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_血证论_治血四法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73.28 KB
- 文档页数:2
唐容川说大黄在血证中的应用5.1大黄在血证中的应用5.1.1大黄的药物性味唐氏倡导“阴阳水火气血”一体的独特血证病机理论,认为气血关系不可分割,二者为患常常相互影响。
其中,因气为血帅,气病及血,血随气脱的病证也就相对多些。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了治血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要法,为后世医家治疗血证之准绳,而其中尤以止血为第一要法。
“试思人身之血,本自潜藏,今乃大反其常,有翻天覆地之象,“血之所以不安者,皆由气之不安故也。
”血证有血出上窍和血出下窍之分,“所以逆上者,以其气实故也”。
唐氏认为血出上窍与冲气上逆有极大关系。
他说:“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未有冲气不逆上,而血上逆者也。
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沖脉丽于阳明,治阳明即治冲也。
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今乃逆吐,失其下行之令,急调其胃,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矣”,“厥止血之法虽多,而总莫先于降气,…而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即是血药,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药”除了尽其大黄的泻火、通下、祛瘀功能之外,与众不同的是,唐容川特别注重大黄的降气功能。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认为,血上溢证,乃是气机上升太过所致。
所以止血莫先于降气,降气当首推大黄。
《神农本草经,下经》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唐容川《本草问答》对大黄的作用进行了一番描述:“大黄味苦大寒,是得地火之阴味而色黄,又为火之退气所发见,故能退火,专下血分之结。
以味厚且有烈气味,既降而气复助之,故能速下,大黄之质滑润有汁,故主滑利,…大黄纯于苦味,而又有雄烈之气,以气行其苦味,则走而不守。
”唐氏观察到苦是火之本味,但味苦之药,均不补火,反能泻火。
他从卦象解释了苦味能够泄火气的原理。
因为,物极则复,阳极阴生。
以卦体论,离卦之中爻是阴,是离火中含坎水之象。
所以,药得苦火之味,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一阴爻之水性而能降火。
逝去的医道(2)——‘⾎症论’⼤家_唐容川唐容川(1846-1897),四川⼈,清代医学家、经⽅家。
是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物之⼀。
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最有名处是对⾎证的论治有突破见解。
(39岁)1884年著有《⾎证论》8卷。
受杨西⼭《失⾎⼤法》影响。
唐容川⼩时候,由于⽗亲体弱多病,在学习四书五经准备科举之余,也就⾃学医书为⾃⼰的⽗亲治病(可能是在当时他周围实在找不到⾃⼰的好⼤夫治⾃⼰⽗亲病)。
但⾃⼰治疗⼀段时间后,⽗亲病情恶化。
先吐⾎,后有下⾎,这是他从没有在书上看到的内容。
于是,只要遇到有关⾎证的记载,便反复琢磨,听说本乡杨西⼭写的《失⾎⼤法》⽽门⼈藏起不传,唐容川便多⽅购求,好不容易得⼀览。
但他看后⼤失所望,未能精详,⽤它治病,也少有成效。
因此⼤失所望后,转⽽向经典著作求,读《黄帝内经》《伤寒论》触类旁通,有了感悟之后,⽤于临床疗效较好,疗效⽐较好。
但是他⽗亲因⾎证病⽽死,成了他⼀⽣的痛。
⽽他妻⼦不料⼜得了⾎证。
他便亲制⽅剂,最后把他妻⼦的⾎证治好了。
由此,他深深感到,‘不为良相,则为名医’,所以为了弥补在⾎证研究上的所得,他专门写了⾎证的专书。
他为本书可以以后能救后世⾎证患者⽽感到⾃慰,以弥补他未能救治⽗亲的伤痛。
(44岁)1889年中进⼠,授礼部主事。
开始做官⽣涯。
但是却嗜好医学,主张“好古⽽不迷信古⼈”。
既读医书⼀定要有⾃⼰的见解,否则还不如不读。
(47岁)1892年著有《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
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化”,西医所擅长是从形体去解剖研究⼈体,看到即时实体。
在内科的治疗⽅⾯,中医的优越性确为西医所不能及。
主张中西融合,并试图⽤西医解剖、⽣理等学科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对之后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较⼤。
(48岁)1893年另有《本草问答》两卷,议及本草学理论,⽐较中西药学之异同与短长。
《⾦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则是对陈修园《⾦匮要略浅注》和《伤寒论浅注》两书的删补、正误,并合中西医之说⽽成。
医话医案作者简介:许博文(1998-),男,汉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学。
E-mail:1304520495@qq com唐容川《血证论》咳血辨治特色探微许博文 郭锦晨 朱雅文 赵硕琪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摘 要】 唐容川《血证论》对咳血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前人的证治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其独特的血证理论相结合,所论严谨,方药明确,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其所论咳血多属火郁、痰凝、气乱,唐氏多以攻、和、消、补之法而忌汗吐之法,其中颇多见解至今仍有较大参考意义。
通过研究《血证论·卷二·咳血篇》所论证型方药,进行详细归纳总结,剖析唐氏论治咳血的核心思想、病理因素及治则治法,旨在增强中医对于咳血证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唐容川;《血证论》;咳血;证治思想;病理因素【中图分类号】R249 2/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7-0074-03AStudyon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CoughBloodinTangRongchuan'sTheoryofBloodSyndromeXUBowen GUOJinchen ZHUYawin ZHAOShuoq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230038,ChinaAbstract:TangRongchuan s“BloodSyndromeTheory”madeadetaileddemonstrationofhemoptysis,putforwardanewpointofviewonthebasisofprevioussyndromeandtreatment.Accordingtohisrichclinicalexperience,combinedwithhisuniquebloodsyn drometheory,thetheoryisrigorous,theprescriptionisclear,andhasgreatinfluenceonlatergenerations.Throughstudyingthepre scriptionofsyndrometypein“BloodSyndromeTheory,VolumeTwo,CoughBlood”,thispapersummarizesandanalyzesthecorethought,pathologicalfactorsandtreatmentprinciplesofTang stheoryoftreatinghemoptysis.Toguidethe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 mentofhemoptysissyndrome.Keywords:TangRongchuan;BloodSyndromeTheory;CoughBlood;SyndromeandTreatmentThought;PathologicalFactors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城人,清代著名医家,系“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容川血证论原文讲解全集摘要:一、引言二、唐容川与血证论简介三、血证论的主要内容1.血的生成与生理功能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辨证4.血证的治疗方法四、血证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实例五、血证论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唐容川(1846-1907),原名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华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先驱。
