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切治疗的疗效和二次电切残余肿瘤风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42 KB
- 文档页数:2
2-TURBT治疗NMIBC的疗效及对近期复发的影响李伟亮; 陈瑛; 颜伟; 王宓; 吴振启【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9(030)017【总页数】3页(P2268-2270)【关键词】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复发; 诊断【作者】李伟亮; 陈瑛; 颜伟; 王宓; 吴振启【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泌尿外科上海 20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包括Tis、Ta、T1三期[1]。
Tis期属于膀胱原位癌,Ta、T1期均属于非肌层浸润性上皮癌,但两者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由于T1期层内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更容易转移扩散,容易进展为浸润性膀胱癌。
尿路上皮癌中NMIBC占70%~80%[2],且复发率较高,易发展为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3]。
但有研究报道首次电切术完成后有15.2%~74.9%肿瘤残存且肿瘤复发率高达60%~70%[4]。
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我院采用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TURBT)治疗NMIBC,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1 月至2017 年2 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泌尿外科治疗的90例NMIBC 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膀胱镜活检确诊为NMIBC,患者均为高危、多发性。
排除标准:肌层浸润膀胱癌;远处转移;手术禁忌证和不配合治疗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40~65 岁,平均(51.46±4.09)岁;患者肿瘤病理分期:Tis 12 例,Ta 20 例,T1 13 例。
对照组中男性34 例,女性11例;年龄40~65 岁,平均(52.04±4.12)岁;肿瘤病理分期:Tis 11例,Ta 22例,T1 12例。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概述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体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
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膀胱癌中最为恶性的一类,经常容易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造成极大影响。
目前,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手术切除,但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问题。
如何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复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并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就这一方法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进行探讨。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是一种针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预防治疗方法。
其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切除肿瘤:通过膀胱镜等器械切除膀胱癌病灶。
2. 电切:对术后残留病变组织进行电切,确保切除干净。
3. 联合膀胱灌注:将化疗药物或者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膀胱灌注的方式直接注入膀胱,以达到杀灭残留癌细胞的目的。
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膀胱镜直接观察、切除和治疗膀胱癌病变,将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起到局部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1. 提高手术切除的彻底性:通过经尿道二次电切,可以对术后残留的癌变组织进行更彻底的切除,减少残留癌细胞对机体的侵害,从而降低了复发的风险。
3. 降低复发率: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切灌注可以显著降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4. 副作用小:由于治疗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相比于传统的全身化疗,副作用相对较小,对患者的耐受性更好。
5.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未来展望尽管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膀胱肿瘤二次电切的意义不可小觑(附视频)梁朝朝;杨诚【摘要】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方法,但术后肿瘤极易复发与进展,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对部分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二次电切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和应用.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就二次电切在膀胱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做一讨论.【期刊名称】《现代泌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21)007【总页数】3页(P493-495)【关键词】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二次电切【作者】梁朝朝;杨诚【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安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安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专家论坛·DOI:10.3969/j.issn.1009-8291.2016.07.001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国际抗癌联盟 (Union for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2009年的标准,约有75%患者初诊为T1期肿瘤,即膀胱肿瘤侵及上皮下结缔组织,局限于尿路上皮和基底膜以上,且肌层未见浸润的膀胱恶性肿瘤。
目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及术后膀胱内卡介苗或化学药物灌注治疗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标准治疗。
然而,TURBT术后存在复发率、进展率高等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肿瘤的复发和进展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对部分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在首次TURBT术后进行二次电切,以利于首次电切时减少肿瘤残留、对肿瘤精准分期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结合了经尿道电切术和膀胱灌注的优势,通过将药物直接输送至膀胱内,可以有效清除残留膀胱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尚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对其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
目前,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压力和治疗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新颖治疗方法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对该方法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结合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综合评估预防复发效果,进一步讨论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展望。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系统性分析,为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2. 正文2.1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原理与方法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是一种用于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利用电切技术对残留的病变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并结合膀胱灌注的方式将药物直接送达至病变区域,从而达到杀灭和抑制残余癌细胞的目的。
