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关汉卿》教案5(沪教版第四册)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三关汉卿曲二首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毛慧珺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3、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说明:“曲”作为一种中国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走向繁荣,取得了堪与诗、词媲美的地位。
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称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
关汉卿不仅是位杂剧大家,也是位散曲大家。
今存套数十三套,小令五十七首,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或描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
可以说,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一面旗帜。
《一枝花·不伏老》中关汉卿自比“铜豌豆”,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这种性格,体现了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四块玉·别情》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
作为诗歌,从学生较易掌握的诵读入手,以诵读为途径,以领悟为目的,通过诵读来培养诗歌语感,通过诵读来鉴赏诗歌的美。
因此,放手让学生诵读,让课堂上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并且在不断诵读的中,促进学生感受体会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枝花·不伏老》1.重点: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2.难点: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四块玉·别情》1.重点:感受曲中“离别相思”的氛围,在诵读中把握主人公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的情感。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一、大致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
二、感受并赏析窦娥人物形象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三、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并理解窦娥反抗精神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重点】一、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二、主题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看课本彩图插页《窦娥冤》,引入元杂剧。
一、关于元杂剧杂剧之名,最早见于晚唐。
元杂剧是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由于元杂剧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一般讲到“杂剧”就是指元杂剧。
1、结构:元杂剧剧本结构有统一的体制,通常是一个楔子(少数剧本无楔子)加四折(也有更长的,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为一本五折,王实甫的《西厢记》<课本有选段>为五本共二十折加五个楔子)。
楔子独立成戏,一般在开头,也有在折与折之间,用来安静剧场,介绍剧情、角色或衔接剧情。
四折戏一般形成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每一折用一套曲子,曲数可多可少,每一套曲子都用同一宫调。
2、内容:元杂剧内容由曲词、宾白和科(介)组成。
曲词是元杂剧的主体,都用北曲,主要作用是抒情,也起喧染场景和贯穿情节的作用。
宾白含对白(对话)、独白、旁白、带白等。
宾白主要起叙事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并塑造人物形象,有时还起逗笑的作用,可调节气氛,也可用来讽刺。
曲词与主抒情的曲词两相配合,相得益彰。
科(介)主要是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提示语。
3、角色:①末类:男角,有正、副、外、小、大、二末等。
②旦类:女角,有正、副、外、贴、大、小、老、花旦等。
③净类:男女皆扮,为刚烈、凶恶或滑稽之角。
④杂类:指以上三类之外角色不明的其他杂角,如驾为帝王,孤为官员,细酸为书生或秀才,禾为农人,勃为老汉,卜儿为老妇,徕或徕儿这小孩,祇侯这仆人,邦老为贼盗凶徒,曳剌为兵勇等,但“驾”、“孤”、“细酸”等乃金元市井语,非角色名称。
元杂剧全剧一般由一个角色(正末或正旦为最常见)一唱到底,正末主唱者为末本戏,正旦主唱者为旦本戏。
学习目标:1.了解剧作家田汉、关汉卿生平,以及有关话剧的知识2.熟读剧本文,了解剧情并能复述该剧内容3.掌握本剧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法4.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一、导入:(介绍关汉卿、作者田汉及创作背景。
)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剧作家、诗人。
少年时期,田汉就受到进步诗人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思想。
1916年,受到舅父易象资助,东渡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就读,并加入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进行诗歌创作,还积极参加政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担任国家文化部门重要领导职务,为繁荣和壮大戏剧队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时,他还创作了话剧《关汉卿》和《文成公主》。
这两部剧作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九五八年, 当时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举行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十三世纪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周年的纪念活动 , 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就是为此而创作的。
二、整体感悟1、故事梗概。
元代大都,一列行刑的队伍穿过大街。
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轻女子就这样被押赴刑场。
临街酒馆里的刘大娘向关汉卿讲述了女犯朱小兰的不幸遭遇,朱小兰的悲剧激起了关汉卿无比愤慨。
富有强烈正义感的关汉卿决定以朱小兰的遭遇为素材,进行创作。
杂剧名角朱帘秀和关汉卿交情很深,听说关汉卿要为朱小兰鸣不平,十分赞赏他的勇气,表示只要他敢写她就敢演,她的徒弟赛帘秀等人也纷纷表示坚决参加演出。
关汉卿夜以继日,伏案疾书,终于完成了一部震天动地的举世佳作《窦娥冤》。
可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竭力阻挠,大加干涉。
叶和甫听说关汉卿居然写出一部冒犯官府、替百姓伸冤呐喊的剧本,假惺惺地劝他千万不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创作,应该多写烟花粉黛取乐于人的作品。
刚正不阿的关汉卿把他轰出家门。
在关汉卿和演员们的紧张努力下,《窦娥冤》终于赶排出来,并在颜丞相为其母祝寿之即,在玉仙楼上演。
许多观众被剧中情节所震动,剧场甚至有人高呼“为万民除害”。
朱帘秀扮演的窦娥冤十分成功。
颜丞相的老母也赏给她许多礼品。
《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一枝花·不伏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说明:元曲形成发展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其有别于唐诗、宋词的独特表现风格。
对于比较熟悉唐诗宋词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元曲的风格可以让他们更全面地领略古典文学的不同风韵。
因此对作品语言风格的感受是必须的。
任何风格的形成都与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人物个性密切相关。