他的著作《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血液生理、病理及诊治的医学专著,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容川与血证论简介唐容川生活在清末民初,当时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他发现中医对于血液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仍有不足。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他广泛涉猎古今医学典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血证论》一书。
书中详细阐述了血的生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血液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血证论的主要内容1.血的生成与生理功能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明确提出,血的生成源于水谷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心肺的输布,最终化为血液。
血液具有营养全身、滋润肌肤、维持生理功能等作用。
2.血证的病因病机唐容川认为,血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这些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引发血证。
3.血证的诊断与辨证唐容川强调,诊断血证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重点关注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表现。
治疗血证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因、病机和病情,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血证的治疗方法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总结了许多治疗血证的有效方法,如清热凉血、滋阴养血、活血化瘀、止血散瘀等。
他还指出,治疗血证时要注重调理脾胃、心肺等脏腑功能,以恢复气血运行的正常状态。
四、血证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实例唐容川运用《血证论》中的理论,治愈了许多血液疾病患者。
如治癒一例因劳累过度导致血虚的患者,他采用滋阴养血、健脾和胃的方法,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试析《血证论》“治血四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摘要】《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著,是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
该书对血证的阐述颇多创见,理、法、方、药也很严谨。
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后世医家治疗血证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血证论》治血四法治疗血证疾病《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著,是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为晚清著名的医家唐宗海所著。
该书以《内经》为依据,其辩证论治,理、法、方、药也很严谨,祥列三十余种血证的辩证方法,并创造了被誉为血证治法准绳的四大法,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后世医家治疗血证疾病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治血四法,至为精辟,学古而不泥古,补前人之未备,立论透析,条分缕析,颇中肯綮,是一部流传既广,影响亦大的医学著作。
1 吐血暴作,惟以止血唐宗海《血证论·吐血》篇:“此时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
”正常情况下“血行脉中”,当机体发生病变,致血溢脉外,发生出血,此时当以止血,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但以胃热内盛,气火逆上居多,故“其法独取阳明”,以泻火降逆为主,泻心就是泻火,泻火就是止血,其次寒盛凝滞经脉,血溢脉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逆则血乱,气能生血,摄血,气虚统摄无权,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而出血,故总以止血为主,分别采用温通血脉,益气摄血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2 离经之血,应予消除《血证论·吐血》篇:“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
”“瘀血留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
”故以消瘀为第二法,瘀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行不畅,经脉郁滞不通,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原因,瘀血可由寒邪,痰湿,气滞等诸多原因引起,寒主收引凝滞,寒邪阻滞脉络,或痰湿壅滞,脉络瘀血,或气滞血瘀等,均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发生瘀血。
治疗分别采用温经散寒,祛瘀通络,祛痰化浊消瘀,行气化瘀等治法。
《血证论》[清]唐容川(公元1884年)[卷二]吐脓《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卷二] 吐脓脓者血之变也。
血不阻气。
气不战血。
则血气调和。
疮疖不生。
血滞气则凝结为痛。
气蒸血则腐化成脓。
躯壳外者易治。
至于吐脓。
则出于脏腑之内。
其证最危。
在中焦以下。
则便脓。
在中焦以上。
则吐脓。
夫人身之气。
乃水所化。
气即水也。
故血得气之变蒸。
亦化而为水。
不名曰水。
而名曰脓者。
以其本系血质。
虽化为水。
而较水更浓也。
当其未化。
则仍是血。
消瘀则脓自不生。
及其既化。
则同于水。
逐水则脓自排去。
一肺痈。
乳上第三根肋骨间。
名肺募穴。
隐隐疼痛。
食豆而香。
是痈将成。
仲景云。
风舍于肺。
其人则咳。
口干喘满。
咽燥不渴。
时时吐浊沫。
时时振寒。
热之所过。
血为之凝滞。
蓄结痈脓。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
脓成则死。
谓重者肺坏而死。
若肺不坏。
亦有可救。
故仲景又曰。
口中辟辟燥咳。
胸中隐隐作痛。
脉数而实。
喘不得卧。
鼻塞不闻香臭者。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吐脓如米粥者。
甘桔汤主之。
仲景此论。
非谓除此二方。
别无治法。
不过分别未成脓者。
当泻实。
已成脓者。
当开结。
指示两条门径。
使人知所从事。
且曰。
以此汤主之。
明明有加减之法。
见于言外。
余因即泻实开结二义。
推而广之。
其成脓者。
用通窍活血汤。
加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从表以泻之。
无表证者。
用人参泻肺汤。
加葶苈大枣。
从里以泻之。
如病势猛勇。
急须外攘内除。
则用防风通圣散。
三方力量。
雄浓于仲景泻实之法。
庶尽其量。
如识力不及。
只用甘桔汤。
加荆芥薄荷杏仁黄芩。
亦许免疚。
然而无功。
其已成脓者。
急须将脓除去。
高者越之。
使从口出。
用千金韦茎汤。
或用瓜蒂散。
加冬瓜仁桃仁苡仁栀子。
或用泻白散。
加黄连栝蒌。
皆取在膈上则吐。
使脓远去。
以免久延为患。
白散尤能吐能下。
加升麻郁金。
以助其吐下之机。
再加黄芩栝蒌。
以解其火更善。
如只须下泻。
不宜涌吐。
则合甘桔泻肺二汤。
再加赤豆芽苡仁防己栝蒌杏仁知母枳壳。
使从下降。
或用桔梗宁肺汤。
补泻兼行。
如此则于仲景开结之法。
《血证论》治血四法在崩漏治疗中的应用摘要】总结唐容川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探讨在崩漏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血证论治血四法崩漏《血证论》集唐容川学术思想之大成,指出气之安谧,有赖血的濡润。
血液运行不息,方能输送营养全身。
阳气安谧,才能维持一身的生理活动。
若血瘀或气郁,均可迫血妄行,造成各种出血证。
在治疗上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法。
而崩漏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出现严重紊乱,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尽者,前者称为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