在进行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时,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确保其适合接受该治疗方式。
在术中,先通过膀胱镜检查确定残留肿瘤位置和范围,然后使用电切技术将这些残留肿瘤进行切除。
接着,将合适的药物制剂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通过膀胱灌注的方式将药物输送至膀胱内,使其充分接触到残留的癌细胞,达到杀灭和抑制的效果。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年4月第13卷第2期Chin J Endourol(Eiectronic Edition),April2019,VoL13,No.2•125-•临床研究•T2a期膀胱尿路上皮癌行二次电切治疗的应用价值周先明疏仁义郭荣利董平柯磊磊黄进夏伟【摘要】目的探讨二次根治性电切术在T2a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上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冋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2月首次入住我科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不能耐受根治手术的52例CT分期T2a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2例行二次电切治疗的为A组,30例行一次电切治疗的为B组。
两组手术均由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操作完成,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并长期随访结果A组:其中1例二次电切时发现膀胱内大量坏死组织.电切困难,遂改为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为低级別非浸润性膀胱癌,21例行二次根治性电切术,随访1~67个月(平均43个月),复发5例,复发率22.7%,均保留膀胱B组:随访15-54个月(平均40个月),22例复发,7例丢失膀胱.1例肿瘤肺转移死亡:结论二次膀胱电切术为T2a期膀胱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冇助于保留膀胱功能,可能对临床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肿物切除术;冋顾性分析Application value of secondary electrotomy for stage T2a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Zhou Xi a t iming,Shu Renyi,Guo Rongli,Dong Ping,Ke L e ilei,Huang Jin,Xia Wei.Department of Ur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C hizhou,Anhui247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hu Renyi,Email:892312905@[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econdary radical electrotomy in thetreatment of stage T2a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MethodsClinical data of52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stage T2a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on CTimage(confirmed by postoperative pathology),refused or could not tolerate radical cystectomy admittedto our hospital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March,2011to February,2017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mong them,22patients undergoing twice electrotomy were assigned in group A and30patients receivingonce electrotomy were allocated in group B.In both groups,electrotomy was performed by experiencedsurgeons.Postoperative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 and long-term follow-up were con d ucted.ResultsIn group A,a large quantity of necrotic tissues was detected in the bladder of one patient during thesecondary electrotomy.Intraoperatively,it was difficult to perform electrotomy,which was switched topartial cystectomy.Postoperatively,the patient was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with low-grade non-invasivebladder cance匚Twenty-one patients underwent secondary radical electrotomy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1-67months,43months on average.Five cases recurred with a recurrence rate of22.7%.All patientspreserved the bladder.In group B,postoperative follow-up endured for15-54months(40months onaverage).Twenty-two patients recurred,the bladder was resected in7cases and1patient died of lungmetastasis.Conclusion Secondary electrotomy provides a novel treatment option for T2a stage bladdercancer,which can preserve the bladder function and may be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RetrospectiveanalysisDOI:10.3877/cma.j.issn.1674-3253.2019.02.013作者单位:247000安徽,池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通信作者:疏仁义.Email:892312905@•126*屮华腔-镜泌一尿外科一杂志_(电子版)2019年4丿」一第13卷第2J^LChin J^ndourohEiectnjnic i-:dition)?April2019,Vol.13,No.2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盆腔淋巴结清扫虽然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但该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术中术后出血量多、多需输血.且需要行尿流改道手术,因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⑴。
2021年2月第28卷第4期选择根治性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观察刘守磊 陈善苗 李耀军 王诗建 卢红荪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临床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定义为肿瘤侵犯达到或超过膀胱肌层。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及转移,且病死率高、预后差,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的金标准。
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需行尿流改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且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较差,一般不能耐受根治性切除手术,部分患者也不愿接受该手术治疗方案。
