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66.04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小学

课程名称: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课程类型: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四年级

日期:

一、【课程背景】

(一)学情分析:

他们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爱和教育下,快乐的成长,幸福的生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多数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能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个别同学在学习、思想上不够进步,有待于老师进一步培养。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编排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调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同伴交往”(1.我们的好朋友--)、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4.买东西的学问--)、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四单元“感受家乡变化关心家乡发展”(10.我们的当地风俗--)。每一单元都引入了

儿童生活的中的典型事例,通过精致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表格等呈现给学生,鼓励儿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智慧,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从课本中学会做事、生活、求知、共处,增强自信,乐于奉献。

二、【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学会结交朋友并维护友情,感受友谊的美好。

2.教育学生与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守诚信,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

3.掌握解决冲突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化解冲突的方法。

4培养良好购物习惯、引导学生辨别商品质量,知道消费者维权电话。(二)行为与习惯

1.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技巧,学做文明的消费者,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让学生了解生活浪费造成的危害,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热爱劳动人民。

3.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密切的联系,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知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

4.知道社会分工不同,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热爱之情。

2.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体会它们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3.理解中国以“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

人,要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

4.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的小公民。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基于生活基础上的课程。是一项能够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性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2.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

3.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实施建议

1.通过书面、口头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人格。

2.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

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4.让学生用自己发展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5.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学生的成长、生活、做人。

6.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7.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8.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

五、【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毎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折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査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

1.观察记录。

2.描述性评语

3.达成水平评价。

4.学生自评与互评。(四)评价的实施和反愦

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毎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六、【课程策略】

1.培养学生正确、灵活的消费观念,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让学生做文明的消费者。

2.让学生了解生活用品的来源,珍惜粮食,俭省节约,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热爱劳动人民。

3.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感受家乡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教育学生与人交往有讲文明、懂礼貌、守诚信,初步形成规则意识、