历代医家都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辩证论治,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之治三崩法已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今观《血证论》治血四法,即止血法、消瘀法、宁血法、补虚法,为崩漏治疗提供另一思路。
1 《血证论》述留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唐容川据《黄帝内经》“急则治标”的治则,认为“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力倡止血乃第一要法。
唐氏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瘀血踞住经遂可致再次出血,同时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之理,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故必亟除之,才能使新血生长,气滞畅达。
因此。
唐容川力倡止血之后必消瘀。
唐氏认为“其血复潮动而吐者,乃血不安其常故也,必用宁血之法,使血得安而愈”,止血、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
血后必虚,对失血造成的虚损不及时治疗,必会引起许多变证,有可能再次出血。
唐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并指出,“其虚未成,更不可留邪为患,故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
唐氏补虚之意有三:首先,出血议补应辨虚之轻重,虚在何脏,属气、属血、属阴、属阳,一般可从虚损论治;其次,“补虚为收功之法”,常用于出血之后;其三,邪气未去,其虚未成,不可妄补,误补则留邪为患,闭门留寇,助贼之力,故实证断不可补,为收功之法。
一法或多法同用,或先用一法再用另一法,灵活应用方能取效。
•研究报告•唐容川《血证论》辨治心系疾病思想探讨李城\朱翠玲\闰奎坡2,孙彦琴张笑笑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摘要:《血证论》为清代名医唐容川代表性著作,书中对心系疾病辨证独特,用药精当:文章通过分析《血证论》治疗心系疾病所选方药,结合阴阳水火气血理论,从血火同病、气血同病、气火同病、血气火同病、水气同病、水火同病、火病7个角度总结唐容川辨治心系疾病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医生临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唐容川;血证论;心系疾病;学术思想基金资助:同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蓰金项目(、〇.81303073)Study on TANG Rong-chuan's Xuezheng Lun academic thoughts of treating disorders ofheart system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LI C h e n g1,Z H U C u i-ling2,Y A N K u i-p o2,S U N Y a n-q i n2,Z H A N G X i a o-x i a o1('H e n a n University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Z h e n g z h o u 450000, C h i n a; T h 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 fH e n a n U niversity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Z h e n g z h o u 450000,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Xuezheng Lun w a s a representative w o r k o f T A N G R o n g-c h u a n, a f a m o u s d o c t o r in Q i n g d y n asty. F o rdisorders o f heart system. T A N G h a d u n i q u e 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 a n d precise me d i c a t i o n in the b o o k. Th i s p a p e r w a s finishedb y s u m m a r i z i n g T A N G R o n g-c h u a n's a c ade m i c t h o u g h t s b a s e d o n 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 of disorders o f heart s y s t e m f r o ms e v e n perspectives: b l o o d a n d fire diseases, qi a n d b l o o d diseases, qi a n d fire diseases, blood-qi a n d fire disease, w a t e r a n d qi diseases, w a t e r a n d fire diseases, fire diseases, a n d t h r o u g h analyzing the prescriptions a n d m e d i c i n e s selected in treating disorderso f heart s y s t e m in Xuezheng Lun, as well as c o m b i n i n g w ith the theory o f yin a n d yang, w a t e r a n d fire, qi a n d blood, eventuallyh o p i n g to prov i d e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K e y W O r d s t T A N G R o n g-c h u a n:Xuezheng Lun\ Disorders o f heart system; A c a d e m i c thoughtsF u n d i n g:Y o u n g Scientists F u n d o f National Natura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N o.81303073)唐容川初攻儒学,因其父体羸善病,转而攻医,其学术思 想根植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并有所发明对于心系疾 病,唐容川览《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 焉”提出“盖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冲有名而无物,即心中之火气也”本文对唐容川治疗血家常见心系疾病的理、法、方、药做了初步梳理:血火同病《血证论》云:“火为阳而生血之阴,故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炎上”,又云“又有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者”,唐容川认为 人体阴血不足,无以滋火,火炎于上而扰心,心火衰微亦使阴血 不生而至火衰血亏D1.心火亢盛灼血伤神,治以清火养血安神《灵枢•大惑 论》曰:“心者,神之舍也”心神藏于心中,主宰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意识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心神失养导致心烦不寐,唐容 川用黄连阿胶汤治疗《伤寒论》载:“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 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中阿胶、鸡子黄、芍 药滋阴养血,黄连、黄芩直折心火,正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阳有余,以苦除之……阴不足,以甘补之”m,俾心得血养,火得清降,心烦、不寐止;若火旺不甚,心血已亏,用归脾汤加 朱砂、麦冬、炒栀子补益心血,微清心火2.心肝血虚虚热扰神,治以清热除烦安神同样对于心烦、不寐,若病机为心肝血虚、虚热内扰则用酸枣丨:汤治疗,《金匮要略》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丨〔汤主之”方中酸 枣仁酸甘以养血,知母苦寒以清虚热,川芎辛散调肝气,甘草、茯苓健脾宁心唐容川亦以四物汤为基础,补益肝血,加合欢 皮疏肝淸热.酸枣丨:、虫草养血安神,法半夏交通阴阳徐灵胎通信作朱翠玲,河南省郑州市人民路丨9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邮编:450000,电话:0371-******** K-mail :************************〈〈神农本草经H 种录》认为龙骨“似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121 故加龙骨收敛肝魂3.瘀血阻着阳明热结,治以化瘀泻热除烦对于瘀血,唐 容川认为:“治血者,不去瘀而求补血,何异治疮者不化腐而求 生肌哉”符阳明燥¥内结.烦躁口渴则选四物汤,以生地黄易 熟地黄,《加&硝、大黄、生姜即成玉烛散。
