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
- 格式:pdf
- 大小:159.14 KB
- 文档页数: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患者女 42岁因下腹痛14+年,发现腹壁肿块5+年于2018年3月7日入院,2000年孕足月在当地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200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经行下腹痛,症状逐渐加重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
2013年无意间扪及右侧原剖宫产切口上方腹壁下一肿物,直径约3cm,质地硬,无触痛,未予重视,未行特殊检查及治疗。
肿物逐渐增大,2018年1月当地市妇幼保健院B超提示腹壁肿块增大至73X40mm,考虑子宫内膜异位可能,其他待删,遂就诊于本院,妇科检查:右侧腹壁剖宫产瘢痕上方可扪及一70X50mm的囊实性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边界清,无压痛。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95g/L,Ca125:55.7U/mL,我院妇科B超提示子宫腺肌症,肝胆胰脾+泌尿系+子宫附件B超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于2018年3月9日在全麻下行腹壁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大小7X8X5cm,累及皮下脂肪、筋膜、腹直肌,部分深达腹膜,完整切除腹壁肿物见肿物为囊实性,形态欠规则,多房改变,部分囊腔囊内液清亮,部分为紫蓝色糟脆组织,探查子宫稍大,双附件外观无异常。
术中冰冻切片示:(腹壁)上皮源性肿瘤,切面多房囊性,囊内壁衬覆柱状上皮细胞,灶性上皮增生活跃。
术中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暂行腹壁肿物切除术,腹直肌前鞘缺损大,予疝补片修补。
术后筋膜下留置球囊负压引流管,术后24小时拔除。
石蜡切片结果示(腹壁)上皮源性肿瘤,肿块7X4.5X3cm,肿瘤呈多房囊管状,肿瘤细胞为鞋钉细胞和透明细胞,结合临床与免疫组化标记符合透明细胞腺癌。
免疫组化结果:NapsinA(+),CK7(+),MC(+),CR(-),WT-1(-),P53(+),Ki67(15%+),CKpan(+),Vimentin(+),EMA(+),CD68(-),CD10(间质+),PAX8(+),CAIX(-),SMA(-),CA125(+),ER(-),PR(+),CK20(-),CDX-2(-)。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郭红娟(闻喜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山西闻喜043800)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
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相应增多。
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仅为0.03% ̄0.47%[2].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年龄24~45岁;痛经明显5例,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明显者6例,性交时痛者3例。
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 ̄1年,有报道长达21年[2];我院统计为5个月 ̄3年发病,平均为1.5年。
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并于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
触诊时可在腹壁切口的瘢痕周围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质地韧性大或呈现实性包块,多有压痛,肿块大小1.0cm ̄5.0cm,盆腔检查多无异常。
6例行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3例合并感染。
1.2方法直视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年轻人一般采用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的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2结果切除的肿块切面呈现暗红色致密蜂窝状,外周为较厚的纤维包膜,内侧面光滑,外侧面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内膜异位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5例,3例累及腹膜。
3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移位至子宫腔以外,散落在卵巢上,就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散落在盆腔,就形成盆腔内异症;异位在子宫肌层就形成了子宫腺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