因此教学中务必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才能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人物形象,感受到元曲的神韵。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2.难点: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说明:作品语言“本色”,诵读时节奏铿锵,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认识到一个“浪漫不羁、风流倜傥”的“书会才人”形象。
但是由于不谙历史背景,学生较难悟出其“浪子”背后的那种抗争精神。
而这种不屈的个性恰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值得当代中学生深思。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背诵一首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并概括喜欢的理由。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朝人。
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与白仆、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2、“曲”作为一种中国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走向繁荣,取得了堪与诗、词媲美的地位。
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关汉卿曲二首》第一课时《一枝花·不服老》【学习目标】1.了解关汉卿的文学地位,明确课文的写作背景,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2.体会直抒胸臆、以景衬情的写法,学习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
3.体会作品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感情,学习关汉卿与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反复品读,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2.难点: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表现风格。
【相关提示】1.曲,是一种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繁荣,取得了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地位。
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属于诗歌;杂剧属于戏剧,其剧本则是文学体裁之一。
散曲,又分套曲和小令两种。
2.关汉卿是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者。
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旗帜,王国维称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今存关汉卿套数13套,小令57首;其杂剧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
【正音正字】恁nèn斫zhuó蹴cù踘jū兀wù【朗读作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课文分析】《一枝花•不伏老》中关汉卿自比“铜豌豆”,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23 关汉卿曲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3.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感受曲中“离别相思”的氛围,2.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以景衬情,加深缠绵愁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学习《一枝花·不伏老》一、导入新课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到了元代则以“曲”为傲。
大家熟悉的《窦娥冤》就是元曲的代表作品;作者关汉卿不仅是元杂剧大家,也创作了许多的散曲作品。
二、诵读散曲、初步感知1.请同学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诵读的要求:借助注释、手中的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
2.思考:作者在曲中把自己比作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铜豌豆”;表现了顽强、幽默的性格。
三、再读散曲、自主探究1.面对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统治“书会才人”并没有向黑暗势力妥协,圈划曲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关汉卿的斗争精神?圈划:“你便是落了我牙……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里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向社会、向世俗的偏见挑战,表示了要坚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的坚强决心。
2.品读语言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信念的坚定?排比句、加衬字,使诗句更加口语化;形成了自己的辛辣恣肆而又诙谐滑稽的风格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诵读,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2.自读《四块玉·别情》。
学习《四块玉·别情》一、导入新课关汉卿的套曲有豪爽淋漓之慨,我们读了《一枝花·不伏老》。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首他最著名的小令作品《四块玉·别情》,看看是不是有别样的味道。
二、预习检测:用一句话来概括散曲的内容别情——描写离情别绪三、诵读散曲、初步感知1.听录音朗读,感知此曲的情感基调。
关汉卿:〔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的文化;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体验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容讲解、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播放讲解相关知识,再结合课外任务布置,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详细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关的文化;培养学生鉴赏能力2、难点与关键:培养学生分析、体验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举例法、影视图片展示法2、学法:讨论法、发现法教学过程导入:原文(见课本)一、作者简介关汉卿,大都人,号已斋叟,曾任太医院尹。
他出生于金的晚期或末年,关汉卿是元代最早从事剧本创作的作家之一,他长期生活于勾栏瓦肆,与一些著名艺人也相当熟悉,今尚存有他赠珠帘秀的套数。
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关汉卿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对此,他本人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中有更透彻的自白。
二、作品赏析(一)、作品内容分析这一套散曲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的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叛逆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
对于士大夫的传统分明带有“挑衅”的意味。
这种人生选择固然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所致,但关汉卿的自述中充满昂扬、诙谐的情调,较之习惯于依附政治权力的士人心理来说,这种热爱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
他一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同时又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很少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关汉卿教案教案标题:探究中国古典戏曲——关汉卿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关汉卿作为中国古典戏曲名家的重要地位和贡献;2. 掌握关汉卿的生平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戏曲风格特点;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关汉卿的生平介绍;2. 关汉卿代表作品的分析与欣赏;3. 关汉卿戏曲风格特点的讲解和探讨;4. 学生分组演绎《窦娥冤》片段。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中国古典戏曲以及关汉卿的背景和作品,并引发学生对关汉卿的兴趣。