唐容川血症论白话文唐容川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液疾病,它影响着许多患者的生活。
在唐容川血症论白话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疾病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对患者和其家人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唐容川血症的起因。
唐容川血症是由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这种基因突变会影响人体内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的产生。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负责将氧气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但在唐容川血症患者身上,血红蛋白的功能受到了影响,导致氧气无法正常运输,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并发症。
唐容川血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疲劳、贫血、黄疸等。
由于氧气供应不足,患者会感到疲倦乏力,常常无法参与到正常的日常活动中。
贫血是另一个常见的症状,患者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不足,无法有效地携带氧气。
黄疸则是由于红细胞的破裂释放了一种叫做胆红素的物质,导致皮肤和眼睛发黄。
针对唐容川血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输血和药物治疗。
输血可以通过补充新鲜的红细胞来提供足够的氧气。
药物治疗则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药物来促使患者体内产生更多的血红蛋白。
这些治疗方法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根治唐容川血症,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来维持生命质量。
唐容川血症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了困扰,对其家人和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家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患者,他们可能需要进行定期的医院探访、协助服药和提供情感支持。
社会方面,唐容川血症患者在就业和教育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这种罕见的疾病,我们应该加强对唐容川血症的研究和宣传。
通过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容川血症,并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科学家们也应该加强对唐容川血症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疾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唐容川血症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它对患者和其家人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我们应该加强对唐容川血症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社会支持。
唐容川血症论白话文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疾病,促进社会对唐容川血症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浅谈崩漏治血四法谢洪;蓝婧;冯佳佳;曾倩【摘要】崩漏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急症,多指女性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
崩漏多因气血失和所致,是血证中的一种。
唐容川所著的《血证论》是辨治气血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从治血四法中不难窥探、总结出治崩漏经典原则,而在崩漏诊疗过程中尤其强调采用“祛瘀生新”,这对后人在临床研究上有着较大启发。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2519-2521)【关键词】崩漏;气血;治血四法;辨治【作者】谢洪;蓝婧;冯佳佳;曾倩【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75;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月经是女性特殊且重要的生理现象之一,月经紊乱可发崩漏,而崩漏又是妇科三大难病之一,从古至今论述崩漏的书籍较多,后世对崩漏研究探讨多从古籍中援引,用以作为理论依据。
清代医家唐宗海所著《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弥补清以前血证理论和临床诊治出血性疾病空白,是论述“祛瘀生新”学说的发轫所在。
女子以血为本,月经诸病之因皆不离血,本文通过对《血证论》之治血四法的认识,浅谈其对崩漏的辨治特色。
崩漏是妇科常见疑难急症,是“经乱之甚者也”。
正常月经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若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即是崩漏。
血为月经的物质基础,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血为气之母,血旺则气化。
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滞甚则成瘀;气热则血热,气寒则血寒。
气血充盈与调和是月经产生的重要条件,血气旺盛,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气血调畅,五脏安和,冲任通盛,月事方能按期而至。
《灵枢·五音五味》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龙源期刊网 唐宗海与血证治疗四法则作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28期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
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论》、《本草问答》等。
其中,《血证论》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唐氏通过多种血证的治疗,摸索出血证治疗的四大法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者。
凡遇突然出血,在治疗时,首先应当使用止血之法。
否则,血液溢出不止,会导致血脱气耗,产生不良后果。
血证患者止血之后,必然会有离经之血未排出体外,这些血液留于人体之中,则形成瘀血。
这些瘀血的停聚,成为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
或壅而发热,或变而成痨,或形成结瘕,或使气血阻滞不通而刺痛等。
还可能因瘀产生其他多种变证,甚至使新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再次出血。
为了免除这些后患,唐氏主张止血之后应当消瘀,故将消瘀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二法。
待血止瘀消之后,在数日或数十日之间,为防止血液再次潮动,须选用方药使血液得以安宁,故将宁血法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三法。
血证患者,出血之后,其血必虚。
血虚者其阴亦不足,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血虚则气无所依,亦可因之而亏。
因此在血证后期,其血已止,亦未留瘀,而运用宁血法之后又无再次出血之顾虑,惟留下人体正气之虚衰,唐氏主张此时当用补血之法。
唐宗海于学术上颇有创见。
一方面,他十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于血证深入探讨,颇有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西方医学的传入,他试图以西医理论来解释祖国医学,进行中西医理论的汇通,虽然限于历史条件、科学水平,未有成就,但其革新、发展的思想是可贵的。
其血证治疗的经验和原则,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唐氏的真知灼见,使之成为明清两代四川惟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
(摘自《中医典故》)。