笔者对34例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选择性根治性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4例,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术前均行B超、CT尿路成像(CTU)及膀胱镜检查,CTU检查临床分期T2a~T2b,膀胱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65~84岁,平均79岁;单发21例(61.8%),多发13例(38.2%);肿瘤最大直径2.0~4.5cm,平均(3.3±0.5)cm;肿瘤位置:两侧壁31例(91.2%),后壁6例(17.6%),膀胱颈口5例(14.7%),膀胱三角区4例(11.8%),前壁、顶壁各作者单位:314500 浙江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通信作者:刘守磊,Email:***********************2例(各5.9%)。
合并症:冠心病15例(44.1%),高血压14例(41.2%),中重度呼吸功能障碍11例(32.4%),脑卒中后9例(26.5%),糖尿病5例(14.7%)。
因高龄及合并较重内科疾病无法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22例(64.7%),拒绝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2例(35.3%),均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病情,说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首选手术方案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手术,保留膀胱的手术尚存在争议,患者及其家属表示理解后选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二次膀胱肿瘤电切联合即刻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与疗效。
方法: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0例分为两组,实验18例,患者在第一次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4-6组行二次电切,以后常规膀胱灌注化疗。
对照组12例,行TUR术后1周膀胱灌注化疗,以后常规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复发情况。
结果:总复发率16.7 %,实验组复发率,对照组复发率。
结论: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及二次电切可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
关键词:膀胱癌:二次经尿道肿瘤电切;膀胱灌注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之一,得到最准确的诊断和最佳的治疗至关重,可以预防肿瘤复发和进展,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肿瘤治疗费用,根据浸润程度分为非肌润型膀胱癌(Tis,Ta,T1)和肌层浸润型膀胱癌(T2 以上)。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膀胱肿瘤的 2/3[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目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传统方法为TURBT+术后一周膀胱灌注,但复发率高,且复发后级别升高,本组采用二次TURBT联合术后24小时膀胱灌注药物方法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研究表明可以降低复发,提高疗效。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提取3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50-83岁,均为术前为肉眼血尿,行CT检查提示膀胱占位,从2013年至2015年入院患者,随机选择对照组12例,实验组18例,我院64排螺旋CT术前检查,确定肿瘤大小,位置,个数及浸润程度,并术前常规行膀胱镜活检,病理报告提示尿路上皮细胞癌,肿瘤分期均为Ta-T1期,其中单发25例,多发5例,肿瘤大小约1cm-3cm。
1.2方法采奥林巴斯等离子电切镜,电切功率160W,电凝功率100W,以0.9%氯化钠为电切液,常规电切肿瘤,术后常规留置F18-F22三腔导尿管5-8d。
医药行业尿路上皮癌市场分析尿路上皮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我国每年新发患者约9万人膀胱癌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占比超过80%尿路上皮癌(UC)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以发生于覆盖有尿路上皮的任何部位,包括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
根据解剖部位,UC分为上尿路上皮癌(肾盂,输尿管)和下尿路上皮癌(膀胱、尿道),其中膀胱癌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占比超过80%,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发生尿路上皮癌的比例分别为1:3:50O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两大类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旧C,占70%)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旧C,占30%)两大类。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包括膀胱的原位癌、非浸润性乳头状癌,以及侵犯上皮下结缔组织的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指侵犯浅肌层以上的肺胱癌。
中国尿路上皮癌新发患者数到2025年预计达9.1万人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九位,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七位(9.5/10万),女性为10位以后(2.4/10万);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13位,男性死亡率为3.2/10万,女性为0.9/10万。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膀胱癌发病率为5.8/10万,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13位,男性发病率为8.8/10万,位居第7位,女性发病率为2.6/10万,位居第17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年全球尿路上皮癌病例51.6万人,预计至U2025年将达至∣J58.6万人,到2030年预计达到66.3万人。
在中国,尿路上皮癌2023年新发病例约7.7万人,预计至IJ2025年将达到9.1万人,到2030年将达到10.6万人。
膀胱癌的发病与吸烟、药物滥用等关系密切吸烟与膀胱癌的发病最为密切,据《吸烟与男性膀胱癌关系研究》,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随着吸烟量、吸烟年限以及吸烟深度的增加,男性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引言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其术后复发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造成了威胁。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的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效果。
一、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特点及术后复发的危害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和易复发的膀胱癌类型,术后复发率较高。
其术后复发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寻找一种有效的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方法至关重要。
二、经尿道二次电切的原理及临床应用经尿道二次电切是通过膀胱镜在术后定期对膀胱肿瘤残留部分进行电切治疗,以清除残余癌组织,有效预防术后复发。
该方法简便、安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膀胱功能无明显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膀胱灌注治疗的原理及效果膀胱灌注是将药物溶液直接注入膀胱腔进行局部治疗,其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中起到重要作用。
膀胱灌注治疗可以有效清除残余的癌细胞,减少复发的可能性,是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常用方法之一。
四、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该方法可以有效清除残余的癌组织,减少复发的可能性,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备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五、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不足与展望尽管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膀胱创面感染等并发症,临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Ta期高级别尿路上皮癌行二次电切的临床意义高明珠;王进有;闵捷;王毅;毕良宽;陈振东;于德新【期刊名称】《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年(卷),期】2022(14)6【摘要】目的探讨Ta期高级别(Ta-HG)尿路上皮癌行二次电切的临床疗效及意义。