2. 了解关汉卿的生平(15分钟):通过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关汉卿的生平背景和成就,包括他的出生地、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
3. 分析与欣赏关汉卿的代表作品(20分钟):介绍关汉卿最著名的戏曲作品,《窦娥冤》,并播放相关片段或音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其中的剧情、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
4. 讲解关汉卿戏曲风格特点(15分钟):通过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关汉卿戏曲的主要风格特点,如曲艺腔调、语言特色、舞蹈动作等,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
5. 学生分组演绎《窦娥冤》片段(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窦娥冤》进行演绎,鼓励他们尽量贴近关汉卿的戏曲风格,包括音调、台词表达、动作等。
教师可以以评审团的形式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选。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关汉卿和《窦娥冤》的学习心得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梳理。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和表演的积极性;2. 学生对关汉卿生平、作品及戏曲风格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窦娥冤》的分析和欣赏能力;4. 学生的演绎表演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关汉卿的生平、作品和戏曲风格的多媒体资料;2. 《窦娥冤》的音频或视频片段;3. 学生分组演绎《窦娥冤》的道具、服装、音乐等。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戏曲名家关汉卿的学习,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1.了解剧作家田汉、关汉卿生平,以及有关话剧的知识2.熟读剧本文,了解剧情并能复述该剧内容3.掌握本剧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法4.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内容概要1.剧作主旨。
剧本以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戏剧《窦娥冤》的过程为中心线索,突出地表现了关汉卿\'以杂剧为武器,为斗争而创作\'的战斗精神,塑造了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并表现了歌妓珠帘秀(即朱簾秀)\'以演剧为武器,用生命来斗争\'的崇高品格。
2.创作背景:一九五八年, 当时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举行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十三世纪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周年的纪念活动, 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就是为此而创作的。
3.剧作特色:(1)本剧是一部新编历史剧。
作者既忠实于历史,又追求艺术真实;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形成了独特的,带有浪漫主义激情史剧风格。
(2)剧作在戏剧结构上, 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
全剧以关汉卿酝酿、准备、创作、修改、排演《窦娥冤》的全过程来结构戏剧情节,展开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3)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采取了\'人中人\'的艺术手法。
关汉卿的形象与其所写戏中窦娥的形象,一实一虚,虚实相融,又交相辉映。
(4)剧作写的是历史悲剧,却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提示1.田汉(1898-1968) 湖南长沙人,本名田寿昌。
现代剧作家、现代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16年留学日本。
1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
后与欧阳予倩等创办南国剧社, 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从事话剧创作, 演出和教学活动。
1930年他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被选为执行委员。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还与聂耳、冼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曾广泛流传。
《义勇军进行曲》于1982年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枝花·不伏老》
1.重点: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2.难点: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四块玉·别情》
1.重点:感受曲中“离别相思”的氛围,在诵读中把握主人公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以景衬情,加深缠绵愁思的方法。
说明:
散曲的学习,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诵读。
以诵读促进理解,在理解中提升诵读的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圈划,以理解散曲内容为重点,掌握基本诗歌阅读的方法以及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
说明:
“曲”作为一种中国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走向繁荣,取得了堪与诗、词媲美的地位。
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称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
关汉卿不仅是位杂剧大家,也是位散曲大家。
今存套数十三套,小令五十七首,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或描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
可以说,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一面旗帜。
《一枝花·不伏老》中关汉卿自比“铜豌豆”,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这种性格,体现了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四块玉·别情》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
作为诗歌,从学生较易掌握的诵读入手,以诵读为途径,以领悟为目的,通过诵读来培养诗歌语感,通过诵读来鉴赏诗歌的美。
因此,放手让学生诵读,让课堂上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并且在不断诵读的中,促进学生感受体会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枝花·不伏老》
《四块玉·别情》
思路点拨
散曲的学习,特别是《一枝花·不伏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另外,教师也可以围绕元曲“俗”的特点展开,进而了解元曲的艺术价值。
探讨应在有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事先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但不管由哪个角度切入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是基本。
布置作业:
《一枝花·不伏老》
1、背诵全文并加以默写(必做)
以下选做
2、推荐阅读:《从套曲〈不伏老〉看关汉卿的“为人之气”与“为文之气”》夏京春/文
3、推荐阅读:蒋星煜先生《关汉卿与“铜豌豆”》
《四块玉·别情》
1、背诵全文并加以默写(必做)以下选做
以下选做
2、“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什么作用?
3、曲子最后三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与前数句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