《血证论》是唐宗海(容川)总结了前人和自己治疗血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而写成的一部治疗血证的专著。
条理清晰,论述精辟。
一、对气血关系的阐述人身气血,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以维持形体的健康,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诸病蜂起,所以他在论治血证之前,首先阐述气血的相互关系,以为辨治各种血证的基础。
1、气血的生成他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阴阳二气的不断运行所形成的,阴阳就是水火,而水火又是化生气血之源,如他说:“阴阳二字,即是水火。
……水即化气,火即化血。
”他这里所说的水是指肾和膀胱之水,因二者与丹田同处脐下,为一身水精归宿之地。
但此水不能自化为气,犹须赖肺吸入天阳之气引心火下交丹田,蒸发水脏水腑,始能化生元气、卫气。
所以他既说:“水能化气”,又说“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
”气若不足,水津就不能上腾下输,营溉全身;水若停蓄不化,气也就郁滞不畅,不能温煦百骸。
他把这一关系概括为“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
”他所说的“火”主要指心火,心火是人体一切热力之源。
他认为肢体之所以能温暖,机能只所以能活动,都是以靠热力的作用。
脾胃在这种热力的推动下,才能分化和吸收水谷精华,再经心的火化作用而变生血液。
然而火不亢盛,固能生血,若心火太盛,不但不生,反能耗血。
所以他又把这一情况概括为“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和“火化太过,反失其化。
”这说明气是生于肾水,血是生于心火。
心火下降肾水才能化气;肾阳上升,水谷才能蒸腐,心火才能化血。
这样心肾二脏,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互相生化,运动不惜,才能使人体气血生成无已。
同时他又认为心肾升降的枢纽在于脾。
他说:“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
”他的这一认识和《脾胃论》中脾胃为升降枢纽的论点略同,但前者重点在于阐发内伤,故偏重脾阳升发方面;后者重点在于论述血证,则兼顾到脾阴的滋降方面这又是彼此不同之处。
2、气血的作用气血是维持人体生活机能的主要物质,二者互相为用,气离开血或血离开气,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统率;而气的宁谧温煦,又依靠血的濡润。
唐容川的《血证论》《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是一部论治血证的专书。
该书论述血证的病机和治法颇多创见,多少年来,得到了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血证的治法,如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汗血、血箭、血痣、血瘙、疮血、创血、跌打血、便血、尿血、经血、产血等的治疗,那是大夫的事情。
我们要解决的,是“未病”;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些血证的成因。
能够认清亚健康的状态,能够认清疾病成因,就能够自我调节,从而避免生病。
这是我学习唐容川《血证论》的动机。
在气、血、水、火的相互关系方面,祖国医学早有许多指导临床实践的论述。
替如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的论述,张志聪“血乃中焦之汁”的观点,说明了气、火同源和水、血同源的生发关系。
又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水、火既济”,“水、火不济”等,说明了气血之间,水火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水、气之间,血、火之间存在的生发关系,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
唐宗海《阴阳水火气血论》一文,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他认为水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
又认为:“火即化血”,“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
他列举了大量临床实例,证明上述论点。
他举出太阳之气不达,在外则汗不得出,在内则痰饮交动;又举出水阴不足,上可形成痰咳(肺气不宣、下可形成闭结 (腑气不通用以说明气、水相互致病的道理。
唐宗海《男女异同论》一文认为,在脐下,男子有丹田,女子有血室,二者均为气血的总会。
女子的气入血室,可从血化为月信;男子的血入丹田,可从气化为肾精。
女子主血,月信色赤;男子主气,肾精质清。
血、火同源,月信多火;气、水同源,肾精多水。
但阴中有阳,故月信中亦有水;阳中有阴,故肾精中亦有血。
因此月信属血而非纯血,肾精属水而非纯水。
作者把气、血、水、火的概念溶铸于男女生理异同的机理中,给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重要的是上述说理都是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的,因此,这种观点尽管在论证方法上,仍然采用比较朴素的方法,但对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血证论》[清]唐容川(公元1884年)回答于2022-04-09吐衄便漏。
其血无不离经。
凡系离经之血。
与荣养周身之血。
已睽绝而不合。
其已入胃中者。
听其吐下可也。
其在经脉中。
而未入于胃者。
急宜用药消除。
或化从小便出。
或逐从大便出。
务使不留。
则无余邪为患。
此血在身。
不能加于好血。
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血证。
总以去瘀为要。
世谓血块为瘀。
清血非瘀。
黑色为瘀。
鲜血非瘀。
此论不确。
盖血初离经。
清血也。
鲜血也。
然既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瘀血。
离经既久。
则其血变作紫血。
譬如皮肤被杖。
血初被伤。
其色红肿。
可知血初离经。
仍是鲜血。
被杖数日。
色变青黑。
可知离经既久。
其血变作紫黑也。
此血在经络之中。
虽已紫黑。
仍是清血。
非血块也。
是以能随气营运。
走入肠胃。
吐下而出。
设在经络之中。
即是血块。
如何能走入肠胃耶。
至于血块。
乃血入肠胃。
停留片时。
立即凝结。
观宰割猪羊。
滴血盆中。
实时凝结。
便可知矣。
故凡吐衄。
无论清凝鲜黑。
总以去瘀为先。
且既有瘀血。
便有瘀血之证。
医者按证治之。
无庸畏阻。
瘀血攻心。
心痛头晕。
神气昏迷。
不省人事。
无论产妇及吐衄家。
有此证者。
乃为危候。
急降其血。
而保其心。
用归芎失笑散。
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
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末。
亦佳。
瘀血乘肺。
咳逆喘促。
鼻起烟煤。
口目黑色。
用参苏饮。
保肺去瘀。
此皆危急之候。
凡吐血实时毙命者。
多是瘀血乘肺。
壅塞气道。
肺虚气促者。
此方最稳。
若肺实气塞者。
不须再补其肺。
但去其瘀。
使气不阻塞。
斯得生矣。
葶苈大枣汤。
加苏木蒲黄五灵脂童便治之。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
则周身作痛。
以其堵塞气之往来。
故滞碍而痛。
所谓痛则不通也。
佛手散。
加桃仁红花血竭续断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
或用小柴胡。
加归芍丹皮桃仁荆芥。
尤通治内外之方。
义较稳。
瘀血在上焦。
或发脱不生。
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
目不了了。
通窍活血汤治之。
小柴胡汤。
加归芍桃仁红花大蓟。
亦治之。
瘀血在中焦。
则腹痛胁痛。
腰脐间刺痛着滞血府。
逐瘀汤治之。
小柴胡汤。
