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优质课教学设计_5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时教学设计1、知识与水平:①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③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理解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②通过讲述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不要忘记感恩,更不能就此停下脚步,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我们学生更应该奋发图强,为祖国做贡献。
4、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5难点: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展示教师收集整理的图片。
图中的老奶奶衣衫褴褛,旁边的小孩子也是浑身破烂,虽然是黑白照片,但是从他们的脸上我们仍然会感受到贫穷饥饿,这就我国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常态,同学们有时间能够请长辈们讲述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情况,在与你自己的生活做一下比较,看看有哪些变化。
(教师活动)2、叫学生回忆记事以来到现在衣食住行发生的变化。
(学生活动)设计目的:让学生感受的现在的生活的幸福。
二、讲授新课:1、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出示图片:新旧四大件衣—穿着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数量有限凭布票供应,色彩样式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掌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3)分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不期人民生活的差异。
(3)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人民生活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人民生活变化的原因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改革开放前后的城乡居民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分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4. 实例分析:(1)展示一些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实例,如家电普及、互联网发展等。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人民生活变化的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带来人民生活的变化?3.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措施。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示了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生活水平方面,他们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史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感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图片观察法: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运用具体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认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时期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搜集相关史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设计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三次巨变中的第二次巨变。
本课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材通过开国大典与西藏和平解放两个子目来体现主体。
开国大典一目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情况、庆典盛况和伟大历史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一目介绍了和平解放西藏的主要过程及其重要性。
从此中国的历史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阶级结构和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水平:了解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和开国大典的史实,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提升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水平。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的文字的历史含义和情景剧的表演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理解到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实现的意义。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一定要发奋图强,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要加以珍惜的。
二、设计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我校“三学六环一主导”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三种方法,课堂构建的六个环节,教师课堂组织引领的一主导。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一主导”的引领组织作用,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辅以教师主导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2)、讲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讲述西藏和平解放的简要经过及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基础教育逢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导行阶段过程中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的内容,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理解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点。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03——107,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到今天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如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飞机等。
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上人口众多,国家和企业无力统包工资、福利、医疗、养老、住房,但为了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落实职工的医疗费、养老金,国家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能够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年龄约在14—16岁之间,他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不熟悉,但是他们的父辈亲历过那一历史时期,能够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水平。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数据。
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
(3)课后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 )教学设计:16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示了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生活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史料分析等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难点: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图片观察法: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人们生活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时期的人们生活图片,用于导入和展示。
2.搜集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史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准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案例,用于拓展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人们生活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第5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2.过程与方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步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新闻链接:资料一:2019年3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大代表们通过行使审议权、提议案权、选举权、表决权、质询权、罢免权等权利,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资料二:2019年3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实行审议,并做出相对应的决议。
问题1:根据资料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什么权力?又有什么义务?教师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出的决议一旦生效就具有法律效应,必须遵照执行。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请阅读课文,了解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及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时间:地点:制定机构:内容:材料: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数民族的代表177名,占14.4%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教师: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来讨论呢?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我国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了民主。
材料: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16课社会生活的巨变(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重大变化2、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历史3、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水平二、教学过程以PPT图表及图片实行导入1、对比1987年到2008年衣食住行方面有何变化?2、听老人说以前和现在衣食住行有什么不一样?举例说明?(二)自主学习完成PPT自主学习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升的原因: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表现:(1)食:由吃饱到,由追求数量品种的增加到讲究营养、、的过程(2)衣:衣服的品种、颜色、款式、材质和品牌更加多样,档次更高(3)住:城镇居民住房像宽敞、舒适方向发展,广大农民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普遍把作为首要选择(4)行:城乡居民出行方便水准大大提升(5)用:城乡居民对的消费量迅猛增加(三)教师精讲结合PPT6——10实行讲解,讲解中结合生活实际,实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对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四)总结归纳(板书设计)PPT11页三、当堂检测1、改革开放后,大家在穿着方面的特点,说法准确的是()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色彩和款式单调C、都穿着千篇一律的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D、衣服的品种、颜色、款式多,材质、品牌好,档次高2、“五十年代看阳光,六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要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应了()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B、时间观点的增强C、通信手段的进步D、消费观点的变化3、(2019·云南曲靖)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状况的是()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③住房短缺,狭小拥挤④交通发达,出行便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四、错题补救识记归纳总结。
第16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社会发展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社会发展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第一时段第二时段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实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知识梳理(一)、从贫困走向小康学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实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展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3、概括主要表现:⑴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
⑶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点和消费行为体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成为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