方法回顾性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8例Ta-HG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行二次电切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二次电切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以及术后3年膀胱肿瘤的复发、进展情况,分析二次电切术对此类患者疾病控制的影响及意义。
结果Ta-HG尿路上皮癌二次电切的阳性率高达31.8%,在术后3年的随访中,观察组共有8例(18.2%)患者出现肿瘤复发,3例(6.8%)患者出现肿瘤进展。
对照组有13例(54.2%)患者出现肿瘤复发,4例(16.7%)患者出现肿瘤进展。
两组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术后3年疾病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
结论对于Ta-HG 尿路上皮癌患者,强烈建议行二次电切术,以降低疾病复发率,改善预后。
【总页数】4页(P341-344)【作者】高明珠;王进有;闵捷;王毅;毕良宽;陈振东;于德新【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高危浅表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短期再活检和电切的临床意义2.二次电切治疗多发Ta期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析3.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T2a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效果4.短周期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化疗治疗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析5.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二次电切术的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尿道单次与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韩健乐;张靖华;王长安;杨青彦;王晓勃【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单次与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6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单次电切手术,观察组在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后4周行二次电切手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术后复发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1.88%)(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34.38%)(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二次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有较好的疗效,能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8(033)008【总页数】3页(P1352-1354)【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手术;生活质量【作者】韩健乐;张靖华;王长安;杨青彦;王晓勃【作者单位】450017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17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17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17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17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是发生于膀胱黏膜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中发病率最高[1]。
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50~70岁中老年男性是膀胱癌的高发人群[2]。
膀胱癌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癌及少见的透明细胞癌、小细胞癌等,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占90%以上。
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据浸润严重程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前者临床上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后者多采用全膀胱切除术治疗[3]。
二次电切治疗的疗效和二次电切残余肿瘤风险分析目的: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常规手术治疗后复发、进展率高。
第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运用于临床后,NMIBC预后得到改善。
但在国内,尚缺乏足够的相关临床资料。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院reTUR治疗情况以及其对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至2013年满足纳入指征的NMIBC患者资料,利用K-M生存曲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reTUR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共计81位接受单次电切,36位接受reTUR的患者被纳入研究。
reTUR组中,残余肿瘤率为44.4%(16/36)。
术后2年时,54%单次TUR组患者膀胱癌复发,而接受ReRUR者36%膀胱癌复发(p<0.05)。
术后2年时,25%单次TUR组患者膀胱癌进展,而接受ReRUR者仅11%膀胱癌进展(p=0.157)。
多因素分析中,reTUR为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HR=0.35,95%CI=0.17-0.71p=0.003), reTUR对无进展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HR=0.51,95%CI=0.17-1.51, p=0.22)。
结论:reTUR可减少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
尽管无统计学意义,reTUR可能影响术后疾病进展,其确切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目的:NMIBC是一类异质性很高的肿瘤。
尽管reTUR可明显改善膀胱癌患者预后,但并非满足reTUR适应症的所有膀胱癌患者都有残余肿瘤,都从reTUR中受益。
因此,我们设计这一章节试图探究其他临床和分子指标是否对reTUR有指导作用。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至2013年接受reTUR的NMIBC患者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第一次电切的肿瘤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P53、Ki67、VEGF、E-cadheri、
n survivin表达。
利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建立残余肿瘤的风险方程。
根据风险方程回归系数建立残余肿瘤风险评分模型。
结果:残余肿瘤的风险模型为:logitP=-1.85+2.29X1+1.21X2+1.28X3(X1为肿瘤大小,X2为p53,X3为E-cadherin)。
成功建立残余肿瘤风险模型,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肿瘤残余率分别为9.1%、27.3%、85.7%。
低危-中高危分类的敏感度、特异度(93.8%、50%)优于单独按肿瘤大小(50%、90%)、p53(50%、75%)、E-cadherin分类(62.5、75%)。
结论:肿瘤大小、p53、E-cadherin为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肿瘤残余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通过风险评分建模可以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更好地划分了患者术后肿瘤残余的风险,且采用风险模型明显优于单独采用单个因素评价残余肿瘤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强烈建议reTUR,对于低危人群,可酌情考虑是否需re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