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24,Vol.17,No.175 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2022年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作者单位:301617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邹金佐(硕士研究生)],中医学院(王洪武)作者简介:邹金佐(1998-),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黄帝内经“及藏象理论研究㊂E⁃mail:928073730@通信作者:王洪武(1973-),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黄帝内经“及藏象理论研究㊂E⁃mail:whw897@浅析唐容川‘血证论“的和法生血理论邹金佐 王洪武【摘要】 清末唐容川‘血证论“中多次言 和”,并提出和法是血证第一良法,将和法运用在治血中,是对和法的重要发展㊂‘血证论“主要论述失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故蕴含生血思想㊂唐宗海将和法贯穿在治血之止血㊁消瘀㊁宁血㊁补血四法中,笔者认为生血思想从广义来看也是贯穿了治血全过程,所有前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收功之补法,补血亦是生血㊂故以 和”建立‘血证论“之生血理论,浅析其和法生血理论㊂包括 和气”生血,主要为降气宁血和补气和血; 和津”生血,多侧重肾㊁脾㊁胃㊁肺之阴; 和火”生血,以心㊁肝为主㊂从脏腑功能来看,唐宗海认为五脏与胃均参与生血,且分工明确:肾水足精血生㊁脾阴为生血之源㊁胃阴化谷生血㊁肺津润水火和㊁心主火能成血㊁肝调生血之机,对生血理论提出独到见解,且唐宗海重视气阴,多以水调火,丰富了中医藏象学理论,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思路㊂【关键词】 血证论; 和法; 和气生血; 和津生血; 和火生血【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1.012 唐宗海,字容川㊂四川彭县人,清末著名医家㊂受当时西方医学传入影响,成为了早期中西汇通倡导者,他继承经典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并发挥尽致,认为脏腑结构与脏腑功能密不可分㊂其著作‘血证论“中包含血论㊁选方等,成为了中医学上论述各科血证的专著,也为中西医汇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㊂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出很多独特的见解,如阴阳㊁水火㊁气血之间的关系;出血证治疗的四大法则等㊂本文试通过‘血证论“中提及较多的 和”思想浅析唐宗海治血中的生血理论,以丰富中医生血理论,并为临床治疗血液病提供更多思路㊂1 ‘血证论“中和法源流唐宗海‘血证论㊃用药宜忌论“言: 至于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㊂”全书 和法”仅提此一处,但 和”字不鲜,如阴阳气血方面 调阴和阳” 调气和血” 和畅荣卫”等;脏腑方面 调和胃气” 和肝调肺” 和脾利水”等㊂早在‘黄帝内经“有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等[1]㊂以 和”为法,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多次提及 和”字,强调人体内正常和天人协调的状态是 和”的基本,这也作为张仲景治疗原则和手段,如桂枝汤㊁小柴胡汤等使用[2]㊂金代成无己首提和解,提出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㊂明代张景岳对内伤杂病之和法归纳为 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景岳全书“),又在‘新方八阵“提出: 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㊂”[3]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提出和法八法: 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㊂”[4]唐宗海‘血证论“是对和法的重要发展,言: 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将和法与血证结合,注重血证治疗的宜忌和善后㊂如对外感出血认为血家忌汗,小柴胡汤可以治肝调肺㊁和营卫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㊂2 ‘血证论“中生血思想浅释‘血证论㊃阴阳水火气血论“言: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认为气血水火本是一家,且气与水,火与血常密切联系,继而提出血火同病㊂‘血证论“中不乏对生血直接的论述,如针对火虚的情况,提出心经火虚,宜用人参养荣汤生血,补脾胃以补心,以阳生阴和畅荣血,补火即是生血㊂有肝经血脉大损,虚悸脉代者,用炙甘草汤大生其血,取桂枝入心化赤生血归于肝之义,亦是补火生血㊂除以阳生阴思想外,唐宗海也提出损阳和阴,如对于胃中热气上逆引起的出血,以泻心汤损阳和阴,又提出止血总莫于降气,血复其道,才能成为冲和之血㊂另一方面,津液作为生血的原料,唐宗海尤其注重津液的生成和养护,如重视脾阴㊁胃津㊁肺润等㊂‘血证论“从血对人体的影响,尤以失血引起的生理㊁病理变化论述[5],故必然蕴含生血思想,值得深入研究㊂76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3 ‘血证论“以 和”建立生血观‘血证论“以水火气血与脏腑功能建立联系阐释血证为基本,以和法为治血第一良法,在吐血篇详解治血四法止血㊁消瘀㊁宁血㊁补血㊂唐宗海言 血证属虚痨门,故宜滋补”,但不可骤用补法,以防留邪,故以前法使血安静㊁循经后以补为收功㊂唐宗海以 和”为主,目的即达到阴阳平衡生新血的结果,虽然和法不在其中,实则贯穿了治血的始终㊂因血证动火耗气伤血,生血是几乎所有血证的结果㊂全书多次从理论和治法用药方面提及生血理论,在治疗时重视 生血之源泉” 生血之原则” 生血之机”等㊂如生血之源泉重视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并以心为成血为主;生血之原则如止血时言 血复其道,不至奔脱”,宁血时言血之不安,宁气为要;生血之机如消瘀时言 凡有所瘀,阻滞生机”㊂生血思想从广义来看也是贯穿了全过程,所有前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收功之 补”㊂故以唐宗海之 和”建立生血思想,浅析‘血证论“中的生血观㊂3.1 和气生血观3.1.1 降气宁血 唐宗海止血之法先于降气,血以下行为顺㊂并认为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这是生血的前提㊂又在宁血之法提出 宁气即是宁血”,此气多指冲气㊂遵前人理论 冲为血海属肝” 冲脉丽于阳明” 安肾气即是安冲气”,冲气多与肾㊁肝㊁胃有关,肝胃宜降,肾气宜藏㊂明代李中梓言: 血以上出为逆,下出为顺,苟非大虚泄,皆当行之㊂”明代缪希雍曾言 宜降气不宜降火”,与后来的唐宗海止血思想有相似之处,认为清火反伤胃气而血不能归经,宜柔肝㊁下气辅以补脾肾㊂亦提出 宜行血不宜止血”,认为气逆上壅则血不循经,宜降气行血㊂清代俞震认为应考虑气的虚实,如肝气实引起的吐血,宜降气又宜降火,抑肝清肝㊂除此之外行血需察血证之新久与失血之多少,如不宜下于脱血之后㊂3.1.2 补气和血 唐宗海认为由吐血等导致的气虚不能统血,气寒不能生血,宜补脾固气㊂而去血太多,属危脱之证者,宜独参汤救其气脱㊂在产血篇言 产后喘促 荣血暴竭,卫气无依,为血脱气散之证,宜参附汤饮之”,用大剂补气生血㊂血赖于气,宜温,气寒则血亏,气虚则血逸㊂金元医家李杲认为甘温能除大热,气旺能摄血,阳生阴长之义㊂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言: 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形自能生有形也㊂”‘血证论“开篇认为水能化气,人体内下焦之水源借助上焦心肺作用蒸水化气,故唐宗海认为补气亦能补阴,如人参生于北方水中之阳,甘寒滋润,能大生津液㊂吴澄‘不居集“认为 火不自生,因气而化”,但虚火多因真阴亏损引起,故宜补不宜泄,宜滋不宜凉,最终使血宁㊂3.2 和津生血观3.2.1 肾气依水而养,精血赖此而生 清代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提出肾生血: 肝藏血,肾生血,心主血,脾统血,而其源则汇于冲,冲起肾下,与肾贴近,血之由冲而出者,即如由肾而生,故曰肾生血 血必由源而出,不有源,则无根㊂”肾为人体内阴阳之根本,而唐宗海重视肾气,气即是水㊂‘血证论㊃房劳复“言: 气乃先天肾水之中一点生阳,静而复动,化生精血㊂”肾为水脏,能上济君火,上交肺金㊂‘血证论㊃胎气“言: 肾阴又转赖胃之水津而生,胃气又实藉肾之生阳而旺㊂”肾与胃之间主要以冲脉相沟通,肾中元精元气旺盛,则冲脉血海满溢[6]㊂唐宗海针对补精血首推地黄汤,补肾之阴兼退热利水,同时针对阴虚火旺者,宜大补阴丸滋阴潜阳,两者均为生阴创造条件㊂重视真阴的医家有很多,如张景岳针对 无火无气而血不止”,分析其元阴受损,宜纯甘至静之品培养之㊂明代萧京认为: 真阴既耗,元阳少附,脾失资生,土气馁矣(‘轩岐救正论“)㊂”赵献可认为调肾总以保火为主,如肾中寒冷可补火,肾中水干以补水配火,不必去火,总归调肾中阴阳㊂‘血证论㊃脏腑病机论“也提到命火化生元气的理论,而唐宗海独言 水虚则气热” 水虚则火不归元” 水虚则精血竭”等,以调肾阴为主㊂3.2.2 脾阴为生血源,用阳则统诸脏 ‘血证论㊃脏腑病机论“言: 脾体阴而用阳㊂”唐宗海以脾阴为重,提出脾土以湿化气㊁土湿则滋生万物,所以脾功能必依靠津液㊂‘灵枢㊃决气“言化血首先为中焦取汁的过程,即是在脾㊂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提出了脾阴概念: 脾土之阴受损,转输之官失职㊂”明清时期是脾阴学说高峰,如缪希雍言 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以甘平柔剂补脾阴[7]㊂唐宗海认为李杲之后多重视脾阳而忽视脾阴的作用,并提出脾阴不足 譬如釜中煮饭 釜中无水亦不熟也”(‘血证论㊃男女异同论“),人参㊁花粉等为滋脾阴要药㊂虽重视脾阴,但脾以津为体,以阳为用,盖阳能行血,能统血㊂亦以阳生阴和营卫,如所载小建中汤,以生姜㊁桂枝生阳;芍药㊁饴糖生阴达到建中滋脾㊂书中滋脾阴之方还载有‘慎柔五书“之养真汤,认为土无味则淡,此方通过特殊的煎法可以达到淡以养脾㊂3.2.3 胃化汁而生血,能沟通于上下 ‘血证论㊃胎气“言: 血为后天胃气所化之阴汁㊂”‘血证论㊃唾血“言: 津乃气分之阴液,其源即在胃中㊂”胃津不仅融化水谷,亦与人之思食有关㊂胃在人体之 中”,为阳明土,能承载受纳,必能沟通上下㊂胃以津为用,上能通肺,下能资肾㊂‘血证论㊃阴阳水火气血论“言: 胃上输肺,肺得润养,其叶下垂”,而肺之津下降,又能滋养胃津㊂这种肺胃相辅相成的思想,如书中载有清燥救肺汤㊁麦门冬汤等方均能体现㊂‘血证论㊃胎气“言: 