种逻辑的推演体系。
其推导的方式就像数学体系或几何学一样。
但这样一种知识并不单纯是分析的,他还能给我们提供实际的信息。
笛卡尔相信数学这种普遍的方法,它体现了理性的普遍性,通过数学式清晰,可靠的论证形式,从已知的因素出发可以达到对未知因素的确定,从简单的,理解了的理由出发,可以解答更复杂和更困难的问题。
在数学中,笛卡尔事实上已经发现了新哲学的关键因素:知识不是基于不确定。
笛卡尔方法的关键之处是“秩序”(order)概念。
他在“原则五”中写到:“整个方法只是在于,为那些我们的心灵目光所集中广泛的事物安排秩序,我们首先把混乱暧昧的命题还原为更为简单的命题,然后从对所有最简单的命题的直观出发,尝试以同样的步骤升至关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知识”。
笛卡儿在这里使用的显然是是数学中的解题模式。
他解释道:“算术和几何对难题的解决,正是采用这样一个步骤,即把问题还原为最简单的成分,然后从简单自明的起点出发,一步步的推向更为复杂的结论。
算术和几何学关心的是简单抽象的事物,这些事物并没有假设经验可以是不确定的,而且它们仅仅是由论证得出的结论。
”笛卡尔的方法就在于把问题分解开来,并把他还原到最基本的成分,最终使我们得到足以作为可信赖“原则”或出发点的简单自明的命题,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对那些困惑我们的各种问题的答案。
这种最后结果只能出现在长长的演绎推理过程之后,但笛卡尔认为,我们的结论是与起点目标同样自明的,我们一步步小心翼翼地从起点推进,最后确信整个推理过程的每一步都是清晰自明的。
他说:“这些长长的链条是由非常简单容易的推理构成的,几何学家通常用它们达到极为困难的证明。
这些链条使我想到,人类知识范围中的一切知识,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相互联系的。
而且我认为,一旦我们不能把非真的东西看作是真的,一旦我们总能遵循从某物演绎他物所必须的规则,就没有什么得不到或者无法发现的东西”。
[3]这段话最明显地表明,笛卡尔的确提出把数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范围中的一切东西。
”此外,笛卡尔还强调分析的方法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前者可以把模糊的命题还原为简单的明确的命题,分析方法是发现的逻辑,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就是用这种方法推出“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的;而综合的方法就是从单纯命题出发,逐级上来认识其他一切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