胃中之水谷,则取汁化血,从冲任两脉下注胞中以养胎㊂”胞室司人之血,肾主胞室,胃与肾以冲脉相系㊂胃借肾之阳而旺,然冲脉丽于阳明,火旺亦从阳明化燥㊂唐宗海首推玉女煎,引火下行,兼滋肾阴㊂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其重在和津液㊂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发展了‘脾胃论“的思想,提出 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重视胃阴,本书也载有叶氏养胃汤㊂此外,‘血证论㊃痞满“提到 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唐宗海认为心为成血之处,而胃是心阳布散之处,亦能说明为水谷之精所化之地,这与现在生理上胃底腺壁细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77胞分泌内因子,促进回肠吸收维生素B12而影响造血的过程相类似[8]㊂笔者认为这对现代营养性贫血的治疗甚有价值㊂3.2.4 肺津和血能化,上焦通水火降 唐宗海认为肺脏津润是肺制节的基础, 肺中常有阴液,充养其体,故肺叶下垂,如天道下际,其气泽之下降,亦如雨露之下滋 五脏六腑之气皆得润利而不壅遏制(‘血证论㊃咳血“)”㊂肺为华盖,类似于天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言: 天气下为雨㊂”雨的形成是天之阴气,通过地阴之气的敛降而下㊂人体肺应天,必然需要阳中之阴与下沟通,此阴即是津液㊂唐宗海遵内经之理,重视肺津,津液润养肺金,故不会产生火象㊂‘血证论㊃咳血“言: 肺阴足则气道润而不滞㊂”中焦不润则上焦不充,如治肺燥首推清燥救肺汤,虽言救肺,实则培土生金㊂此外这种思想还可见于地魄汤,甘草补中,玄参㊁麦冬生津㊂亦有在下之肾水充足,在上之肺郁滞为痰,此宜小柴胡汤开结㊂中医肺津对化血的过程,与现代医学上肺的功能高度相合,肺内吸入气体与血液循环均匀分布到每个肺泡,肺泡内体液需要适度,才能保证肺毛细血管中静脉血充分动脉化,从而产生新血[9]㊂3.3 和火生血观3.3.1 心主血又化血,治火即是生血 ‘血证论㊃阴阳水火气血论“言: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㊂”这是对内经思想的继承㊂心主血为火脏,治火即是治血㊂治火分火旺和火虚㊂前者火旺多血虚,宜养血清心;后者火虚宜补火生血㊂针对养血清心,本书所载方有朱砂安神丸㊁天王补心丹等㊂针对补火生血方,如所载炙甘草汤,为补血重剂,亦是和血生血之冠㊂方中有桂枝入心变化为赤㊂人参养荣汤较炙甘草汤温,以远志㊁肉桂导心火,补脾兼补心,能补血之源,导心化血,成血之用㊂归脾汤多补脾阳,阳足方能生血,以心火导之,用远志㊁枣仁等㊂然血由火生,滋血必辅以清火,否则火旺不能生血㊂唐宗海对心生血理论的重视,又体现在‘血证论㊃脏腑病机论“中,独特提出: 心窍中数点血液,则又血中之最精微者,乃生血之源泉㊂”西医认为心阳的正常温煦类似心肌线粒体结构和数量的维持,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的过程,是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10]㊂反观‘灵枢㊃决气“之生血理论,血之生成主要与脾和心有关,其中 受气取汁”在脾,为生血源, 变化而赤”在心,为成血之脏㊂可见,唐宗海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㊂3.3.2 肝中之血调和,方显生血之机 ‘血证论㊃阴阳水火气血论“言: 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㊂”‘血证论㊃脏腑病机论“言: 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㊂”唐宗海无论在止血思想亦或宁血思想等,本质上均为使血归静㊂萧京在‘轩岐救正论“提出治血宜静: 血主乎阴,以静为体,阴中蕴阳,静处寓动,盖此静非沉寂之静,为生化之静㊂”故肝血宁是生新血的前提㊂唐宗海重视肝之补法,认为火多由肝虚阴不制阳而波及它脏㊂并认为肝虚多乘脾胃㊂具体表现为 肝血虚则火扰胃中,肝气虚则水泛脾经”㊂肝为藏血之脏,血即是火,故总以调火为主㊂如有肝经血脉大损者,宜仲景炙甘草汤,使血归于肝,为补血第一方㊂吴澄治吐血时与唐宗海有别,认为吐血后虚则生寒,用侧柏叶使血归肝,干姜㊁艾叶补虚寒之血,此有补火之义㊂此外,唐宗海认为四物汤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而不能骤生无形之气,为肝经调血之专剂㊂萧京亦认为四物汤中川芎㊁当归通血之壅滞,白芍收血之耗散,生地制火之动,此方多调火,而推仲景之肾气丸方显治血之静的原则㊂‘血证论㊃呕血“言: 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㊂”‘血证论㊃脏腑病机论“言: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㊂”肝为和血之脏,与中焦生血之源相系,应疏肝以藏血养血,待生血之机㊂4 结语‘血证论“强调阴阳㊁水火㊁气血与脏腑功能密不可分,和阴阳即是和水火,和水火即是和气血,从而贯穿每一脏腑㊂不同脏腑不同属性,各有特点,但总离不开和阴阳,调水火㊂通过‘血证论“生血理论的分析,较阳与火,唐宗海似乎更重视气与阴㊂如气逆时降气多于清火,宁血时以治冲为要,治阴脏多养津液,治阳脏常以水调火等㊂肾为先天之根本,唐宗海认为 气之原在肾,水虚则气热”,并认为火之妄动多阴质之亏㊂血以下行为顺,药物取质静,重着归下为要㊂但唐宗海面对某些急症的失血出血时仍运用以阳生阴㊁损阳和阴之法,可谓将和法考虑全面㊂以和法统领治血之法,以及对生血和血理论的独特见解,丰富了中医藏象学理论,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思路㊂参考文献[1] 黄修解.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J].中医研究,2000,13(1):10⁃11.[2] 田永衍,王庆其.张仲景 和”思想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4):280⁃282.[3] 田永衍,王庆其,凌鹏.张仲景之后医家对 和”法的发展[J].中医杂志,2013,54(19):1630⁃1632.[4] 章亚成.浅述和血法及其在血证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2007,39(11):71⁃73.[5] 清㊃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7.[6] 付秋月,王小平. 肾生血”及肾血虚证理论探讨[J].江苏中医药,2021,53(8):31⁃34.[7] 黄一卓.中医脾阴学说古今文献研究与其学术源流探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8] 杜发强.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的应用[J].中医研究,2012,25(10):1⁃3.[9] 程建国,吕爱平.肺化血与诸脏生血关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7):469⁃470.[10] 万星,张子文,黄雲菲,等.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与心阳的关联性[J].中医研究,2021,34(2):1⁃4.(收稿日期:2022⁃11⁃06)(本文编辑:韩虹娟)。
血证论清·唐容川卷一阴阳水火气血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何以言水即化气哉,气着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此水不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于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如易之坎卦,一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气既生,则随太阳经脉为布护于外,是为卫气,上交于肺,是为呼吸,五脏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气而已,然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故太阳之气达于皮毛则为汗,气挟水阴而行于外者也,太阳之气,上输于肺,膀胱贤中之水阴,即随气升腾,而为津液,是气载水阴而行于上者也,气化于下,则水道通而为溺,是气行水亦行也,设水停不化,外则太阳之气不达,而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生,痰饮交动,此病水而即病气矣,又有肺之制节不行,气不得降,因而癃闭滑数,以及肾中阳气,不能镇水,为饮为泻,不一而足,此病气即病水矣,总之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是以人参补气,以其生于北方,水中之阳,甘寒滋润,大生津液,津液充足,而肺金濡润,肺主气,其叶下垂,以纳气,得人参甘寒之阴,内具阳性,为生气化水之良品,故气得所补益焉,即如小柴胡,仲景自注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是通津液,即是和胃气,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肺得润养,其叶下垂,津液又随之而下,如雨露之降,五脏戴泽,莫不顺利,而浊阴全消,亢阳不作,肺之所以制节五脏者如此,设水阴不足,津液枯竭,上则痿欬,无水以济之也,下则闭结。
制节不达于下也,外则蒸热,水阴不能濡于肌肤也,凡此之证,皆以生水为治法,故清燥救肺汤,生津以补肺气,猪苓汤,润利以除痰气,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即如发汗,所以调卫气也,而亦戒火攻以伤水阴,故用白芍之滋阴,以启汗原,用花粉之生津,以救汗液,即此观之,可知滋水即是补气,然补中益气汤,六君子,肾气丸,是皆补气之方也,何以绝不滋水哉,盖无形之水阴,生于下而济于上,所以奉养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滋,有形之水质,入于口而化于下,所以传道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泻,若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故补中汤,用陈朮以制水,六君子,用苓半以利水,贤气丸,亦用利水之药,以佐桂附,桂附以气药化水,苓泽即以利水之药以化气,真武汤尤以朮苓利水为主,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气,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固并行而不悖也,旦水邪不去,则水阴亦不能生,故五苓散去水邪,而即能散津止渴,并能发汗退热,以水邪去,则水阴布故也,然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故小柴胡通达津液,而即能下调水道,总见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能知此者,乃可与言调气矣,何以言火即化血哉,血色,火赤之色也。
#历代医家#
唐容川5血证论6治血四法探讨
晏庆德山东省费县中医医院(费县273400)
关键词血证论治血法学术探讨
5血证论6,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
该书/吐血篇0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0,目前仍被视为治疗出血证的一般原则。
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唐容川的治血四法于此略陈管见。
1止血为第一要法
唐容川指出:/止血为第一要法0,又说:/所谓止血者,即谓此未经溢出,仍可复还之血,止之使不溢出,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0。
从唐容川所论止血四法内容来看,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含有/急则治其标0与/治病必求本0之别,但临床运用又互相关联。
如唐容川所说: /火热相搏则气实,气实则迫血妄行0,指出/泻火一法,除暴安良,去其邪以存其正0。
若因血脱、气脱者,则益气以固其脱,即唐容川所说: /血尽则气亦尽,危脱之证也,独参汤救护其气,真气不脱,则血不奔矣0。
如因寒邪、伤风、瘟疫、伤暑、恼怒、劳倦、跌打损伤、阴虚火旺等,均应辨证施治,除其病因,而达止血的目的。
又如十灰散,虽用炭类收敛固涩、止血以治其标,但仔细剖析,本方还具有清热止血、凉血止血、活血止血等病因治疗的含义。
可见唐容川所论止血法,实含有收敛固涩以治其标,除因宁血以治其本的双关意义。
1.1调和气机为治血良策唐容川据/气生于水,既能化气,水化为气,水亦能病气,气之所至,水亦无不生焉0的理论,提出和法是治疗血证的第一良策。
/和0,即和解、调和之意,调顺气血不和,或疏肝和胃,或两和肝脾等。
由于肝、胃、肺因气机阻滞、横逆或上逆之气迫血妄行,宜和气调气,其中尤以调和肝气为主。
临床常见的吐血证,是肝气横逆,血不归经,而四窜外溢,用疏散解郁之剂分消其气,引血归经,血归经则出血自止,如四逆散、逍遥散之类化裁用之。
若因气上逆,血随气上逆而吐衄者,根据
遇到热气熏蒸后更是淌落。
平时少嚏,亦无鼻塞,但入冬重裘难温,伴见神疲乏力。
检查:鼻腔粘膜淡红,舌前半苔薄根部偏腻,脉细沉。
此年登耄耋,脾肾俱衰,当从培土益肾治之。
药用:党参、黄芪、益智仁、山药、诃子肉、干地龙、覆盆子、胡桃肉各10g,乌药6g煎服。
服14剂而后复诊。
主症涕多淋漓一无显效,但两腿乏力症已好许多,精神亦大有振作。
检查:鼻腔粘膜淡红,舌薄苔而滑润,脉细沉。
故改以金匮肾气丸合缩泉丸化裁。
药用:制附片、桂枝各3g,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益智仁、覆盆子、诃子肉各10g,乌药6g煎服。
7剂后涕量稍有收敛,共服32剂而病愈,后以金匮肾气丸内服,巩固治疗,随访未见复发。
3小结
本病是干祖望教授多年的实践经验而获得的一个新病种,它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前两者虽涕多,但不自淋,涕色多黄而稠伴头痛,X线片可见鼻窦腔模糊;后者常以鼻痒、剧烈打喷嚏、嚏后清涕淋漓等一系列征候群的现象反应。
而本病常常患者不由自主的清涕下淋为主。
肺气壅滞证,运用泻肺之品,当中病即止,后宜健脾化浊调理巩固。
肺卫不固、肾阳不足证,都属虚证,其治法与方药都可参酌运用。
这就是肺主气、主通调与肾主纳气、主气化功能的相互系在水液、津液代谢方面的作用。
缩泉丸是收涩固摄小便之方,用于遗尿、小便清长者,但尿液、涕液均属人体津液的一部分,它既能固缩小便,亦能固涩涕液,其妙就在于此也。
收稿日期:1999)05)07编辑:沈智群
#
93
#
第1卷第2期1999年6月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C OLLEGE OF TCM
Vol.1No.2
Jun.,1999
/上者抑之0之意,降其肺气,和其胃气,平其肝气,纳其肾气,务必使气不上逆,血不上溢,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亦平复,如旋覆代赭汤、都气丸之类。
1.2清热降火以止血气有余便是火,火盛迫血妄行而出血者,则宜治实为主,用清利之剂,可以直泻其实,降火折势。
血证火气太盛者,最恐亡阴,急下可存阴,但下法要适时。
若实邪久留,正气已伤,大便溏泻者,急下则不宜。
实火治法,应根据脏腑不同,如清心火有导赤、犀角地黄之属;清肝热用龙胆泻肝;清肺热用白虎、泻白;清胃热则以吐血独取阳明,可用泻心汤加童尿或竹叶石膏汤之属;清肠热用槐角丸、葛根芩连汤之属。
因虚火而出血者,宜滋阴凉血以止血,如心阴亏者用黄连阿胶汤;肝阴亏者用芩连四物汤;肾阴亏者用六味地黄汤;肺胃阴虚用叶氏养胃汤等等。
唐容川在5血证论6中,多用凉药,少用热药,这是血证宜凉者多,但非谓血证全不用热药,若因火虚不能生血,则主张用人参养荣汤等,方剂之中用肉桂,此即补火生血之法。
2消瘀活血以绝后患
唐容川指出,/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或壅而成热,或变而为痨,或结瘕,或刺痛,日久变证,未可预料,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
0这是消瘀为治血重要一环的理论依据。
止血后,用消瘀之法可让旧血去,新血生。
旧血去,脉道通,血液运行和畅,可防再次出血,消除瘀血之后遗症,常用方药如花蕊散、童便、三七、郁金、桃仁、牛膝、醋炒大黄、血府逐瘀汤、归芎失笑散、抵当汤、桃核承气汤、生化汤等。
3宁血降气防血复动
唐容川指出,止血、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
他说: /其血复潮动而吐者,乃血不安其常故也,必用宁血之法,使血得安乃愈。
0在宁血法中,唐容川特别强调宁气治疗的重要性。
指出,/冲气上逆,,气逆血升,此血证之一大关键也0。
又说, /血之所以不安,皆由气之不安故也,宁气即是宁血0。
唐容川根据血证的不同病因而采取不同的宁血方药,他常在上部各种出血证的不同治疗中加一类降气的药物。
如因/外感风寒而致吐血0,用香苏饮以解表降气而宁血;如因/胃经遗热,气燥血伤,而血不安者0,用甘露饮以清热降气而宁血;若因/肺经燥气,气不清和,,以致其血牵动0,用清燥救肺汤加犀角、丹皮以润燥降气而宁血;如因/肝经风火,鼓动煽炽,而血不能静者0,用丹栀逍遥加味以清肝、疏肝而宁血。
总之,唐容川的宁血法含有病因治疗的意义和未病先防的精神。
4补血扶正以善后收功
失血者,其所失之血有去无回。
在治血中,消瘀攻治,必导致正虚,非用封补滋养之法不可。
水火气血本属一家,血虚者必致气虚,血脱则气散,故急性大量失血者宜用益气固脱之独参汤或参附汤以回阳救逆;对慢性出血者则宜气血双补。
在补法中,补阴者十之八、九;补阳者十之二、三。
代表方如补肺胃的辛字润肺膏;补肝血的四物汤加枣仁、阿胶、柴胡;补心气的天王补心丹、人参养荣丸;健脾补血的归脾汤;滋肾的六味地黄丸;补肾气的肾气丸从阴化阳,引火归原。
对于慢性失血,唐容川重视调理脾胃功能。
他指出,/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至于治气,并宜以脾为主0。
慢性反复出血者,不仅血虚,久之必导致气虚。
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是慢性出血的常见病因。
故治宜益气补血,而益气补血又当以补脾为要,方能切合病机。
在治疗血证时,唐容川谆谆告诫医者,对失血患者,切忌擅用麻、桂、羌、独之峻汗之剂,因汗血同源,不可再伤阴血,若失血有外感者,宜用轻宣和散之剂。
吐血者忌用吐法,若投吐剂,上逆之气必不止,吐血止后,亦不宜轻易用吐剂,以防动气。
唐容川还认为,血证忌用刚燥之剂,因刚燥之剂最易伤阴,失血者不宜用。
血证气盛火旺者,不得滥用补法,血家有火,骤用温补,无异火上添薪。
在使用寒凉之剂,以清热降火者,血止即可,不可过于苦寒,以免攻伐五脏之生气,或引起血遇寒遏,或引起阳衰之变。
总之,唐容川治血四法,至为精辟,学古而不泥古,补前人之未备,立论透析,切实中肯,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血证的治疗仍颇有教益。
收稿日期;1999)03)23编辑:孙圣麟
#
94
#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